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服饰中传统帽子的种类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下面我为你整理了维吾尔族服饰中传统帽子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维吾尔族服饰吧!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一)
赛乃姆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纣墀。神飚猎红蕖,龙培燃金枝。
垂带覆纤腰,安知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
燕余有旧曲,淮南多冶词。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 (二)
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茵。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观舞柘枝》诗二首,刘梦德还有一首在长安观西域柘枝舞的七言律诗《和乐天柘枝》,更是一首观柘枝舞的绝妙好诗: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妍舞步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庭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诗中的柘枝舞,同胡腾舞一样,是西域舞蹈的代表。所不同的是,胡腾舞属健舞,以男子表演为主,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气;而柘枝舞属软舞,以女子表演为主,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相同的是,柘枝舞也是始出石国,后进疏勒,在阿图什绿洲上进行异花授粉,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后,挺进中原,在唐都长安风靡一时,声倾朝野。唐代将西域舞蹈分为两大类,一为健舞,一为软舞。柘枝舞便是软舞中的一种。健舞与软舞的区别除了刚健与柔娜之别外,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健舞一般是纯舞蹈表演,无歌声相伴。而软舞一般都伴有悠扬的抒情之歌,属歌舞一类,且不少舞者又是歌手。软舞除柘枝舞外,最具代表的还有《火凤》和《春莺啭》,这两首舞曲均出自疏勒,与阿图什有密切的关系。 维吾尔民间最普遍的舞蹈形式。一般是男女老少围坐成一个大圆圈,在乐队伴奏之下,一人进入圆圈中即兴独舞,众人拍手唱和,然后由二人对舞,有时也有多人同舞的。当音乐的节奏由中速转为快速时,舞步也越来越急促,群众中“凯—纳”(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声四起,舞蹈者的情绪更加炽烈。舞蹈越是接近高潮,参加舞蹈的人越多。各地的维吾尔皆有不同风格的“赛乃姆”舞蹈形式,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阿图什“赛乃姆”、“多郎赛乃姆”等。“多郎赛乃姆”,也称“多郎舞”,是富有劳动人民生活气息的舞蹈。它表现了古代塔里木流域维吾尔猎民的狞猎活动。舞蹈动作剽悍刚劲,热情奔放,节奏感强。伴奏的音乐称为“多郎木卡姆”,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阿图什“赛乃姆”明快、优美、深情,步伐轻快灵活,舞姿细腻多变,舞蹈典雅庄重。阿图什“赛乃姆”不论从舞蹈形式、结构,以及舞蹈的舞步、舞姿,都带有柘枝舞的古老特点。特别是那“垂带覆纤腰”,“体轻似无骨”,“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的动人舞姿与体态,恰似当年柘枝舞的再现,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