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互相推搡导致受伤,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非常轻微,最多也就是监管不利而已。如果推搡的学生是逃避了学校老师的监管的话,学校和老师就无责任了。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参与推搡的那些学生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小孩子打架而已,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怎么处理这些事就好了,没必要上升到找家长找老师的地步吧。
当然,如果说你这边正确教育了自己小孩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对方还是蛮不讲理,你在找对方家长不迟啊。
学生吵架是常有的事,而且大多是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吵架事件呢
辨明小学生吵架的原因,是单方造成的,还是双方共同造成的。
若是单方面原因,一定要向错的一方讲明错的原因。
对没有错误的一方,也要强调宽容是美德。
如果错误是双方的,一定要让双方都反思自己的过错,切记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让双方换位思考,在说出看法,互相道歉。其实小学生要比大人真诚得多,他们也更为宽容,通常,互相道歉后,就不会有什么事了。
个人经验,请酌情参考。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家长参与是否好事,看情况而定:
第一、家长知道各自知道这事,冷静分析事情原委,对的一方家长,应该叫孩子,包容原谅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同学会慢慢意识到错误。不要继续追究同学,并且劝导孩子万一对方不认错,错误一方的同学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注意选择适合的时间的地点,想对方认错并请求对方,孩子是善良的,这样言和的可能很大。
第二,如果矛盾激化了,这时家长可争取老师调节处理,家长不可站出来,处理事情,如果这样 就会影响孩子们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绪,对彼此都不好。即使请求老师处理,家长也别太拿主意,相信老师会处理好,并且孩子们本来就没有厉害相冲,基本是一些琐事,用和风细雨方式解决,也是在潜移默化教育孩子,处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更便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处事方法与态度。
第三、 家长态度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能不参与尽量不参与。
首先我得说,这样做很不对!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本来也很正常,如果受欺负了就鼓励打回去,一是很失败的教育。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笔者的同学就是这样的父母。然而结果怎么样呢?很差。
同学的孩子原本由爷爷奶奶带着,很乖巧,在长辈面前也很有礼貌。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父母也就是我同学两口子从广东回来了,原来他们是看到孩子大了,回来找工作并能亲自带着孩子读书。
同学在广东那边做生意,很多时候就是混 社会 的那一套。动不动就要恶言相随,拳脚相加。他们回来后,我也经常去他家坐一下。经常听他跟孩子说:有同学欺负了,你就打回去,打输了别哭,打赢了我来赔钱。我就跟他说,孩子之间哪有没个吵闹的,你这样教育真的不行。他眼睛一瞪说:你知道什么,有人欺负,必须回击!我于是说不下去了。
孩子五年级时,我再去他家,他已经不太理会我了,没看见一样,招呼都不打。一问情况,成绩一落千丈。他孩子的妈妈正气的直哭。原来,孩子已经调皮捣蛋得很,逃学,拒绝做作业,打架斗殴欺负同学。
变化这样大,我就去了解了一下。原来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同学欺负了他,让他帮着做作业。同学听完后,直接带了孩子守校门口,等那孩子放学,就命令自己的孩子冲上去直接揍。
同学以前的言语教育就是那样的,我很相信。
从此孩子逃学打架无所不能。初中时,离品学兼优越来越远了。后来去职业高中读书,还是打架不停,毕业证都差点没拿到。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左右一个人一辈子,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所接纳所模仿。同学的孩子就被他影响,教育坏了。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双方家长都不应该参于,要参于的话就应为化解同学之间矛盾而参于,先问清缘由,批评自已的孩子。我女儿上小学时和同学闹矛盾,相互把书本撕坏,我们双方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给对方孩子把书粘好,并教育他们要相互团结,不要闹矛盾,有事给家长讲。此后,她们再也不闹矛盾了,慢慢还成了好朋友。
孩和同学闹矛盾,家长不应掺和进。
孩子事情孩子办,相信孩子自己会。
孩子成长要经历,处理关系自己为。
家长搅入不明智,好心好意未必对。
您好!我是@暖阳鸽说教。学生之间吵架家长如何处理,其实一般可以理解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童趣”现象,家长应首当“倾听者”,再根据了解事情发生的伤害程度与产生的后果的影响程度做“导引者”,做到理智化解孩子的“怨气”和“委屈”情绪的“治疗师”,从而正面引导孩子处理方法,让孩子积累成长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养成同学之间的包容与谅解的情怀。
一、弄清吵架的性质,帮助孩子认知吵架的原委。当家长得知孩子之间吵架之时,家长应首当“倾听者”,给孩子仔细诉说事情经过的时间,弄清吵架的性质,时不时孩子要提醒孩子说说当时的想法,让孩子触悟到当时“冲动”、“偏激”的的言行举止,首次在“诉说”的环节中感到“理亏”或“过激”情绪,从中也就帮助孩子认知到了吵架的原委,其实都是双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行径”。
(一)“童趣吵闹”。
如果两个学生之间只是普通的闹着玩的一种,吵架并不是非常剧烈的,或者是动真格的打架的话。那么家长可以理解为是孩子之间的“童趣”, 也不是非要一个谁对谁错的,不需要参与进去即可。也许你还未见到老师,他们就已经“好上了”。家长只是盲目地参与其中,反而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二)“过失伤害”。
