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
语言来对幼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沟通。老师要用爱来互助每一个幼儿,以热情的态度对幼儿作出正确的引导,让每一个幼儿学会关爱和感恩。
幼儿的情感沟通是现在必不可少的!这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必要条件,《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
信赖感。从而人们现在认为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幼儿的智商,社交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培养,性格性情的培养,要么就是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其实这些都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其实他们都是统一的!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不断地和幼儿沟通,染发我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也让幼儿感受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也很证实了那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之间的情感
每一位幼儿的性格和智力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们都是平等的去对待他们,用母亲的爱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培养他们。让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我现在教的是小班,小班的小朋友刚来幼儿园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对老师也很陌生,然而产生了焦虑和或少的紧张,哭闹不停,这时,老师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爱,老师也应该善于观察多关心,亲近每一位幼儿,这时我们抱着她:老师在幼儿园里就是你们的妈妈,我们都很喜欢你们,老师带着幼儿们一起玩,帮助他们找伙伴,适应现在的环境,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从而将他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了教师的身上,带领着幼儿在园内的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
玩一玩、使他们对幼儿园长生喜爱的情感,这样幼儿就能感受到老师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的爱他们。二、热情与表扬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基本特征
教师微笑着与幼儿沟通,说话,做游戏。要有耐心和善,公平。幼儿对这样的老师感兴趣,他们不喜欢大声说话、批评严厉,脾气不好的老师。教师的语言对幼儿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教师要会运用形象,有感情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想演员一样,要不断的吸引幼儿,对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同时让幼儿很容易接受和模仿,例如:我们班的张亚东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每天来幼儿园的时候,早上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老师早上好;我们总以为他不讲话。只是看见他的嘴巴在动一动,他总让人觉得胆怯生生的,针对幼儿的特点:每天早上我面带笑容的给他打招呼,让他觉得老师很亲近。自然而然的,他的表情也自然了,虽然声音很小,但在和他沟通的时候,也慢慢地好了起来,刘一、贾雨薇、等有好几个小朋友平时都不爱和老师小朋友讲话,在玩游戏和上课的时候,我主动邀请他来参加活动。有时让他们唱歌,让他们讲故事给小朋友听,给他们很多的表扬,堂幼儿也表扬他们,估计他们下次做的更好、更棒、奖励他们五角星、糖果、等。他们得到了伙伴的认可,便更加努力了,而且积极参加活动中的游戏,有时还会主动说:让我来;三、满足幼儿是师幼理解、关注的积极情感
人人需要理解,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这些话用在孩子身上非常贴切,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处处要大人们的保护,因此他们更需要承认给予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我们应该注意每一幼儿的情感流露,他们的情感需求都是在一些行动,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仔细观察幼儿的多种形态,在从中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培养他们学会积极的情感沟通。在幼儿园里,教师观察着幼儿,幼儿也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幼儿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在幼儿的心目中很重要的,并且他们会懂得怎样吸引老师的目光,如:老师,你看我做完了,我吃完饭了,我的作业做的棒不棒,等一些表白性的语言,如果有一个小朋友讲,后面就会跟着许多幼儿积极地告诉老师。他做好了,也准备好了,还有一些告状的小朋友:老师他刚才打我了,他又碰到我了,还有一些幼儿会问老师,你在做什么呀!我们要不要做游戏啊,出去滑滑梯好吗?他们都会根据你的思路来问,其实他们都很明白,在这些信息里面,有而幼儿根本就没看到,也没有察觉到,只是一味的告诉老师
,让我们多注意他们,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其实孩子们也在探索老师哦,也想要亲近老师,着这些行为当中,老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言行都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答复。四、创设丰富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愉快的心情
