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第1张

  下载到一篇文章,也许一次贴不完,看对你有用不。(果然没有贴完,给你地址吧,是百度文库里找到的,还有第四节和第五节。http://wenkubaiducom/view/4e348ac689eb172ded63b725htmlfrom=rec&pos=4&weight=5&lastweight=5&count=5)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情绪的发生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华生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

  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

  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随着流行起来。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有人将新生儿自由落下2尺的距离,85个新生儿只有2个号哭,有些新生儿根本就没有发生明显的身体反应。谢尔曼(Shermen,1927)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然后叫医生、大学生进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情况,要求他们指出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结果这些观察者对婴儿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

  (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

  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三)林传鼎的研究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

  近年,随着情绪研究技术,特别是早期婴儿情绪研究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新的现代化的研究仪器和客观化、量化的测量工具,特别是伊扎德利用婴儿被试所制订的两个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使得人们得以对早期婴儿情绪进行广泛的、客观的研究。这些年相继有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

  (四)伊扎德的研究

  伊扎德运用录像技术和其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录像,并进行了精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类婴儿在其出生时,就展示出了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

  总的来说,基于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

  三、儿童情绪的分化

  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这点是公认的。但是,到底婴儿在何时出现何种情绪、先后次序如何,则各家意见不同。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一)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布里奇斯的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论前,一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但现在这一理论由于缺乏有效判断情绪反应的客观指标,难以根据婴儿情绪反应本身来判别婴儿情绪,因而受到不少批评。

  (二)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如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4~6个月婴儿出现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社会性需要逐渐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并不断为今天的研究证实是正确的。

  (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1979)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1980)),给表情识别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共列出29种肌肉活动单位,编辑成号,表情是由面孔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而成的。例如:No25为额眉区——双眉下压、聚拢;No33为眼鼻区——双眼变窄、微眯;No54为口唇区——口长大呈矩形,三个组合起来,从Affex中辨别为愤怒的表情。

  伊扎德的研究较之前人的研究,无论在科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种新出现的情绪反应都有一定的具体、客观指标,易于鉴别、判断。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

  表1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自己笑 对教师笑 对小朋友笑 总数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次数 %

  1岁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岁 117 156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即在于此。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与成人(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交往密切联系,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三)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与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1岁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例如对他微笑,他会笑,如果接着立即对他拉长脸,作出严厉的表情,婴儿会马上哭起来。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辨认别人高兴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

  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富切尔对对5~20岁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习得性的研究发现,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无论是面部表情动作的数量,还是表达表情的适当程度,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正常儿童的表情动作数量和表达表情的逼真性,都随着年龄增长有进步,而盲童则相反。这说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先天的表情能力会下降。盲童由于缺乏对表情的人际知觉条件,其表情的社会化受到了障碍。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一)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二)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与生理性刺激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例如,婴儿听到刺耳的声音或身体突然失持,都会引起痛苦和恐惧。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陌生人表示友好的面孔,可以引起3~4个月婴儿的微笑,但对于7~8个月的婴儿,则可能引起惊奇或恐惧。这是因为前者的情绪尚未和记忆相联系,而后者则已有记忆的作用。没有被火烧灼过的婴儿,对火不产生害怕情绪,而被火烧灼过的儿童,则会产生害怕情绪。儿童的许多情绪都是条件反射性质的,也就是和记忆相关联的情绪。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常常由于被告知蛇会咬人,黑夜有鬼等,而产生怕蛇、怕黑等情绪,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6岁幼儿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从而害怕病菌;理解苍蝇能带病菌,于是讨厌苍蝇。这些惧怕、厌恶的情绪,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岁儿童看到鼻子很长的人,眼睛在头后面的娃娃都报之以微笑。这是儿童理解到“滑稽”状态,即不正常状态而产生的情绪表现。幼儿会开玩笑,即出现幽默感的萌芽,是和他开始能够分辨真假相联系的。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自豪、焦虑,对别人的怀疑和妒忌等,都属于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发生,更多地不决定于事物的客观性质,而决定于主观认知因素。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看到故事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

  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泣着着妈妈,会引起早已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来。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往往有这种情况,幼儿开始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直到情绪过程已在进行时,才意识到它。这时幼儿才记起对情绪及其表现应有的要求,才去控制自己。

  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

  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

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们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

