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本段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为其下凡的捣灵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编辑本段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乐府
《气出唱三首》 《精列》 《度关山》 《薤露》 《蒿里行(—作蒿里)》
《气出唱三首》
[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邀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玉(关)[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惶惶)[焜煌]。开王心正兴,其气百
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淡,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阎訚!酒马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蓩蓩。邀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磪(石嵬)(昨)硌,尔自为神。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祖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本篇选自《曹操集》,后同。曹操虽然“性不信天命之事”,但在魏晋神仙道教的影响下,追慕仙界,企求长生的想法他终究是不能完全摆脱的。然而岁月沧桑,周孔等前辈先贤都只留下一抔黄土,这是不容否认的现实。曹操的游仙诗都体现出这一矛盾的心境,而且对曹丕一辈有着深刻的影响。归根结底仍然是傲世之雄对壮志未酬的一种慨叹。此诗发端大气磅礴,与汉《铙歌》同调,体现了曹操诗作纯以气胜的特点。(亦 夫)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本篇运用乐府歌辞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其中心内容是说执政者应该实行“人为贵”的政治。诗中具体提出了“人为贵”的三个方面;一是要爱惜百姓,不要“劳民为君,役赋其力”;二是要严守法纪;三是要厉行勤俭。此诗立论明确,文辞质实,体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胸怀抱负。(韦凤娟)
《薤露》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执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和《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的挽歌,曹操用此古调写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展示了汉末历史的真实一幕。明代钟惺《古诗归》称之为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诗的前八句通过对何进的评价回顾了汉末历史,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除奸不成,反而祸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诗歌接下去转到董卓之乱,战乱的灾害揭露无遗。全诗用语朴素真挚,而感情深厚诚笃,因此陈祚明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称“孟德全是汉音”(同上)。(亦 夫)
《蒿里行(—作蒿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挽歌,属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古辞现存。曹操此作是以古题来叙述汉末的一段史实。初平元年(190)春, 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董卓纵火焚烧洛阳,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形势本来对义军很有利,但是袁绍等人都各怀野心,观望不前,甚至相互火并,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袁绍的从弟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称帝号,袁绍也忙着“铸金银印”,阴谋另立天子。曹操在诗中对袁绍、衰术等人以讨伐董卓为幌子,行南面称孤之实的卑劣行径作了尖锐的讽刺 和无情的批判。诗人还揭示了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流露出伤时悯乱的沉痛感情。这首诗叙事简洁,层次分明,感情充沛,格调沉郁。清代沈德潜说曹操诗“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古诗源》卷五)。此语不虚。(韦凤娟)
《对酒》 《陌上桑》 《短歌行》 《同前(即短歌行其二)》 《苦寒行》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挂)[拄]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歘飘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翩一作飖。)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旧歌”,属《相和歌.平调曲》,古辞已佚。本篇气格商远,情感丰富,是曹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歌先感慨时光易逝,继而抒写求贤若渴的心情,最后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生动地展示了一代枭雄慷慨激烈的情怀。清人陈沆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该比兴笺》)此诗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现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酒宴歌舞之景来抒写心忧天下之情。貌似对立的二者被作者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气质、个性。所以陈祚明称曹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采菽堂古诗选》卷五)(韦凤娟)
《同前(即短歌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祟侯谗之,是以拘系。一解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建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二解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三解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昨),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四解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五解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以其名纷葩。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结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春)[暮]无(一作瞑无所)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一解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道啼。二解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三解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四解
迷惑失径路,瞑无所宿栖。失径路。瞑无所宿栖。行行日以远,人马同时饥。五解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点校按:此节与上重复)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此诗。此诗属《相和歌•清调曲》。诗人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萦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迫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以及此时此境的内心波动,感情真挚,格调沉郁。梁朝钟嵘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诗品》下),此待即是一例。(韦凤娟)
《秋胡行二首》 《善哉行》 《却东西门行》 《步出夏门行四首》 《谣俗词》 《董卓歌词》
《秋胡行二首》
[其—]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一解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惶惶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二解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十)[可]得。名山历观,邀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三解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乃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四解(乃一作辞。)
[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飘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一解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二解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三解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四解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慧,殊不再来。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五解
《秋胡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情调曲》。古辞已佚。据《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夏四月,公自陈仓,出以散关。”《秋胡行》二首,当写于此时。当时曹操巳六十一岁,三国鼎立之势已成,他感到统一天下的雄心难以实现,因而“意中迷烦”。诗歌正反映了他欲求不得、敌罢不能的矛盾心情。
第一首《秋胡行》写作者在登上散关山时与仙人相遇。他感到延长寿命、求仙得道不可能,只有像齐桓公一样任用宁戚那样的贤才未实现西伐的愿望。诗中的主人公忽而进入仙境,“邀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忽而又回到人间,“沉吟不决”,正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诗歌虽透露了作者的内心彷徨,却无颓唐之辞,不失一代雄主的声威。(韦凤娟)
第二首写诗人有感于“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希望得到神药,延长寿命。但又深知这是幻想,故而宽慰自己:“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诗人虽然年老,但雄心不灭,他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在普遍的忧生意识中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独有的生命价值观。《秋胡诗》二首虽是游仙之作,但作者对神仙之说是心存疑惑的,他曾公开宣称“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因此,他的游仙不过是排遗内心苦恼的一种形式,他的游仙诗中往往寄寓着他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韦凤娟)
《善哉行》
[其—]
古公亶父,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一解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二解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三解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四解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五解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六解
仲尼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七解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一解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二解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要)[安]能睹三解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四解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五解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六解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馀,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绕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步出夏门行四首》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云行至此为艳。)
[其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解。波一作涛。右观沧海。)
[其二]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商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解。右冬十月)
[其三]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苇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老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解。右(上)[土]不同)
[其四]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怡一作姑。右龟虽寿。)
其一又称《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建安十二年(2O7)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此是第一章。明人钟惺在《古诗》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壮阔,透出一股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豪情壮志,写画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胸襟气魄。(韦凤娟)
毛泽东同志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曾提到曹操北征乌桓和他的这首诗: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同志对曹操远征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完成北方的统一事业,给予历史的肯定。但曹操毕竟是封建朝代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文治武功又哪能和我们今天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相比呢?时代不同了,已经“换了人间”。(选自柳春藩《三国史话》)
其四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笔力遒劲,气韵沉雄,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韦凤娟)
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三千岁,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有生之年,就要努力奋斗。这一年曹操五十三岁,已经进入“暮年”,但他要象伏在马棚里的老骥一样“志在千里”,继续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曹操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选自柳春藩《三国史话》)
《谣俗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董卓歌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塘上行》 《鹖鸡赋序》 《假为献帝策收伏后》 《表称乐进于禁张辽》 《请爵荀彧表》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年秋。(《乐府诗集》,此诗与《宋书•乐志》《玉台新咏》等略有出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