愉快的情感体验往往不仅使幼儿愿意学习,学习得快,而且做任何事都很积极,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则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消极的行为,不动,不说话,也不听话,捣乱,上课的时候乱叫,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比如:在唱歌的时候,教师应叫,幼儿扮演人物,老师扮演舞蹈,还有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让幼儿听听别的幼儿在讲什么故事。在准备上课的东西都要准备齐全,让幼儿在丰富、温暖安全、信任、感兴趣的情感氛围,在轻松自由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们面对互动的环境和氛围相对要宽松的多,幼儿就会表现得更放松,开放,自由,同样,操作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为充分的互动的空间,深爱幼儿的喜爱,因此在活动当中,教师旧的渗到里面的太多,多给幼儿交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知道幼儿们,把每一项活动都做得很棒,让幼儿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五、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幼儿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应该以宽广的心去面对有缺点,有过失的幼儿们更加接纳幼儿的不足和犯错误,其实幼儿也有很多的可爱之处,幼儿们都
听懂老师给他们讲的话,以及一些道理,如:在放学的时候,幼儿们都排好队伍,准备自己的家长来接,等家长来的时候,何坤鹏、郭浩池,就趁老师们的不注意,就慢慢的往门口移动,这是我叫住他们,问他们你们的家长来了吗?你就往门口走,万一不认识的人把你带走了,你再也不能回来了。这时,他们就站在那里不动,你们知道不知道错了。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们低着头,说知道了。还有一次,在吃午饭的时候,倪浩老是看着不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把饭倒出来一点,洒在地上,这一次是把整碗饭都弄在地上,反而还用脚在那里踩来踩去。这时,周芸竹就开始告状了,老师他把饭撒到地上了,还用脚踩,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把饭撒到地上,你为什么又用脚老踩,你把他捡起来就好了吗?他也不讲话就这样看着我,我告诉他,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他们很辛苦的!我们因该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的,你洒在地上就告诉阿姨,叫阿姨弄赶紧就好了。你还用脚踩,阿姨弄的辛苦不辛苦啊。阿姨就不喜欢你了!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生气的对他们讲,这样他们才能有所改进,其实,教师不仅需要与幼儿有认知上的沟通,更需要情感上和心灵上的互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应时时都在:游戏、睡觉、吃饭、户外活动每时每刻教师都认真的关注每一位幼儿,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幼儿心中真是想要的是什么?并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
每一位幼儿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要去理解他们,观察他们我们只要寻找到和他们心灵的通道,让幼儿信任,抓住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和幼儿共同合作歇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主动与幼儿沟通并要求找对时机,幼儿的沟通是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这样才能不断的增强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
“表达情绪”,这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关乎心理 健康 。
朵妈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不会表达情绪的孩子,父母对自己只有接近完美的要求,从不接受不好的自己、犯错误的自己。所以从小到中学,被人评价为“从来不会生气”,小时候还觉得这是个优点。后来慢慢发现不对啊,这一方面大家欺负别人还掂量掂量,到我这儿是谁都敢欺负,因为就算欺负了也不会有啥后果;另一方面,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伤心、气愤,但是我不会表达,具体地说,不知道怎么生气。发现这点的时候,我被自己吓到了。一个正常人,怎么能连“生气”都不会?!
幸好之后的几年里,学会了慢慢调节自己,“放过”自己,这才亲手把自己带回到了正常人的群体。那么对于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来避免自己小时候的悲剧呢?下面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孩子不会表达情绪,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得不到理解。设想一下,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还搞不明白“情绪”这回事的时候,有时候会特别烦躁,表现出来只有哭泣、狂躁、甚至摔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们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只看到了表面,而不想去追寻本质原因,就会导致你也烦躁不安,认为孩子不懂事爱闹人,甚至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努力去理解他的表面行为下绝对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一切。不焦躁、不迁怒,情绪平和地去探究他的内心,找出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知道了孩子到底因为什么瞬间变成“小恶魔”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屑地表示“就这啊?还值得一哭啊?孩子你太脆弱了!”还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的角度,从他的小小视角,去看待他经历的自认为天大的事情?这个选择结果就是你是否懂得“共情”的体现,也是孩子决定了以后要不要在你面前表达自己真实情绪。如果孩子在最亲密的父母面前都不敢表达情绪,怎么可能在其他人面前表达呢?