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

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

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

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

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

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

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小花猫蜗牛与小黄鹂,情绪和情感,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时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兴奋喜悦消极失望忧虑憎恨,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由自然性需要引起,情感则由社会性需要引起,情感,情感,情绪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情绪与情感互相依赖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动物与人共有的,情感则是人所独有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则相对稳定,情感的分类,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分为心境(心情)是一种在一段时间内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例引起幼儿感到悲伤的原因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批评和惩罚;老师或者家长不喜欢我了,或者自己惹老师或家长生气了;家长、老师不让我做喜欢的事情;父母吵架、关系不和;受到老师的误解,或者不公正的批评、对待;小朋友不喜欢我,不和我玩,或者和小朋友发生争吵,主要是与老师、家长及同伴的关系中的问题,激情,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挫折,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消沉沮丧怨恨冷漠),按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比较外露,爱与感谢,你们喜欢张老师吗讨论小班喜欢,因为老师今天发给我一个大苹果。小班喜欢,因为张老师眼睛大大的,很漂亮。大班她爱我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还教我们学本领,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去打预防针时当讲到悲痛的故事时当班里的小朋友想妈妈哭时,易冲动性,例1当妈妈离开时,3岁的幼儿佳佳哭着要妈妈,这时,阿姨给佳佳一颗巧克力糖果,她马上不哭了,拿着糖果高兴地吃起来。,例2小班幼儿刚上幼儿园,一个孩子哭着要找妈妈,其他孩子本来还乖乖的,现在也跟着哭起来。大班幼儿看到有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会过来安慰她,给她擦眼泪,叫她不要哭。情绪易受他人或环境感染不易受感染入园分离焦虑对策,案例3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好疼啊,但我一定要忍住,不能哭,我是大哥哥啊,四、自控化(内隐化),情绪外露,容易观察到学会控制和掩饰自己的情绪,使之不外露思考年龄较大幼儿情绪的内隐化对老师提出什么要求,案例分析,请结合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分析下面这个案例反映了幼儿什么样的情绪发展特点说说老师应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情况中班的伟伟吃饭时不乖,老师要他周围的小朋友都不要跟他玩,结果小朋友们真的不再理他,不论伟伟怎么讨好都不行,伟伟很生气,他趁大家睡午觉时把小朋友的鞋从窗户扔了出去。,一群客人到某小班参观,一个幼儿高兴地对一个客人叫“叔叔好”,其他孩子也围上来,争先恐后地喊“叔叔好”。小班孩子看到动画片里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十分高兴,连蹦带跳,拍手欢呼。大班年段开展接力比赛,大一班夺得第一名,全班欢呼雀跃,输了的大三班则垂头丧气;而小班幼儿无论比赛输赢都很开心。,幼儿的情绪调控,第一类适应性调控,功能性调控,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照片中的这位先生。,如果你觉得你没有很多知心的朋友,看看他。,如果你觉得你不快乐,看看他们。,特征性调控,如果你觉得生活在痛苦之中,你的痛苦像他的一样多一样重吗,如果你抱怨很多事情太糟太乱,那麼他们的呢,如果你觉得你的社会对你不公平,那麼她的呢,(左)觉得上课很累很枯燥吗(右)他们呢,(左)痛恨蔬菜(右)他们连吃的都没有,(左)你觉得父母的唠叨与关怀让你很受不了(右)而他一无所有。,(左)生气某人有名牌而你没有(右)他只有一种牌子。,(上)可以睡在床上不是很值得感激的事情(下)他情愿再也不用醒。,享受生活本真形和自然。很多事情人更糟我并不坏。生活中有多事情抓住你的眼球,但只有极少的事情可以抓住你的心-----就追寻那些触动您心灵的事物吧。,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Eg幼儿看到故事中“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不过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Eg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会伤心地哭,但妈妈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能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在玩小兔找家的游戏时,小豆豆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去采蘑菇,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走到小豆豆跟前鼓励他,让他大胆的和其他幼儿一样参加游戏老师和他一起采蘑菇,并把采到的蘑菇分给他这时小豆豆笑了当游戏重新开始时,他就能够和其他幼儿一样,主动参加游戏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的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幼儿想对老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老师的重视,甜甜在玩大皮球的游戏时,因为没有被打气,而闷闷不乐教师注意到他的情绪后,马上走过来,摸着他的头关切的问“你怎麽了甜甜”甜甜嘟噜道,“我没被打气”老师立刻明白了甜甜是因为没有被打气而不高兴,于是教师对其他幼儿说,“甜甜一直没有被打气,他不高兴了,该怎麽办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我们重玩一次,都给甜甜打气”于是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也为甜甜这个大皮球打了气甜甜笑了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师在这次师生活动中,时刻认真的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幼儿玩得高兴,玩得开心,幼儿的情绪掩蔽,如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教师里必须举手发言,吃饭不要哧哧有声等,在许多公共场合,不适宜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我们看看自己的生活,抑郁,焦虑,愤怒,恐惧,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不稳定、较外露、易冲动。 2从幼儿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3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7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