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扬或低落为基本特征,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并反复发作,间歇期完全缓解,症状较慢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障碍。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人可迁延而经久不愈。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双相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
,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
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
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
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双相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
抑郁发作
疾病诊断:与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于双相障碍目前病因未完全
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持临床进行诊断。
一些量表的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为医生辅助诊断和确定严重程度参
考,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诊断的确定
仍然依据病史、精神症状检查,及结合病程进展的规律综合考虑。
疾病鉴别:双相障碍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
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治疗原则:
①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治疗,全程治疗,可以减少急
性期痛苦,改善远期预后。
②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危机
干预,以提高疗效,改善治疗依从性,预防自伤自杀,提高社会功能。
③长期治疗,双相障碍复发率很高,需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
④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因需要家庭给予患者支持、帮助。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一般双向情感障碍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中的一类疾病。以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包括躁狂和抑郁发作两种极端形式。发作类型包括躁狂、轻躁狂、抑郁以及混合发作。上述类型可以反复交替出现,间歇期和发作频率不尽相同,临床上表现出多种发作形式。大多数患者在每次发作后可以进入缓解期,但频繁的发作会导致发作间歇期缩短和症状加重,甚至出现症状残留,或转化为慢性。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建议积极到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就诊,尽早干预、减少复发。
双向情感症是一种比较严重、复杂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狂抑郁症,这是它历史上的第一个疾病名称,从这个疾病的名称可以知道,发病的两个典型的状态,一个是躁狂状态,就是表现的情绪情感高涨,人显得兴奋,话也比较多,经常显得兴高采烈,做事情特别有自信,活动多,闲不住,甚至很容易做一些轻率的决定,比如乱花钱、比较轻率的性行为等等。
症状:
1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不开心,郁郁寡欢,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2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语速快、语量多、爱交际、爱沟通,而且思维敏捷、脑子灵活、记忆力比以前好,活动也增加了。比如愿意外出逛街,逛很长时间。如果严重躁狂发作时,患者会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且不考虑后果和价格。还有一个表现是会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比如说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容易发脾气。3郁躁狂混合发作时,就是上述躁狂、抑郁两种表现交替频率很快,一会抑郁一会情绪高涨、躁狂,但这种症状比较少见。
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朋友,当前对于你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贴在你身上的各种“症”和“病”的标签赶快撕掉。
你的所有负面情绪世界上每个活人都有,就如同呼吸,要说是病,那每个人都有病。就如同吃饭症、睡觉症一样可笑。既然是正常的,就不需要解决,也解决不了,除非把生命解决掉。你们就是个正常人,和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心理和精神问题就是个伪命题,去解决心理问题这就是问题本身,这是个可怕陷阱,一旦掉进去,自己浑然不觉,连跳出来的意识都没有。
我们和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呢,区别是别人有了负面情绪没有陷进去,我们不但陷进去了而不知是陷阱,当然也就不知道要跳出来,更别谈如何跳了,只能无辜地苦苦挣扎。
因此,有了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陷进去。陷进去了也别怕,只要知道是个陷阱,不需要解决什么,只需要跳出来就啥事没有了。有人说:“我跳不出来啊”。那是因为你不知道陷阱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陷阱的原理,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掉进来的。你连陷阱都看不见,那当然就不知道如何跳出来的。如果知道了这些,反其道而行,自可跳出来。
陷阱在哪呢?在于我们内心的各种执著和欲望,自己它给自己编了一张张无形大网,把自己牢牢束缚住,并在解决以为是自己心理问题原因的各种现实问题过程中,网越织越密,直至自己动弹不得。倘若反其道行之,唯有放下各种执著和欲望,放下对任何问题的解决,再燃能从陷阱中彻底走出来。这就是迷途知返。
