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情感表达,是穿衣配色的核心,“基础色”的挑选秘诀你知道吗?

适合+情感表达,是穿衣配色的核心,“基础色”的挑选秘诀你知道吗?,第1张

适合+情感表达,是穿衣配色的核心,“基础色”的挑选秘诀你知道吗?

最先,大家来了解7大基本色调的构成。他们各自由上边提及的偏暖的淡**调,及其偏冷的深蓝色调,再添加灰黑色、乳白色而组成,即:米色、棕色、海军蓝、驼色、灰色、灰黑色、乳白色,在其中的棕色包含焦糖色、暗红色。

米色的挑选

雅致米色,扛起了温婉美女们的优雅傲骨。有点温暖,浓淡操控得恰如其分,如同蛋糕奶油萦绕的甜美气场,淡泊无失含义。但是,你清楚吗?在米色系的大家庭里,有着十分细微的细腻转变。对比度、色度、冷热的任一转变,就有着各有不同。这些说白米色衣服裤子不好看的人,或许压根就没挑选对合适自身的米色。

合适暖肤调的米色:浅**、浅卡其色

暖肤色,请挑选偏暖的米色,例如,浅**、浅驼色。假如怕危害肤色,可以提升色度,会烘托得肤色更为嫩白有光泽度。

下面的图中是浅**的上衣外套、女士包包、鞋,归属于合适色组成,要确保他们三个的色彩一致,总体配搭才和睦。浅卡其色,也是暖肤调的大爱无疆。秋冬季长大衣大衣的常见色,请还记得越淡越衬肤色。它的设计风格魔幻,既可诠释绮丽时尚,还能表述清爽舒服。下边是浅卡其色的合适色组成,何不照此来整体规划衣柜用色。

合适冷肤调的米色:灰米色、粉米色

冷肤色,请挑选偏冷的米色,例如添加灰的灰米色、加入冷粉的粉米色。灰色与冷粉的干预,更改着米色的最后色彩。略微高冷,决策着对肤色的危害。下面的图是添加少许灰色以后的灰米色,是否有陌生感?比暖米色显著单独冷酷无情了许多。粉米色,粉红色的成分悄悄的增加,让米色的色彩产生反转。它比灰米色更为温婉,颇具女人气质。如果你是冷肤色,要想大量亲近感,可以挑选粉米色。

棕色的挑选

这儿的棕色包含**系里边的焦糖色,蓝色系里面的暗红色。因为他们同为大地色系,从棕色的方面来分析更加精确。

棕色,经常使人想象到土壤、当然、朴素,给人靠谱、稳重印像。它是五彩缤纷全球底层的埋下伏笔,如同结实的山河,恰好是如此满足,天地万物才得到生长发育。

回绝色彩包囊总面积很大,一切色都是会变低沉

再好看的颜色,假如大规模发生在服饰中,乃至将人包囊得严实,那也不会漂亮。到了四五十岁,要避开大规模包囊感过度剧烈的色彩。色彩的包围总面积很大,便会看起来低沉,进而缺失色彩本来的漂亮。

回绝大规模的深色系服装印花品类

超出40岁的成年人害怕的是啥?那不过便是老气了。怎样的颜色搭配最老气?那一定是上边这一件暗色系的大规模纹路品类。

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之中,我会从多个方面阐述我对于商品分析的方法,由于该分析方法一直处于研究阶段,所以我可能会不断的修改更新接下来发布的文章(比如文章结构的槽点等…),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欢迎提出更多见解,帮我完善这套分析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该系列所阐述的概念及其方法,其逻辑是非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在具体使用于分析某一指定的商品的时候, 需要在接下来所需要的概念中不断来回分析、互相补充,通过数据收集、立体的分析等,将整个商品的画像搭建起来。

所以,以下阐述的概念更多提供的是一种指导,而非实操方法,具体的实操需要通过刻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本节的目的在于:感知能效的分析,是为了让我们发现用户如何衡量一个商品的好坏,以及是否容易被分辨好坏。

感知能效是一个中性词,指商品可被感知的效用。

首先,我需要先对接下来会出现的词语先下定义,做一下概念的界定:

品类:基于消费者认知,满足用户同一核心利益点(需求点)的商品,并且基于需求点,商品的外部特征相近,这些商品的合集,可称之为某一品类,品类的划分随用户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注意:基于消费者认知,就代表个体的认知是有差异的,然而企业一般需要在预期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群体中找到某些共性,所以在这里会用比较宽泛的方式来界定这一认知。

