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情感,它有哪些特征?

什么叫情感,它有哪些特征?,第1张

情感是个体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一些内心体验。情感活动包括喜、怒、哀、乐、憎、恨、忧等体验和表情。情感活动分为正性情感,像高兴、愉快、欢乐、喜爱或者负性情感,像悲伤、痛苦、难过。

情感活动的特征:

1、情感的倾向性,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又是有什么而引起。

2、情感的稳定性情感,在一个时间段里它是稳定的,比如情绪的这个变化反复无常,这就是情感不稳定型。

3、情感的深刻性,是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普遍性和深入的程度。

4、情感的效能型,情感有鼓舞人们行动的一个目的,比如化转悲痛为力量。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情感型教学风格和自然型教学风格。

1、情感型教学风格。情感型教学风格是典型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

2、自然型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

答案:直观型;自然型

解析:

研究教学风格的特征与类型,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特性、稳定性、美学性、多样性、发展性,教学风格的类型主要有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自然型、技巧型等。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一个人到底有几种感情?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三种:爱情、亲情和友情。

  爱情是伟大的,是心与情的交融;亲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爱情的转化,血浓于水,亲情的流露总是原于本能的;友情是神圣的,它值得我们特别的推崇,真正的友谊像健康失去时才觉得倍感可惜。

  但最近又流行第四种感情,一种比爱情少一点比友情多一点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无法界定也无法用言语来说得清楚,好像就是需要这样的一种感情存在,这样的感情有与对方的仰慕之思,有与爱人的亲近感,有朋友的默契感,可能比朋友还要贴心。这种第四种感情可能是感觉多一点。

  无论是第四种感情也好,第五种也好,我认为前面这三种是最重要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爱情是一种纯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亲情是一种深度。是的,如果你失去了爱情,你只失去了一点;如果你失去了友情,你就失去了许多;如果你连亲情都失去了,那么你把一切都失掉了。一个人如果连亲情都不善待,那他还会去善待爱情,还会善待友情吗?

  我想这个世界不管有多么变化,这个社会有多么复杂,但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是不会变的,埋藏在人心里的这点真也是不会变的。

下面我说说说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的这种模糊而道不明的第四种感情,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在里面

 

相信所有有情义的男女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遇到烦心事不是跟家人说,也不是跟最要好的朋友说,而是跟生命中一位特殊的异性诉说。通常,这个可以任你倾诉的人不是朋友胜过朋友,不是爱人胜过爱人,不是亲人胜过亲人。当然,这里的胜过是有前提和条件的。

  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开心或烦心的事。开心的事希望能与你熟识的人分享,烦心的事期盼着能与你熟识的人分担,然而事实往往很难做到。即使平时非常要好的朋友,对你感到异常开心的事也是一副淡漠的神情,你的烦心事换来的可能会是更加让你伤痛的冷漠。如果有了爱人,按说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了吧?然而事实上并不。你的开心事如果与他(她)有关,或许还会感一点兴趣,相反则很难吊起对方的胃口。如果你把烦心事告诉对方,非但不能获取对方的理解,给你心灵上的抚慰,还以为你做人有问题,这事不行,那事也不中,甚至还说出“找这样的爱人还算自己瞎了眼”之类的话,就更让自己痛心了。

与人同乐,这是人的正常心理,而这点偏偏很难称心如愿,于是这“乐”也就大打折扣了。如果你正乐哈哈地想与人分享而对方爱搭不理,就像兜头浇了一瓢冷水,好事也赚回一肚子窝囊气,反倒是不说得好,但这又与人的正常心理相违背。有时即便有人想听,可自己平时就对那想听的人不感冒,对方捧场也没大意思。于是,生活中便有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愿意倾听你的喜怒也愿意向你倾诉哀乐的人。

  女人相对柔弱一些,于是愿意找个男人的肩膀靠一靠,那个踏实的肩膀未必是丈夫;男人虽说坚强一些,但坚强的外表背后却往往是空虚的,于是愿意有个娇柔的女性来安慰,而这个女性很难是自己的妻子。自然地,爱人之外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的存在甚至构成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我们通常说的第四种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让你心里牵挂着。特别是当遇到高兴或烦心的事想往外吐露的时候,这个人就更时时挂在自己心上。如果说叫约会,那么,这个人就是你最想约的人。不管河边的柳荫下,街边晕黄的灯光中,酒吧悠扬的乐曲声里,都是自己心情的最好释放。不论什么样的环境,也不论什么样的语言,甚至只是一个心有灵犀的眼神,一次似触非触的握手,都使得自己心花怒放,即使原本压抑的心也随之放松。这个人一定是异性,你眼神里最欣赏的那一个,当然也是欣赏你的那一个。你们或许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种感觉的存在或许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产生的。过远,会有种疏离的感觉;太近,也往往一览无余,产生后悔的心理。哦,不过如此。到那时,曾经的那个心中的他(她)也会随着长久的耳鬓厮磨变得乏味了,哪里还会是倾诉的对象?

