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称传统燃油车正迎来“诺基亚时刻”,新能源取代燃油车还需多久?

任泽平称传统燃油车正迎来“诺基亚时刻”,新能源取代燃油车还需多久?,第1张

新能源取代燃油车的速度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速度,如果新能源汽车在短时间内能够生产较多的汽车,那么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取代燃油车将指日可待,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并不是相当完善,而且现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并不多,数量也有限,所以要想让新能源取代燃油汽车,还需要再等一些时日,但是新能源汽车必将会取代燃油汽车,因为不仅是因为人们现在加油油费的高额上涨,导致家中开支进一步增大,而且开燃油车会影响我们的空气质量,不如用新能源汽车对我们的环境有帮助。

新能源汽车主要用的是电能,充电也是非常方便的,现在不少地区充电桩已经配备的相当完善,车主可以在中午回家休息的时候,将自家的车放入小区当中的充电桩进行充电,不仅省事而且省力,方便了开车的人群充电的问题,不仅如此,有一些地区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还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当车主购买下新能源汽车之后,在购置税的上缴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优惠,所以按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来看,正处于良性发展当中。

随着油价的进一步上涨,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波助力,不少想要购车的人士,看到了油价的不停上涨,果断的选择了购买新能源汽车,这样的趋势之下,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来选择新能源汽车进行购买,也希望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推陈出新,将燃油车的缺点完全的改进,这样也会使更多的消费者去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相信未来燃油汽车的发展将会进入转型时期,改良动力,变得更好。

我国人口负增长是大势所趋,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强制控制,低等物种数量总是会不断繁殖增长直到数量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灾变进而大规模死亡。高等物种数量增长到密度过高后则会自觉节育,停止增长逐渐回落到安全数量以内,从而避免灾难。

2022年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经过半个多世纪人口高速增长终于刹住了车,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终于起到了效果,同时,目前我国人口数量过高的压力也导致人们自觉节育,我们中华民族是有自我控制能力的高等物种。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大肆鼓吹人口(下跌)危机论。但纵观全局,目前我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的根源依然是人口过多而绝非是人口减少,我国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让人口自然回落到合理范围之内而绝非鼓励提高生育率!

一、人口数量过多问题仍然是悬在我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我国合理的人口范围是多少?

著名控制论专家、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研究得出的65亿(按淡水资源计的适度人口)和738亿(按农产品与蛋白质计的到2050年最大人口容量)。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李小平认为,中国的长远人口目标应该确定为:100年后应力求降到8亿,并力争达到更低水平,“无论如何不应高于10亿,200年后降到3亿左右的水平,至多不高于5亿。”。

如果按照全球平均耕地承载人口每人3亩计算,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但底线是18亿亩,中国合理人口是18/3=6亿人。

2、我国人口已严重超载

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早已超出了我国土地的负荷能力,我国几乎所有的能适合耕作开发的平原早已开垦殆尽,过度开垦使我国耕地不断退化萎缩,而我国城市化发展又不断大规模侵吞耕地,耕地减少迅速,为了保持18亿亩耕地底线,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垦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我国的土地养活不了十四亿人口。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人口过多和土地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世界性粮食危机即将爆发,作为世界最大人口体量的中国如果依靠进口粮食将命悬一线,危机四伏。

我国2022年全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7亿吨,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折合播种面积,超过11亿亩。粮食问题并非只要发展经济就能通过进口解决,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开垦所剩无几的自然成为耕地,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垦土地--亚马逊雨林的巴西,正不断开垦耕地成为世界的新粮仓,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最大来源国之一,(巴西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来源国,2021年净进口量为3,5618万公顷,占我国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量的381%,),虽然缓解了我国的粮食压力,但间接上对雨林的破坏日趋严重,去年1月到8月,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遭到砍伐和焚烧森林面积为7135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19%。当地农民通过砍伐、焚烧森林来开垦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的土地,但如此持续开垦下去,对当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将产生严重影响。依靠间接开垦最后的雨林等自然来提供进口粮食维持过多的人口,无疑是饮鸠止渴。