例如:消费者在有提神的需要时,可能对带有提神功效的产品产生欲望,此时具有提神功效的饮品会被归为同一品类,如茶和咖啡可能被归为同一类,可以用“提神饮品”之类的代称…)

语境:语境包含讨论的假定前提,确保前提的一致性,否则会使接下来讨论的问题不在同一层面上。 所以品类特征的分析,经常需要基于商品的特征结合该商品满足的特定需求的语境下进行分析。

(例如:

如陶瓷日用品较之于陶瓷工艺品

如咖啡作为早期药用较之于作用日常饮品

如邮票作为邮寄信件的费用较之于邮票作为集邮的收集品

如作为日常高频饮品的纯茶与逛街外卖的特调茶饮

因为需求点不同,哪怕是同一件商品,其所属品类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分析的要点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注意:如果你的商品满足多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则需要按每种需求的特点单独分析,再综合考虑多种需求共存时产生的影响。一般我们会优先选择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讨论,如咖啡经常被作为日常饮品来分析)

效用感受/感知能效:即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量化的感受以及这过程获得的可描述的情感上的满足。

一般会根据商品结合其需求点选取效用维度来进行分析。

维度量化:将商品的某个已知的效用维度量化表述。

维度定性:即将某个维度定性表达,表述为某种态度、或者信念。

(注意:量化的颗粒度可按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细到具体数值,可以用较为宽泛的代称来表述。

例如:川菜的口感的效用维度,其中一项为辣度,甚至可以简单的把该维度划分为:不辣、微辣、中辣,超辣;有些划分甚至只要简单到“好或者不好”,划分原则是:够用就好。)

接下来们进入正题。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界定好了语境,比如茶作为日常饮品,那么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分析。

对于某个品类的感知效用,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事情:

1、该品类的感知能效应该从哪些维度衡量?

2、该品类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户所感知?

3、用户愿意为某一个或者多个感知能效维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钱?

感知能效维度的分析,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用户到底为什么说一个商品好,也就是我们将通过以下的分析,来帮我们更具象的界定“好”的概念。

感知能效维度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物质效用和情感效用。

物质效用: 是指确实能被用户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如食品的色香味,汽车的操控、隔音、动力、外观、内饰做工等。一般用可量化的感受来表述。

情感效用: 是指除了能被用户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以外,商品所承载的个体情感,如“我是个IT精英,开特斯拉才符合我的形象”这种身份归属等情感。一般用可描述的性质来表述。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行业所界定的好坏可能会和你的目标用户群所界定好坏的维度有偏差,但是一般来讲,行业的界定标准都是建立在商业价值之上的,所以还是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如果有可能,请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

以下以茶叶作为例子,分析不全面,甚至不一定合理,仅作为例子供大家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维度都可以持续往下细分, 原则还是:够用就好。

接下来,你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颗粒度“够用”的表,也就是你就能界定用户如何评判一个商品的好坏。并且对它们划分效用档次。

当然,你可能会问:我怎么感受得到茶的苦度是好是坏呢?接下来将引入下一个话题:

——该品类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户所感知?

我大致将其分为四类,你们可以按你们的理解进行分类:

1、简单: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商品,未经使用就能较为准确的预估其效用感受。

如:看到喜茶的芝士奶绿,我大概就能猜到,它能喝(废话),还有大概的味道(受制于以往的经验)。一般来说这类商品消费者经常使用,功能较为单一,而且商品的迭代较之于上一代的改变较少,或者用户更本不太在意其改变。

2、中等: 需要对产品稍作解释才可理解其核心感受。

如:超声波熏香机,你可能需要通过简单的图文或者视频稍作了解,才知道它的使用场景和效果,一般这类产品功能点较为单一,却较少被用户认知。

3、较难: 需要经过使用,才对产品有明确的了解

如:没有用过macbook的人,需要切身体验到商品,才知道它是否适合自己,所以才会有各种经销商摆设试用设备供意向消费者体验。

4、地狱: 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多样(各种档次)的体验或者体系/逻辑的知识结构,才能理解其效用。

地狱级别,一般我会再细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需要通过数据零花、理论逻辑的分析才可理解;

如:如电子产品的性能,“GeForceGTX1080拥有2560个CUDA处理器,

核心频率1607MHz,boost频率1733MHz,等效显存频率10GHz。显卡位宽为256bit,带宽320GB/s。公版显卡最高温度94℃,采用单8pin供电,TDP180w”。

另一类是:偏感受,需要个体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才可理解;

如:服务于品茶的高端茶叶、服务于品酒的高端酒,“传教士啤酒与庄园啤酒口感差别在哪?”

