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1
看完了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心是复杂的。比起以往看得任意一本小说还要复杂。我一时候觉得自己看出来了很多东西,有许多的话要说。但有时我觉得我什么也没看出来,没有什么感情要表达的。毕竟我所涉及相似情节的题材小说太多太多了。像汪曾祺的《受戒》《大卓记事》像冯骥才的《神鞭》三四个女人,围着一个老男人,像一些藤蔓缠着一棵濒临枯萎的树在有限的空间里互相绞杀以争取一些稀薄的空气。最终在厮杀中,一些成了封建制度,男权社会的帮凶,残害同性。一些沦为了牺牲品,或疯癫,或魂归他乡。
《妻妾成群》与众多题材所不同的是,主人公颂莲的命运悲剧,不单纯是制度造成的,还有她的性格左右。颂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但意识里却摆脱不了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在父亲割脉死在家中的水池后,她没有恐惧,仍在水池里梳洗头发以冷静来思考出路。但继母要她在嫁人和做工间选择,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嫁给有钱人做妾,以继续她的富贵生活。除了时代,没有人强迫她,是她只愿走进旧式封建家庭的。颂莲一开始就深谙妻妾争斗的道理,所以她通过床上的热情与机敏来博取陈佐千的宠爱或试图生子来巩固地位。但她又是矛盾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孤傲和清高。她老想把自己和其他的太太区别开,显示自己的不同。但在陈佐千和下人眼里,她没什么不同,都是性工具。所以她活的痛苦。时常想死。在飞浦说她与其他人不同时,她觉得安慰。活在那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她不是没有想过突围,但她把希望寄托在怯懦的飞浦身上,注定失败。所以当理想破灭,加上梅珊的死,她一时候承受不起,就疯了。硬生生地沦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妻妾成群》不是没有不是没有试图冲破封建枷锁的勇士,梅珊就是一个。她是个戏子,却是性情中人。她试图冲破枷锁,即便是是也要香消玉殒。却在与医生幽会时被捉住,最后被沉了井,一如她所唱的“叹红颜薄命生前生就,啼花泣月暗里添愁”可惜她却不能死得清清朗朗。
觉得《妻妾成群》里情节安排最妙的是雁儿。在封建制制度普恶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雁儿的恶。丫环命太太梦的雁儿,受尽压迫,也有人性恶,天生会看人下菜。她用粗略恶毒的方式诅咒主人,执着又愚昧。即便被严惩,她宁愿忍受最不堪的耻辱和非人的待遇,她也不愿离开可能实现她梦想的陈府。种种的人性恶体现了女性生存环境的艰难,人性被扭曲。命运悲剧也是必然的。
《妻妾成群》中那一口藤蔓缠绕的“死人井”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那口井是陈府人忌讳莫深的地方,颂莲却固执地喜爱那地方的清幽。在那压抑她的陈府,只有在井水映出的像才能感觉到自己仅剩的一点灵魂。井一开始就被描绘得布满死亡气息,而腐败的陈府一样压得人无法喘息。让新宠的颂莲也感受到死亡挥之不去。她的灵魂被幻觉的手拉着无处可逃。似乎一开始就昭示她的命运。注定被那黑暗腐臭的井,也就是那吃人的封建制度吞噬。
苏童用平静,清丽的语言来写《妻妾成群》颂莲“浮在怅然之上,悲哀之下”的命运。通过写她折射出女性在封建制度和男权社会下命运的悲哀。在封建制度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休取自由,来不断昭示男性的生殖力。而女性就只能去衣服,破了就遗弃,那些不愿穿的,就藏在柜子任其发霉。
文章结尾让我深刻,第二年春天,陈府又娶了五姨太太文竹,文竹初进府时,常看到一女人在井边说话,问是谁?下人告诉她是之前的四姨太,脑子有毛病,大家还给她复述说,我不跳,我不跳,颂莲说她不跳井。故事又回转,那一口井一天没被推翻,女人的命运还在悲剧式循环,争斗,残害,人性扭曲还在继续。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2前几天我从图书馆借了苏童的书来看,因为之前就听说了苏童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几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颂莲这个女子,不断地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梦中的那口井老旧而阴森,我总是看见颂莲坐在井边,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渐渐,靠近了陈家精致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门洞开,朦胧间,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诉说着无尽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摇曳,清淡地感觉不到花香,蝴蝶飞过去,跌入井边丛生的杂草。井水深蓝,落叶古旧,只有那井边的女子,温润清秀地让人眩晕。纯白色裙摆扬起如飞鸟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来,颂莲幽幽的声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从心的最深处传来,轻轻地,震颤着灵魂的弧度。
苏童的《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在语言方面,却不如张爱玲的语言来得深刻细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颂莲让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机,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但愿“颂莲”的悲剧不再重演!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3大家都说苏童是先锋小说家。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在我看来这非常好理解,一个先锋的小说家未必总是写先锋的小说。《妻妾成群》曾被改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很可惜,此**由于描述了过多的男女关系,当年母亲严禁我观看,然而至今再也没有机会可看到大红灯笼是如何高挂的。