有第四种感情的人,往往就像一对初恋的恋人,那个梦寐以求的人儿就在自己身边可往往难说出口。其实,从言谈话语里,从眉目传情中明明知道对方是喜欢自己的!说真的,有时还真就是一层窗纸的事,你不捅破它,就不能明了。因此,第四种感情是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它不像亲情那么固定,不像爱情那样瞬间即逝,也不像友情那么掺杂着太多的虚伪和无奈。它就那么独立存在着,谈不到投入和付出,是一种相互的心灵慰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家庭琐碎的事情的增多,这类感情也就越来越普遍地存在着。即使心中没有这样一个人,或者即使自己有,而对方并不欣赏自己,那真算得上是一种感情上的缺失。作为补偿,有些人会到一些特殊场合找人陪聊,那样的聊也是金钱与感情的交换。钱是真的,感情却是假的,只能起到一些心理补偿,跟这里所说的第四种感情相距甚远。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的一生所必须的,而第四种感情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其它三种感情无法取代的。我们没有理由扼杀它。即使什么也不做,它也会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地存在着。或许在某些人心目中,这种感情的存在会对其它感情特别对爱情造成威胁,那也不必太过操心。毕竟爱情的牢固与否在它本身,如果稍有风吹草动它就摇摇欲坠的话,也说明那种表面上的爱情其实是无爱可言的。当然也并不是说这种感情的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要紧地是我们在行为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尺度,而这个度是每个遭遇这种激情的人都装在心里的。

  如果命里没有这场奇遇,不要过分强求;如果命里当有,就善待它吧,它会使我们的生命锦上添花。

  文学风格是一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作品整体风貌,但不管是作品内容或形式,又都与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相关。不同作家的个性精神、生命态度浸透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即是由风格特征各异的作品所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极其丰富,先秦哲人的一些言论对古代文学风格论即有影响。如《孟子·公孙丑上》云:“[言皮]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言皮]辞、*辞、邪辞、遁辞指人的不同语言特点,孟子自谓能知不同人的语言特点及其缺陷毛病。孟子虽不是论文学风格,却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发。《周易·系辞·下》有一段关于人的心理与语言特征关系的论述,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是说,心理、思想、品质、性格不同的人,其话语言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的话语言辞同人的心理、思想、品质、性格有相对的一致性。《周易》亦不是论述文学风格,但却对后来的文学风格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是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萌芽期,扬雄《法言.问神》提出“言,心声也”。王充《论衡·超奇》篇提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这些论述表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心声的载体,作家的心理精神著于竹帛,形诸文字,其作品的语言文字与作家的心理精神是“自相副称”的。这实际包含着文学风格与作家的心理精神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到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学的自觉和繁荣,随着文论研究的深入展开,文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四科八体”说和“文气”说;陆机《文赋》提出绮靡、浏亮、相质、凄怆等十种文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则专设《体性》篇、《风骨》篇等,专门论述文学风格,从而使文学风格论进一步系统化。至此,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已经完全成熟。唐宋以降,文学风格理论日趋丰富和发展,皎然、严羽、高木秉、叶燮、姚鼐等都有重要的论述,特别是出现了《二十四诗品》这样的文学风格论著。古人所论涉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庞大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文学风格与主体生命紧密联系起来。这首先表现在风格概念中。古代文论中的风格概念很多,有体、体式、风格、格、体格、趣向等,较常使用的主要是“体”和“风格”。

  “体”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可以指文体、体裁,也可以指风格。古代文论家最初以“体”指称文学风格。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又云:“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体有万殊”,即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而这“体”的万变屡迁,是因为文章描写事物的多姿多彩,描写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文章之“体”的变化,显然,此“体”应是文章的体貌风格,而不是指文体体裁。梁代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 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 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艳,倾炫心魂。

  这“三体”是指三种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学风格归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此后,文论家常用“体”指称文学风格。如皎然《诗式》有《辨体有一十九字》,列举十九种诗歌风格。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有《论体》,列举六种文学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苏诗云:“圣俞、子美,各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欧阳修所说的“诗体”之“体”显然是指风格。

  “体”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即“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的总称。很难说清楚古人何以用“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但有着近取诸身、以类取譬之思维习惯的中国古人用人之生命体的“体”来指称文学风格,不是完全偶然的,这至少说明,在中国古人看来,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有着一定的联系。用蕴含着生命意味的“体”指称文学风格,似乎更能说明文学风格的内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专篇《体性》篇将“体”(文学风格)与“性”(作家生命)联言,所论证的主要也就是作品之体(即风格)与作家之性(即个性生命)的关系,“体”(作品风格)与“性”(作家生命)密切相关。“体”作为风格概念,包蕴着浓郁的生命意味。

  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词,是从人物评论的术语中引用过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格”作为品人术语,指人的言行风度及精神品格。如葛洪《抱朴子.行品》云:“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例偃蹇,凌侪慢俗”。《世说新语.德行》云:“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此“风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高尚严整。“风格”还含人的言行作风之意,如《晋书.庾亮传》云:“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以“风格”评人,尤指人的优异品格。如《梁书.江倩传》云:“(倩)方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唯倩及王规与抗礼,不为之屈”。江倩不畏权贵,品格卓异。葛洪曾以“风格”评论诸子之言,《抱朴子·百家》云:

