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第1张

大家知道,幼儿的情绪稳定性是很差,一天处于千变万化中,时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相比大人,幼儿的情绪具有易感性,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幼儿在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除了有生理发展,也有情感发展,这过程也包括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化

如情绪情感社会化,指的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这也可以称为是情绪动因。当孩子有一定情绪动因,会在身体上有一定的表情特征,比如可以表现在面部,也可以表现在动作上,他们自身拥有运用表情的能力。如孩子在受到别人欺负时候,他们如果委屈会直接哭诉,或者直接找老师庇佑。脸上的慌张哭诉,就是他社会化的情绪情感社会化的一种表现,他很委屈很难过这是他身处的一个情感流露。

2、情绪情感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情感丰富和深刻化这是比社会化更深层次的一种情绪情感发展,其表现为幼儿情绪情感及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即心理体验全面生效的一种反应,直接跟孩子的认知过程联系。

一个会是孩子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每个情绪和情感过程,都跟孩子认知有一定关系,且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其思维和自我意识增强,情绪和情感也会更为复杂。

3、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随着情绪的日益深刻,会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比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中产生。

当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定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每一种情感都是其深入了解内心情绪的写照。

情绪调控是对个体及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父母们在照顾幼儿时候,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情感,进行相应的照顾和引导,这样孩子成长才会越来越好。

社会感情发育与孩子的经历表现,情绪控制及与他人的积极友好关系有关。感情发育包括孩子的心和与他人的心的旅程。感情发展的核心是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感情。解释和理解别人的感情。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达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同情,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孩子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阶段,婴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

孩子在完全理解感情之前就已经经历,表达和接受了感情。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亲属、同伴等的交往学到了这些技能。这些技术是孩子们应对更复杂社会的基础。积极稳定的家庭关系能使孩子的感情充满同情心,更有助于孩子的感情发育。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情和孩子的认知能力共同发展,它们共同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同时,学习能力也受到感情和认知的影响。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他们的感官和对物体的接触来理解世界。行动前2-7岁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想象力和记忆力,象征性地开始理解事物,开始理解过去和未来。正确的行动阶段7-11岁,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关心外部事件和他人的感受。他们开始明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意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和感情。正式行动阶段11岁以上,孩子们开始逻辑地解决问题,看着周围的世界,规划未来。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调节自己感情的能力取决于感情、认知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孩子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的逐渐增加是孩子感情发育的关键。

父母在子女面前演示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父母对幼儿需要的及时反应,保护孩子不暴露在幼儿和幼儿的致命环境中,不要过度刺激或忽视孩子,这对孩子的感情发育至关重要。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感情发育的重要时期,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但也要坚守底线。在决定谁来抚养婴幼儿时,父母认为应该想清楚一件事。也就是说,不管孩子想和谁建立最深的感情纽带,是自己,还是其他什么人。

(一)最初的转导推理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皮亚杰指出(1962),2岁儿童已经出现转导推理。例如,刚满2岁的女孩,在应该睡觉时不想睡,要求父母把卧室的灯开着,并和她谈话。她的要求被拒绝了,过了一会儿,父母突然听到孩子的尖叫声,急忙跑到卧室去看,孩子说,她拿了架子上的娃娃,而这是睡觉时被禁止的动作,可是父母一看,她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动。皮亚杰认为,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一种推理:“如果我做了坏事,他们就会来开灯,并且和我说话。”这种推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是超出了直接感知范围的思维活动。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这是在从表象性象征到概念的半路上。比如,2岁主10个月的女孩正在病,发烧,她要吃桔子,可是那个季节没有桔子。父母告诉她。“桔子还是绿的,不能吃。它还没有变黄。”孩子接受了。过了一会儿,她喝菊花茶时说:“菊花茶不是绿色的,它已经变黄了,给我桔子吧!”她的推理是:菊花变黄了,桔子也就变黄了。

这一类型的推理,在3—4岁幼儿身上是常见的。比如,一个小孩在动物园里看到梅花鹿时问妈妈:“如果天天往它头顶上浇水,那树枝一定能长出树叶来的,是吧”4—5岁幼儿也还会出现这种推理,如一个小孩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您吧,是金鱼1它总是摇头晃尾的。”另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很喜欢天上的白云,你摘一朵给我吧。’爸爸说:“天那么高,叫我怎么摘呀”孩子说:“你站在梯子上摘呀。”爸爸说:“站在梯子上,也不行。”孩子嘟囔着说:“哼,还是爸爸呢,我长大当了爸爸,什么都摘得到。”