《妻妾成群》讲的是同侍一夫的四个女人,她们明争暗斗、争风吃醋,而这四个女人当中又以名叫颂莲的四太太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整个故事都围绕她展开,从她一开始进入陈家受宠到最后失宠疯掉,也就是说颂莲此人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线索。另一条暗线是陈家那口神秘的井,它与各位太太的命运大有相关,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
读这篇小说有一个感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那就是《妻妾成群》有那么一点红楼梦的味道,尽管我只是在多年前读过《红楼梦》的开头。两者相似的地方有: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封建家庭,而且所讲的两个家庭在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落,而《妻妾成群》中陈家的衰败更直接体现为老爷陈佐千性能力的下降,作为下一代代表的陈家大少更是会害怕女人(不知这是小说捉弄人还是命运捉弄人);在小说中,都出现了一种开始走与祖辈不同道路的后来人,不过也有小小的不同,就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认为是于国于家无用的败家子,而陈家大少爷则是陈家经济的顶梁柱——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已无法扭转陈家的颓势;无论是《红楼梦》还是《妻妾成群》,故事的发展都始终伴随着不少的男女情感纠葛,可以说没有这些纠葛就没有这两部小说。
《妻妾成群》虽然跟《红楼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所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思想主题——旧中国妇女的命运。小说讲述了三类女人的命运:一种是得到了男人的宠爱,而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长久的;一种是因背叛男人而被杀害的,这种女人大概是前一种女人命运的延续——女人终有一天失去了这个男人的宠爱,但是有的女人会不甘寂寞,所以她终有一天背叛了原来的男人,终有一天又为背叛付出了代价;最后一种则变成了疯子,这种女人失去了宠爱,又缺乏勇气背叛男人,结果发现前途无望,于是疯掉了。无论是哪一类女人,命运都不掌握在她们自己手中,她们所作的争取最多也只是为男人的宠爱而互相争斗——而这又恰恰是束缚她们的枷锁。对于当时那些女人,被男人宠爱是她们生存的基本保证。这些女人没有好坏之分,她们都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已。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她们要争取生存权利就需要不一般的手段,就难免损害到另一个女人的生存权利,于是她们的争风吃醋就像战争一样,充满了血腥。另外,传统道德对男女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而女人要是偷汉子就逃不掉小说中三太太一样的下场——被扔到井里活活淹死。
在故事的结尾,三太太由于偷汉子而被陈家家奴抛入井中,本来要跳井的颂莲则变得痴痴呆呆、疯疯癫癫,而陈佐千虽然功能已有下降趋势却依然很快又纳了年轻的五太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4悠悠没有看过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然而,女人为难女人的故事却是层出不穷、屡试不爽。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也应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故事从一顶小轿将十九岁的颂莲抬成陈府成为五十出头的陈佐千老爷的四姨太太开始,着重描写了四姨太太颂莲与大太太毓如、二姨太太卓云、三姨太太梅珊以及颂莲的丫头雁儿之间,勾心斗角、尔诈我虞的一场生死之斗。
真如陈佐千的大儿子飞浦对颂莲所说:“陈家世代男人都好女色。”好色的陈佐千原本已有三位太太。却又将刚满十九岁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颂莲娶为四姨太太。对此,陈佐千曾经大言不惭地对颂莲作过如下表白:“有钱人有了钱还要女人,要也要不够。”说这句话的陈佐迁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有钱人”,然而,他的这句话却真正的是“萧规曹随”,被一代又一代的“有钱人”有意无意地、明里暗底地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悠悠并非认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社会之发展总会呈现不同的方面。社会之进步,就像河水之流向大海,一路之上,难免有一些小股之水半途而废,或被烈日摄去遥远之天空,或被大地重回深邃之地壳。丑陋的、黑暗的毕竟居少数,美好的、阳光的毕竟占多数。只是人们总喜欢对丑陋之事津津乐道,对美好之情视而不见。所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此现象亘古不变。
亘古不变的似乎还有“女人为难女人”。
颂莲是由于父亲经营的茶厂倒闭,家庭破产,父亲自杀,就被迫辍学回家,继母就让她做一道选择题:做工和嫁人。她淡然地回答说:当然嫁人。“继母又问,你想嫁一般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颂莲说,当然有钱人家,这还用问?继母说,那不一样,去有钱人家是做小。……名份是委屈了点。颂莲冷笑了一声,名份是什么?名份是我这样人考虑的吗?”
对于颂莲的这种心态,陈佐千有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女人都想跟有钱人”。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正是由于陈佐千看透了颂莲这样的女人的心态,才使他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在他的眼里,女人就是自己的玩物而已,是“子”;也正是由于颂莲这样的女人,心灵被金钱所扭曲,才使她们心甘情愿、低声下气地献媚取宠,变得令人为之几分可怜而又十分的可悲!