接纳,顾名思义,无论孩子在我们大人看来,多么玻璃心、多么“矫情”、多么“公主病”,接纳他一时的不完美,接纳他一时的小小脆弱。相信他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能用对待他们美好一面时的情绪来面对他们的不美好。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多么“恶劣”,父母都依旧爱他们,依旧能接纳这个不好的自己。
也许表达情绪是一件需要训练的事情,但是,把心灵建设好,才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去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 孩子会不会表达情绪,不是“教”的问题,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感受,遇到难题自己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
小孩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因为小又第一次离开爸妈爷爷奶奶,难免胆子,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告诉老师,有好多小朋友会尿湿裤子。
小孩尿湿裤子了只会哭,却不知道告诉老师我要尿尿了,当遇到了这种情况父母要引导孩子怎么和老师沟通,举手或者直接跑到老师跟前说我要小便之类的话。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家二宝7岁,当他有情绪的时候,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语言顺畅,能平稳的面对问题,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表达感受
家长可以让孩子讲述引起情绪变化的整个事件,通过语言引导孩子释放情绪、表达感受。举个例子:有一天,儿子放学去买雪糕,被同学告老师了。他先和我叙述事件的过程,我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当孩子讲述完自己的感受后,我再问他:“你想怎么办?”听一听孩子的意见,这也是教孩子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放松练习:深呼吸。
培养兴趣爱好:练字,绘画。阅读:情绪方面的绘本。
三、积极阳光的方面的思考
家长引导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从阳光的正面的方面去思考。举个例子:一个同学撞倒了他,他头部额头处肿了一个疙瘩。我引导他,会不会是同学没有看到你?他想了想说:不怪撞他的同学,是因为有别的同学追他,他跑的很快,没有看见他就撞到他了。他的情绪一会就被自己释放了,去做他喜欢的事去了。
四、信任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处理他能办到的事。孩子有了自信,就会减少负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 健康 、成就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太多机会靠近孩子的内心,所以不要忽视孩子情绪表达能力的引导。
哈佛教授泰勒:我们养成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把表达情绪和怎样处理情绪养成习惯!
能很好地表达情绪,无疑是情绪能力高的表现。
希望孩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首先,父母得读得懂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有一些了解。
出生第一年:基本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定义了 6 种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等六个方面。
这些情绪是在孩子刚出生、生命第一年的早期就出现的。有很强的生理基础。而且,不论是哪个国家、说哪种语言,有哪种习俗的人类,都有这些相同的情绪。
基本情绪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时至今日,哪怕我们已经20、30、40、50岁了……这些基本情绪还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
15-2岁:自我意识情绪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出现之后,自我意识情绪才会逐渐出现。
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自己 1 岁半到 2 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是不是已经能从镜子里或照片里认出自己?
知道镜子里、照片里这个人就是我,不是别的任何小朋友,这就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了。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内疚等。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反而没有小时候大方,变得不爱叫人,动不动就不好意思;如果妈妈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他还会生气、嫉妒。
这并不是退步,其实是孩子 情感 发展往前走了一大步。
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具备有表达情绪这个能力的,像小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天,用哭声来表达他的情绪就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试探。可能在表达情绪方面也有一定的天生基因影响,但是我觉得 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
首先是家庭环境,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和长辈, 家长给孩子一个开放有爱、开朗向善的环境 ,在这种关爱下他会过的开心快乐,相对而言就变得更喜欢表达。在一个开放、融洽、幽默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会更加的开朗并且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孩子成长,他要面对更多的是不可控的环境,这个时候,如果要让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需要帮他建立自信,让他需要学会耐心 。尤其是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要面对同学的眼光和老师的认可,这个时候自信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要做到不管别人怎么样评价也能更加洒脱,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这个时间段,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鼓励正常的表达,拒绝用大哭或持续性撒娇,或者说过激的言语 。这个时候教孩子做的应该不仅仅是敢不敢表达,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才是最正确的?
家长可以跟老师达成一致,在表达和自信方面培养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孩子就会变得更乐于表达,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
如果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个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有情绪,有情绪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倒的时候,不要直接和孩子说不哭不哭,又不疼。这种表达方式就直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感受被忽略,那么就会把情绪压在心理,就不会表达出来了。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让孩子知道你和他是同频的,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比如可以哭可以闹,可以撕纸可以吃东西可以运动等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筛选出更好的不伤害人,发泄情绪的时候要不能伤到自己,不能伤到其他人,这样的话才是比较好的方式,比如生气可以运动,可以运动等等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
让孩子和情绪和谐相处,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著名的情绪理论ABC可以很好的解释,事情发生A,如果解释这个事件B,根据解释形成的结果C,如果A相同,但是因为B不同,最后的C也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对待一件事情,让孩子试试不同的情绪会产生如何的结果。让孩子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看到问题的方式B,然后学会和情绪和谐相处,这样的话估计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
1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宣泄情绪,自己首先要知道情绪是什么?