“什么是回甘?什么是岩韵?什么是覆盆子味?什么是过度发酵?什么是松木炭火味?什么是意大利香柑味?”

在这里说一下,当一个用户想要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产生介入行为。

这里需要引入介入度的概念,介入度指:主动了解商品的意愿高低,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了解该商品。

介入是指: 指主动自发的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的行为。

介入行为的原因是: 以降低自己购买商品的风险,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寻求最好的体验(心理:趋利避害,寻求可控)

介入度的影响因素有:

1、该商品所解决的需求对购买者来说是否至关重要。

2、商品的购买需要承担的风险高低。

介入度的高低表现为:

高介入度:消费者要购买该商品时,需要经过丰富的思考以进行购买决策。

低介入度:消费者不愿意在购买前不愿做过多思考。

结合介入度和效用感知的难易度,我们可以这么分析,以下举个例子:

当介入度高,而效用感知的难度大时,大部分人喜欢借助“外周途径说服”来做购买决策,也就是当我们发现我们无法完整的了解商品的全貌,而又非买不可时,我们经常会利用一些极易获取的“侧面评价”,帮我们做购买决策。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概念,即说服途径:

中心途径说服:利用理性脑,即通过理性的、逻辑的分析,说服自己或他人。

如:手机发烧友买手机,通过收集手机各项性能数据,横向对比同价位手机,结合自己在意的产品特点,非常逻辑而理性的做购买决策

人的大脑喜欢走捷径,当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时候,普遍存在通过其他更易感知的信息来解释问题,获取所谓的“认知满足”,以规避接下来所做的行为的风险。

外周途径说服:利用感性脑,即通过侧面的感性的认知,说服自己或他人。

如:从通过口碑、评价、专业媒体评测获取信息。比如大部分女生买手机,仅从几个简单的指标就下购买决策,熟人推荐、销售员引导、网友评价能很好的促使这部分消费者进行购买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用户愿意为某一个或者多个感知能效维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钱?

这个就需要结合企业的目标和企业对营收结构的预期来进行分析。这里以例子带过,不做延展分析。

例如:某高端日本料理店价格昂贵,客单价在2000人民币以上,来这里就餐的客人非富即贵,有着刁钻的口感要求,所以这家店店必须选用最好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做的寿司,客人方能买账。

在这例子里撇开情感效用不谈,这里包含了营收结构的考量和用户对感知能效的分辨能力:

品过各种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能分辨得出最细微的差别,高端付费用户占比极高,几近100%,这些人愿意为这些这细微的口感提升,掏出打把的钞票。

一般来说,我会先对感知能效进行分级,再按每个分级建立价格锚点,再根据价格锚点去反推拥有付费能力用户的付费意愿。

结合以上概念,稍微整理成脑图,你就可以对商品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啦,从而调整或者改变自己的营销/销售策略。本节到这,后续会对文章进行重新编辑和梳理。

不要教条,实践才是硬道理~

消费心理学中,商品名称的心理功能是有很多的,首先它是起到了一个暗示的作用,也就是说再给商品起名的时候,我们都会暗示大家,一看之后就有要买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那种暗示所表达的这样的这种最终的能力,所以呢,我认为正常情况之下,商品名称的心理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位、品德、品行。

1、品名即品牌名称,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如可口可乐、娃哈哈。

2、品牌设计品记:即品牌标记,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不能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称呼的部分。如符号、标志、图案、和颜色等。

3、品类:指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类别,即该品牌具有哪些类别的产品。海尔是家电,乐百氏是饮料,摩托罗拉是通信,这就是品牌所具有的产品品类概念。

4、品质:指反映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精确性等价值属性的一个综合尺度。品质是反映品牌形象的一个公认的重要元素。

5、品味:指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以及品牌传播所形成的品牌形象与品牌个性。

6、品德:指品牌宣传中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与经营理念。如TCL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7、品行:指企业的管理行为、广告宣传行为、公共关系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等企业组织行为和员工个人行为在社会上的表现给公众留下的印象,给品牌留下的积累。