可悲的还远不至这些。
当颂莲进入陈府之后,就尤如一只公鸡被放入了斗鸡场,身不由己地参与到由一群女人自导自演的、你死我活的残忍争斗之中。
颂莲斗丫头雁儿。雁儿由于陈佐千在她的“乳房上摸了一把”,就靠“那一把壮自己的胆”,暗地里用针刺写着颂莲名字的布人,并将画着颂莲形象的草纸扔到马桶里,诅咒颂莲。所有这些被颂莲发现后,就逼着雁儿从马桶里将草纸捞上来吃不去,最终雁儿因此得病而亡。
小说没有正面剖析雁儿恨颂莲的原因。但是,悠悠觉得,小说在最后实际上已十分明显地提示了雁儿痛恨并诅咒颂莲的“规律性”原因,一种女人的规律性。
小说结局时,三姨太太梅珊因与医生私姘被二姨太太卓云发现,并成功捉奷后,就被陈佐千投入废井而死(那口废井吞噬了陈家多位所谓有奷情的女人)。四姨太太颂莲因发现陈佐千的这件罪恶之事,被逼而疯。第二年,陈佐千又把五姨太太文竹抬进了家。
由此可见,陈佐千对女人真得是“要也要不够”。也许就是基于对陈佐千这种“要也要不够”的判断,雁儿或许正做着一个由于“那一把”,而在某一天的早上被陈佐千上升为姨太太的梦想。然而,颂莲的进来,或许正好搅了她的这个“春梦”,才使得她对颂莲如此憎恨。
从心底里多少还保持着大学生的清纯的颂莲,因为没能满足日趋衰老的陈佐千的那个像“一条狗”一样的肮脏的要求,最终被陈佐千抛弃。
小说的结局是凄惨的。雁儿死了,梅珊也死了,颂莲更是被逼而疯。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争斗,惨烈的厮杀声仿佛已渐行渐远。大太太毓如似乎又可以静下心来诵经念佛了,二姨太太卓云似乎又可以骄傲地生活下去了。然而,五姨太太文竹的进来,谁又能知道,这场厮杀会不会像当今的电视剧一样,又连续下去呢!
悠悠认为,五姨太太文竹的出现,让小说着实地产生了一股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感觉。
无疑,几个女人之间的争斗是残酷的!其结局是让人心寒而又心痛的!她们为了生存,总认为只有将别人永远踩在脚下,自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孰不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你争我斗的结局,只能是让陈佐千之流坐收渔翁之利。且不可叹,可悲!
由此及彼。读罢小说,又让悠悠想到如今之职场,办公室似乎也隐隐地涌动着陈府家的那股暗流,互相倾扎,背后使招、献媚邀宠之丑陋伎俩,是否时有耳闻?小说所涉及的故事在哪个年代,小说并没有清楚交代,然而,可以肯定是在封建时代,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小说写作的年代倒是很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悠悠但愿小说始终不离不弃的陈府那口废井能时时地警示着如今的人们!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5很多人说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但是读罢《妻妾成群》并没有感受到先锋的味道,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妻妾成群》曾被改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是张艺谋,而女主角则由巩俐饰演。但是怎么看都看不出那种味道,还是觉得书里的味道更凄惘,意味更深刻,读罢让人不禁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深感同情,对封建社会深感厌恶和可怕。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并未结束,还有人在继续扮演颂莲的角色。女人的争风吃醋还将继续下去。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作文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后感6苏童的《妻妾成群》从书架上翻到,我一阵惊喜。大学时就听老师同学们提过,却如今才接触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
妻妾成群,旧社会女人的悲哀。颂莲这样长相清丽干净脱俗,又有学识有文化的清纯女孩就是如此这般被中国的酱缸给淹了,毁了。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娶一个,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纵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严,而女人耍一点小性子,任点性,就为丈夫所不喜,再不来幸,冷落漠视,心被放逐,打入监牢判了死刑,又没有子嗣没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在那样的家族里,个个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时勾心斗角,处处刀光血影。女人,没有尊严可言。对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对其他的女人则巧于争斗,口蜜腹剑,时时提防,适时出击,毫不手软,一路踩着血腥走来,丧尽温情,形容枯槁。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
优秀的作品!欣赏。
从颂莲不到十九岁嫁入陈家,到刚过二十岁生日疯掉,中间只经过了一年时间。
1
出嫁前她自带了一把蜡烛,在西餐社叫陈佐千买了一块蛋糕,提前过了十九岁生日。这蛋糕,也是她的嫁妆,她要用这最后一次的西式享受,和女学生新青年的身份作别,跳回到封建的大院里去。
二十岁生日,她想过和飞浦少爷一起逃脱,吃的却又是中式的卤菜,这一次他是想跳出藩篱,走出封闭的陈家大院去。然而,他看好的飞浦却退缩了,五十岁的陈老爷人老心不老,二十来岁的陈少爷畏畏缩缩,既不敢怒,也不敢言。
对于陈家大院,对于颂莲,这一进一出的对比,恰如吃人的古井。
2