  风格高严,重仞难尽,是偏嗜酸甜者,莫能赏其味也。

  此“风格”指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特点,意义近乎文学风格。诸子著作义奥思深,用表示人的卓异品格的“风格”这一术语概括诸子著作的风采格调,含褒扬之意。葛洪这样使用“风格”术语,启迪后人将文与人联系起来,将文学风格与人之生命精神联系起来。到北齐颜之推论文学时,就将风格这一评人术语用于评文了。《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

  此处“风格”专指古人之文的风采格调特点,风格这一内含着对人的生命精神褒扬的评人概念这里转用于评文,一是说明“风格”一词已开始向文学作品风貌特征的意义过渡;二是说明,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脱胎于人物评论术语的“风格。”人物评论“风格”概念中本来包蕴的生命精神意味,亦不可避免地浸入文学理论术语的“风格”概念之中。

  由上之论可知,古人常用的“体”和“风格”两个概念都是取用于论人术语,“体”与“风格”都包含着人的生命意味,风格与生命相关,在风格概念中已有体现。

  文学风格千姿百态,无限多样。有多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有多少独特的文学风格。一部文学史,也就是一部风格的历史。为了便于鉴赏和总体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企图说明各个风格类型的审美特征。一般地说,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这可以追溯到安提西尼(Antesene),他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悲剧带来较高雅的风格,喜剧带来较低下的风格,挽诗,我们知道是不幸人的风格。”他认为悲剧“应采用光辉的俗语”,喜剧“就应该有时用中级的,有时用低级的俗语”。到了黑格尔,他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并作了详细的阐说。而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克纳格则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可谓独树一帜。其特点是:一、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元对立式地繁殖递加;二、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不够“科学”、“理性”,但更切合多数人的审美经验,因为风格美是难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把握的,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和韵味、色彩和境界。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说影响最大,且源远流长。从他具体的形容和描述来看,阳刚之美美在刚劲、雄伟、浩大、浓烈、庄严;阴柔之美美在柔和、轻盈、幽深、淡雅、高远。前者是壮美,后者则是优美。姚鼐是提倡刚柔相济的,认为两者不可偏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更明确的说明: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姚鼐《海愚诗钞序》)

  在他看来,阳刚和阴柔都是美,但应相济互补,否则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然而,真能做到两者兼备的却很少,所以他又认为可以“偏优”和“奇出”。简分法虽简,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实文学史上出现的很多具体的风格,都大体上可以分别归入到“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模式中去。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谈到风格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时说: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的八体又分成四组,四组之间有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构成了一个风格系统,隐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说:“八途而包万举”。但刘勰的风格论仍是广义的风格论,他把非文学体裁的文章风格都包括在内,如政论、日用文体、学术著作等,说明尚未完全摆脱先秦以来把“文”看作是学术文化总称的传统观念。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便出现了对诗歌的各种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探索。如皎然《诗式》提出“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对其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作了扼要的说明。认为“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总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由于皎然用的是“风律”和“体德”的交叉标准,所以他的分类不甚协调,但对后人也不无启发。司空图的分类标准比较统一,基本上是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也较切合创作实际。他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虽然区分的是诗歌风格,但也适合于其它文体,而且这些风格概念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司空图对二十四种风格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又渗透了哲理,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如对“雄浑”的描述是: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就是说,雄浑是一种可以笼罩万物,横贯九天的气势,它好像是广漠流动的云,又好像是在空中激荡的风。这是由实入虚,向外扩张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境界。司空图对风格审美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把我们带领到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并具有某种范型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风格分类法主要是一种主观直觉的分类法,而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作了这方面的贡献。他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⑴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⑵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⑶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⑷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

  陈望道认为,简约和繁丰、刚健和柔婉、平淡和绚烂、谨严和疏放都是极端。其实风格并不一定是这两端上的东西,位于这两端中间的固然多,兼有这一组、二组、三组以上的风格也不少,例如简约而兼刚健,或简约兼刚健又兼平淡,如此类推,可以变化无穷。陈望道的风格分类法曾受到叶圣陶等人的好评,认为“这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仍有局限之处,因为他更多的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有鉴于此,又出现了各种分类方式。如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⑴简洁——丰赡;⑵平淡——绚丽;⑶刚健——柔婉;⑷潇洒——谨严;⑸雄浑——隽永;⑹典雅——荒诞;⑺清明——朦胧;⑻庄重——幽默。似更切合现代的风格审美实际,也有更大的包容性。由于文学风格形态的无限多样又无限生成,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完善的分类法。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永远是相对的,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应该根据具体作品的审美特点灵活运用。正如小说家、理论家茅盾所说:“有的可以从全篇的韵味着眼,用苍劲、典雅、俊逸等等形容词概括其基本特点,有的则可以从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着眼,而或为谨严,或为逸宕,或为奇诡,等等不一。”

  衡阳作家群

  一、衡阳作家群的“锐”性

  二、衡阳作家群浓烈的乡土情怀

  三、衡阳作家群刚柔并行的文学风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42bd70100aqnx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