有人非要问我具体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方法。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处不在。内心的问题不能靠外在的方法解决。我们还是吃饭、睡觉、工作、学习、生活,该干啥干啥,既然没有病当然也只能该干啥干啥,否则还有其它需要干的吗?但这时的该干啥干啥和以前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吃饭时只想吃饭,睡觉时只想睡觉,工作就是工作。学习就是学习,安住于当下,既不后悔过去,也不恐惧未来就可以了。
传统心理学由于不明白心理问题是怎么回事,不明就里,针对表面的各种负面情绪和生理反应科学系统地发明了很多看起来很科学、很高明、很高大上的各种“症”和“病”,让人眼花缭乱,不由得赞叹心理学的伟大与高明。为了高明,传统心理学家还精心设计了各种量表,显得无比精确和科学,让人深信不疑。然而,这真是可笑之极。我们的内心居然可以这样精确和不变。任何一个所谓正常人,有负面情绪时,都会给贴上一个标签。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传统心理学家告诉大家:“这不但是个病,而且一辈子好不了,必须终生服药”。这个结论不知道把多少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我们一旦深信这个结论,就会认命,就会放弃自己,就会行尸走肉般度过一生。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要知道,我们的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归因于外在,而我们又改变不了外在,那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同理,如果我们把所谓心理问题的原因归于外在,认为是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疾病、金钱、别人或某一件事等造成,如果这些外在问题能够改变还好(其实即便改变也无济于事),假如改变不了,那你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
要知道,我们的内心掌控权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开不开心,抑不抑郁,焦不焦虑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自己的心态只能自己去改变。同样的问题可以不同的心态去应对。假如我们不愿意去改变,那谁也没有办法。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和生理也没有任何关系,相反生理变化是由我们内心变化所引起的。如果我们把原因归于外在,那我们就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就会听天由命,就会随波逐流,是对自己的完全不负责任,是把自己交给了别人,仍由别人宰割。
然而,你的内心只能自己去改变,别人动不了丝毫。如果希望靠让人改变自己内心,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腿在自己身上,别人只能告诉你方向,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迈。迈一步是一步,不迈就在原地。
我不是说我们大家过去不努力,恰恰相反,而是大家太努力了,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用尽了各种手段和方法,甚至努力几十年,但就是走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把方向搞反了,没有找到原因,南辕北辙了,结果是越努力越严重,还不如啥也不干。
看似苦海茫茫,其实岸就在身后,就在跟前,一回头,一转身就是。我们只要现在开始停止释放负能量,并开始释放正能量。这一念的转变你就已经好了,你就已经回头了,你就已经转变方向了,坚持下去就好了。那么,什么是正能量呢?正能量就是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无我利他,我的文章里说的太多了,我就不在详述了。
心理和精神问题本来是由于错误的思维模式造成的。然而,我们在解决它过程中还是用旧有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错上加错,雪上加霜,越陷越深。这也是心理和精神问题很难走出来的原因。反向反了啊!我们必须从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入手,而旧有思维模式是由于错误的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改变观念入手,心理问题自然就不见了。其实,何止是心理问题,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样的。有人说,改变思维模式太难了。你还没有改,怎么就知道难了?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建立起新的思维习惯,旧有的自然就不见了。
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朋友,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情况,首先你一定要明白,你本身除了快乐并没有一丝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你。无论你此时面临什么样令人绝望的现实问题,比如重大疾病或重大经济问题,你都应该是快乐的。无论你此时的内心多么痛苦,多么绝望,多么摆脱不了各种负面想法,那些念头死死多么缠住你不放。请一定要相信我,这些都不是真的,无论再真实都不是真的。那是你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幻象。再痛苦再绝望再特殊的都不是你,也不属于你。既然不是你,就毫不客气把痛苦抛弃掉,就像一件旧衣服一样抛弃掉。没有抛弃不掉的。一旦抛弃掉了,你只剩下快乐。
不要以为这很难,难是因为你不相信我,所以也不愿意去做。你一做,就会发现它就是一个纸老虎。黑暗看起来再可怕,但遇到光明,哪怕一丝光明,都会立即消失。
至于如何去做,我说的太多了。对于自己头脑里源源不断萌生的各种让自己不舒服的念头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理不理在不理,千万不要和它对抗和去解决它,就是不理。只要去理了,就是在滋养它,就是在被它拖走。
负面思维非常狡猾,神出鬼没,千变万化,软硬皆施,千万不能上当跟它走。
我们一方面不理会负能量,另一方面还要释放正能量。能量是所有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因为缺乏正气,缺乏正能量所造成的。我们要想得到正能量,就必须先要释放正能量。就像如果我们希望在秋天收获果实,就必须在春天播下种子。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能量时战胜一切的真正利器。它就是光明,没有它战胜不了的黑暗。我们只管释放正能量,毫不理会负能量就行。思维越少越好。思维越多,障碍就越多,负能量就越多。
我们的生活不需要任何改变,我们只需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以奉献之心对待工作和家人,热心帮助他人。化怨恨为感恩,化担心为祝福,一念之间我们的未来就已改变。
如果我们现在实在没一丝力量,分分钟被负能量揪扯着,已经耗尽了力气,也要坚决不理这些,这也不是真的。真正的你生机勃勃。你可以只管发一些正能量的愿望,希望别人不要有自己的痛苦。正能量的力量非常大,很快自己就能感受到。内心会平静下来。