深宅大院里的女人们,无论是为了立足或是争宠,这斗争无时无刻都不能停息。颂莲和雁儿主仆之间的斗争,从颂莲下轿子洗脸就开始了。一个从没落商人家嫁过来的姨太太,一个从下房干粗活爬上来的小丫头,同龄人之间为争夺出人头地而竞争。
颂莲要在雁儿头上挑虱子,她“咬着嘴唇没说话”,去洗头洗的委屈了,也只能是朝白衬衫和黑裙上吐唾沫。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很快就会生根发芽。陈佐千让雁儿把箫偷出去烧掉,卓云把扎针的小人和画着诅咒的纸片给她,这些主子们看到了这对主仆之间的嫌隙,是有机可乘的。
而雁儿也想利用这些机会上位,他会在晚上爬窗偷看陈佐千与颂莲,在陈佐千来的时候找好位置被“摸上一把”,“小丫头也知道靠那个壮自己的胆”。
但她又是迷茫的,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事就往梅珊屋里跑,藏着卓云的小人,夸赞大太太的儿子,而给颂莲洗内衣裤时又“一脸的不高兴”,亲疏有别,而又区分的不伦不类。该亲的不亲,该疏的不疏。
雁儿被颂莲喊回来找父亲的留下的那支箫,被逼问时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寻求保护。“雁儿说,四大大你别大冤枉人了,你去问问老爷少爷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我什么时候偷过主子一个铜板的?”愚蠢的不知所言了。
颂莲发现画着小人的草纸后,雁儿怕被撵走,让干什么都行。她只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佣人,她的毕生梦想也许就是在这大院里面成为一房姨太太,她也还没有宋妈的心性,知道了四十年前的惨案,还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3
主子不能和奴才一般见识,被阴损了也不行,“不要让人骂我们不管下人死活”,在梅珊出事的当晚填到井里去,次日还要造出跳井的谣言。这是陈佐千的处世哲学。
娶毓如是十九岁,戴的是半斤重的大金片子,后来一个不如一个,到颂莲也是十九岁,但是什么都没有了,陈家的阔气只有二十来年就传不下来了。而老太爷惩治小姨太太的手段,隔了四十年都能传下来。这是陈家的治家传统。
陈佐千五十大寿,众位太太送的金戒指、狐皮大衣、瑞士手表,都是颂莲没有财力准备的贵重物品。这些东西所赖陈老爷的赐予,这种赏赐并没有到颂莲的身上,没有赏赐还要把仅有的那根箫偷走,不知道是遗物,怕是别人留下的念想。因为她还没有子嗣。这是陈氏的小聪明。
每一房新娶进门的姨太太,都是其他人排斥的对象,梅珊、颂莲和后来的文竹,应该都有体会。她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适应,直到找到新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无非是,自己的儿子长大继承产业,稳定了太太的地位,自己也心如死灰,像是“活到了一百岁”;有的人还在不断的争斗,像是卓云和梅珊,从雇人打孩子到跟踪偷情,不死不休;再有的人,在立足未稳之时被别人打倒,陈佐千年事日高,再也没有生育的能力,年轻的新人注定会被冷落,“连叶子都要在后院烧”。不同女人的地位,同时也是每一位太太走过的历程,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她们丝毫不会手下留情。
阴沉的古井到底是为谁准备的,从进门的一刻就已不言自明。
这几天重温了一部老**《大红灯笼高高挂》。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部**。这部**改变自当代小说家苏童的先锋小说《妻妾成群》,由巩俐、何赛飞、曹翠芬、孔琳、金淑媛等主演。
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节银狮奖。1992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当年,该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
1993年,影片获得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2015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影史百部最佳外语片第28位,是排名较高的内地**之一。随后,获得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中国**。
**描述了一个陈姓大家族内部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女主角颂莲是一个上过大学的女大学生,由于家境败落,迫于生计,她被迫嫁给一个年近五十的男人做第四房姨太太。嫁入陈家之后,在和其他三位太太的互动中,她由一开始的旁观者渐渐融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从中看到了人生百态,亲眼见识人性的狭隘和丑陋,目睹了陈家女人的悲惨命运,最终陷身其中,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
这部**含义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不过,如题所示,本文仅从这个**启示的职场生存指南来入手撰文,共君一晒。
我们先简单界定一下:
陈家——公司;
陈老师——大领导;
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职场老人,资历较老,层次较高;
颂莲——新入职者;
丫头雁儿——颂莲同组的底层职员
……
首先第一点,夯实自己的团队。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大学生颂莲在进入陈家大院这个公司后,忽视对身边人的笼络,导致马失前蹄,造成巨大损失。具体来说,颂莲在和陈家三位太太的斗智斗勇中,忽视了对身边人——小丫头雁儿的笼络。作为颂莲的贴身丫头,雁儿小有姿色,也颇得陈老爷的欢心,因此生出了女仆不该有的心思,做着由丫头变身姨太太的白日梦。对此,颂莲并非不知道,但是,她完全没有学会利用这一点来笼络雁儿,导致雁儿只能往外寻求同盟,成为了二太太卓云的眼线。最终使颂莲假装怀孕的事被二太太揭露。陈老爷请来高医生给颂莲检查身体,导致颂莲失宠。