3、道德的拷问:每增加一个人口,其实是剥夺一批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权利为代价。

在这几十年中人类通过侵占其他物种的栖息地,不断把野生动植物赶尽杀绝开垦成耕地,得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世界自然基金会202年10月13日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1970年减少69%。半个世纪以来,被人类赶尽杀绝的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总量已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国加在一起的全部人口数量。近年来的人口的增长过量导致生物物种大灭绝,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大灭绝事件,如此下去,到21世纪结束时,地球上所有物种的50%将会消失。

4 灾难正在降临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目前人类主要面临十大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和资源问题(全球性资源问题日益凸显。人类正面临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主要根源就是人口过度增长,我们的星球已经负担不起这么多人口了。

我国目前维持如此庞大人口的高产农业是建立在高度依赖化肥农药和化石能源之上,是难以长久持续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一旦容易被开采的浅层化石能源和化肥原料矿产(比如我国全部磷矿石总储量32亿吨,如果按目前的每年8500万吨开采速度,不出37年就会被开采殆尽)被消耗完之后,开采成本急剧上升世界农业产量会急剧下降,再加上化石能源的开采殆尽将会使大量农田转为生产生物燃料(目前全球每年的转为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消耗量就已经超过了了3亿吨。),将再也无法维持目前如此庞大的人口的生存,世界可开发的农田也已近开发殆尽,由于城市化发展以及水土流失,农田面积也正在迅速减少和退化,而为了维持过多的人口过度的开垦和消耗化石能源,使地球气候巨变,全球变暖将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地球将更加无法维持现有的庞大人口生存,灾难降至。

所以,人口必须下降才能避免灾难安全度过危机!

二、人口下跌危机论鼓吹者们的无稽之谈

一些人口下跌危机论鼓吹者信口雌黄为了所谓避免人口老龄化、民族强盛、人口红利保经济的借口而诋毁国策。现实真是这样吗?

1误国谬论:人口老龄化危机论

人口老龄化危机是个伪命题,所谓人口老龄化其实只是社会人均寿命提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如果人口长期保持稳定不变的话,假设人均寿命为八十岁,则意味着60岁及以上超过20%了,就是所谓超严重老龄化社会,如果要使老年人口低于10%以下,那人口必须高速增长才能避免所谓老龄化,当今世界人口已经超出地球生态负荷了,再增长下去将是个灾难,这种所谓人口老龄化危机论是非常愚昧无知极其有害的。

人口老龄化危机论者认为老年人无用,是社会的负担,要求老年人尽量少年轻人尽量多,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可现实却完全相反,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比例都比较高,而年轻人比例高的国家反而基本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贫穷国家,比如尼日尔(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50%),乌干达(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8%),阿富汗(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7%)等等。其实唯一能实现人口老龄化危机论者们心目中理想的只有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死亡率极高,大多数人活不到老年,年轻人很多老年人很少。一旦步入现代社会,死亡率降低,如果仍然要求年轻人多老年人少,那这世界用不了多久就陷入人口爆炸生态崩溃的灾难了。

虽然老年人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知识和经验比年轻人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则更多的依靠知识和经验,而不是靠体力了,所以在发达社会中,老年人比年轻人生产力更高,只不过是退休制度造就了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假象。钟南山院士87岁了还胜任我国抗疫领军人。拜登80岁了还担任总统,张忠谋78岁重回台积电任CEO带领其扭亏为盈86岁使台积电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目前我国最依靠体力的行业-农业的主力军却反而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年轻人失业率却奇高,我国2022年青年失业率达到 199%。

借口人口老龄化而鼓励提高生育率是试图颠覆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成果,将使我国深陷人口过多资源枯竭生态崩溃的危机,祸国殃民的人口老龄化危机论可休也。

2 保持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强盛吗?

