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
婴幼儿的情绪反应是进行沟通的有效信号,通过情绪反应和社会行为的心理暗示表达他们的需要,促进婴幼儿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了婴幼儿的认知发育。
培养婴幼儿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的方法包括满足婴幼儿的合理需求,建立亲密的感情等等。
1 、婴儿期的情绪分类:
1) 识别情绪 :从最初的愉快—不愉快两极分化的情绪中分化出无数种情绪,将情绪与对应的语言进行匹配,可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 理解情绪 :婴儿最开始只能理解自己的体验,15岁左右开始能体验别人的体验可能与自己的不同,并且能借助自己的经验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也开始识别家庭、社会文化对某种情绪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内化,如女性更善于表达情绪,男性善于控制情绪。
3) 调节情绪 :刚出生时,婴儿通过哭来摆脱不愉快的感觉,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帮孩子调节情绪,通过语言安抚孩子,这些语言会内化到孩子的意识和无意识中,逐渐获得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2 、情 绪发展 的重要 标 志
出生婴儿情绪包括两种主要的唤醒状态:趋向愉快的刺激,以及回避不愉快的刺激。
2~3个月婴儿表现出社交微笑,能对成人的面部表情做出反应。
3~5个月当大人使劲都孩子时,婴儿能用大笑来回应。婴儿把面部表情知觉为有组织的模式,能把声音和面部表情里传达的情绪匹配起来。
6~8个月基本情绪的表达得到很好的组织,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婴儿更频繁地、在更多的情境中愤怒。恐惧,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对熟悉的养育者具有明显的依恋,出现了分离焦虑。婴儿把养育者当作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
8~12个月理解他人情绪表达的能力提高,出现社交参照。对惊奇、滑稽的表情大笑。
18~24个月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情感,如羞愧、尴尬、内疚和自豪。表述感情的词汇迅速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婴儿开始知道,别人的情绪与他们自己的情绪可能不同。出现了最初的共情信号。
3 、学习婴儿情 绪发 展的意 义:
1) 对心理咨询的意义:
来访者因为情绪问题而来到咨询室,可能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成熟分化的情绪,可能是对情绪的归因有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命名情绪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觉察自己的情绪;根据认知-情绪-行为的模式,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进行正确归因,进而作出改变。
2) 对新手父母的意义:
我是一个20月龄宝宝的妈妈,婴幼儿发展心理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了解婴儿的情绪发展特点,可以提高对孩子以及自身情绪的敏感性,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调节情绪。帮助孩子对情绪进行命名,比如宝宝生气了、宝宝很开心、宝宝有点害怕等等,让孩子识别并命名情绪,让情绪分化发展。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共情的环境,让孩子的情绪可以充分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要哭了,这么点事没关系的“等等,有利于情绪的流淌,发展出成熟的情绪能力。
宝宝为什么不高兴、生闷气,家长你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吗?
心理老师左叔
08-11 · 西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孩子爱哭;
孩子没脾气;
孩子一伤心就生闷气;
孩子不高兴就攻击别人……
这是家长在教养孩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是孩子无理吗?
是孩子软弱吗?
是孩子受了委屈?
不是!