经常有一些父母会说,今天的心情非常不爽,那么这个不爽是什么呢?是愤怒?是委屈?是嫉妒?或者是忧伤?我们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的时候,才能知道如何去表达情绪,才能教孩子学会宣泄情绪。只有父母自己对情绪有了清楚的认识才会顺理成章帮助孩子去宣泄情绪,父母做好情绪管理能力的榜样。
2父母要看到具体场景下孩子的情绪,并读懂孩子的情绪。
父母把看到的,感觉到的说出来,让孩子复述一遍,再问孩子: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你说说看,你究竟怎么啦?”诱导孩子表达,当孩子表达完,我们不评价,再重复一下孩子的感受。然后孩子会好很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拥抱、爱抚,这样对稳定情绪有好处。
3父母要让孩子找到情绪的出口和正确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在情绪出现失控的时候,我们不要单纯的说“别哭啦,再哭就怎么怎么样”、或者“再哭,警察就来抓你了,大灰狼就会把你吃掉”之类的话,告诉孩子当下的这种情绪是什么,比如生气,比如伤心,比如沮丧等等,让孩子知道当下情绪的名称是为了让他们能直接认知和表达自己当前的心情,同时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来帮孩子找到发泄的出口。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表达。
4表达情绪的方法有很多。
a 讲述法: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名称讲出来,以及引起这种情绪的原因告诉妈妈。
b 回顾法: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平静以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个事情的经过,并且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建议,帮助他有办法应对下次还可能遇到的问题。
c 预演法: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 游戏 ,把刚才发生的事情重新演一遍,并用妈妈刚刚教的方法来解决。
d 庆祝法:当孩子通过 游戏 ,很好的处理了刚才的问题时,大人和他一起也来一个Give me five(击掌庆贺),以此来鼓励孩子下次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 健康 、成就等。
表达情绪的第一步是识别情绪。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当前所处于哪种情绪状态,才有可能情绪的表达出来。
人和人在识别情绪的能力上是不同的,有的天生敏锐,有的则比较愚钝。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更游刃有余。
父母所能做的是帮助小朋友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比方,小朋友生气的时候,可以问,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问,你是不是有点伤心?等等,让小朋友给自己的不同情绪识别出不同的名字。然后再学会不同情绪的处理办法。
推荐带小朋友去看**头脑特工队,里边生动有趣的把人的几种基本情绪用各种动画人物表达了出来。美国小学的心理医生也会用这几种小人的形象帮助孩子们来识别和表达情绪。
不过,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因为偶尔的失控而对孩子失去信心。要有耐心哦。
情绪这个问题,首先要端正态度。很多父母是无法忍耐宝宝大哭大闹、发脾气的,而实际上自己也是经常发脾气。
情绪包括喜怒哀乐,而发脾气是情绪引起的行为。不论情绪是喜怒哀乐的哪一种,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并且值得人们接受的。情绪并非你可以有,我不可以有的东西,而是人人都有,人人都需要。当我们玩 游戏 开心了我们欢笑,我们是接纳的;当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哭,我们认为这应该是被接纳,而不是被排斥的。所以我们说,情绪首先要端正态度做到接纳才可能更好的引导情绪、控制情绪、甚至是表达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情绪。在接纳的同时,用心聆听孩子情绪背后的声音,是因为什么事件、什么人、什么东西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当接纳和聆听后,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线索,来帮助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心声,应该做到的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回应,从中找到合理的需求满足他,发现不合理的需求,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替代方案。很多时候做为父母,就是在这方面表现的太过强势,不想给、不支持、不理解,强权引发的只能是怨恨。那么,在需求面前,理智、不溺爱、适当满足+无条件的爱,则可以让孩子心内充盈,学会宽仁以待。
另外当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却真的实现不了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幻想实现,就好比曹操的 历史 典故:望梅止渴。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而所有上面的努力都做过之后,孩子的情绪还是来临了,那么做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己的要学会淡定。同时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合理控制情绪。比如愤怒的时候:
1、我们可以找用运动的方式解压。
2、还可以使用画画的方式来解压。
3、用说出了的方式,而已得到理解和尊重,心理就会好受很多。
4、以平和和坚定的语气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
5、坏脾气来临,不要惩罚、不要怨恨,只谈事实,就事论事。
6、当孩子做错事情情绪低落,要适当给予鼓励,孩子则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逃避。
7、当吼叫要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冲着水池喊喊。
8、看书和其他的冷静方式能让孩子自我修复。
其实,不光是这位家长,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焦虑。
特别在众多虐儿事件之后,大家似乎更焦虑了。
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告诉你,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往往能感受到很多情绪的波动,但他们的解释能力却很弱,无法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不会有意识地去分析是什么情绪,这样表达就无从谈起了。
教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有方法,一起来了解吧!