然而历史现实却狠狠打了给这些人口下跌危机论鼓吹者们脸,纵观历史,我国史上几个人口最高涨时代多是国家和民族开始衰落甚至是即将亡国的开始。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前三位人口大国时代。

北宋后期:北宋初年三千多万人口,到1124年增长到126亿人口,成为当时历史上汉族人口最多的时代,然而不久却被少数民族金国(700万人口)所灭。

明朝后期:初期人口量6055万人,到崇祯三年(1630年)时,明朝的人口数达到峰值,大约为193亿,却很快被人口稀少只有两百多万人的女真族所灭国。

清朝后期:清初七千万人,雍正之后出台“分丁为亩”鼓励生育政策后人口开始暴涨,清朝后期,1851年达到了436亿,几乎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却成了最为软弱奴性的朝代,在甲午战争中被人口仅为清朝十分之一的日本所败。

可见人口众多绝非代表国家民族强盛。相反,历史上每次人口增长过密后,人地矛盾激化,导致国家和民族内乱衰落。

3 剥削压榨的代名词:人口红利论,

人口下跌危机论鼓吹者们提出人口减少将使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会遭受打击。这是个笑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因为人口红利而导致经济发达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贫穷落后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就是贫困工人廉价出卖劳动力被资本家残酷剥削压榨的代名词。我国不应该继续依靠发展所谓人口红利来发展经济,而应该靠科技进步成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经济。

反而因为我国人口增长过多导致土地极为稀缺,越来越难以腾出空地来发展工业,人口过多也导致居住成本过高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伟大中国的明智之举。

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生育国策是明智之举,得到了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支持,避免了我国落入人口爆炸的灾难之中,但目前人口压力还是比较严峻,比如房价过高就是人口过多导致土地资源即将消耗殆尽的体现。

为了避免人口爆炸灾难,我国长期严格实行一胎制,整整一代人付出了巨大牺牲,在目前终于起到了效果,但我国仍处在巨大的人口(过多的)压力的之下,如果现在国家政策来个180度大转弯,转而奖励生育三胎,会有损政府的公信力,使群众对政府的领导正确性产生怀疑。

的确,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生育率比较低,如果政府一定要从控制生育转变成鼓励生育政策,则应该向新加坡学习,可以鼓励一些而不愿生育的高学历人群生育,而严格控制生育率高的低学历人群盲目生育,从而避免国民素质的退化。要鼓励生育也是应该鼓励一胎都不生的人群生第一胎,而绝非去鼓励已经生了两胎的人群生第三胎!

我们理智的举措应该让我国人口回落到安全范围之内之后,再去考虑是否应该提高生育率。按2022年的人口下降速度每年负增长85万的话,降到738亿的安全范围线内需要792年,即使降到和美国一样多的334亿人口,也不见得就是人口太少的危机了。

我们的世界面临的是人口过多的危机而不是人口过少的危机,灾难正将到来。而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则是出现了一丝希望。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口人口负增长而大肆宣扬人口(减少)危机谬论蛊惑人心祸国殃民,可能会影响国家决策从控制人口政策转变为鼓励人口增长政策,将使我国深陷人口过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崩溃社会矛盾激化的危险,这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巨大危机。

被网友们骂惨了的经济学家任泽平,有点不服输。5月18日上午,任泽平发表了对五年内禁售燃油车的建议,并且建议以河北为界限发展新能源的五大理由。在微博中,任泽平一一进行了列举。具体来看,理由如下:

1、新能源是大势所趋,燃油车迎来诺基亚时刻,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转型。

2、欧洲已经推出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美国推出《新能源法案》,发展新能源本质上是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抢抓第三次能源革命重大机遇。

3、践行双碳战略,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排放,雾霾,污染,大力发展新能源是爱护我们的地球,改善我们的环境。

4、中国新能源产业是未来最有希望、最有爆发力的行业,发展新能源及其新基建,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大经济增长和就业。

