1、“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
2、“这句话是错的”
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是事实,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但是它是对的,就与所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事实(开始设定的)不符。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是假的,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但这句话如果是对的,那么假设的这句话是错的假的结论就被推翻,也矛盾了。
3、理发师悖论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
扩展资料
国内外有许多著名的悖论,这些悖论震惊了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欲和精确思维,引起了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关注。解决悖论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
解决悖论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想法。根据悖论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所记录的悖论都是常见且流传广泛的。随着现代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悖论。人们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他们的成就将大大改变思维观念。
悖论和悖论解是隐含在同一命题或表面推理中的两个对立的结论,二者都可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悖论的抽象公式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推导出非a。
-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扩展资料
经典悖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
此悖论是对于量子力学的正统诠释——哥本哈根诠释提出反驳的一个思想实验,对于物理量的观测值以及物理学理论可以解释的值长久以来的观念做出挑战。
此悖论引起众人对量子缠结现象的兴趣,并且引出了约翰·贝尔于1964年对于哥本哈根诠释与EPR悖论纷争所提出的厘清对错方案——贝尔不等式。
EPR实验产生了一种二分法的结果:
1、对于一量子系统之A部份的进行测量的结果,对于在另一遥远处的B部份的物理实体(physical reality)有非局域性的效应;量子力学可以预测以后在B部分做一些测量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2、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跟B相应的某些物理实体要素无法由量子力学来解释。
虽然原先是以思考实验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展示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然而尔后真实的实验结果却驳倒所谓的局域原理,使得爱、波、罗三人的原先目的失效。
困扰爱、波、罗三位论文作者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在为数众多的可再现实验中一再地出现。
爱因斯坦到过世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真实”而完备的理论,一直尝试着想要找到一种诠释可以与相对论相容,且不会暗指“掷骰子的上帝”,这可以从他对量子力学内禀的随机性以及与直观相违有所不满上头观察得到。
参考资料-驳论
-悖论
简单说吧:悖论就是在一个矛盾的问题中矛盾双方都不能成立(或都能成立),,即在矛盾双方的选择上陷入两难境地。
如:1,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制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选能,他搬不动那石头,他显然不是万能的,选不能,他还不是万能的。
2,一个强盗要杀一个人,强盗说:‘你猜我会不会杀你?猜对了我就放了你,猜错了我就杀了你。’这人说:‘你会杀我。’强盗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杀他,说明他猜对了,不应该杀;如果不杀他,又说明他猜错了,反而应该杀他。强盗没法选择,就放了他。
伊斯特林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忽视变量”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
另一类理论注重的是“比较视角”。这类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或攀比理论。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收入—幸福曲线下移,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该领域经济学家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在弗兰克看来,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有关。这就产生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人受罚,大家无趣。因此,地位竞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并没有增加。
最大的感触就是以后得好好生活,少一点抱怨,多一些努力,因为有时候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则视频爆火,我自己也反复观看了几遍。“二舅”身残志坚,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苦难中寻找幸福,活得很励志。
“二舅”原本是少年天才,成绩十分好,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但是却遇到“庸医”,最终落下残疾。
在面对这种不幸的时候,“二舅”也彷徨过,试图放弃,因此他在床上躺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但是庆幸的是,他后来想通了,他要养活自己,养活这个家庭。他学做木匠,有了一定的收入,还抱养了女孩“宁宁”,生活从此有了“光”。
其实,“二舅”最治愈我们的还是他在面对生活不幸时候的勇敢和不屈。当代年轻人生活也过得并不容易,可以说是压力山大。但是不同于二舅的是,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缺乏足够的勇气。
我们喜欢抱怨生活的不公,有时候干脆选择放弃或者是“躺平”。就好比说我自己,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抱怨领导,甚至迁怒周边的朋友、亲人,让他们成为我的“出气筒”。
我也知道这么做很不对,但是却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做事不愿意过多的付出,想得最多的就是得到怎样的回报。所以,以后还是脚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
同时,也反思自己一直不满足于平凡,总想有所作为,但是生活告诉我,我真的是个普通人。当现实和理想高度矛盾的时候,我就会变得不自信,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当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精神内耗”,而我们也不可能仅仅凭借这一则短视频来彻底治愈自己的精神内耗。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探索未来的方向。
总得来说这则视频还是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正能量,最起码让我们意识到并不是只有自己的生活不容易。那些比你生活还要难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去一直去埋怨。
人的一生都在探索,直至死亡。虽然可能你最终也没能找到答案,但是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你学会了成长,而那之后你的人生也就明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