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践行,重要的是要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推广普及,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载体上都要继承和创新,既要遵循人们思想观念、德行习惯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接受方式的变化,尤其要注重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在“深”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调查表明,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疑虑,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趋同问题,改革开放30年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弱化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要敢于直面现实,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解释,理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深入开展舆情调研。舆情调研就是了解群众的实际思想、把握受众的思想脉搏,这是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受众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理论宣讲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深入基层开展舆情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动态,特别要了解受众对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反映,要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为意识形态部门更好地了解社会思想行为变化,制定科学的教育工作方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使宣传思想工作更有针对性、感召力。
3架起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理论作为由概念、范畴、原理组成的理性认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原则性,而现实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百姓能否认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理论能否给百姓带来益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富民强国、为百姓谋幸福的理论,以往的宣传往往只重视把理论与国家政治相联系,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联系不够,这是有缺憾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民心,今天改革开放,仍然要把理论与百姓的生活、利益结合起来。所以,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调查研究百姓关注的贫富差距、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良方。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推广,在“知”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千百万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如果停留在书斋里和书本上,是没有生命力与现实意义的。为此,必须通过宣传推广,在“知”字上做文章。
1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问卷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您是通过何种渠道知道和了解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60%),“学校教育”(58%),”“读书学习”(45%)。可见,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是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应该看到,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互联网、手机等正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所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载体和阵地。特别是要办好讲堂、论坛等公益性、开放性的理论人文知识宣讲品牌载体,努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
2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沟通认同。调查表明,目前理论宣传与政治学习方法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说教,互动性不够。再好的理论如果仅仅限于外界信息的狂轰滥炸,与现代人更倾向的理解沟通的认知方式是不相适应的。所以要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沟通交流,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和道德行为开展社会讨论、辩论,在讨论中释放情绪,辨明是非,鞭挞假恶丑,倡导真善美。
3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受众面。调查表明,目前的理论宣传重上轻下,党员干部会议多、学习多,而普通群众处于“会荒”状态。问卷调查中近两成的人 “从未听过理论宣讲”。所以,要克服理论宣传、价值观教育只停留在党员干部这个层面,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视野拓展到各个阶层、群体,特别是关注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等。要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教育普及要区分层次、各有侧重。要尊重认知规律,青少年要注重德行的养成教育,工人农民要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意识教育,党员干部要突出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转化,在“感”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因此,要在“感”字上下功夫。
1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虚实结合。有人说,“故事比理论有力量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几乎都在讲故事”。这话不全对,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号召这个层面,还需渗透转化为文化产品;不仅是要融入文化事业,还要渗透物化到文化产业之中,因为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文化心理和思想性格,它比震耳欲聋的号召、呼唤来得自然和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视剧……其实都充分渗透融入了这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说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家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
2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文学艺术中。实践表明,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戏剧、**、图书等文化产品中,讴歌劳动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感染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中。应当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元素在群众中的深厚基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服务,如长兴百叶龙,德清叶球灯,菱湖灯迷、剪纸,安吉竹乐,南浔龙船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并力求创新,使特色更明显,参与更广泛,影响更深远。舞龙、舞狮、灯会、蚕花节等都是湖州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要把爱国爱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在欢天喜地、欢歌笑语的活动中接受好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列宁早就告戒我们:“少来一些政治上的喧嚷,少发表一些为没有经验和不了解自己任务的***员所喜爱的一般的议论和抽象的口号,多做一些生产宣传,尤其是对实际经验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巧妙的、适合群众水平的估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在“行”字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创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公信力”弱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在“行”字下做足文章。
1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践中培育养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湖州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千村升国旗仪式、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传播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示范作用,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通过开展“感动湖州”、“文明五心好公民”、“时代湖商”、“时代新农民”等先进典型的评选,大力宣传一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普通人、普通事,让群众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上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用先进榜样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帮助人们从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高层次转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群众不是从你说什么,而是从你做什么来切实感受和形成价值信仰的,要使群众相信我们***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革命精神,党员干部必须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规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并且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为群众作出表率。3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振奋青年才能振兴未来。德行养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给人的一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学校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上,更重要的是贯穿于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写作的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践行良好的道德,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传道”的目标。
参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http://wwwyjbyscom/news/112201html
是人们对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与赞同,它不仅是认识主体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知识性了解,还表现为主体对其在情感意识上的接纳,确立起一种归属感。意识形态工作和国运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这一体系是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是在吸取以往人类一切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以人民利益为目标的新型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同样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它是由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多元价值体系构成的价值系统。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后指出,人类社会大体需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才能达到自觉地发展状态。这三大发展阶段集中在价值理念上,即形成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形态。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以神为本,人们主要从虚幻的神灵中获取发展的价值与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人们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主要地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人的本质掩盖在物的交换之中,人的发展往往被忽视;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否定和扬弃了以神为本,否定和扬弃了资产阶级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所掩盖着的以资本为本,同时也是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呈现出来的异化的价值否定。它强调要以现实的人即人民群众为目的,要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充分肯定、满足和发展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利益。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平等性和显失公平。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存在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凭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另一个集团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人、受制于人。