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三十一岁时被封为雍亲王。公元1722年11月,康熙帝驾崩,胤禛继承了皇位,即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间,雍正兢兢业业,每天起的比鸡早,大半夜才能上床睡觉,除了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几乎都在处理奏折,或者与大臣商议国事。
雍正一生几乎从未离开过京城,没有效仿父亲康熙下江南,也没有去过承德避暑山庄,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国事上。公元1735年,57岁的雍正帝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将大臣及皇子叫到身边,安排了一下后事。另外,在咽气之前,雍正留下了一道遗诏。
遗诏的内容为:“从此之后,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谁都不能违背。”其实,雍正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很好理解的。纵观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朝代因太监干政而衰亡,尤其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王振、刘瑾及魏忠贤等太监,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
从此之后,不管是做了60年皇帝的乾隆,还是在位11年的咸丰,都不敢违背雍正帝的遗诏,将他视为祖训,经常以此来鞭策自己。然而,在咸丰驾崩后,逐渐独掌了朝廷大权,并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公然违背先祖雍正帝的遗诏,果断赏戴李莲英二品顶戴花翎。李莲英究竟有什么能力,能如此受到慈禧的器重呢?
据说,李莲英13岁入宫为太监,起初只能干一些粗活,甚至经常被其他太监欺负。但是,李莲英有一项绝活,是别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正是因为这项过人的技术,李莲英很快就获得了慈禧的赏识,从此两人几乎形影不离。
李莲英很会揣摩慈禧的心理,千方百计地讨她欢心。几十年间,慈禧身边的宫女换了很多,唯独李莲英一直没离开过她,足以体现她对李莲英的宠信和依赖。据晚清太监回忆,慈禧和李莲英之间,已经超过了奴才和主子的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黄老之术,甚至会秉烛夜谈。
另外,慈禧经常把自己视作救苦救难的菩萨,李莲英得知此事后,就给她起了个“老佛爷”的称号,这让慈禧心花怒放。公元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不久后李莲英就离开了皇宫。三年后,李莲英去世,但其死因至今成谜。
结仇于安德海
1869年6月,长江出现了一只精美的大龙船。绘有太阳和三足鸟的龙旗高高地在船头飘动,船身上各色旗帜迎风飘扬,远远地就听到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声。当船离岸近些时,人们便能看到船头上立着一个身穿龙袍的人。这艘船沿长江一路行驶,途中船只纷纷让道。沿岸百姓哪里见过这等气势,咂舌惊叹之余又都迷惑不已:当年的乾隆爷下江南也不过如此,莫非又是皇帝亲巡,可皇帝分明还小,一定是朝中重臣吧。沿途所经州县的官员只知是钦差来临,纷纷竭其所能将当地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准备接待。
然而,当船靠了岸,来人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人们却大为疑惑,所谓的钦差大臣竟是一个小太监——慈禧的心腹安德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安德海是奉慈禧之命南下采办龙衣的。采办龙衣的任务已完成,安德海身着龙服,望着这些热烈接迎他的官员,心中不禁得意万分。自打他在慈禧身边当差,倍得赏识,这回又把这项重任交付于他,长江一行,他是好生威风。本该早日归京,可他一想,这么大的气势,如此难得,何不乘此机会绕道到山东老家,来个衣锦还乡!