5、“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广泛)出口大幅增长,发展新能源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3天之前的5月15日,任泽平曾在微博上给出了一个结论性的判断:建议推出五年内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河北以南,大力发展新能源,双碳,扩大内需。对于这一建议,当时的网友并不买账。而网络上的评论几乎呈现出一边倒:“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位专家是深套新能源了吧”“专家住在北京,河北以南不包括北京”……多数网友还是在担心禁售燃油车对生活带来的不便。

在这次公布这5大理由之后,还是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些网友说其给出理由都太牵强,大而无当。其中,具体来看,燃油车尽管销量下降,但燃油车短期内没有完全被替代的可能。从2022年的销量来看,2022年全年乘用车市场零售20543万辆,其中燃油车市场销量14869万辆,占比仍然超过一半。另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从市场来看,燃油车仍然具有消费需求,并且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消费层次有很大差异,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一样。在这种背景下,稳妥地推动转型有利于整个消费的平稳过度。尤其是长途运输,新能源汽车还不能实现有效的替代,如此笼统的下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另外,整个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依然处于转型之中,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停售燃油车。以电池为例,目前的产能已经完全不能支撑电动车的需求。

“全球新兴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千兆瓦时(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千兆瓦时(GWH),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除了电池,包括目前电池所需要的原料等也都处于短缺之中。此外,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支撑电动车的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而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匆忙进行转型,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冲击估计非常巨大,此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会非常糟糕。实际上,目前划定停售燃油汽车的国家,整个销量基本不大,社会发展情况也不没有我国复杂。从跨国公司来看,包括大众、奔驰、宝马等多个车企已经制定了停售燃油车的计划,但是中国市场并未包含在其中。这是因为,整个市场的需求不会在三五年之中完全消失。

另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并非被动转型,而是已经处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发展领军位置上。其中,比亚迪、蔚来等新兴的品牌已经在市场中形成比较强的号召力,而在零部件板块则有以宁德时代等为代表企业,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与其说中国企业会被动转型,不如说外资车企在中国车企的倒逼之下,正在进行疯狂的追赶。形势与任泽平说的其实完全不一样。

而在国外推动的所谓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其实并未完全实行。比如在欧洲,德国、捷克、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结成联盟,表示反对。而美国推出的《新能源法案》之外,相关的还有很多政策比如《通胀法案》,其中最核心的是与中国竞争,同时对中国在新能源上进行围堵。这写地方的定型,其实不能成为中国禁售燃油车的参照。

至于他提出的其他三个理由,看起来也并不能够成为理由。实际上,任泽平提出这个建议的核心是扩大内需,更像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式。

此外,任泽平没有解释为何以河北为界来禁售燃油车。外界猜测其可能认为在河北以内不具备使用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车的有利条件。电动汽车在冬季面临着续航缩短的难题,特别是在气候严寒的北方,这包括东北、西北等地,基本成为电动车推广的难题。但是,是否能够推广电动车更应该是市场选择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如果真要一刀切,为何不以黄河长江为界限,或者是秦岭淮河为界限?这根本说不过去。经济学家在提出建议之前,应该有充分的论证。

公开资料显示,任泽平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等职务,现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他最为知名的职务曾是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对新能源汽车,任泽平一直很感兴趣,也有很多金句。2022年6月,任泽平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年会上表示,在当下,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从长远看,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另外,其针对巴菲特此前减持比亚迪一事,也曾表示其眼光不行了。“巴菲特减持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如果是看空新能源行业前景的话,巴菲特这次错了。”“他毕竟年事已高,对新能源也未必了解,否则不至于错过特斯拉等美国近年最优秀的公司。”

另外,今年1月9日,任泽平在微博发文“炮轰”宁德时代。其原文开头称“天下苦宁王久矣。近年宁德时代四面开战,引发广泛关注,打压竞争对手,胁迫车企,挤压上下游利润。”不过,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与宁德时代有官司纠纷的中创新航与任泽平存在合作关系。

资料显示,在任泽平旗下的“泽平宏观”举办的活动——年度演讲:点燃希望,2023中国经济的十大预测中,其合作支持中特约战略合作伙伴中的第一位便是中创新航。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明镜Pr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任泽平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十大预言,是世界正处在大循环的最后阶段,旧的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重建,经济、金融、地缘、思想等方面的动荡将会加剧等共计十大预言。