扩展资料

品牌作用

1、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

消费者或用户记忆商品工具不仅要将商品销售给目标消费者或用户,而且要使消费者或用户通过使用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重复购买,不断宣传,形成品牌忠诚,使消费者或用户重复购买。消费者或用户通过品牌,通过对品牌产品的使用,形成满意,就会围绕品牌形成消费经验,存贮在记忆中,为将来的消费决策形成依据。

2、识别商品的分辨器

品牌由于竞争的需要,在用来识别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设计应具有独特性,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品牌的图案,文字等与竞争对手的区别,代表该企业的特点。互不相同的品牌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形式,不同质量,不同服务的产品,可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使用提供借鉴。

3、质量和信誉的保证

企业设计品牌,创立品牌。树品牌、创名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共识,人们希望通过品牌对产品、企业更加区别,通过品牌形成品牌追随,通过品牌扩展市场。品牌的创立,名牌的形成正好能帮助企业实现上述目的,使品牌成为企业的有力的竞争武器。

4、企业的“摇钱树”

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品牌中的知名品牌在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由此可见品牌特别是名牌给企业带来的较大的收益,而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已为人们的认可。

5、卖得更贵+卖得更多,驱动生意

即“生意导向的品牌管理”。

6、区分对手

即制造商利用品牌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区别。早期的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就是这么简单。它们相信只要给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起一个名称,就足以将对手区分开。所以许多品牌的名字直接采用企业创办者的姓氏或名字,以便客户识别。

-品牌

-品牌设计

全品类的意思就是商家所卖商品的全部品类,例如京东商城上面全部自营的商品,是京东一个促销的方式。

京东全品类东券就是不限制购买品类的东券,订单金额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时才可以使用东券,所下订单金额需要在2000元以上才可以使用,每笔订单只能使用一张东券,且不得和京券同时使用,东券不能用来支付相关运费,不可兑现。

扩展资料

京东全品类东券的意思

京东全品类东券就是不限制购买品类的东券,可以购买任何物品满xxx-xx元。京东的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进货的,保证是正品行货。

限品类京东券就是京东商城的购物券不过是限制品类的,就是限制数码或者图书类的,如果是限制在图书类,也就只能买书了。

产品型社群——企业产品趋势

一句话总结李教授概括就是:李教授讲的都是满满的使用价值非常高的实用干货。

在李教授的课程中,提出了一个颠覆式创新理论,并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颠覆式创新,那么其核心概念是“价值网”,三大特征是成本结构、性能属性和组织形式。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固有的成本结构,并以某种性能属性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人们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由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

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本书将从三大差异出发,推导出 三条思维模式法则 : 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1、小米思维及产品型社群概念引申

对于雷军的互联网思维,雷布斯本人概括为: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专注,少就是多。这其中的“顺势而为”,已成为大家极度推崇的理念。

在这五句话中,既有对人性的思考,也有处事的方法,更有且经营的智慧。其中提到的顺势而为,或许就是雷军天使基金命名为顺为的原因。

小米的快速成长,源于雷军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互联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

就像江湖里有武当派、少林派等一样,李教授所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叫“产品型社群”,也有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2、产品:商战中降至一维,唯剩产品

在商业里有若干重要的要素,比如管理、战略、技术、营销、产品,我们通常说这里的每一项都很重要,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必须逼问自己:在这些要素里,到底哪一个是最有驱动力量的要素呢?我认为是产品。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小米和苹果正是通过他们的产品做出的引导,硬生生的给用户创造了对于事物的认知:小米给用户的认知是最牛的CPU=最牛的手机;苹果给消费者的是高端手机就是苹果手机。这些联系的确引导了消费者的认知。

所谓降维化,就是营销融于产品,产品就是广告,即营销型产品。小米用了最好的配件,这本身就是广告,就是营销。为什么还需要花一大笔钱给明星和媒体?备注下:因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及其他手机厂商的竞争,现在小米也开始了明星代言、线下实体店等重资产操作。

营销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是一回事。

技术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也是一回事,因为恰恰是技术加速进步,使得产品周期快速变化,产品本身也必须有技术属性。