如果在当“倾听者”的过程中得知因孩子的“过失”言行造成对方的身体受伤或过重的“伤害”时,家长还是应该出面制止或者帮助孩子化解矛盾,应积极与班主任联系,协同对方的家长,引导孩子应与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并能握手言和。至于医药费、检查费、误工费等也要一起商定,而且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由于“过失”的举动造成严重后果带来的“惩罚”与“赔偿”。
当然,如果是孩子是“受害方”,同样也要积极与班主任联系,为孩子树立“据理力争”的勇气,做到“不畏强暴”的态度,引导孩子能正确对待“伤害”事故,同时,当得到对方的道歉与“悔改”的态度后,也要养成具有同学之间的包容与谅解的情怀,也不能产生“揪住别人的辫子不放手”的执拗的情绪。
这样,家长通过引导,让孩子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发现不用争吵,也不用争辩,同样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教会孩子们如何交往、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成长。
二、处理孩子的吵架,严禁产生“强权”心态。
(一)切勿轻易下定论。
当父母发现与同学吵架时,不要都什么都不问,轻易再下定论为自己的孩子之错。这会让孩子心里的不服气,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以后的身心 健康 发展不好。
(二)切忌报复的心态。
如果家长不理智,看到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便急着叫嚣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害怕孩子“吃亏”一样,就产生报复的心态,亲自找到学校对争吵的学生进行打骂的现象,会造成更大的误解。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更容易怂恿孩子动手脚的倾向,产生“眦眦必报”的不 健康 的胸怀。
总的来说,孩子之间的吵架,往往都是因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从而产生的争执与争抢造成的,都并不是故意的,只要疏导好孩子的“怨气”和“委屈”情绪,就能让孩子养成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发生吵架等不和谐的事情,促进孩子的身心 健康 成长。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与点评!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家长参与不合适,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势必引起矛盾激化。我认为家长应该这样做:
第一,正确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当我们知道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时,一定要冷静,都说冲动是魔鬼,失控情绪下做出的决定无益于矛盾的解决。此时我们应该做的,是认真倾听,帮助孩子平复心情。孩子和同学闹了矛盾,心情肯定很差,总觉得自己没有错,是对方的错,内心希望父母站在自己这一边。也有个别孩子,明知道自己错了,但为了逃避责备和惩罚,甚至会说谎话诬陷对方。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同时,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语和心情了解事情的大致情况,便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然后,教会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在孩子遇到矛盾时,应该做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审判者。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及时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矛盾,是谁不好,谁的责任大一些,既然已经发生了,该怎么做才能解决矛盾?如果家长是个审判者,那么孩子一遇到问题肯定就找家长,依赖家长,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
第二,具体做法
1、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我们知道,小孩子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非是谁动了谁的东西,谁在背后说谁的坏话,谁不准谁和谁一起玩等。这样的小矛盾,孩子当时听了很生气或者不太开心,但是忘得也快,过不了一会又像没有发生一样。
2、当孩子自己处理不了时,及时告诉老师。家长不在学校,了解的情况肯定不及老师了解得详细。孩子把情况告诉老师,老师会第一时间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帮助孩子解决矛盾。
3、双方家长可以私下沟通。有时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大,老师调停后,孩子还是觉得不满,需要家长之间沟通,这时,家长应该私下沟通,不应该在班级群和公共场合互相谩骂,大吵大闹,既造成不良影响,也容易引起矛盾的升级。
4、教给孩子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作为家长,应该要维护好孩子和同学间的友谊。教育孩子与人为善,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下不要动他人的东西,不说脏话,说话有礼貌,把谢谢常挂在嘴边等。孩子和同学之间相处友好,更利于孩子的身心 健康 和成长。
总之,如果家长需要参与处理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冷静处理,保护孩子的心理发展,呵护孩子的身心 健康 。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家长参与进来,怎么就不合适了?真是奇了怪了,家长一进来,胜负不是立刻见分晓了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道理还不懂?