幼儿的转导推理之所以常常不符合客观逻辑,是因为:第一,缺乏知识经验。第二,不能进行分类,概括等概念性思维加工。

比如,幼儿认为:那一天没有睡午觉,那天就没有下午。在他的头脑中,“下午”的概念就是“睡午觉起来以后”。皮亚杰分析了他的女孩进行错误推理之一例:女孩J(2岁1个月)在户外散步时看见一个驼背的小男孩,问:“为什么他有个驼背。”经解释后,她说:“他有病,他驼背。”几天后她要求去看那个小男孩,被告知:“他有病,感冒了。”她说:“他生病,在床上。”又过了几天,听说小男孩病好了,不躺在床上了。她说:“他背上没有大驼驼了。”这一事例说明女孩把“病”都等同起来了,不会区分,不会归类,驼背(B)是病(A),感冒(C)是病(A),所以感冒好了,驼背也好了。换句话说,B是A,C是A,所以B是C,A是中心,却不是“类”的中心成分,A和B,C的关系,不是包涵的关系,这种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没有经过普遍化。

幼小的儿童最初的推理也有的是正确的。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当推理过程不要求层次关系,问题非常简单,而且幼儿对有关事物已经有了实际经验时,其推理一般是正确的。比如,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有回答。孩子说;“爸爸没有听见。”

李洪曾等的研究(1983)也说明,大多数3岁半幼儿在具体情景下已开始出现了借助于表象对全称肯定判断进行的直接推理。如,前提是:“盒子里的两块积木都是红积木”,幼儿在回答c“盒子里的两块积木是红积木,还是不是黄积木”时,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二)幼儿的演绎推理

归纳和演绎属于逻辑推理,演绎推理的简单而典型的形式是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三个判断,三个概念构成,每个概念出现三次。它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乌利彦柯娃(1958)的实验证明,学前晚期(5—7岁)经过专门教学,能够正确运用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该研究结果指出,3—7岁儿童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展,可分为6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对于自己关于物体浮沉的断言,不提任何论据,或者只提出一些极为偶然的论据o

2.运用了一般原理,并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特征上作出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但只是近似的,不准确的,不能概括一切可能的个别情况,因而还不可能作出正确结论。

4.不说明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而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三)幼儿的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类比推理一般的表现形式为:A:B::C:D。当两种较低级的关系(A和B,C和D)之间有一个高一级的等值或接近等值的关系时,就存在类比。如,耳朵:听::眼睛:看。查子秀等(1984)的实验研究认为,3—6岁儿童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

该研究用几何图形,实物,数概括等三种形式要求幼儿通过选择进行类比推理。结果表明,幼儿在三种类比推理中发展的速度不完全相同,但经历的阶段基本相同。都可以分为5级水平。

I级。高水平的推理。正确理解两图形(两物或数)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比较概括确切。

Ⅱ级。较高水平的推理。基本上理解两图形(两物或数)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形象具体或不够确切。

Ⅲ级。由低向较高水平过渡的推理,只能大体上看到两图形之间次要的(笼统的)不同,或依据两物之间的外部的(次要的,或局部的)关系,或大体理解数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部分正确。

Ⅳ级。低水平的类比推理。选择正确但不清楚选择理由,不回答或随意乱答,甚至回答错误。

Ⅴ级。不会类比,选择错误。

该实验结果还表明,类比推理能力随幼儿年龄增加而发展提高。

从年龄特点看,3岁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

4岁儿童类比推理开始发展,水平很低。这年龄儿童出现根据两种事物之间外部的功用的或部分的特征来进行初级形式的类比推理。例如,4岁儿童中不少人对“水果/苹果,文具/”的类比项目,虽然能够正确选择了“铅笔”作回答,但他的理由是看见文具中也有一支铅笔,认为“铅笔跟铅笔(文具中的)是一块儿的”或“铅笔也是写字用的”,而没有理解苹果是水果中的一种,不是基于对水果/苹果是种属关系的理解,去类比铅笔是文具的一种,从而推断出应该选择铅笔。因此4岁儿童的类比推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比推理,只能说是萌芽状态。