这是孩子在表达情绪,是孩子情绪活动的一种反应。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主观感受,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1情绪是我们天生的生理反应
孩子自出生起就已经有情绪活动了,情绪活动不仅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表情(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语音语调等),还有内心世界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
从情绪的种类看,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不学就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包括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愤怒等;基本情绪体验通常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随着婴儿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和人际刺激,以及婴儿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婴儿的情绪逐渐与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逐渐能够区分自己与父母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在孩子3—6岁之间开始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估,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情绪,即复合情绪,包括内疚、羞耻、尴尬、嫉妒、自豪、敌意等。这些情绪是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基础,具有激发动机和协调行为等功能。
2情绪有哪些特点
情绪是人类心理功能的一种,情绪是一种全球化语言,它有自己的活动和表现特点,具体而言,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感染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家庭气氛不仅宽松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自然轻松,高兴快乐;在家庭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拘谨,情绪低落;在这些场景中,孩子的情绪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就是情绪的感染性,这就要求父母在表达情绪时,要注意负面情绪的表达,不然会影响孩子对情绪的体验和习得。
2)情绪的持久性;一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会留下关于情境和这件事发生经过的记忆(认知记忆),也会对此情境或事件引起的强烈情绪体验产生记忆(情绪记忆),二者都可以保持在大脑中;对事情的情绪体验越深刻,在回忆的时候越能够提取更多的信息和细节,反之亦然;情绪记忆往往比其他记忆更牢固和持久;对此,父母要清楚,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都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对消极情绪的体验。
3)情绪的适应性;在孩子0—3岁时,孩子不小心被尖锐的东西扎到手感觉疼痛,以后就会主动避免下次的接触,或者在接触中更加谨慎;在孩子3—6岁时,孩子不小心弄伤同伴后,孩子体验的内疚而尝试进行补偿(例如挽救、讨好等),内疚情绪的体验不仅引发孩子做出了一系列有助于维护同伴关系的行为,而且在日后的交往中也会主动避免类似的情境的发生。
4)情绪的动机性;0---3岁的孩子在饥饿时,会通过哭的形式通知妈妈喂奶,或驱使孩子主动寻找食物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认知,而是孩子在饿的时候产生的痛苦情绪;在3—6岁的孩子体验到尴尬的情绪时,他们会倾向于服从和支持别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适合人际互动的方式为人处事和表达情绪。同时,情绪就好比是孩子大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调节着孩子的其他心理活动,例如当孩子体验到正性情绪时,孩子能够更好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活动与身体活动,使自己与环境的协调、信息获得更加高效。反之,如果孩子体验的是负性情绪,可能就会起到破坏、阻碍的作用。父母需要尽可能的促进孩子和我们自己体验正性情绪,并且掌握符合孩子发展特点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孩子体验到有害的负性情绪时协助孩子进行情绪调节。
3什么因素影响孩子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与表达)?孩子的年龄、气质类型、性别,以及父母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表达,都是影响孩子情绪反应的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会增加,人际交往越来越多,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进而使孩子的情绪发展越来越社会化、复杂化,学会情绪的修饰,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特定情绪。
从性别来看,女孩子更容易体验到负性情绪,对情绪表达也比较敏感,负性情绪记忆持续时间长;从气质类型而言,胆汁质的孩子情绪体验往往强度较高,容易激动、冲动,而粘液质的孩子情绪体验往往比较平淡、情绪反应较弱。
了解这些情绪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父母更加科学的看待孩子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更加合理的应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促进孩子成为一个觉察自己情绪、理解自己情绪、健康表达情绪、适时调节自己情绪的人。
3岁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表达及情绪调节都有待发展,家长此时不仅要了解孩子情绪感受和表达的特点,还要接纳孩子表达负性情绪,理解孩子负性情绪表达中的意义。
告诉孩子,生气可以,有情绪可以表达出来,也可以说出来,恰当表达情绪;但是,家长也要循循善诱的、有耐心的告诉孩子,不能情绪化,不能胡闹,与孩子分享情绪的感受。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认识到,宝宝的情绪表现对他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专家指出:三岁前是培养婴幼儿情商的黄金时期,父母能够正确解读宝宝的情绪,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情商培养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最常出现的情绪有三种:
1、依恋
依恋情绪主要表现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儿开始对妈妈有特别的反应,如他更喜欢看着妈妈的脸,更多地对着妈妈笑,而妈妈的出现和拥抱,都容易使婴儿消除不安和停止哭泣。
如果妈妈能够读懂婴儿依恋的信号,并积极以眼神、微笑、语言作为回应,就能让婴儿感觉到自己的需求被关注,从而产生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和谐的回应,能促进母子间的亲密感情;相反的,如果宝宝的需求得不到回应,那么这种依恋的建立就会消失,从而影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2、害怕
心理专家认为,婴幼儿会害怕是一种健康、自然的现象,并不说明他胆小,而且害怕是婴儿最早出现的情绪之一。但是如果幼儿经常出现害怕的情绪,或因为害怕而导致情绪紧张、焦虑,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 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父母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判断出幼儿是否处于害怕的情绪之中,并用语言和拥抱的方式安慰幼儿的不良情绪。
3、认生
认生也是婴幼儿记忆能力发展的一种表现。心理专家指出,8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能从长相、声音来区分谁是熟悉的人,谁是陌生人,并且会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旁人。
但是过度的认生,并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父母要为幼儿创造一个与他人沟通的环境,避免宝宝出现过度认生的状况。如果孩子从小就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或者说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那么他认生的反应可能就不会那么强烈;另外,父母也要懂得放手,要多鼓励宝宝主动与人打交道,要放手让宝宝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样他的认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