矛盾解决了,是非没有了,麻烦不在了,老师负担不就轻了吗?学校管理不就简单了吗?哪里就不合适了?
说的也是哈。毕竟家长都是过来人,家长都是成年人,身高马大的,制服一个小毛娃子,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手到擒来。
既帮自家宝贝扳回一局,又用自己的优势协助好班主任管理班级,这样的家长真是可遇不可求啊,难得的人才。
可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姑且不论家长是不是越俎代庖,公然干涉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就说说家长帮自家孩子去战斗,都难以洗脱以大欺小的嫌疑。再怎么辩解,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的天然不对等,都没法让人心平气和的接受现实。
更何况,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出手没轻没重也正常,他们之间又不存在以命相搏的矛盾,转个身恐怕又破涕为笑了,等一会又能手拉手了,家长何苦来哉要掺和进去?
这样的家长属于拎不清,自己的位置都摆不正,孩子的教育令人担忧,祝福孩子前程似锦,希望不是一句空话。
你好,我是 骑驴驰骋天下,一名基层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 爱谈点教育话题,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这十多年,我的工作就是和孩子、家长打交道,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的回答是: 可以视情况适度参与,但是绝对不可以打回去。 如果家长不理智的鼓励孩子打回去,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我来告诉你一些我身边的真实案例。曾经,有个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很生气,骂孩子没用,要求孩子打回去。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受到了欺负,不但没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招来了一顿臭骂,一气之下,拿了把刀子把同学捅伤了。本来,一件不大的事,如果家长处理得当,结局可能会很圆满。
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头肉,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做家长的时时牵挂。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的认识到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孩子的成长中一定伴随着一些挫折。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这些挫折反而会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当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时, 我们可以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孩子的年龄、性格特征,选择不干预或者是适度干预。 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如果事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解决或找老师解决,家长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如果孩子遇到了比较恶劣或者是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校园欺凌。家长首先要做通孩子的工作,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的话要收集证据,然后通过班主任老师找对方家长和学生协商。如果家长感觉事件很恶劣,可以选择报警处理
二根据孩子的年龄。 一般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到事情,在向大人表达时不一定能够表达清楚。面对这些孩子,家长可以请求班主任老师协助处理。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生,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做事冲动,爱转牛角,有时会“大人主义”。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耐心的开导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如果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家长可以请求班主任老师、其他家长或孩子的朋友去开导、帮助孩子。
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 有些孩子性格很内向,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告诉家长。我们大人平时要积极关注这种孩子。当他们遇到这种问题时,积极开导教育他们,帮他们出谋划策,鼓励他们自己处理问题。
四注重分析孩子与他人闹矛盾的原因。 分析原因是为了帮助孩子怎么去处理矛盾,比如时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遇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孩子太内向,平时想办法多锻炼他。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孩子之间的吵架矛盾其实就和夫妻关系一样“床头吵完床尾和”。家长不需要直接介入进去,只需要暗中观察就好了。一些小矛盾同学之间直接可以协调了。如果矛盾升级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站出来解决矛盾。切记不要诱导孩子打回去,毕竟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况且俗话说得好“打赢了赔钱,打输了进医院”。要以理服人
不合适,因为孩子闹矛盾了,如果几岁的小孩子呢,那么做大人的也不用参与,因为是小孩子嘛他们虽然是打架,但是他们的心里是干净的没有仇恨。所以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玩,所以我们做大人只能在孩子们玩之前提醒她,不许追追打打,也不准他们互相打架。这样一来孩子们下次相处就会好喽。
如果是读书的孩子和同学闹予盾了,家里的大人也不要参与,只是在家往好方向
引导就行,千万不要在孩子与同学中间参与,孩子们的事让他们自已去化解,如果化解不了就交给老师去帮他化解好吗。你知道为什么家长不能参与,是因为有些家长太暴躁了,万一参与了不问青红皀白冲进去就动手打人了怎么办,因为一件小事如果大人动手,这个事情就真的不会那么简单喽,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坏了家长的名身对吧。
尽量不要去帮着处理,让他自己去面对
如果孩子和你说的情况下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些孩子在家里只要做错事情,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说骂打啊,使得孩子胆小,怕事,遇事不敢声张,无论对还是错,在外面或是在家里都不敢说话。暴力的结果!不吼不打不骄纵也可以让他独立,而且有自我保护意识才可以!
