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到底有多深?,第1张

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有多深呢?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没有孝庄就没有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康熙是清朝进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但顺治帝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登基,八岁的康熙怎么能支撑起偌大的大清朝,所以一直是孝庄太后在康熙的背后把管朝政,孝庄像一个镇山石一样,镇住朝中的不法官吏。康熙亲政之后,孝庄太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逐渐把朝政大权归还给了康熙,不再干预朝政,其实有许多人说孝庄其实是康熙的太上皇,这么说也对也不对。

孝庄从表面看确实像康熙的太上皇,但是孝庄一点也不干预康熙的朝政,康熙亲政以后,孝庄自己就身居后宫,康熙的命令孝庄太后也无权干预。当时在撤藩上,孝庄太后就和康熙出现了分歧,康熙撤藩心切,想马上撤藩,撤除吴三桂等藩王,但孝庄认为现在藩王势力太大,不适合大动干戈,应该缓慢撤藩,先削除藩王的势力,然后再撤藩。但康熙撤藩心切,不听孝庄的建议直接下令撤藩,导致了三大藩王起兵造反。

三大藩王造反之后,年少的康熙心乱如麻,不知如何应敌,孝庄这时又站出来,对众臣说,当时撤藩的主意是自己向皇上提的,是自己的意思,不是皇上的意思,皇上无错,错的是自己,自己不该向皇帝说要撤藩,主动替康熙背锅。因为皇帝的权威比决策是否正确更重要,孝庄在维护康熙作为皇帝的权威。

所以孝庄太后就像是康熙帝王之路上的明灯,指引着康熙迈向千古一帝。

因为康熙年少气盛,可以说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不成熟的表现,所以他不顾孝庄太后反对,坚持削藩逼反了吴三桂等三藩。

三藩之乱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却酿成了历时八年的战乱,清政府险些丢掉半壁江山,这都是为了康熙一时的年少气盛而买单。

三藩之乱归结于年轻时代的康熙政治上的不成熟

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人合成三藩,除了吴三桂之外,尚之信和耿精忠都属于老藩王的继任者,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与吴三桂都是一起给满清当的走狗。

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曾经打出反清复明的称号,但是因为他充当满清走狗,并且亲手杀害过南明永历帝,所以吴三桂反叛时,相信他的人寥寥无几。

这也是康熙认准的这一点,吴三桂不得人心,但是康熙还是低估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强大实力,这场战乱持续了八年。

三藩之乱兴起时,康熙不过19岁,当时康熙刚刚铲除了权臣鳌拜,独揽皇权,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所以康熙并未将吴三桂放在眼里,在他眼里吴三桂再强也比不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所以康熙此时已经不把孝庄太后的话听进耳里。

孝庄太后一直告诫康熙,吴三桂年纪大,年事已高,不如对三藩以安抚为主,待将来吴三桂老死之后,将藩王们进行分化,然后分而治之,这样既可兵不血刃剪除三藩。

但是康熙年轻气盛,再有就是三藩确实严重的给康熙初期的财政拖后腿,根据史书的记载,仅吴三桂这一藩每年就需要朝廷财政拨款900余万两白银,而三藩每年要耗掉清朝政府2000余万两白银,可以说康熙初期的财政税赋有一半开支都用在了三藩身上。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康熙再有能力,他没钱也造不出康熙盛世,所以年少有为的康熙正是志得意满,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也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那么既然三藩严重的拖了清朝的财政后腿,那康熙就必须着急裁撤三藩。

而吴三桂等三藩也深知朝廷对他们的猜忌,所以吴三桂抢先试探康熙,请求告老休养,这时候康熙就表现出了不成熟,当然,康熙也是顺坡下驴,他批准了吴三桂告老。吴三桂一看这样迫不得已就直接起兵了。

康熙削藩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当时康熙太过于年轻气盛,政治手段不够成熟,如果吴三桂先提出告老,康熙先进行安抚,然后随机计划妥善,详细规划如何削藩,这样未必能酿成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的影响和意义

其实在三藩之乱对峙时期,康熙就已经后悔了,他也是认真的总结了自身的不足,但是当时三藩之乱能不能平定,康熙心里也没底,所以平三藩对于康熙来说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名利双收,赌不赢可能输掉江山。

幸运的是康熙赢了,但是通过三藩之乱康熙也认识到了清政府统治的不足,吴三桂之所以能在三藩之乱初期盛极一时,就因为反清复明的人还有不少。

清政府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

所以在三藩之乱中康熙充分吸取了汉人融不进清政府的政权之中的问题,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力排众议,重用张勇、周培公、孙思克、王进宝、李光地、赵良栋等汉臣汉将,可以说三藩之乱促使了康熙更加重视团结汉人。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

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势力。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

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三藩之乱始作俑者就是康熙,本可以避免的

其实吴三桂等三藩就是被康熙所逼反,本身这是可以避免的事情,但是康熙却把它整大了。

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中国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强盛的王朝,都没有敢强硬削藩的,因为强硬削藩势必引起连锁反击,这就怪康熙年少气盛,对史书认识不足,所以酿成了三藩之乱。

所以如果康熙当时思虑成熟一些,制定一套完善的削藩计划,未必会造成战乱。

当然平定三藩之乱后,也让康熙有了极强的自信心,因为他完成了暴力削藩成功事迹,所以康熙信心爆棚,由此三藩之乱也成为了康熙的丰功伟绩之一。

当然,就像上面说的,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一场豪赌,赌输了,江山就没了,赌赢了,名垂青史

如果你不离开你的部落,你就只是坐在那里等死?在康熙上台之前,这些附庸国的国王都拥有军事权力,而且”不能受皇帝的命令统治”更不用说康熙了,他是个黄嘴的孩子。即使小庄当时是支持他的,也只是一个女人,更不用说古代,拿当代的“盗用面具,私自扣押面具”一些省份的地方官员可以第一眼看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永远首先是“君主的生活” ,真是讽刺。

这就是为什么康熙长大后不听小庄的话。他宁愿全力以赴,也不愿等待国王老死。等待人心是没有用的,当秦始皇老死的时候,他敢于“跳墙” ,花费大量的人力和国力去寻找不知名的仙药。

你怎么知道有一天国王会不会,放弃叛逆成为皇帝的念头?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康熙上台的时候,因为附庸是汉王,而不是像鳌拜那样是满族小偷,实际上清朝不敢兴起这些附庸,因为他们负担不起。在早期,为了稳定政权,这些附庸是由清朝供养的,但权力是附庸自己的,毕竟,山上的皇帝离得很远,没有食物,领土遭到破坏,食物就是制造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重,到达康熙,康熙迫在眉睫,宫廷将被拖下来。这两个原因促使康熙切断了他的藩属,即使小庄试图劝阻他。

小庄的劝阻在当时也是对的。好像她的地位是靠耐心取得的,但康熙不同意,康熙当政时,他被家族的盗贼和藩属逼得太木讷。每个男人都想反抗,更不用说95年的皇帝了。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康熙故意造反。

然而,康熙也用他自己的才能,消灭了长达八年的拔河比赛,两个诸侯之一,并最终留下了一个好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后来说,清朝最热门的话题是康熙皇帝,毕竟,没有康熙,实际的清朝对此早已结束。我是探索,历史和轶事,如果你喜欢这类东西,看看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77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