人们因而在经济上、政治上显现出巨大的差别来,这些差别就是不平等、不公正。于是为了改变自己地位者与为了维护自己地位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与斗争——阶级斗争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思想家们试图从超阶级的立场上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以摆脱阶级和阶级斗争。尽管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不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思想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也千奇百怪、叫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如中国的“大同”世界或“太平”世界,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等。在整个下层人民中间在着要求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强烈的思想和愿望,这突出地体现在宗教的经典之中,如《圣经》中《新约》部分。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发展物、继承物和替代物,吸收了以往社会关于社会平等和公正的思想,并且提出为了彻底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就必须改变最广大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实现绝大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因其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消除了剥削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统治,极大的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公平正义和效率。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由于不平等主要源于对财产特别是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因此竭力主张社会平等或为之而奔走呼号的人都主张财产共有,消灭私有制,都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平等经济上的保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因此要实现社会平等就必须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人们关于财产共有、实现社会平等的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以前社会和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分析后认为,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体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调和的,只有广大的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真正意义上的最终解放,也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彻底改变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使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才能彻底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是社会主义同以往社会的本质区别,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和经济基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大的不平等就是财产私有制,为了实现财产共有,人类社会的有识之士自古以来就为之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财产共有是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反映在上层精英的治国理念中,广大中下层群众的社会文化中,同时也渗透到到各类宗教的教义中。人们把实现财产共有当作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和条件。作为人类找到的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所应当的把财产共有作为自己在经济上追求的目标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继承。
(四)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当家作主。
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政治上的保证。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或者说是“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政治在古希腊的某些城邦,特别是雅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民主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将代议制民主推进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对人类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其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有限的民主,所以并不是人类找到的最好的完善的制度。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形式非常先进,但其实质是社会中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民主。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没有真正地民主可言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和替代物,不但汲取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并且将其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统治,首次废除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变为现实。因此,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作为价值观的民主,意味着主权在民,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的同意,而不是在于神的旨意或者资本的逻辑。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批判继承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主政体的某些经验和形式,具有一般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它赖以存在和服务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其民主的实际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
(五)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是坚持集体主义。
所谓集体主义,就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中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本质上是个人发展的两方面的表现。由于个人的有限性,在其实现自身的利益时必须同他人交往和联合,通过实现共同的社会利益来发展自己,从个人发展的最终趋势看,二者必须是统一的,社会利益必须在每个人的利益中得到反映,而每个人又将其特殊利益融合在整体利益之中。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相互制约的。社会利益不会自己实现,它必须通过个人来实现;个人之间关系的状况如何,个人利益具有什么内容,实现方式如何,同样受社会规定和制约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具体体现为前者代表着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也把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保证和前提。集体和个人互为目的。个人应以集体为目的,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因为个人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维系于集体利益。同时集体作为个体利益的代表也应以个人为目的,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社会主义奉行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过分强调人本主义和个人至上主义截然不同,社会主义注重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结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其他价值观无法比拟的社会凝聚力和时代合理性,是真正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其一般价值观则主要包括伦理价值观(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政治价值观(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当家作主)、经济价值观(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其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展开的,都是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社会主义价值观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
深刻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及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观点,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三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问题的新创造,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通过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形成社会共识的精神航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坚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反映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种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向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善于挖掘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学习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另一方面,要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发挥对其他价值取向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只有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群体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转化,才能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在总体上保持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协调与合作,使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以贯之,常抓不懈。
第一,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在“知”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弘扬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正确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进一步突出主题、细化内容,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体化和大众化,更好地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着力强化实践推动,在“信”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由“了知”发展为“信奉”,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要通过建立完备的信仰机制、奖惩机制等,使尊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褒扬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贬抑和惩戒。
第三,注重抓好融入贯穿,在“行”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行”上下功夫,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选树、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各方面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以共建实现共享,以共享促进共建,使人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四种意识形态通常指的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两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则侧重于强调本民族的利益和价值观,而宗教主义则是基于宗教信仰和教义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这四种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而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则更多地涉及到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解和接受不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保持开放、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尊重并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其中之一就是“共患难,同享福”。这个准则强调了在困难时期,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渡过难关。然而,为什么人们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同享福呢?