战略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还是一回事,因为战略是关于产品的战略。

总而言之,产品成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出发点。

对于产品创新与技术制造来说,相比一下,德国制造业目前比较好,特别是备受推崇的“工业40”概念;而以色列则坚持“基于技术的创新”,市场在美国;对于中国,我们并没有扎实的底层技术储备,但是我们有市场和用户,所以,相对而言,基于产品的创新是最适合我们的。在美国,苹果、特斯拉、Facebook,也都是这样。

工业时代是以技术、功能为主要指标,强调功能体验,而互联网时代,产品强调审美,强调情感体验。这是源于时代的不同。

吴伯凡做了一个产品魔力公式:产品=功能×情感。功能是前面的1,情感表示倍数关系。互联网时代,一款好的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标配,而情感则成为强需。这里不是说功能不再重要,而是说功能好仅是基础,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性能特征的重大变化。

这有两层意义:第一,做出好产品是应该的。第二,好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变“软”,从“实”变“虚”,情感成为核心。

3、产品极致与审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关于“审美主义时代”产品的基本特征,李教授总结了三点:极致、简洁和情怀,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用户情感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

对于产品做到极致的,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就是苹果和日本的一些企业。

乔布斯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你是看不见柜子后面的木头,但是你知道它是好木头,和你知道它是坏木头,你对这个柜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乔布斯说:要么天才,要么狗屎。对于天才,你不要用常人的眼光去苛求他,他只是对产品有着极致的追求。

吴伯凡有篇文章中说:今天是“0”和“1”的时代。99分、100分和101分之间,从量上看相差微小,在本质上看何止天渊。99分=-1分,100分=0分,101分=1分。这就是天才和狗屎的数学公式,做到100分实际值是0分,101分才算天才,99分以下都是无尽的黑洞。

这是个极致的时代,用户体验是0和1的世界,是Nothing与Everything的世界。两个世界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即-1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市场黑洞”的世界。你的产品一旦坠入这个黑洞,自然就会万劫不复。

过去的时代,同一个行业可以有很多种存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要么全输,要么全赢!

过去我们做人力资源,有项满意度调查,现在我认为满意度等于零。今天的衡量指标是“尖叫度”。满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但是,比尖叫度更可怕的是动态尖叫值。你今天达到这个尖叫度,明天达到同样的尖叫度,用户就不尖叫了,你要永远超越用户预期。想想看,这要把做产品的人逼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在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

李教授重点提到的一个未来的特定族群特征是属于高感性能力族群。什么叫高感知能力?1不只讲功能,还重设计。2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3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4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5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6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意思也就是复合型感性人群

我们来看苹果的“ 简洁 ”。

第一,命名简洁。这是苹果的产品名——iMac、iPod、iPhone(1,2,3,4,4S,5,5S)、iPad(1,2,3)。不知道库克为什么把苹果的智能手表叫成iPod watch,我们都认为应该叫iWatch。雷军很聪明,小米系列的命名很好地学习了苹果的方式,所以小米的产品名是小米手机(1,1S,2,2S,3)、红米手机、红米Note、小米电视和小米路由器。看到命名的简洁了吗?

第二,品类简洁。1997年,乔布斯大砍产品线,仅留了四款产品。戴尔电脑与苹果的品类相比,戴尔的品类很多。品类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用户更好或更多的选择,但没有明白用户的心理,99%的用户是小白,每增加一种选择,都会让用户迷惑,不要让用户去选择。

第三,会议简洁。《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乔布斯每周三会开销售会议,广告公司的一两个人,苹果公司大概两三个人,总共五六个人开会。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姑娘叫罗丽,她是被其中某个部门邀请进来开会的,乔布斯开口讲话时突然看到了罗丽,然后乔布斯说:“你是谁?为什么来参加这个会?”姑娘解释后,乔布斯面无表情地说:“这个会议不需要你,你可以出去了。”在极其尴尬的气氛当中姑娘离开了会场。

第四,团队简洁。这是精英小团队哲学。乔布斯在做MAC团队时,定了一个死命令——只有100个车位。换句话说,如果招第101个人,一定会辞掉一个,以保持精英小团队。无独有偶,负责小米电视的王川说:“我只有300个位置。”微信早期的团队只有五六十人。后来人数增加后,其核心团队还是保持五六十人。WhatsApp190亿美元卖给Facebook时,只有55人。乔布斯说,在高科技领域,一个优秀的人才,等于100个普通人。找到五个顶尖的人才,他们就会把其他顶尖的人才吸引过来。

