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情感淡漠,能调整吗?

为什么会情感淡漠,能调整吗?,第1张

情感变得淡漠是需要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一个保质期的,当这个保质期过去之后,情感会逐步的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所以慢慢的情感会变得淡薄,这个时候需要及时的去调整,让。彼此双方有一种仪式感,新鲜感。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大家都对这个词语感到陌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其实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的相关资料。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1

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只要多加关爱就能治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是先天缺少感受与给予感情的能力。比如原文提到的他应该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家境和教育水平也都很不错,智商也很高,但就是先天在感情方面有些障碍。这不是单纯的爱的给予就能解决的。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是一个貌似从情感淡漠的人慢慢走出来的人。我有一段时间是意识不到自己缺乏情感的,情感可以说很单一,但也很安全。慢慢的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感受到你没有在意别人,他们的失落。到后来开始慢慢在意别人了,但思想在意,情感还是压抑着,但开始流动了感觉,其实在自己被冻住的时间里,一直有人给予我被感动的感觉,只是可能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它的影响好像蝴蝶轻轻的扇了一下翅膀而已,你记住了,而且记很久很久,久到情感表达丰富的人无法想象的阶段。

不是不知道什么是伤心欲绝,而是已经太多太多了。 并且有很多都是压抑在内心没有说出来,压抑了很久很久,埋藏得很深很深。我觉得这是个人天性和童年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原生家庭里的温度不够。简称缺爱。为什么你付出十分才回有一分回报?因为他本来拥有的爱是负值。这些负值不是你造成的,但是你要填满了那些负值才能让他通往温暖的方向迈进一步。付出会有回报的,毕竟缺爱的人内心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好。但是内心要透过层层防线才表现出来的话,你能感受到的可能不多。

最后说个最坏情况。他只是不那么爱你。没有真切关心你的情绪。没有为你放下任何防线。就像当年我对待室友,该做的表面功夫我都做,她们觉得我热情友好,内心神秘。其实就是没走心。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只要多加关爱就能治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是先天缺少感受与给予感情的能力。比如原文提到的他应该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家境和教育水平也都很不错,智商也很高,但就是先天在感情方面有些障碍。这不是单纯的爱的给予就能解决的。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2

“情感淡漠”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呢?

(1)外貌上: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心理上: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些人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心理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人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里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伏。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懒、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人带来充实、勇气、希望和力量。

因此,消除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们呼吁:要尽力创造使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我并不认为一个人不愿意与别人来往,情感淡漠就是有心理疾病,因为有些人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不爱交际,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有着丰富强大的内心世界。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现实生活中最幸福的人就是能够按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的人,有些人一出生就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不管到了哪里都能跟人相处的来,而且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就会被误会成是性格孤僻,但个人认为性格孤僻,并不代表着这个人就有什么心理疾病,有可能是因为那些人曾经受过某些伤害,后来便失去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心情。

何炅曾说,人一旦开始变得沉默,并不是因为没有了与人交际的能力,而是失去了与人做事的兴趣,世界上真真假假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人为了生活必须带。所以有些人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情,心思变得不再单纯,也开始变得虚伪,和这种人交往起来实在是费劲而且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三观不合的人,这些低质量的交流总让人倍感疲惫,所以与其进行这些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独处,来的更痛快。

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深刻认识自己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人有很多,有些人能够一直留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些人却注定只能擦肩而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真心的朋友越来越少,而那些能够留在身边的都是值得好好对待的。因此。那些内心平静的人才能够活得真实活得透彻,不会因为外界的眼光而逼迫自己去社交。表面上的热闹并不是内心的风雨,所以逢场作戏其实根本毫无意义。

这些不爱与别人来往的人往往内心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对自己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才能够在独处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其实最强大的人就是懂得取悦自己的人,只有爱自己的人内心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是自己的,和他人没有任何的关系,一个人想要用怎样的方式过日子是自己的选择,外人不管怎么揶揄,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孤独是人生的一项考验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势必要历经重重的考验,其中就包括孤独,有的人总害怕孤独认为孤独就意味着失败。但实际上只有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能够迎来成功,因为在孤独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才会抛开那些假面的虚荣。其实我认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无需为了他人的眼光,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

能够和自己相处的人内心才是最强大,最丰富的即便,没有了他人,自己也能够好好生活,更何况朋友在精而不再多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享受生活,一个人不爱与人来往,情感淡漠,我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心理有问题,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社交,而是因为他们懂得自己,也懂得怎么爱自己,不去花时间做低质量的社交,花时间提升自我,这才是真实并有质量的人生。

情绪迟钝,指的是对本来能引起鲜明情绪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比如说,有一个女患者早年父亲就去世了,一直是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之间感情非常的亲密。得病以后对母亲就变得疏远和冷淡,对母亲关心体贴也越来越少,与得病前简直是判若两人。情绪迟钝不仅仅是指正常情绪的反应减少了,还有一个特点是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绪,也逐渐受损,一个平时对工作非常负责的人变得没有了责任心。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情绪迟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绪淡漠的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情绪淡漠比情绪迟钝更加的严重,情绪迟钝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平淡,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受损,情绪淡漠基本上是失去了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以前江湖上有人专门做杀手职业的,就是那种冷漠无情的代表人物 ,有部**的名字叫这个杀手不太冷,但是如果出现情绪淡漠,不是杀手也太冷啦。情绪淡漠多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21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