于是龙船便驶往山东。当船驶至山东泰安,安德海老远便望见一群人跪迎岸边,心中不禁有些激动,“我安德海也有今日。”一抹得意的笑容浮上了他胖胖的圆脸,当他带着这抹笑意踱步上岸时,扫视着眼前的人群,扬着脸,准备接受他们的拜见。忽然,一群士兵冲出人群,团团将他同随从围住,随即一条大绳将他绑住,拉到一个官员模样的人面前。
安德海哪曾料到这样局面,顿时恼羞成怒,朝那官员破口大骂:“好大gou胆,竟敢拿我堂堂钦差。”那官员两眼一瞪 :“我乃山东巡抚丁葆桢。你就是安德海?你身为内监,竟敢着龙衣、打龙旗,谎称‘钦差大臣'出来招摇,如此嚣张,怕是死罪难逃了。”
安德海一惊,随即又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冷笑着说 :“我是奉圣母西太后之命前往江南采办龙衣,何罪之有?你们谁敢动我 ?”丁葆桢微微一笑:“安德海,我这里有慈安太后、皇帝的圣谕,命我前来捉拿你,我在此恭候多时了,你还有话说吗 ?”安德海一听这话,腿脚一软,顿觉两眼发黑,他感到末日的来临。太监出宫采办龙衣是违背祖制的,但是慈禧太后能够给他撑腰,他当然无所顾虑,一路上这般招摇,却忘了皇帝和慈安太后要拿他,杀他也是轻而易举的,他更忘了慈禧也有由不得自己的时候。
身在北京的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抓甚至已被定了死罪,一时间大惊失色,慈安和同治居然联手将他宠爱的人置于死地,这不是给自己下马威吗?她准备为小安子开脱罪责,也为自己挽回面子。却不料众怒难犯,朝野中无人不反对,面对这个局面,她无可奈何地屈服了。安德海的死使慈禧对慈安太后产生了戒备之心,连同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她也感到不满。同治一天天长大,已不再是一个只知玩耍的孩童了,处死安德海,不正是他下的旨意吗?小皇帝长大成人了,她这个幕后听政者也应撤帘了,一时间她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涌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爱恨于儿子长大
1873年,同治已满18岁,这是他择后成亲登基的一年。众多的秀女中经过多番挑选,终于挑出了两名作为皇后的候选人。一名是侍郎凤秀之女,另一名是大学士崇绮之女。凤秀之女风姿绰约,容貌在崇绮女之上,然而她举止轻佻,慈禧则一眼看中了她。崇绮之女端庄娴静,知书达理,慈安和同治对她极为满意。
一场争论自然避免不了。慈禧极力劝说同治:“凤秀之女貌美聪颖,选她作后岂不正好 ?”同治低着头一言不发,只等慈安说话:“妹妹,皇后以德服天下,崇绮之女有才有德又端庄懂礼,不正是社稷之福吗 ?”同治也连忙说 :“儿臣也这么想,就立崇绮之女为后,凤秀之女为慧妃吧 。”慈禧一听立时满脸不悦,同治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她的意思,分明是将她这位亲生母亲不放在眼里,她恼怒而又无可奈何,只有气呼呼地对同治说:“皇后年纪轻轻不懂事理,不要让她影响国政大事。慧妃聪明伶俐,你要多加眷遇 !”
同治一向惧怕慈禧,唯唯诺诺地答应了。转眼同治登基之日到了。大清早,慈禧坐在桌前,脸色阴郁。一个小宫女走上前来,摘下她头上的饰物,将头发披散开来,然后拿起一把玉梳轻轻梳理,动作细致而又小心,像微风拂柳一般。她梳理完毕将梳子放回桌上的漆红木盒内,慈禧瞥了一眼木盒,突然双目一瞪,指着梳子上的一根断发 :“小jian人,你伺候的好!”说罢一掌劈过去,小宫女来不及捂打痛的脸,那只玉梳又紧接着飞到她的脸上,她痛得跌倒在地。“来人,给我拉下去,重打二十 。”泪流满面的小宫女被拖了下去。
慈禧仍然怒气未消。几日来她一直坐卧不安。同治的登基,意味着她从此只是后宫的一位皇太后而已了。归政于同治,使她深深地感到失落,这失落的感觉犹如清水中的一滴颜料渐渐地扩散开来,直到浸入她的全身。这一日的到来,使她淤积在心中的失落骤然间化为心头的一股无名火,灼烧着她的每根神经,让她怒不可遏。