我再重复一下,简洁不是功能上的简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简洁,它深入你的骨髓,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它不是把现象层面的东西减少,而是从现象层面往下挖,挖掘到内在深层次的简洁。

4、产品制高点——品牌即情感

我们今天讲的理论比“顾客认知管理”更进一步,叫“顾客情感管理”,与用户发生情感联系,品牌即情感。你在情感上让别人接受你,比你从认知上让别人接受你难度更大。所以,今天的制高点是,品牌即情感。

传统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明星代言、线下路演、媒体投放;互联网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CEO魅力、产品体验、粉丝社交。

今天CEO本人就是人格魅力体,然后做出极好的产品,用户使用后,十倍超过他的期望值,尖叫起来,愿意帮你去传播,再加上粉丝社交,这是新一代品牌的塑造模式。所以,互联网品牌是创始人、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缺一不可,产品的人格化品牌时代到来,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

吴晓波在一篇名为《巨大的变化将在2014年发生》的访谈文章中提到“新四化”: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

今天,产品从冷冰冰的功能性的东西,变成了某种人格化的形象。

罗振宇说: “ 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 。罗胖相信爱的愿力。”对于会员招募,罗辑思维只强调爱的供养,不承诺明确权利。

我再说一下互联网品牌和传统品牌的区别。工业时代传统品牌是产品通过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优惠特权(比如免费赠送),甚至会托人找关系;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管你做什么东西,我就是愿意支持你,愿意做你的会员,送钱给你,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长。

互联网品牌的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所以对品牌来说,过去品牌是为了建立认知,今天品牌是为了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联。

用什么来关联?用情怀来关联。

罗振宇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我就是导游手中的那杆小旗儿。”这个小旗散发了某种调调,喜欢这个调调的人围过来,并且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今天这个时代,沟通越顺畅,人却越孤独。

5、社群聚集

如何聚集社群?我将其分解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运营;第三步,参与感游戏。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互联网时代品牌养成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工业时代,我们最熟知的品牌衍生模式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所以在传统模式里,打广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反了过来,是先有忠诚度,再有美誉度和知名度,所以在这个模式里,任何一个新品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打广告,而是建立核心粉丝,人少一点都没有关系,这些人就是产品的早期使用者,也是狂热使用者,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这些人当做你的“Co-Founders”(共同创始人)。最忠诚的一部分人,绝对不在多,而在精。这部分人是最重要的,也形成了核心忠诚度。然后,你跟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产品就有了美誉度。最后,在别的范围内打一些广告就有了知名度。

现在有一种创新叫“领先用户创新”,是指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创新。今天公司中心型的创新已经落后,闭门造车、火箭发射式的研发模式已经过时,应该让用户充分参与产品研发。

6、小米案例:参与感游戏: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

消费理念的变迁经过了四个阶段:功能→品牌→体验→参与。黎万强最近写了本书叫《参与感》,书中总结小米的参与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产品上的参与,即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二是在营销上的参与,即靠用户的口碑来做好传播和营销。

我们回到小米的案例,小米模式的成本结构可以说实现了三个零:第一,零广告费;第二,零库存;第三,零渠道费。当然这里用了略微夸张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表达这些成本低的程度有多么可怕。

小米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其实是为了提高小米的势能。对一个社群来说,势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势能,是不确定性中的制高点。在一个不确定性时代,你的势能高,人们就会主动与你发生连接,你的认知流通成本就会下降,你的连接成本也会下降,所以,势能越高,连接成本越低。罗振宇将其总结为“U盘逻辑”,是插与被插的关系,而罗辑思维就是要制造顶级势能。

小米做手机,真正的杀手锏是电商模式。小米电商与其他电商的不同之处:第一,它是自有品牌电商;第二,预售电商;第三,社会化电商或者叫社交化电商。小米的流量不需要购买,所以小米电商模式能够去掉中间所有的渠道,把中间成本降为零。

王东岳说:“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他人一样的思维体系之内,永远冲破不了思维盲区。所以,如果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就永远理解不了互联网的真谛;如果把互联网当做思维,就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降维化的本质就是0广告费、0库存、0渠道费,意味着天经地义的独立维度,消失了!