5岁和6岁儿童三种类比推理发展速度和水平虽有不同,但是主要仍处于Ⅱ级和Ⅲ级水平,大部分儿童没有达到较高级水平。

(四)幼儿推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玉英(1983)用玩具得奖游戏的方法,要求儿童进行四步实验:(1)归纳游戏的规则,(2)分析形成规则的机制,(3)运用规则认识具体的事物和现象,(4)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前两步主要运用归纳推理,后两步主要运用演绎推理。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四步实验中儿童进行的推理活动内容和形式不问,却表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些共同趋势表现为: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3岁组基本上不能进行推理活动。4岁组推理能力开始发展,6岁组儿童中大部分(62%以上,平均为75%)可以进行推理活动。6岁和7岁儿童全部可以进行推理活动。

2.在各步实验中推理过程都可以划分为四级水平。

0级水平。不能进行推理活动。

I级水平。只能根据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较简单的推理活动。

Ⅱ级水平。可以在提示的条件下,运用展开的方式逐步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

Ⅲ级水平。可以独立而较迅速地运用简约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推理活动。

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等方面。

3 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所谓“展开式”是说儿童的推理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比如,通过对三套玩具进行分析,比较,逐步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推理过程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如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所谓“简约式”是说儿童的推理活动是独立而迅速地在头脑中进行的。展开式的推理过程在五岁以前迅速发展,其人数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5岁以后,曲线开始迅速下降。简约式推理则从4或5岁开始发展,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5—6岁是两种推理过程迅速转化的时期,5岁以前儿童的推理以展开式为主,6岁开始简约式占优势。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帮助幼儿控制情绪。教会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3、促使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幼儿期是情感活动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活动和情感品质的培养都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从原来简单的满足和不满足所带来的愉快和不愉快的肤浅情绪反应,开始出现比较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如对人、对物的了解态度,有选择地喜欢和他亲近的人交往,对喜欢的玩具玩得兴致勃勃,并在与亲人交往中产生愉快、幸福的内心体验,逐渐产生对他人的同情感,这时家长要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活动的培养。

知识点详解:

幼儿期,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

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时候,就会出现“告状”的行为。

2美感:如小朋友画画时强调颜色的搭配。

3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如,好问好学,以及“与动作相关的破坏行为”都是理智感发展的表现。

经典考题:

1周末妈妈带以恩去超市,以恩看到货架上的“小猪佩奇”,想要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说家里已经有同样类型的“光头强”了,不要再买了。但是以恩却不听妈妈的劝解,在超市就大哭大闹起来。妈妈严厉地跟他说,不许哭。他也听不进去。以上材料反应了幼儿情绪情感的( )特点。

A易冲动性 B不稳定性 C易感染性 D社会化

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幼儿期的情绪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年龄越小,这种冲动性越明显。题目中以恩没有得到玩具就大哭大闹,不能自制是情绪的冲动性的表现。B答案不稳定性,更多的是表现为由一种情绪向另一种情绪的变化,而题干中并没有体现;C答案易感染性主要是指幼儿因为别人的某种情绪而自己也有某种情绪,情绪的主体有两个,题目中只反应了以恩的情绪;D答案情绪的社会性是情绪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特点。故此题选择A。

2一个孩子刚刚出生,为了培养幼儿的依恋,母亲要时常抱着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也喜欢父母抱着送他,进入幼儿园,孩子依旧很喜欢老师亲亲抱抱,但是上小学甚至更大一点之后,成人再去抱孩子,孩子就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反映了情绪情感发展的( )趋势。

A情绪不断丰富 B情绪的深刻化

C情绪的易感染性 D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所谓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孩子小的时候喜欢父母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大一点父母抱会感到不好意思,依旧是爱父母的,但是更多的表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A答案情绪的不断丰富,主要是指情绪的分化和他所指向的事物的增加,题目中没有体现;C答案情绪的易感染性是情绪的特点而不是情绪的发展趋势;D答案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冲动性不断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题目中都没有体现。故此题选B。

3在幼儿晚期,幼儿在绘画中开始不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这主要体现了幼儿的( )的发展。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和谐感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幼儿美感的发展。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受社会的审美评价标准而影响。美感的发展和道德感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能够引起心灵美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丑恶、厌恶之感,故本题选B。

4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请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4答题要点

材料中幼儿园小班行为表现的差异有:

(1)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期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在材料中,小班年龄小,所以这种冲动越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材料中大班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的逐渐加强;

(2)情绪的外露性。小班的幼儿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到了幼儿晚期即大班幼儿,他们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材料中,大班幼儿打针也怕疼,却忍住不哭,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样子。

(3)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调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语言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4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