颂莲的正确做法本应该是,和雁儿进行一番女人间的知心谈话,充分肯定雁儿的“梦想”,并保证自己有机会就会向领导(陈老爷)美言,并向雁儿承诺只要有机会就会向领导举荐,推她上位。这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保证雁儿对她死心塌地,服服帖帖,这样即可保证自己团队的安全可靠。在需要团体向外作战时,就不怕自家后院起火了。
第二,寻找合适的结盟对象。这个用到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学会看人。识人是人的逻辑能力在日场生活中的应用。颂莲进入陈家后,只有二太太对她和颜悦色,并在言语和行动上向她示好。这里所谓的好,也只不过是说了几句嘘寒问暖的客套话,送了一块绸子而已。可是颂莲就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放下了对二太太卓云的戒心,并错以为她是知音,并且把战斗的矛头对准了心性相对耿直的三太太梅珊。
分析颂莲的这种行为,其实不外是跟着情绪走,完全缺少一种逻辑分析的能力。梅珊的厉害都显示在表面,卓云的阴险全藏在心底。而颂莲完全不具备识人的能力,所谓识人不淑,反受其害,最终栽在卓云的手里。
第三,职场上的规则之一就是一定要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心。不能乱说话,不能做错事。而颂莲罔顾这条规则,在假装怀孕一事败露后破罐子破摔,借自己过20岁生日之机,大喝其酒,任由自己酩酊大醉,胡言乱语,借酒装疯,无意中说出梅珊出去私会情人高医生之事,导致梅珊被杀。最终,颂莲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神经失常,崩溃落幕。
第四,职场新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定要记住,多做事少说话,专心磨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超级专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最终把自己打造成无可取代这一个。
对颂莲来说,作为陈老爷的小老婆,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就是把老爷伺候好。因此该做的事情就是床上床下都要尽心尽力伺候老爷。首先,刻苦磨炼自己的床上功夫;下床之后,也要在言语上、行动上取悦这个男人。尽力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让陈老爷离不开她就行了。
综上,颂莲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犯了各种新人初入职场的大忌,因此导致什么也干不好,最终精神错乱,陷入精神疯癫完全进入一个疯人的世界也就不难理解了。
《妻妾成群》是1990年前后,苏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轩然大波。张艺谋拜读后,将其改编为著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上映便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而本文将比较小说与**在人物、意象和主旨方面的不同。
一、 小说与**之人物比较(以颂莲为例)
1外形差异
在小说《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身影单薄纤细,散发出纸人一样呆板气息”的瘦弱女学生形象,脸圆圆的,留着一头短发,不施粉黛所以脸色看上去有一些苍白。而**展现给我们的巩俐式颂莲却大不相同了,红润丰腴的鹅蛋脸和中国北方女性高大壮实的典型身材显得她干练而又决绝,胸前两条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带有浓重的乡土化气息,与小说中没落贵**、先进女学生的形象也不符。
总之我认为,导演张艺谋在颂莲这个人物形象上的改动是不成功的,观众非但没有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观影时会产生“跳戏”之感。但是,巩俐身上有一种中国女性庄重典雅的典型特质,且长相大气沉稳,有利于在**参与国际大奖评比时,宣扬中国审美,增强竞争力。
2性格差异
颂莲原本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有能力供她上大学。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工厂倒闭后选择了割脉自杀,继母让颂莲在嫁人与做工之间选择,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嫁人;当继母又问她是嫁给普通人做妻子还是给有钱人做小妾时,她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做妾。
颂莲没有普通女孩子面对家破人亡时表现出的那种悲伤与绝望,更没有娇**面对继母刁难时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她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冷静和现实,她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受过苦,在以后的生后中也受不了苦,所以她选择了一条在物质上继续富裕的道路。
但是说到底,颂莲终究是一个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青春女孩,率真的个性与鲜明的个性是不能完全被遮掩住的。她和陈府的其他太太们不一样,她擦汗用的是衣袖而不是手帕,正是这一举动使陈家的仆人们认为颂莲是陈家的一个穷亲戚,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虽然她出身富裕但却还没有学会富人或者说成年人那种迂腐而又矫揉造作的行为举动,她的身上仍然持有孩童般天真直率的特点。