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

如何在中间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生营收?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是六个字——单品、微利、海量。单品,每年只做一款产品,别人做几十款;微利,一开始不赚钱,最后赚得很多;海量,大市场,卖得多,成本降下来。

关于小米MIUI的设计,真正最懂雷军的人,还是周鸿祎,周鸿祎在雷军的微博后附了一条微博说:“很多人现在如火如荼忙着与小米打硬件配置、打性价比之战,但是发现很难,打着打着才如梦初醒:原来界面交互操作软件才是核心杀手锏,于是开始手忙脚乱地开发这个UI、那个UI。雷军遥遥告诉大家,还有很多互联网服务等着你们去慢慢追呢。现在再模仿小米犹如刻舟求剑,为时已晚。”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第一是产品,第二是社群,两者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我们眼中产品和社群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两者归纳到一个逻辑模型里,就是一个二维关系的逻辑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第一维是产品,第二维是社群。产品第一重要,社群第二重要。

7、社群自组织

社群势能方程式: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这个公式也代表了两个意思:

第一,少产品可以产生大势能。在工业时代,如果你的公司变大,就会不停地开店,不停地卖货,不停地生产,而今天很少的产品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势能。

第二,社群和产品是一回事。因为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你可以从公式的左边入手,也可以从公式的右边入手。

在社群势能方程式中,“产品质量”指的是产出、销售额、利润和市值,意义是增加最终产出,并且与顾客数相关;“连接系数”与粉丝数相关,指的是重复购买率、推荐率,意义是减少中间成本。

连接系数=f(连接数量,连接质量,连接频率)

8、总结李教授互联网思维。

如果我们把商业作为一个宇宙,把自己逼到极致,降到一个纬度,会是什么?是产品。所以,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如果要给产品插上一个翅膀,让它成为一种高维文明,会加什么维度?我会加上社群。

产品和社群加起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两者合一,就是产品型社群。它内在的运动方式就是“自组织”。

雷军有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我的互联网思维,是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我们这个派别叫产品型社群,或者叫产品社群派。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就是产品社群派。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自组织部分请见另一本书《互联网世界观》)

产品、社群和自组织绝对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必须选一个就是产品;让产品升级起来就是社群;产品和社群的运转方式是自组织。这就是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框架图。当然,这不过是通往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的手指头而已。

最后,我们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根据不同企业的经历和社会现状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进步,超越经验,不局限于经验。

精选书摘:

1、货真价实

同仁堂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即使药材里每一味材料稍微变化一下,患者可能不知道,但是同仁堂也会坚持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做最好的药材。俗话说就是“货真价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吗?同仁堂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不断挑战。

2、 审美与简洁:至繁归于至简

“简洁”与“极致”一样,不是对功能的描述,而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描述。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注重功能体验转变为注重情感体验。

在乔布斯的演讲中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什么意思?意思是我们从科技时代走向了审美时代,表明他认为科技产品也要走情感路线。

3、马佳佳在一次分享时说,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精神消费的大时代。今天的90后,不曾在温饱线挣扎,不再关注商品的本质功能。独生子女更需要强烈的族群认同。关注点不再是产品是干嘛的,有什么效果,而是消费过程能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证明我是什么样的逼格。肉身终将玩不出新的花样,当产品不再是产品,将会迎来一场持久的精神征战。他们向往的是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

服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1)按性别、年龄分类。①年龄。有婴儿服、儿童服、成人服,或少年服、青年服、中年服、老年服。②性别。有男子服、女子服、男女通用服。(2)按着装方式分类。①体形型。按照体形分别包装的着装类型,基本上是上下分开的两部分。如中国男女绝大部分的穿着型式。②佩戴型。把天然的或人工的装饰品固定在身体的某一部分。这类型多见于原始时期或现代民族的服饰形态。③系扎型。把绳、线、带等材料系扎于人体的一部,特别是系扎于腰部、颈部、腕部、脚部等。④挂覆型。用布类披挂于身上的形式,如披肩、斗篷、坎肩等。⑤缠裹型。用长方形或半圆形的布把躯干部缠裹起来的形式。如印度妇女用的纱丽等。⑥垂曳型。上下连在一起的全身衣,长长地垂下的形式,如婚礼服等。⑦贯头型。即贯头式、套头式、钻头式。这种类型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布中央挖个洞的贯头衣,如现代人的套头衫等。(3)按用途分类。①家居服:如睡衣、内衣等一切与家有关,能体现家文化的一切服饰产品。包括传统的穿着于卧室的睡衣和裕袍、性感吊带裙,包括出得厅堂体面会客的家居装,可以入得厨房的工作装,可以出户到小区散步的休闲装等。②职业装:又称工作服,是为工作需要而特制的服装。西装、时装、夹克、中(西)式服装、制服和特种服装等一切适用办公场所的服饰产品。职业装品牌有BONO、庞贝、依名尚、雅戈尔等。③运动装:专用于体育运动竞赛的服装。广义上还包括从事户外体育活动穿用的服装。多泛指用于日常生活穿着的运动休闲装。至今知名的运动装品牌有:耐克、阿迪达斯、安踏、李宁等。