       小伙伴们知道,任泽平可谓大名鼎鼎,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院博士后、人大经济学博士,曾担任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也是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研院长。下面,我们就盘点下任泽平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十大预言具体内容吧。

        第一大预言,全球正处于大周期末期,旧秩序开始瓦解,新秩序正在重建,经济、金融、地缘、思潮等动荡加大,贫富差距、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强人政治、地缘冲突、修昔底德陷阱、国际秩序重建等现象涌现。

       第二大预言,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战略遏制,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中国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仍是未来十年首要目标,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与美国保持竞争合作、斗而不破的平衡关系,不要轻易陷入地缘冲突泥潭。

       第三大预言,中国发展战略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是中国重回世界之巅的最终战。

       第四大预言,2030年前后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深刻改变全球经贸和治理版图,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第五大预言,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历史性巨变,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将代替房地产、老基建成为经济新发动机,带来无限新机遇。

       第六大预言,迎接新能源革命,中国有望弯道超车,开启新能源发展“黄金十五年”和万亿级赛道,引领第三次能源革命。

       第七大预言,中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迈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人口往都市圈大迁移和集聚,东北、中西部等部分地区面临人口外流和“铁锈州”化。

       第八大预言,房地产步入存量时代,区域分化将日益明显,行业面临洗牌,土地财政往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

       第九大预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将带来经济和社会结构深远变革。

       第十大预言,中国经济启动第二增长曲线,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将创造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财富机会,拥抱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消费、新青年,面向未来、重仓未来将获得丰厚回报,投资就是投未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机会,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俗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小伙伴们知道,目前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近期新冠肺炎奥密克戎虽未被征服,变种XE却已不请自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叠加,使人们对经济走向感觉迷茫。我觉得,无论是大至国之经济,小至个人投资置业,都需要了解社会大周期背后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从而看清大趋势,了解大变局、抓住大机遇,进而实现大作为。

  一、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 、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 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 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 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 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二、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经济预测是哲学问题

 2018年中国经济十分困难,被称为过去十年最差,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金融风险大面积暴露,资本市场十分低迷。

  在社会上充满“离场论”“洗洗睡”之际,在市场最为悲观的时刻,我们在2018年底发出了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改革前景坚定乐观的声音,提出“2019年中经济二次探底”“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

  从事宏观形势分析20年,看世事变迁,潮起潮落,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和周期。我们在五年熊市后的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在2015年市场一片“卖房炒股”声中,冷静提出“海拔已高风大慢走”“一线房价翻一倍”。

 未来是否可以预测?这个迷一样的问题长期充满争议,有时就好像我们在谈论占星术。但当我们开始探索经济周期和人性本质的世界时,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甚至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让决策更加正确。这个世界没有水晶球,但是少数人确实通过努力拥有了洞悉事物规律和人性本质的能力,从而与众不同。

  2019,“否极泰来”。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一切都在周期框架里。

 宏观经济形势最标准的分析框架是趋势与波动,即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周期波动。

  三、周期之轮:否极泰来

 2018年的经济困难是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主动去库存周期、金融去杠杆周期、房地产调控周期等叠加的结果。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就是周期,均值回归。

  2017 年3季度-2019年上半年处于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阶段,预计持续至2019年中,对经济拖累缓解,是经济触底的重要原因。 本轮库存周期运行:第一阶段是2016Q1-2016Q2,被动补库存;第二阶段是2016Q3-2017Q2,量价齐升,繁荣,主动补库存;第三阶段是2017Q3-2018Q3,量跌价滞,滞胀,被动去库存;第四阶段是2018Q4-2019Q2,量价齐跌,衰退,主动去库存。从2019年3季度,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

  经过2010-2015年单边下滑,2016-2018年中国产能周期触底,站在产能新周期的起点上: 市场自发去产能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产能出清充分,传统行业产能投资持续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65%;资产负债率从58%降至568%。