面对雁儿的鄙夷她也给以有力的回击,她没有想过自己推搡下人的行为有失风度会引起众人日后的不满,她只是逞一时之快,可见在她是一个毫无城府的女孩子。次日,雁儿成为了她的贴身丫头,当雁儿为自己曾经冲撞四太太而感到害怕时,颂莲却全然忘记了这件事。
可**中却丝毫没有表现出颂莲身上天真率直的这一特点。同样是颂莲刚进府的这一情节,在小说中,颂莲虽然现实的选择了嫁给陈佐千,但她还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婚前矜持保守的特点,坐着轿子进府。
而**中的颂莲,是自己走进陈府的,带着出人意料的决绝和坚定,甚至坚定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和可怕,她抛却了自己所有的骄傲和自尊,带着绝对的物欲走进“地狱”。当她感受到雁儿对自己看不起的态度时,立即表明自己四太太的身份并趾高气昂的让雁儿帮自己把箱子提进屋里,次日当她得知雁儿是自己的贴身丫鬟时,以害怕虱子为由羞辱雁儿,使自己的丫鬟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同样这也为颂莲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
由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塑造的颂莲缺少健全的人格,或者说,**没有完全展现出一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侧重于描绘其性格中阴暗消极的一面。
说到性格差异,不得不提的就是颂莲的情感生活了。在小说中,有着三次婚姻经历的陈佐千见到热情可爱的女大学生颂莲“心情又新奇又温馨”,这是他前三次婚姻中前所未有的,当他看见颂莲打着油纸伞姗姗而来的时候,开心的笑了。我想正是因为颂莲漂亮整洁的模样和时代新女性独立自信的表现吸引了陈佐千。
而**里因为颂莲这一性格的缺失使陈佐千对于颂莲的喜爱显得毫无根据,或者说在**里陈佐千对颂莲一点点真心也没有,他只是秉持着一种玩弄女性的心理,这使陈佐千封建大家长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却与小说情节少有偏差。而颂莲为了争夺陈佐千的喜爱,不择手段,甚至为了与雁儿赌气,想出假怀孕的办法来争宠,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样的颂莲,和深宅大院里那些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性有什么分别,她已经彻底沦为封建家庭的牺牲品和陪葬品,并且安于这种堕落,这与她接受过新思想的女学生形象不符。
小说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少爷飞浦。在飞浦没有出现之前,颂莲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面对太太们的明争暗斗,下人们的拜高踩低,陈佐千的绝对男权主义思想,颂莲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忧愁,却常常坐在紫藤花架下发呆,回忆她学生时代美好的事情。直到飞浦的出现,颂莲的生活里才重新亮起了光,飞浦叫她颂莲而不是四太太;一起赏菊的时候颂莲看见飞浦眼里有异彩闪过;后来两个人又一起吹箫,我想彼时的颂莲对飞浦是动了心的,不能说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但飞浦身上的青春活力就像大学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那时颂莲向往的生活,虽然往事早已不可追,但内心的期望总是跃跃欲试。
所以与其说颂莲是对飞浦动了心,不如说是颂莲对自由生活和对美好爱情还有向往和期盼。而**中飞浦的出现,并没有对颂莲的情感生活产生什么波动,只是充当了她与陈佐千感情变化的一个导火索而已,而准确的说,也并非是颂莲与飞浦两人的感情引起的,只因为陈佐千烧了颂莲的箫。可见这个颂莲是冷漠的,消极到了连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也没有了,就像行尸走肉,过一天是一天,我想总有一天,她会活成大太太的模样,老的像一百岁,其实人啊,老的不是容貌,是心。
综上,我认为小说中的颂莲,她是现实的但她也是率真的;她是不幸的但她也是抗争的;她陷于泥淖却仍向往阳光;她向黑暗低头可她的人格依然独立。而在**中的颂莲,她坠于深渊且一步步越陷越深,她身上没有新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她有的只是奴颜和媚骨,她和大院里勾心斗角的女人没有什么差别。
二.小说与**之意象比较
在《妻妾成群》中,苏童用舒缓的笔触,讲述了陈家五位性格迥异的太太的悲惨命运,冷静地描绘陈家花园那口冒着阴森冷气的古井,它吞噬过几代不贞女性的生命。在小说中,井是苏童借助的,极具象征意味的载体。井水是蓝黑色的,上面漂浮着陈年的落叶,当颂莲弯腰朝井中看时,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连喘息声都被放大了。这口井的水不是纯净甘甜的,它也不再是万物的生命之源,即使是投下一颗石子也不会泛起动人的涟漪。这口井,是陈家的象征,它扼杀生命,摧毁女性的尊严,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帮凶。
十九岁的颂莲,从踏进陈家大门的那一刻到最后受刺激发疯,都与这口古井有着密切的联系。颂莲先后四次出现在井边,四次的反应各不相同,且恐怖程度逐次加深,这些恐惧的来源不仅仅是这口阴森的古井,更是陈家沉闷的精神折磨。这口井就像恶魔一样阴魂不散的围绕在颂莲身边,预示着她不可逃避的悲剧结局。