商品品牌包括商品名称和商标

一、商品名称与消费心理

(一)商品名称的心理功能

1、认知功能

2、记忆功能

3、情感功能

4、联想功能

(二)商品命名的心理要求

为更好地发挥名称的心理功能,在为商品命名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名副其实

2、简洁明了

3、通俗易懂

4、寓意深刻

5、独具匠心

6、避免禁忌

(三)商品命名的心理策略

为商品命名应当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之刺激消费者有益心理感受的形成,同时兼顾语言学、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的基本规律。具体策略主要有八种。

1、依商品的主要效用命名。如洗衣机、电风扇等。这种策略适用于各种日用工业品、中西药品 

2、依商品的主要成分命名。这种策略适用于食品类、药品类、营养品类等成分复杂的商品,八宝饭、牛黄上清 丸、蜂王浆、纯羊绒衫、真丝衬衣等

3、依商品的外形命名。如蝙蝠衫、连衣裙、高跟鞋、无跟袜等,凡是外形独特的商品都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4、依商品的制作工艺命名。这种策略适用于制作工艺或方法独特的商品。二锅头酒、景泰蓝工艺品、101生发水等。

5、依产品产地命名,就是在商品普通名称前加上产地名称,例如:龙井茶、茅台洒、青岛啤酒、东北大豆、云南白药等。生产历史悠久的、确有特色的地方产品适宜采用这种策略。

6、依人名命名。如中山装、东坡鸡、张小泉剪刀、麻婆豆腐等

7、用褒义词命名。如用“地龙”代替蚯蚓,用“天龙”代替蝙蝠等

8、用译言命名。如维他命、巧克力、三明治、沙发、吉他等

二、商标与消费心理

商标是依法经有关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商品品牌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通常由文字、数字、标记、符号、图案或这些项目的组合体构成。

(一)商标的心理功能

1、识别功能。

2、记忆功能。

3、促销功能。

4、保护功能。

(二)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

在设计商标的时候要能有效地诱发消费者对商标的注意、兴趣、偏爱和记忆。为此,商标设计应注意以下心理策略采用。

1、商标设计的简明化。基本要求应当是:易认、易读、易写、易懂、易记,能够给人以简明而有效的刺激。例如;埃克森石油现用商标EXXON,我国“蓝天”牙膏的商标、“抵羊”毛线的商标,“双钱”轮胎的商标

2、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3、富于艺术魅力。

4、耐人寻味,启发联想。如雪花牌电冰箱的商标、长虹牌彩电的商标、雪莲牌羊绒衫的商标、“步步高”学习机的商标等。

5、尊重风俗,避免禁忌。

6、遵守法律政策规定。

(三)商标运用的心理策略

设计成功的商标还应当巧妙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商标运用策略有多种,从心理学角度看商标策略主要有六种。

1、使用统一商标策略。这种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都使用同一商标,实现同牌产品系列化的做法。采用这种策略的意义有三点。(1)可以集中企业力量于单一商标的设计与宣传,提高设计质量,扩大宣传效果,有利于加速知名商标的发展过程。采用这种策略意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2)与其他策略相比,采用这种策略可以大大降低商标设计、宣传、使用、保护等各方面的费用支出,相应提高经济效益。(3)采用这种策略还有助于消费者对同商标新产品惠顾心理的产生,因而有助于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扩散。

2、同类产品单一商标策略。这种策略的优点就在于统一与分散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商标效用的发挥。

3、使用个别商标策略。优点是使商标设计充分显示各产品的特色,因此可以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都产生较好的吸引作用,扩大企业产品的总销售量。缺点是商标设计、宣传、使用方面花费较大,使成本过高,从而制约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4、使用多重商标策略。主要目的是扩大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更多 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5、产品等级不同使用不同的商标策略。

6、企业名称商标化策略。对于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策略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扩大产品销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