各位家长应该都会给孩子读绘本故事吧,其实,可以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当孩子想听故事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去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孩子就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 情感 ,最后只能用发脾气或哭闹的方式了。
让孩子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清晰描述自己的感觉, 才能够和家人及时、有效地沟通,避免未知的误会和危险。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各级教育的一致目标。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明确指出: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是维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起生活的同龄群体是培育幼儿健康心理的良好土壤。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也证实了那句"亲其师而信其道"。四年的幼教生活,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浓厚的师生情,那是贴心的关怀、还有无数用心交流后的感动。
一、热爱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根本前提。
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 二、热情与表扬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基本保证。
表扬这个词很有功利性,表而扬之,公开的赞美,是为了宣扬,知名当世,也是为了秩序的引导。家长和老师希望通过“表扬”这个手段,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正向的教育引导目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正确的利用表扬这个强化手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例如我们班的陈佳林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早晨入园时一句"老师好"总让人觉得怯生生的。针对孩子本人的特点,每天看到她来园我就面带笑容,热情得主动和她打招呼,还常常摸摸她的头和他聊上几句,久而久之她有变化了,虽然不十分明显,但能感受到她对老师的亲近,脸上的表情也自然了很多。王天昊小朋友平时不爱讲话,课堂上我主动邀请他来参加游戏活动,并给他鼓励与赞扬,奖励他小笑脸粘贴,从此他更加努力了,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理解、关注幼儿是师幼积极情感互动的基础。
人人需要理解。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这些话用在孩子的身上非常贴切。由于幼儿时时处处要求成人给予保护,因此他们更需要成人给予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而且,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孩子的心态和真情实感,培养幼儿学会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幼儿园中,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幼儿心中,他们十分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当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他们会更加爱老师、信赖老师、依恋老师,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在这些行为中,孩子其实是师幼情感交流互动的主动发起者,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的真实用意。无论是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答复。对于表白性的言行,老师可以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冲他们点点头,清清的应答一声;对于孩子的明知故问,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自问自答,提升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对于孩子之间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或是集体进行讨论,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精品源自高 考 试题
1、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幼儿的情绪是他们的心理真实的想法。倘若大人一味压抑、不予回应他们就很有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2、让孩子学会倾诉。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有烦恼在心里是不好的,如果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多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倾诉,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就会得到他们帮助的。父母或老师阅历深,经验丰富,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有时父母和老师的一席话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要解脱出来就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谈思想,主动地多接触人,多谈多聊。
3、家园合作。家是幼儿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个老师。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控制。
首先在幼儿园里面,教师在引导幼儿掌控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时,应当把这些内容贯彻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在平时的教育课程中就可以给小朋友们讲一些然后正确控制情绪的方法。在游戏活动中,有小朋友的情绪表发方式不恰当时,教师应当立即阻止这种不恰当的情绪,并且告诉小朋友,我们这种方法不对的话,我们试着尝试另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用发脾气去解决问题哦,因为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家提教育方面,首先就要预防不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要耐心的教导孩子,言传身教,不能用暴力的语言或者行动强行去改变孩子,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能很好的反应父母的行为,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应当耐心的教导孩子。