首先,共患难是一种基于人类本能的行为。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和无助,因此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本能的反应使得人们更容易在困难时期相互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相比之下,同享福则需要更高的道德素养和情感共鸣。当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和幸福时,他或她往往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但同时也会面临着嫉妒和羡慕的目光。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就需要有足够的信任和情感共鸣,才能让他人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社会结构和文化也对共患难和同享福产生了影响。在许多社会中,共患难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而同享福则被视为一种虚荣和自私。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人们更容易在困难时期相互帮助,但在幸福时期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最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也会影响人们是否愿意同享福。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开放和乐于分享,而有些人则更加保守和内向。同时,个人的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共患难和同享福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困难和挫折,他或她往往会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处境,更愿意在困难时期相互帮助。
综上所述,人们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同享福,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同享福需要更高的道德素养和情感共鸣,但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和乐于分享,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和幸福。
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求①: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教师最关心、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能否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受到教育。因此,判断课堂教学好坏程度的根本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课时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怎样。因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归宿点。二是看为取得这些教学成果或者说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师生消耗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校花费了多少经费。由此决定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即在现有条件下,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师生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教学目标的实现。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所谓教学目标的最优实现,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新课程的理念来说,它不仅指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指显性的可以表述的教学目标,而且包括隐性的难以言说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优实现。
(二)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这样一些看法和态度:政治课是说教,没意思,政治课空洞,抽象乏味,无实用价值,要不是中考或高考,我真的不想学。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意见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坚持情理互动,加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科性、思想性,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谋求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1 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趣味性是入门的向导,没有趣味性,学生就不爱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不爱学到爱学,对思想政治课有一点兴趣,这就是了不起的教学成果,我们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很大部分。相反,如果我们上完了这门课,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一种反感、一种抵触情绪,那我们的教学就失败了。因此,趣味性应当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要做到:
(1)内容生活化,现实化,突出时代性。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常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社会生活和实践是最丰富多彩的,它里面隐藏着无限的趣味性。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不仅要注意挖掘本课程理论本身特有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
(2)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这是由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缺少丰富生活实践经历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讲课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概念化,即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感到很抽象乏味。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特别是有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更应注意这一点。为此,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再次,还要注意材料叙述和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境性。
(3)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既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它可以是集体教学,也可以是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结合;它可以是讲授、讨论,也可以是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讲授、讨论的结合。形式没有一定之规,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并且形式和方法要尽量多样一点,不要总是一个调。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感,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水平、兴趣,在课中适当穿插一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使学生相信它的真理性。趣味性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谈不上思想性。因此,光讲趣味,不讲科学不行。学生最大的意见是,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有用;政治不是科学,只是骗人的空谈,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他们不想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用性要做到: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确。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经历下列过程:引导学生罗列体现概念或原理的事例或阶段———引导学生对事例分类或对阶段排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共同要素尝试对该概念或原理下定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析该概念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2)要重视证据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讲授要有根有据,而且根据必须科学、真实、充分。凡科学真理都是有根有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所以,我们一定要讲出概念原理的证据,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实例和数据证明,又要有理论论证;既要有事实论证,又要价值论证。只有讲准,讲充分,才能使学生信服。中学生崇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他们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课本中的观点和原理。换句话说,我们除了引导他们用其熟悉的事实来说明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用其已知的科学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成果来证明或检验课本中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3)要讲一点概念、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一点问题解决史,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凡是科学真理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而,概念原理教学,如果能够有一点历史的叙述,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有许多好处:它可以通过比较,认识到现在的结论更科学;可以消除学生在这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因为学生的许多想法都是在人类认识史曾经出现过的;可以渗透一点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可以了解前人的成就,留下的问题,从而把继承的义务和开拓的责任结合起来。总之,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更加确信现在结论的科学性,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迪、教育,更有利于智力和人格的发展。