  房地产调控周期后期 :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调控不再加码。

  金融去杠杆周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金融周期的下半场,防化重大金融风险具有特殊意义。

  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2018年11月M2降至历史低位,2019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宽货币宽信用政策开始见效,但预计回升幅度不大,不会大水漫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触底回升 ,但幅度不大,主因是货币宽松、财政积极和去库存结束。

  四、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建议:

  1 、建议2019年降准4次。 目前中国大型、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依然高达135%和115%,降准空间大。

  2 、利率市场化下,建议更多地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广谱利率下降。

  3 、从 “宽货币”到“宽信用”,建议金融监管政策从“一刀切”到结构性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债、地方基建、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激活股票市场等。

  4 、建议财政政策更积极,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建,减税优于基建。

  五、中国经济步入“经济L型”的触底期: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作者在2010年参与研究提出“增速换挡”,2014年独立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下半年提出“经济L型”,这三大判断一脉相承,均在宏观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争论,但随后均被事实所验证。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已经从快速下滑期步入缓慢触底期,未来“经济L型”将会有三次触底,第一次触底是2016年初,第二次触底大约在2019年中,在库存周期的波动中完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增速换挡”,构筑新的高质量中速增长平台,取决于能否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潜力,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700美元,不到美国的1/6,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596%,发达经济体大部分超过80%;中国14亿人,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32亿人,日本13亿人,德国8000万人,全球77亿人;中国GDP增速6%以上,是美国的3倍;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中美独角兽企业占全球70%;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

  六、以六大领域为突破口,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启新周期

 最大的改革是开放,通过开放实现国企、民企、外企等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中国从来都不怕开放,怕的是不开放。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未来应以六大改革未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鼓励地方试点,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2、全面放开汽车、金融、石油、电力等行业管制,竞争中性,调动企业家积极性;

 3、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建立中美自贸区,调动外资积极性;

 4、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压缩冗余人员及支出,调动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加强法治监管,鼓励并购重组,推动以信息披露、严惩重罚、退市制度等为核心的注册制,调动新经济和PEVC风投的积极性;

 6、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健。尽快改变过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城镇化思路,确立以大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战略,要促进人口、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动,调动各区域积极性。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以下为任泽平博士在2019年《财经》年会上的发言:

 我介绍两个方面的观点:形势和建议。

 我们这个环节非常好,也非常切中当前的主题。今天的嘉宾也有些分歧,比如高院长不建议上调赤字率,余栋建议打破3%的教条。

 现在对于未来的形势和政策究竟应该怎么看? 2010年我参与研究“增速换挡”,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已经相当接近底部,未来经济L型。2017年我们提出新周期,今年提出金融周期退潮。

  大家知道,我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坚定乐观。但是对于短期经济形势, 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 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只有对严峻程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才可以有充足的准备,才可以从容应对。

 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判断,直白来讲, 这次经济L型会有两个底部,第一次底部是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然后又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回落,大致在2019年上半年会二次触底,触底可能会在2019年的年中。

  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三驾马车、两个发动机。三驾马车当中,消费、投资、出口都放缓了。两个发动机当中,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分别受到了财政整顿和金融去杠杆的约束。 大的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叠加。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当前经济形势的冷暖。GDP增速方面,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5%,这个增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只有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低于65%,分别是08年的四季度和09年的一季度,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此我们没有低于过65%,这是第一次。

 外部环境方面。我们现在的出口,前段时间有的学者用了很精妙的模型测算,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事实呢,10月份我们的PMI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468%,这是33个月以来的新低。而且前段时间抢出口,进行了需求的透支。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就像基辛格这次访华时讲到的,可能我们要重新定义中美关系。我们今年对很多情况出现了一些误判,其中中美贸易摩擦就算一个,有的人在一开始认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事实上贸易摩擦是不断升级。我们在贸易战开打之初就提出“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我们最好的应对是改革开放”。明年1月1日2000亿美元的10%的货物关税就会上调到25%,如果双方在此之前不能达成共识。当然双方经贸谈判的大门并未关闭,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另一方面取决于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开始显现,近期美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大跌,可能会让特朗普政府开始冷静下来,回到谈判桌上。