责令同治按她的意思办事。性格倔犟的同治哪里肯依,于是免不了一番争执。慈禧便把皇后叫来,希望通过她来软化同治。皇后虽然柔顺,在她面前唯唯诺诺,但内心聪颖的她与同治的想法总是一致,她哪里会规劝同治。两人耳鬓厮磨之际,皇后便将慈禧对她所讲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同治,同治自此更是我行我素,凡事不让慈禧插手。
这天,慈禧又将皇后叫到她的寝宫,训了一通话后让她回去。皇后却直接朝同治所住的朝清宫而去,见到同治,便将慈禧告诫她的话如实说与同治。不想,慈禧早已偷偷尾随其后,进了皇帝寝宫养心殿,喝令左右不得声张,随后脱了鞋赤脚走到同治寝室门外。门内两人的对话,全部落入她的耳中。她听得怒火中烧,一把推开门,照直走了进去,抓住皇后的头发,大骂:“你这狐媚子,竟敢蛊惑皇帝,看我不打死你!”皇后被揪得直掉眼泪,一旁的同治急忙将慈禧拉开,慈禧又转身指着同治,大声呵斥 :“作为一国之君,听这狐媚子在耳边胡言乱语,都是你纵惯了她,以后休要宠幸于她,你可记紧了 !”说罢扬长而去。
慈禧二次垂帘听政
觊觎于儿子皇权
夫妻二人相对无语,呆坐了半晌,同治虽对慈禧不满,但又惧怕慈禧,思来想去,索性搬到乾清宫过了近一年的独居生活。宫中的清规戒律,慈禧的种种压制,使同治倍感压抑。他本来生性贪玩,怎么能受得了这种清教徒式的生活?于是他把兴趣移到宫外,经常潜出皇宫,流连于青楼戏园之中,在红粉绿裾中寻找快乐,一日又一日,便逐渐把国事忘记得一干二净,慈禧藉此便理所当然的接理政务。母子二人的矛盾自此也很难调和,慈禧的权欲极大地伤害了年轻的同治帝,母子的纷争最终以同治帝早死,慈禧如愿继续掌权而收场。
没有半毛钱关系,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生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乾隆姓爱新觉罗,死于1799年2月7日(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死后36年,慈禧才出生,慈禧是乾隆重孙媳妇,她丈夫咸丰皇帝生于1831年7月17日(道光十一年),也就是说咸丰都没见过他曾祖父乾隆;
1908年11月15日,掌控了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掌门人慈禧去世了;结束了她传奇和遗臭万年的一生;然而这位执掌大清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掌门人,在去世仅3年后,苦心经营的大清帝国顷刻倒塌了。
那么清王朝的覆灭,究竟是不是慈禧一手导致的,以至于她去世三年后,大清就灭亡了;还是讲清王朝灭亡是慈禧死后才开始天下大乱的?还是讲慈禧手中巨大的权力,也正是因为她执掌控制大清长达半个世纪,最终导致大清的覆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清帝国的最终覆灭除了和慈禧本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也有其他的因素所导致,最终导致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覆灭;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讲清朝的覆灭是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的;我们应该从史学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去辩证辩证对待。
首先,清朝的覆灭和慈禧控制清朝长达半个世纪有巨大的关系。
讲到历史上对权力欲望极度渴望的女人来讲,如果讲慈禧不是状元、榜眼,那么探花非她莫属!