(4)要辩证,不要绝对化,要揭示真理的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凡是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都是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例如,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而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研究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经典作家创立的劳动学说和劳动价值论,并不能完全说明和解决我国现今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不要把话说绝了,把话说绝了不利于学生接受本课程的原理和观点。越是讲得绝对,不允许学生提问题,学生越不相信;而且说得过分绝对,也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可能会使人产生盲从。这与本课程的任务不符。思想政治课不仅有教给学生一点真理性结论的义务,而且有解放思想的责任。我们应当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结束真理,而是为认识真理开辟道路,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并没有把什么东西都说清楚了,都完善了,它正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就不会使学生在遇到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不清的问题时,就怀疑其科学性。
(5)要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的声音,以利于学生在对话、比较、鉴别、批评和借鉴中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按新课程理念,课程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一个由国家、学生、教师、社会等方面共同参与建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复杂活动和过程。这种冲突和斗争在思想政治课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思想观点的斗争,也有各种思潮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既有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对知识价值认识不同的冲突,也有教师的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文化成为一种资本和权力象征、知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教育进入一个更加民主化的时代以后,这一冲突和斗争表现得更加激烈和尖锐。在这一斗争和冲突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有传播的主导和法定地位,但它的实现要受到整个社会不同方面和阶层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和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看作课程的建构主体,其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因而这种冲突和斗争必然表现为一种对话、协商、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让步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非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同时,科学总是在比较中建立的,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不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是不行的,学生也有这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一些不同的观点,听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思潮的声音,特别是处于社会边缘、社会底层人群的子女的声音。这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鉴别、批判借鉴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
(6)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科学应当能够解释它所研究领域的各种具体的现象,解决一点其实践领域的问题。因而,我们要使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和社会科学常识是科学道理,就必须展现或引导学生发现所学概念原理的实用价值。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常识对我国的建设和自己的成材成长有用。2003年8月26日,江苏无锡面向海内外重金揽才,公开招聘首席城市规划师、首席信息化设计师、首席招商代表(对日)、首席电视节目主持人,税后年薪高达50万。对这些高级人才的素质,无一不涉及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社会科学。这说明了什么?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常识对自己未来的个人生活、工作、生产和家庭有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高一年级《价值规律的作用》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三个农民,看到人家养蟹发了财,养鸡不太赚钱,但从当时的情况看,那年养蟹的人已经很多了,而养鸡的人较少,乡政府劝他们投资养鸡,不要养蟹。一个人听了乡政府劝导,投资养鸡发了财,而另两个没有听从乡政府劝导,养蟹亏了大本。这说明学一点价值规律知识,并自觉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多么重要。再次,我们的原理要能够给学生解惑,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当代中学生在思维品质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性、批判性显著增强,但看问题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当我们讲某个观点和原理时,学生不是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他们,尤其是好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脑子里总是在想,有没有不是这样的东西,他们想用相反的东西来驳倒我们。因此,我们的讲课,必须善于捕捉这种心理状态,摸清学生在听讲概念、原理时的疑问,并找出形成这一疑问的原因,然后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地点破他们的问题,并且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作些分析。
3 增强感染力,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思想政治课是思想之学,成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但要求趣味性、科学性,更要增强感染力,加强教育性,突出思想性。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家庭,成长于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现实生活和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和思潮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思想认识多是摇摆不定的。不同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他们脑子里都有影响,是是非非,他们很难作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想政治课有责任用理论观点武装学生,从科学道理上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些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把握正确人生的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基本原理和观点的教学,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四点: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和生活性,坚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注意活动育人;三是分层次要求,区别对待。根据教材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初中应以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法制教育为主,侧重于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高中应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是非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入手,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