答案:儿童在出生时就有原始的不分化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婴儿的情绪反应逐渐分化为愉快的积极反应和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即表现为喜爱和高兴或厌恶、恐惧和发怒。1岁半以后,婴儿情绪的分化更为明显。到了幼儿期,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成人要在了解这些儿童情绪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 儿童的情绪情感。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教养方式,做到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情感是在具体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家长与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导师,是幼儿模仿与学习的对象。成人要给幼儿以愉快、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应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也不吝惜爱。当幼儿犯错误或闹情绪时,首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冷静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与态度。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每个孩子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冲突,遇到挫折,从而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严重的不良情绪困扰,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化,及时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对于情绪经常出现波动的幼儿,教师既不能放弃教育要求,也不能简单急躁地对待。而应该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随机相宜地采取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导语: 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是否被激发起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能否转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因素。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之栋梁。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倾听幼儿,与幼儿共同成长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幼儿教育如何学会倾听一、倾听的概念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狭义的倾听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宣泄感情等优点。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地为倾诉者排忧解难。
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交往艺术――内向人而言的。
倾听与聆听、静听……相比,其突出特点不在于声音本身,更在于听的形态及行为表现,倾听强调的是用心去听,甚至达到心与心的衔接。
幼儿教师的倾听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听取儿童的各种表达(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在尊重和理解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表达的各种想法或疑惑做出及时且恰当反馈的过程。倾听不仅是教师用耳在听,更是教师用心在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倾听促进教师与儿童心灵的沟通,使教师与儿童得以共同成长。
二、倾听的重要性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每一朵花里都蕴藏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描绘着不同的天堂。而我们知晓开启天堂之门最近的道路,能够走进他们纯真缤纷的世界,很幸福、很快乐。
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儿童,针对性的倾听作为教育手段,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倾听还是教师与儿童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倾听可以从孩子的话语中捕捉到玄机。
倾听孩子的诉说,让他们尽情宣泄内心的抑郁之情,既是对孩子健康极为有益的一种心理平衡方式,又可为班主任提供大量信息。有心的班主任可以从中找到“玄机”,循循善诱,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个案例。
第二个活动是美术活动,作品完成后让小朋友把作品展示出来。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把作品陈列出来,唯独强强把画纸拿来折飞机,直到我用责备的眼神看着他,他才很不情愿地把画纸放到展示架上。
下午起床后,正是整理东西、吃点心的时间,忽然有位小朋友对我说:“强强用手在弄点心。”我跑去一看,原本在点心盆里排得整整齐齐的点心被他翻得乱七八糟的。他听到有人告状,马上跑回座位上。我正忙着给能力差的小朋友整理东西,也就没再深究。
下午评小红花时,因为强强今天做了太多坏事,大家都没把小红花评给他,我看他满不在乎地玩着手指,眼睛却没敢看我。离园时,我注意到他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便轻轻地走过去耐心地问:“今天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能和老师说说吗”等了一会儿,他委屈地说:”老师今天我不是故意把画纸拿来折飞机的,我是画得不好,不想挂出去,又怕您不同意,所以才……“我回过神来,想到上午那件事,都怪自己没弄清楚就草草了事了。
我抱歉地对他说啊:”哦,原来是这样,老师错怪你了。以后有什么事要先跟老师说,不能自作主张,好吗“他低下了头。”“那你为什么把点心弄得乱七八糟呢”“我是想数数一共有几块,还没数清么!”可是,你这样把点心弄脏了,小朋友会有意见的呀“他不好意思地笑笑……
孩子虽然年纪很小,但在思想上已经和成人相近了,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挫折感。如果我事后没有及时发现强强的反常行为,可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留下了阴影。今天只是教学生涯中的一瞥,强强只是孩子中的一员,还有很多像强强这样的小朋友,也会经历类似的事情,很多时候老师看似教育了,却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和指导作用。所以,幼儿教师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感受。
(二)倾听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倾听的老师指导的学生肯定是热于表达的孩子。于是,孩子渐渐变得敢说、想说、善于说,无形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倾听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拉维沙・C・威尔逊教授等学者在《婴幼儿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提出幼儿教育的三个基本准则:关注、赞同和情感。所谓关注,就是用心、在意和投入。教师对儿童的言语如果漫不经心,儿童就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关注。
关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微笑和倾听。真诚地倾听可以使教师从一些不十分重要的信息中听到某种深沉的人类呼喊、某种“沉寂的喊叫”,而这是人们原所不能知的,被深深埋藏在人的表面之下。这种被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喊叫,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及时发泄,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当教师倾听儿童时,儿童会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用心和在意,从而产生与教师的亲近感和融洽感,向教师敞开心扉,和教师共享生命的痛苦与快乐,原本“沉寂的喊叫”则变成呐喊,压抑得到释放。