毕竟慈禧对权力渴望不亚于女皇武则天、吕后这类强权政治的女强人;对权力的控制时间不亚于宣太后;历经的帝王不亚于孝庄太后;但是论名望,慈禧只能用“遗臭万年”来表达。
慈禧一生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四个朝代;早在咸丰朝时期,当时的慈禧还只不过是咸丰的嫔妃,但当时的慈禧已经展露出政治舞台,协助咸丰处理朝政。
咸丰驾崩后,同治继承大统,母凭子贵,懿贵妃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此后慈禧开始对清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控制;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名义上为皇帝,实则都是慈禧的傀儡罢了,慈禧才是大清真正的幕后掌门人。
咸丰驾崩后,慈禧接手已经是一个江河日下、奄奄一息的清朝,此时的清朝内部面临不断地农民起义,外部面临列强的侵略;慈禧执掌大清后,非难不思励精图治,反而更加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当然,我们不能全面否认慈禧,慈禧作为守旧的顽固派,在不触碰封建制度的根基前,为维护自己统治的前提下进行了局部的改革,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些都是在慈禧的许可下才得以展开的;否则这些改革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为目的,这一点慈禧还是很大力的支持;毕竟洋务运动未触碰慈禧的底线;但戊戌变法不同,戊戌变法虽然讲是由光绪帝展开的,但若没有慈禧的默认,戊戌变法是展不开的,但仅维持一百多天的戊戌变法,就立刻被慈禧被否定了,参与变法改革的人被逮捕处死,光绪帝本人也由此被慈禧开始长达十年的幽禁生活;归根究底,戊戌变法触碰守旧派的利益,更触碰了慈禧的底线,自然被慈禧给扼杀于“摇篮之中”。
除了对权力欲望的掌控,慈禧的生活方面也是穷奢极欲,据记载,慈禧每日的生活费折合白银数万两,每顿吃饭都要超过上百样,否则慈禧就不会用餐,即使这样,慈禧依旧对饭菜不满意,觉得每天换来换去都是这几种,需要不断地变换新的花样才行。
其实慈禧每餐上百样的餐饮,慈禧真正能吃掉的很少,绝大部分都被倒掉了;除了餐饮上的奢侈,慈禧在自己陵寝修建上更是耗费巨资;慈禧陵寝耗费白银两百多万两,这种奢侈的程度甚至超过乾隆皇帝陵寝;慈禧陵寝在建造过程中除了使用大量珍贵的金丝楠木、黄金;就连陵寝的封土都是经过专门的炒熟加工的,至于陵寝中陪葬的珠宝更是不计其数,这点从后来慈禧陵寝被盗可以看出来。
试想下,此时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列强入侵割地赔款,百姓生活已经到水深火热地步,慈禧依旧过着奢靡生活,清朝焉能不灭,只不过葬送在她手中罢了。
其次,清朝覆灭是必然的。
史学界有这样一句话:“明亡始于万历;清亡始于乾隆”;清朝自乾隆后期,就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了,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到慈禧接手掌控清朝时候,此时清朝已经是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经过慈禧半个世纪穷奢极欲生活的折腾,多年积重难返的清朝最终倒下了。
清朝的覆灭和慈禧有着必然的关系,作为守旧派的掌门人,尽管在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慈禧进行部分改革,一定程度上挽救日落西山的清朝,但慈禧穷奢极欲的生活最终压垮了清朝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当然不是!慈禧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清朝亡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别的国家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而且到了巅峰状态,他们要同化我们,就像汉朝同化匈奴一样,实际上,乾隆皇帝就开始落伍啦,清王朝所遇到的敌人,三千年所未有。慈禧的能力无可置疑,但是其无知、愚昧也是事实存在的!
一个旧时代的女人,也算超级女强人了!她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枷锁哦!慈禧是精于权术,少于德行!和明朝某个道士皇帝很像,聪明睿智却也极度自私,聪明是真聪明,可惜没把这些个聪明劲头用在治国上!即使有她在,大清国也会在她手里亡国!因为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面临崩溃,无力回天!即使慈禧再厉害也改变不了结果!