(三)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得当,体现合规律和合个性、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首先,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师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学校的现有教学条件,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任务的最优实现。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有功能、适用范围,某一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适用的、有效的,但对于另一条件,则不一定适用、有效。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师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的现有教学条件。从教学任务看,新知识教学,一般用阅读、讲授和谈话法;解决理解上的障碍,一般用举例说明法和讲解法;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疙瘩,一般用讨论、说服、情感体验和价值论证法;复习旧知识,一般用阅读、专题讨论、串讲、练习和图示法;培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则主要靠“用”,一般采用讨论、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和综合实践活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看,如果是知识性、材料性的内容,则采用阅读法和讲述法;若是抽象的观点和原理,则用启发讲解与学生思考领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情况看,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和差班,活动、演示、讲述、讲读、讲解和谈话采用得多一些;而高年级学生和好班,则讨论、讲解、讲演、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采用得多一些。
其次,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力求主导与主体实现最佳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使主导与主体实现最佳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教学方法使用艺术的精髓和根本要求。它要求教学方法的使用,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作用,但又不能搞“教师中心论”。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而服务的,必须以学为依据,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效果要受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制约。同样的道理,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也不能搞“学生中心论”。因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离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搞所谓纯粹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放任自流,教学效果也不好。为此,必须力求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把教师的目标引领、引趣激情与学生感知教材、自主学习,教师设疑、质疑、启发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疑,学生质疑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教师鼓励创新与学生积极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密切配合的动态平衡状态,达成目标同向、信息输出输入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体现合规律和合个性的统一,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与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有人说,讲课应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中人物般的形象,戏剧性的冲突和诗一般的激情。我想,我们讲课虽然应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但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是这样,思想政治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思想政治课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常识教学基础上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其德育为主、德智兼容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具有社会性、认知性、情感性、实践性特点。据此,我们应该以深刻的道理、生动的材料、富有感情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有趣体验活动而取胜。教学艺术风格是合规律和合个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是教学的科学性,合个性是教学的灵魂和魅力。每个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相应的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如趣味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严谨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情感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活动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或情理交融型教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四)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课堂教学如同做文章,布局结构很重要,因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功能和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因此,要最优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课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和谐优美。
首先,课堂教学结构的逻辑顺序即活动步骤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其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或观念。否则,就会造成无意义的机械学习,降低教学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步骤的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课堂教学结构和谐优美,给人以艺术享受。应力求做到展与收、断与续、动与静、张与弛、师与生的和谐统一。
(五)注意课的体系建构,着眼于宏观效益
不同的课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课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具有不同的功能。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施不仅要研究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而且要注意课与课之间、不同课型之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配合,优化课的体系结构,并努力协调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全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宏观效益。
宣传委员是做什么的?
党支部宣传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分管宣传工作。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概括起来有下列四条:
了解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学习计划和建议。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事实政治以及完成上级布置的学习任务,组织党课学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支部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指导本单位的群众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等。
搞好党报党刊的通讯报道和发行工作,办好本单位的宣传阵地。
党支部宣传委员职责是什么?怎样当好宣传委员
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是:
了解党内外的思想情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和建议。
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和党章、党的基本知识。
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指导本单位的群众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做一个合格的宣传委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充满激情的工作。
二、要求真务实地工作。
三、要以德为本的工作。
“宣传委员”的职责是什么?