井作为一种意象,不仅有内容上的象征意义,还有结构上的推动作用,它将一些细碎的小事串联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对于颂莲多愁善感的细腻敏感又受过新式教育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灵魂的形象刻画有很好的作用,通过一次次的古井呈现,把颂莲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一点点饱满起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她执着的查明死人井的秘密,这使得她成为陈家惟一孤零零的浮萍,她想走出这个家庭但最终也没有走出,她想融入这个家庭可最终也没有融入,直到她坚守的精神世界被现实的利刃戳穿,最终彻底崩溃。
而**的意象,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陈家大院就是一片红彤彤,连床头也挂满了红灯笼。新婚之夜,三太太以自己生病为由骗走了陈佐千。老爷刚踏出门就听见管家拖着嗓子喊道“三院点灯”这毫无情感波动的一句叫喊声回荡在陈家死气沉沉的宅子里,使人汗毛竖立。
第二天一早,颂莲去拜见各位太太,又以颂莲的所见来展现红灯笼的地位。颂莲来到三院,因为老爷还没起所以灯就亮着。红灯笼代表着的不仅是陈佐千这个人,也是老爷的恩宠和在大院里尊贵的地位,只有晚上点了灯的太太才能在第二天的饭桌上点菜。正是这样的规矩,红灯笼就成了陈家所有女人的追求,连丫鬟雁儿也不例外。
新太太来的前九天可以不听“招呼”,可到了第十天就得每天晚上在老爷睡觉之前站在自己院子门口听“招呼”,红灯笼点在哪院门口哪院就有了侍寝的机会。这真真比皇帝的绿头牌还气派呢。没点灯的太太门就只能垂头丧气的回去。
点灯的另一面就是封灯。颂莲假孕后房间里就点上了“长明灯”,寓意“长命”。当谎言被识破后,陈佐千发出了封灯的命令。于是下人们从旧箱子里取出黑色的灯笼罩,上面绣着龙纹却蒙着一层厚厚的灰,想来是很久没人敢于挑战老爷的权威了。山西大院,一片白雪皑皑,阴森的黑灯笼罩显得格外刺眼,整个四院都笼罩着阴霾。而行事的下人们一个个面无表情,他们早已麻木了。
整个影片使我映象最深刻的就是点灯后的敲脚声。新婚之夜,颂莲还不习惯敲脚,后来一听到别的太太的敲脚声,自己的脚便痒得不行,就像犯了毒瘾一样,闭目享受的样子就像在抽大烟。敲脚声响彻整个陈府,或许这把锤子敲得不是太太们的脚,是她们的恩宠,是她们的命。
在小说中,关于大红灯笼的描述只有一句话,而在影片中灯笼却被演化成一种主题,一种随情节变化的仪式,甚者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一改动是整个影片最成功之处。大红灯笼这一富有色彩感的意象,是火焰的象征,是一种静态的血腥与暴力,也代表着大院里女人们被压制的热情。且大红色与陈家阴暗昏沉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极具讽刺的效果,也照应着大院里所有女性的悲剧。而井这个意象作为**的主要意象,表现力不够,且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小说与**之主旨比较
关于《妻妾成群》的主旨,我想分两组来讲。第一组是大太太和二太太。大太太和二太太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年老色衰,她们已经失去了用美色来争夺宠爱的资本。于是大太太靠吃斋念佛来躲避争端,她两耳不听窗外事,当颂莲去拜见她的时候她只说“罪过罪过。”而二太太采取的手段则是一味的陪笑和讨好,当颂莲去拜访她的时候,她就像招待亲姐妹一般亲热还送她上好的绸缎做衣裳,可暗地里却唆使雁儿扎小人行巫蛊之术诅咒颂莲。
但是分析着两人的处境,能发现这两人的表现有着深层原因。在传统男权社会,母凭子贵思想深入人心,大太太育有大少爷飞浦,且飞浦已经成年,未来势必会成为陈家的接班人,且大太太作为老爷明媒正娶的妻子负责陈家所有的大小事务,有一定的权利。因此,大太太作为当家主母选择明哲保身实在是明智之举,她是封建男权社会的受益者。
而二太太的情况就不同了,她身为妾室又没有儿子撑腰,在陈家的地位就只能自己争取,于是她的笑脸之下就隐藏着比谁都狠毒的祸心,在男权的压迫下,她变成一个扭曲的形象,表面唯唯诺诺和内心的阴险狠毒造成了她人格的分裂。
虽然两人表现不同,但她们对于男权的态度都是绝对的维护和服从,对于造成自己本剧命运的根源她们没有丝毫醒悟,她们把和自己一样处于压迫地位的同性当成自己的敌人,试图通过女性之间的争斗来得到解放,确立自己牢不可破的地位。她们只会对男权思想摇尾乞怜,她们想象不到甚至从未像想过男女平等的局面。她们两个是完全不觉醒的形象,是旧思想,旧文化的捍卫者。
第二组是三太太和颂莲。与大太太和二太太不同,她们表现出的是一种抗争的态度。她们平等意识的觉醒使她们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在男权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但是三太太梅珊没有恪守这种妇德,她用和高医生偷情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系社会和男权思想的反抗,但这是对男权主义最严重的背叛,于是她也受到了非常惨烈的对待。而颂莲作为读过书,受过新思想影响的女性,她具有女性意识的觉醒。能自觉思考女性的命运。
但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她又选择讨好陈佐千,主动给陈佐千做妾。就这样,她一方面无法像大太太和二太太那样成为男权思想的卫道者,一方面又无法像三太太那样站起来勇敢反抗,于是她在这种心理矛盾的折磨中发疯了。
陈家大院的女性们在男权思想的压制下做出了各种努力,或屈服,或反抗,但最终谁也没有拜托悲剧的命运,小说的最后,五太太进府了,残酷的争斗远远没有结束。所以,在男权社会,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附庸和商品,永远没有平等的地位。虽然梅珊和颂莲沦为斗争的牺牲品,但她们的牺牲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只要女性树立主体意识,不终止对主体地位的追求,终有一天会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以女性的视角,通过女性之间的争斗来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全片围绕大红灯笼展开故事,营造了凄凉的氛围。雁儿这个角色是所有下人的代表,更是社会底层女性的代表。丫鬟相当太太的念头最终葬送了她,她对于颂莲的嫉妒和迫害是一种被长期压制下形成的病态心理。