如果是自己的家人或孩子陷入心理和精神问题,也千万别受孩子影响,只管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千万不能执着孩子。你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牵着走,这样你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把自己拖进去。放下孩子一切问题,不再受孩子任何影响,只管一心提升自己,让孩子被自己影响,从而最终把孩子拉上来。
一、躁狂发作
典型表现为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周围一切都异常美好,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愉快,整日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患者这种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引起周围人的共鸣。但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可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很快又转怒为喜。往往伴有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的,最富有的等夸大观念。
2思维奔逸
思维联想快,内容丰富,新概念不断涌现,自觉语言赶不上思维的速度。但说话内容肤浅,不切实际,思维活动易受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话题,可有音韵联想和词意联想现象。
3意志活动增多
表现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整日忙碌不停,好管闲事,喜欢与人交往。但做事缺乏计划性,虎头蛇尾,随心所欲,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
4躯体症状
睡眠减少,但精力异常旺盛,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可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体重多有减轻。
5其它症状
自知力损害,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否认有病。
二、抑郁发作
主要表现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
1情感低落 2思维迟缓 3意志活动减少 4躯体症状 5患者自知力不完整
双相心境障碍又叫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称躁狂状态;情感低落、快感缺乏、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称抑郁状态;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习惯、工作生活压力、作息规律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都会容易让人患上心理障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心境障碍有哪些吧。
心境障碍有哪些
1、心境障碍有哪些
1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12、躁狂发作: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1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2、心境障碍的概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着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发作较轻者未必达到精神病的程度。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3、心境障碍的病因
3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并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也越高,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并且有早期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
32、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国外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的同病率为567%,而双卵双生子(DZ)为129%,由此可说明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心境障碍的治疗方法
1、抗精神疾病物: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选用,如镇静作用较强的氯丙嗪200~600mg/d,急性躁狂者用氯丙嗪50~100mgIM2~3次/d,或用氯丙嗪合并异丙嗪50mg,或氯丙嗪合并东莨菪碱03mgIM。亦可用氟哌啶醇8~32mg/d口服。急性病人可用氟哌啶醇5~10mgIM,2~3次/d,症状控制后改口服。
2、锂盐治疗:常用制剂有碳酸锂,治疗量500~2000mg/d,维持剂量400~1000mg/d。其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使用后应注意观察以防毒副作用。
3、电休克治疗:对控制病人兴奋躁动有一定治疗效果。
心境障碍的饮食保健方法
1、对食量过大不能自理的患者,应专人管理,避免用带刺、带骨的食品。食品应软,易消化,温度适宜,劝导患者细嚼慢咽,防食物梗噎。禁止给患者过硬的食物及水果。
2、疑病症或疑病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胃肠道有病或患了不治之症,甚至胃肠道已经溃烂而不能进食,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渐好转,并调整饮食的花色、品种,如牛奶、软饭等,使患者易于接受。
3、受妄想支配怀疑食物有毒而不肯进食时,可让患者参加分饭,也可让其与其他病友共同进餐,并允许他任选饭菜,还可以当着患者的面先尝几口患者的饭菜,以增加其安全感。
4、对有罪恶妄想的患者,可将饭菜搅乱,让他以为是残食饭菜而吃下去。应加强管理,油污桶应放在病人所及之外,防止患者食剩饭、脏食而发生躯体疾病。
5、兴奋患者应与其他人分餐,保持进食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刺激,使其安心进食,并有专人护理,必要时可给予喂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点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 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
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
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