慈禧太后若在,袁世凯敢和革命党议和吗?敢逼宫谋位吗?绝对不敢。晚清的袁世凯何许人也?那可是李鸿章荣禄十分高看的人物。慈禧太后西去,大清朝廷没有一个人能驾驭得了人物。慈禧失误在选人不当,载沣无治国经验和才能,绣花枕头。选铁良为帝也许清廷可延缓时日。载沣若一开始就信任重用袁世凯也可。天意如此吧!没有如果。
其实客观上来讲慈禧是给清王朝多续了几十年的气数,当时的清朝除了慈禧真没哪个有本事镇住,换个掌门人恐怕不用几年就得玩脱,有些人还拿慈禧跟维多利亚来比较,维多利亚女王掌权时期的英国可是全盛时期,而慈禧接手的清朝就剩半条命斗不到了。
灭亡清朝的是政治是人心,并不是所谓的军事比如袁世凯的北洋军,还有当时清朝已经救无可救了,完完全全失去人心,士绅阶层统治阶级也不支持满清,我想问一下,慈禧有如何通天的本领能改变天地法则?改变人心?要知道政治远远大于军事,后期袁世凯搞复辟,政治大失败他失去人心造成他的北洋军也不听他的指挥,内部分裂,直接造成全国军阀混战诸侯割据。
权术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根本原因是名不正言不顺,慈禧掌权多年,是实际统治者大家都认可,其他人根本不行,关键是慈禧死后居然立幼儿当皇帝,说她权术大师简直笑死人,根本就是她一手葬送了满清,如果立成年的人做皇帝,满清还不见得会倒。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想想清末,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等等大臣,那个见了慈禧不是大气不敢喘一下,都是慈禧提拔,且乾罡独断半个世纪,不要说女人,男人又有几代帝王能够做到,她毁就毁在生与了封建王朝的末尾,要不然也不会如此。
清朝帝王个个都不是昏君,但是帝国的机械已经腐朽不堪,纵有万般能耐都不可能挽回局面。当时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个人认为,慈禧是一代枭雄,我业余爱好看相,她是一代枭雄之相,只是她生在一个破落的时代,假设给慈禧换个朝代,把武则天换慈禧时代,武则天不一定如慈禧处理的好。
武则天时期唐朝李世民打玩天下,扫清四海了,没有外来侵入、所以她可以成帝。慈禧和咸丰年间敢和洋人开战、杀八大顾命大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能谈判、都是枭雄气概,如果换个崇祯,怕又去歪脖子树上吊了、她有威慑能力!我看她具有枭雄气概!
张作霖厉害吧,实打实的东北王,差一点统一了全中国,见了袁世凯腿直打哆嗦,可以说袁世凯够厉害了吧,可袁世凯这么牛逼见了慈溪都吓得尿裤子,再说当时清朝也不是没有能人,鬼子六、顾命八大臣、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哪个不是人精,你说慈溪慈溪厉害不?
在男权社会中,一个女人能够执掌大权40年,能力可见一斑啊!慈禧精于权术而昧于世界大势,十八十九世纪的世界已经是森林法则,改革自强尚可自保,守旧固封则江河日下国无宁日。镇南关一战本可大胜结果自我服软西南门洞大开,甲午之战本可长持作战以时间换空间把国力远逊中国的日本拖进泥潭,只要战争打上一到两年日本肯定求和。结果还是服软认输,前后赏了东洋小国2亿3千万两白银及澎湖列岛和台湾还打开国门让日货倾销。战前花费重金修颐和园战后又花费比修颐和园还要多的钱重修自己的陵园。这个女人对中国而言就是一个祸害。
我不明白在历代王朝更替中都没用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历史借鉴,千古未有的变局中,把锅甩给一个女人,洋务运动没有她首肯能干起来吗?
洋务运动不也是接纳新事物吗?清朝积贫积弱也不是一时半会的,重农抑商几千年来,改革派想改造成资本主义立宪国短时间怎么可能?并非慈禧威慑力,而是其在时长久形成的权力平衡和政治格局得以维持。其死后这种平衡被打破,朝局动荡,内部权争腐败更甚,满汉争端浮出水面,各方面相互牵制一事难成,加上革命起义不断,难以维系!既使其不死,也只能稍延续一段时期而已。
最简单的一点,慈禧不死袁世凯也不敢玩左右通吃那套啊。袁世凯不敢挑事,革命党也不过北洋陆军。没人挑头,各地督抚也不敢独立。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光绪不是慈禧亲生的,否则历史真不知道会怎么样走。其实慈禧没死之前满清这艘大船就漏洞百出摇摇欲沉了,八国联军揍她的时候,东南就没有人来救她,东南那些封疆大吏都做壁上观,事实上已经分崩离析了。毕竟是个女人,虽说是女中豪杰,但是目光短浅,决案相信鬼神义和团和8国开战,心胸狭窄,只有自己利益没有国家利益。毒死光绪还不肯立长,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死也要把权捏在自己手里。
清朝的结束始于道光皇帝没有传位给老六恭亲王,老四病鬼子嗣凋零,还有一个女人当权。很难说慈禧为大清续命。她把光绪毒死,从某种意义上是把大清给毒死了。光绪如果不死,对大清或许还有续命的可能。这么短时间内死了两个国家支柱,大清不亡就不行。大河滔滔,日月昭昭,终是天命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