1、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有益的活动,要与系辅导员及系里其它领导的指导下,结合各班级的特点,发动各个班级年组,比如说开展募捐,扶贫济困等。
2、出好宣传板是宣传委员的职责,但是不能宣传委员一个人出,而要其他人协助完成。
3、积极寻找能够宣传学生精神面貌的事迹。
扩展资料:
乡镇宣传委员的工作
一是与时同步,学在深处,做一名勤于学习的排头兵。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穷极一生的学习成果与网络存储的知识相比,犹如沧海一粟。面对海量信息,提高“搜商”。
即通过搜索工具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是我们紧跟时代不掉队、服务大局有主见的根本要求。对于身处基层意识形态前沿的乡镇宣传委员,要做到“专、深、广”三个字:“专”就是要突出重点,对于宣传、理论、文化、文明等本职业务要专,精通熟练、运用自如,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深”就是要有所专长,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独特见解,凡事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永远不能创造脱颖而出的奇迹。“广”就是要博采众长。对经济、社会、网络等范畴的新知识、新现象要主动接触,有所了解,确保宽广丰富的知识面。学习上抢先一步,工作上才能胜人一筹。
二是与势同拍,谋在新处,做一名善于创新的策划师。随着农村群众思想多元化、农民需求多样化等问题日趋明显。
形势在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许多老办法、老经验不管用了,我们需要紧跟形势节拍,在工作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以创新求突破,促使宣传思想工作焕发新的活力。
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突出农村特征,把群众是否满意、反响是否良好、影响是否广泛作为创新是否可行的衡量标准。内容上,要抓住政治理论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重点,把抽象的宣传思想工作融入到农村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形式上,要大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创设出一批充满新意与活力的文化模式、文明典型、宣传形态等,打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新活动、新载体、新平台、新手段,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中国***新闻网--怎样当好乡镇宣传委员
--宣传委员
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职责
设立支部委员会的党支部需要配备相应的组成人员,一般包括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纪检委员还可以单独开设副书记。他们的具体职责如下:
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1、主持党支部的全面工作,制定党务工作的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主持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讨论研究党支部的日常工作。
2、抓好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时政学习,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大家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单位和党委的各项决议,围绕单位的中心任务,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
4、搞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围绕中心,处理好改革、发展的关系,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中心工作改革创新与和谐稳定。
5、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发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纪检委员协调工作,做好支部党员的发展教育工作。
6、抓好党员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制定、完善和实施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7、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中心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中心。
8、结合工作实际,试试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凝心聚力的支部党建活动。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支部宣传委员工作职责
1、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体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宣传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宣传中心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举措,围绕中心任务,营造舆论氛围,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3、协助支部书记抓好中心理论组的学习,使每次学习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中心发言。通过中心理论组的学习,指导和带动党员、群众的时政学习。
4、协助支部书记抓好党支部的党课教育,定期组织党支部委员学习培训,指导党支部和群众的政治理论学习。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推进四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中心。
6、做好党的大政方针的宣传贯彻工作,为群众答疑解惑,坐好市政方针的解读工作。
党支部组织委员职责
1、协助支部书记制定和落实党组织生活计划,开展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认真落实发展党员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按照“重在培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积极发展”的原则,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
3、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对党的认识,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努力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
4、指导党支部做好对预备党员的帮助考察工作,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
5、认真落实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最佳党日”活动,创新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努力提高党组织活动的成效。
6、定期组织好党内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和党内的评先选优工作。
7、抓好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做好党支部换届选举等工作。
党支部宣传委员职责是什么?怎样当好宣传委员?
党支部宣传委员职责
党支部宣传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支部的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结合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党员教育工作计划和意见。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学习时事政策,完成上级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指导本单位群众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单位文化体育生活。
四、加强单位宣传阵地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单位思想文化阵地。
做一个合格的委宣传委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充满激情地工作。
二、要求真务实地工作。
三、要以德为本的工作。
通过这三点又可分为以下四个小结:
第一:要能全身心得投入工作
第二:要有总体观,重视集体
第三:要能独立的策划出一个活动的梗概,和有良好的提议
第四:要有较强责任心以及时间观念。
党支部宣传委员的职责是什么
1、了解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工作的重心和任务,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
2、提出加强党员教育的意见,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时事政策以及完成上级布置的学习任务,组织党课学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鼓动活动,指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党员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4、搞好党报党刊的通讯报道和发行工作,办好本单位的宣传阵地。
扩展资料
党支部纪检委员职责:
1、负责党的作风建设,经常对党员进行党规、党法和党纪教育,防止和纠正党内不正之风。
2、经常对党员进行纪律监督,检查党员执行《准则》,遵守党的纪律的情况,对党员违纪问题及时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3、负责受理党员和群众的来信来访,党员的申诉和控告,及时向支部和上级纪检部门汇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4、考察了解受处分党员改正错误的情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工作。
--宣传委员
艺术学理论是研究艺术本质、价值和创作方法的学科,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基本视阈和外延扩展。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
美学视阈: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是艺术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视角。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它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美学也研究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探讨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艺术史视阈:艺术史是研究艺术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是艺术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艺术史研究艺术作品的风格、流派、传承和转化,探讨艺术的历史演化和变革。
创作视阈:创作是艺术的核心和基础,创作视阈也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视角之一。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艺术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技巧和表达能力来创作作品。创作视阈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技巧和风格,探讨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社会视阈: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表达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它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对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视阈研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艺术学理论的基本视阈和外延扩展非常广泛,涉及美学、艺术史、创作、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多重视角和维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