我的孩子在上特长班,一位家长和我说,他家孩子就是这样子,我听着好恐怖,在上课的时候,连上厕所都不敢说,直到尿裤子为止,女孩哎!
我问家长,她在家里犯错你会打她,对嘛?家长说:是的,真的气得不行,有时候这孩子太让人生气了,不打不行,还总是磨蹭。我试过了说,不管用的。我说:那是因为你已经打习惯了,而且你已经成了她的闹铃。家长很无奈,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为什么说恐怖,因为我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就是这样,妈妈打,爸爸很少打,但是他的脾气真的是暴力,脾气暴力你懂嘛?杀伤力1000的那种!暴击!所以,我小时候就像那个孩子一样,胆小,见人不敢说话,恨不得你也别和我说话的那种,学校发生的事这辈子不会忘,但是不知道应该和家里说。呵呵你说我是不是傻?对,现在想想挺傻的,自己不知道发生的事对还是错,家里人都很忙,他们关心的就是成绩,早恋等等,从来没关心过我是否开心。所以,我把孩子的情绪看得很重要,会让她主动去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解决?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只有说了,我才能帮助你啊!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我校为例,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日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二、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三、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
四、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
五、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会“老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天地间唯我独尊”;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
六、“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七、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
八、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
九、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
十、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
一、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二、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四、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五、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六、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七、克服侥幸心理。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斗殴是要倒霉的却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许老师不会发觉”,“或许不会受处理”,于是头脑膨胀,忘乎所以。为什么因打架受到严厉处分的多数学生不再重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过“切肤之痛”,克服了侥幸心理,较多地考虑了行为后果。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克服侥幸心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不为。”有的学校出现了学生打架现象,不敢管,和稀泥,只会助长学生的霸气和侥幸心理,造成恶性循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争取上级领导的撑腰、争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大胆、严肃的处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教师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平时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爱,是赢得学生家长敬佩、感动和大力支持的关键。
八、避免刺激言行。常见刺激性语言有:喊对方“这小子”、“你甭神”、“你找揍啊”甚至一些骂街语言等。常见刺激性动作有:指对方鼻子,拍对方脑袋,抓对方手腕等。往往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刺激,引发打架斗殴。班主任必须专门对学生做这方面的教育。学会冷静。经常教育学生遇到矛盾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发趋势,不要急于辨明是非,先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以后再解决问题。学会忍让。教育学生在发生争吵时要相互忍让,不要因小事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若是一方轻微的动起手脚,做到“打不还手”,尽快脱离接触,避免事态扩大。
九、注重友谊。让学生明白,在一起同窗共读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真深厚的,现在你可能体会不深,但毕业后你会越来感受越深,你会因上学时不团结同学而惭愧后悔。中学生打群架多数是与外班学生,打架时往往是本班帮本班,本年级帮本年级,本校帮本校,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义气,小团体主义作祟。要经常教育学生区分友谊和江湖义气的界限。要讲友谊,反对江湖义气。
看学校的表现。
如果旁边有老师,但是老师一直在目睹,并没有进行阻拦,那么学校是有责任的,他没有尽到保护义务。
如果旁边有老师,在老师做到了保护义务但是还是使另一个同学受伤了,那么学校是可以提出抗辩,不承担责任的。
如果旁边根本没有老师,那么学校也是有责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