可见,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迫害,不仅仅是陈家的故事,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可与小说相比,**中的颂莲并没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她更像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屈于男性势力的女性。发疯之后,她仍沉浸在点大红灯笼的情境之中,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让观众唏嘘不已,我想颂莲最后的疯癫似乎由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是由于心里对不小心说出梅珊偷情事件的愧疚与目睹梅珊被杀死过程的恐惧,这也与影片过度执着于表现表现大红灯笼这一意象而鲜有涉及“酷刑”有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有云里雾里之感。
而梅珊所谓的反抗也只停留在偷情的层面,她没有独立人格的觉醒,就像是在长期压迫下做出的“跳墙”反应。我想张艺谋想要表现的单纯只是制度对于女性的迫害,从而加剧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深切的代入感。但是,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影片内涵过于单一,教育和启发意义也不及小说。
我想,小说和**各有千秋。
《妻妾成群》是一部意蕴非常丰富,主题深刻的优秀小说,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一部技巧精妙,场面宏大,令人惊叹的优秀**。
前几天看了一篇曹保平导演的采访,其中的观点让我对第五代导演依赖小说改编的作品产生兴趣,想要从中印证,于是读了苏童的原著《妻妾成群》并重看《大红灯笼高高挂》。针对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产生一些想法。
**对主角颂莲做了性格上的修改,如果就时代性的角度是更适合现代人去理解的。原著中颂莲是自己在做工与嫁人之间选择了嫁人,她没有**里那么独立觉强,反而是更像其他几位太太一样默认了女人依附男人生存。诚然书中的描绘更符合历史,更加可悲,但**的修改使得颂莲在性格上更接近现代女性,也就更容易共情。毕竟那些封建糟粕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过去,完全复制的批判意义不大。
编剧与导演,主要是编剧还是体现出了专业的能力。前两场戏的处理可以说是完成的很优秀。本片完全围绕颂莲展开,所以第一场戏便是一镜的开放式构图,专注与颂莲的内心。第二场戏出现迎亲的轿子,观众自然理所当然的承接上文,以为颂莲要嫁去了。颂莲却一副学生模样从旁走出,满头汗水,拎着行李一副倔强样子。单单这场戏,她的性格就算是立住了。
但是细节的细腻、真实还是原著更胜一筹。在颂莲与雁儿的第一次见面中,**的修改是将雁儿简单化处理,崛起的追求与老爷的关系。雁儿心中不忿,所以牵连着对颂莲态度恶劣。而原著中则将雁儿的性格处理的更立体,出场时带着一点在大户人家做丫鬟的骄傲心态,以为颂莲是穷亲戚。得知对方是四太太后,自然是怯懦的。而与老爷的关系,则只有淡淡点了几笔。这样比较内敛的戏剧冲突更高级。不过雁儿的死,**处理的干净利索,比较起来是书里死的莫名其妙了。
影片所贯穿的点灯锤脚在书中并不突出,属于**改的好的地方,氛围感很强。这就是印证了曹保平导演的观点,所谓北电没有叙事传统,更追求表现形式、象征意义上的艺术价值。老爷在**中故意淡化的处理亦然,他成为了男权的象征。原著中对老爷有更多塑造,那种方式更好不太好比较,因为毕竟**时长有限,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著的方式。
有改得好自然就有改的不好的地方。比如颂莲与老爷第一次同房后,老爷被三太太唤走。导演为了追求形式感,让颂莲端着灯在镜前哭。这里给出的情感太直白了,还不如在全景,颂莲在老爷走后坐起来那里停住,给出情感上的留白。
张艺谋导演在画面上确实有功力。冷色调,黑红配色,众多全景烘托人在环境中的渺小。尤其结局时,“人便是鬼,鬼便是人,只差了一口气”呼应着疯了的颂莲在“鬼里鬼气”的院子里游荡。
**用拜见几位太太的情节集中交代了很多书中的信息,符合**的时空关系。但有一处细节照搬的不太好。原著里老爷是全程陪伴的,颂莲被大太太给了脸色,于是向老爷撒娇“她有一百岁了吧,这么老啊。”而**里则单纯的是说给仆人听,愤愤不平,就不是那么自然,显得性格过于乖张。
三太太屋里的脸谱、戏服装饰形式感过强了,不像人住的地方。这个人物几乎是完全和原著一样的,甚至比主角还讨人喜欢,她其实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不满。三太太喊颂莲打麻将那场戏的处理比书里高明,一石多鸟的承接了很多重要信息。只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是导演接着留声机里的戏腔对应颂莲发现三太太偷情时内心的慌张,未免有些刻意了。而三太太最终灭亡的命运被改的反抗意味更强,只不过与颂莲耍酒疯做联系就有些狗血了。
实际上这里是影片大改的地方。原著中既没有颂莲假怀孕,也没有醉酒后的泄密。我认为原著的处理更优秀。不需要这么可以的戏剧冲突,而是颂莲这个角色始终存在着对死亡气息的恐惧,这种氛围处理得好是很妙的。
原著里,井也好,下雨也好,总之是阴冷冷的把女人与水做了意象上的联系,联想起来确实恐惧氛围很强。而**改成了将女性束之高阁的上吊了,也有追求字面上象征意义的嫌疑,束之高阁有着弃之不用的意思。
最差的地方是关于大少爷。原著中大少爷这个形象是很立体的,与颂莲之间的感情也很丰富。而**单单提炼出的两场戏,简单的将两人的感情处理成某种命运的不公。尤其第一场戏,感情莫名的满,一个孤单的女性寂寞也就罢了,大少爷实在没有理由与铺垫表现出那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