微笑着的倾听是教师表达对儿童赞同的最好方式。倾听是教师肯定儿童言行价值的方式,倾听儿童,及时且如实地表达教师对儿童的赞同,有助于建立师幼之间的信任,鼓励儿童的创新行为,而情感则是关注、赞同的必然结果。对儿童的倾听和与儿童的交流,传递了教师对儿童尊重、欣赏、关爱、鼓励和帮助的情感。
刚踏入幼教领域的时期,自己也是个稚嫩的大孩子。有一天突然看见两个小朋友推推攘攘,就迫不及待地跑去批评他们不该打架,可是他们满含泪水的眼睛让我的内心颤然,他们眼神中的委屈、倔强让我震惊。我深深记得那天小家伙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了重大的决定,用微微的声音说:“我们不是在打架,他摔跤了我在帮助他。”孩子的声音不大,却像在我的耳边敲起了响钟,我的心一慌耳红满面。那时的'自己只知道弱弱地说了句对不起,可是孩子内心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至今想起都会愧疚不已。
当时自己的鲁莽带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伤害如果是个文静少语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辩解,那他纯洁的心灵必然会因为我的武断而缺失一角,也许在他未来人生道路上永远只会选择沉默。这是我进入幼儿园学会的第一课,让我幡然醒悟,倾听孩子的想法是多么重要。这些年它时刻警醒我,幼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播种孩子内心的阳光。 为此,教师要避免使用权威,懂得倾听,尊重每个儿童的意见,获得儿童的信任,抚慰儿童的心灵。
为了更好地倾听儿童,教师可以营造教室内的对话氛围,引导整个活动程序,同时持有开放态度,包括:智性的开放,即对儿童任何一个好奇的态度都应给予重视,尽量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程序的开放,即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可以对不同意见提出批判。从而为儿童提供安全、信任、鼓励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四)倾听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友爱的握手,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学生都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有效倾听的技巧
(一)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孩子见到美好的事物,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要耐心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生动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很重视他。
(二)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
随着孩子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如小班孩子说:“手手脏。”老师应答应:“小林的小手弄脏了。”并让孩子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
大班孩子说:“地上有块木。”老师应答应:“地上有一块红色的三角形积木。”同样让孩子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
这样,既维持了孩子原来的意思,又引导了孩子学会讲完整的话。
(三)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要耐心倾听,不打断、讥笑孩子,并巧妙地给予纠正。
当孩子答错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而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对于口齿不清的孩子,老师不能取笑,要耐心地听清楚,并与其交流,让他倾听老师的话,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的发音,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
(四)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非常”表现。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教师不仅要倾听大多数孩子的欲望和情感,更要倾听个别孩子的思想;不仅要倾听幼儿的正常表现,更要倾听幼儿的“非常”表现。大班美术活动《大象》:幼儿正在安静地绘画,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声地喊着:“老师,快来看呀,豆豆在乱画。”我迅速走到豆豆身边,只见豆豆用红色的水彩笔上上下下地用力涂着,看见我看他的画,他停下了笔,我抑制不住心中的不满轻声询问:“豆豆,你在画什么呢怎么不画大象呀”豆豆涨红了脸:“我上次在书上看到大象救火,我在画火……”时至今日,仍感谢当时自己没有急躁,没有武断地呵斥他,让他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常常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倾听孩子的想法,就会理解孩子“非常”行为的谜底,理解孩子的“非常”行为。
(五)给孩子良好的反馈。
当孩子与老师分享情绪感受时,老师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但不是紧盯不放地注视,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尔点点头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教师的种种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倾听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
此外,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知道了。”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有效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是一颗心感受一颗心的跳动,是一种爱共鸣一种爱的真情。
让我们记住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我们的耳朵,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触摸孩子情绪的温度,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给疑惑者以解释,给困难者以帮助,给失落者以鼓励,给徘徊者以心灵的点拨。让“平等中首席”的我们学会倾听、主动倾听、善于倾听,使有效倾听成为师幼对话的纽带。
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说过:“教育是相互的。”愿每位幼儿教师都能挤点时间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捕捉这些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会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些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温和。有的比较强烈,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找到科学的疏导方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几点。一,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二,与孩子共同设置合理的规范。三,教给幼儿应对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第一,宣泄法,第二,游戏转移法。第三,暂时回避法。第四,积极引导法。四,让孩子学会乐观的面对生活。五,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六,教孩子使用愉快的声调说话。七,教孩子调节情绪的注意点。1、尽量少接触黑暗,恐怖,邪恶等有害因素。2、要以身作则。3、转移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