 再比如说金融方面,9月份M2的供应量降到83%。什么概念呢?83%是过去20年以来的新低,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总量,今年1-9月份是154万亿,比去年净减少23万亿,以前都是每年增长。刚才白重恩老师讲投资降到了54%,其实通过历史比较就会发现,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54%,这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新低。

 什么造成了当前这样的形势呢?首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形势出现了叠加。搞宏观经济的人都知道,什么都不怕,最怕事情赶到一块儿去了。外部有贸易摩擦,内部有结构转型、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环保、去产能。而且这些年有的政策摆动太大,紧的时候有点过紧,松的时候过松。好的宏观调控一定是春风化雨、和风细雨。

 所以,形势就是这样, 提几点建设性建议。

  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奇迹,但是从01年加入WTO以来,要客观承认我们在开放的进程当中有点吃老本了。80年代我们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试点,01年加入WTO,我们都是大力度、大尺度的开放。

  事实上我们现在要开放的领域还非常多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开放已经成功了。比如说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只占10%,外资、民营占了80%、90%,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非常强,为什么?开放带来的。但是 我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都是开放不足。为什么中国基础要素成本过高?是跟竞争不充分有关的。竞争不充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开放不足所带来的。

  我们要有开放自信,大家一定要留意,像中国、德国、日本,包括像韩国这样的制造业,它是天然地受益于全球化的,受益于市场的一体化的和贸易的全球化的。

  第二,我们的宏观调控不要摆动太大。其实逻辑并不复杂。因为政策从制定到传导,再到有效果,它是有时滞的。 如果是想让政策立马见效,一定是力度过强了。美联储加息从营造预期到最后加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 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跟企业的互动和适应期。

  第三,建议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现在对于财政政策我们有几个误区:

  1 、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人为地对立起来。改革是管长期经济增长,宏观调控就管短期经济波动,为什么要把它对立起来?大家管的事不一样。长期的改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 、上调明年的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要受3%的约束。我们现在搞财政的人要澄清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平衡财政还是要功能财政?政府如果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还要保自己的财政平衡?让企业怎么过啊?难道要等经济好的时候再去减税吗?已经没有必要了。反而应该经济不好的时候扩大赤字、扩大减税,这就是功能财政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3 、有人说现在没有投资机会,很多都过剩了。中国现在人均GDP是美国的1/6都不到,我们怎么就没有投资潜力了呢?我们不仅基础设施有大规模的投资潜力,在高科技领域,像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动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几百亿的大规模投资,我们可以自己投,也可以减税让企业去投,企业的投资潜力很大。不是我们没有投资潜力,是我们需要新思路。开放也会带来投资潜力,减税也会带来投资潜力,鼓舞企业家的信心也会带来长期的投资潜力。

  第四,对于货币金融政策,客观地讲,我们过去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效,未来应该转向稳杠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区分杠杆的好坏。 我们银行的表外和影子银行业务,它大量满足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能够从银行的表内拿到贷款,为什么要到表外去?为什么要绕一道?因为它拿不到。我们不能一刀切,银行的表外,我们通道包括影子银行业务确实有以钱炒钱的、监管套利的,我们要坚决打击。但是 有些是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我们要进行区分,不能搞一刀切。 现在的政策我觉得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去调整完善了。

  最后一条建议,我们过去比较强调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的,因为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建设市场导向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我们的战略方向,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改革的方法论上,我们要记住还有很多传统的智慧不能丢,关键就是6个字:渐进、增量、试点。因为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论的,我们需要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找到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所以,未来改革的方法论可以考虑顶层设计加上增量、渐进和试点。

 最后总结一句,女士们、先生们,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中国在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巨大的机会。我们深信,经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原标题:任泽平:虚心万事能成,加大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