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作者的心情变化是万分期待、耐心等待、焦急万分、期望落空。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那个星期天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句子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剧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孤独而惆怅虽写的是黄昏却表达的是作者的心情。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那男孩儿指的就是作者。本文回忆了“我”的第一次盼望,这场持续了一整天的等待,最终以落空而告终。文章表现了“我”由满怀期待到委屈伤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苦。
《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作者想要出去玩的真实情感,选段中一派荒凉则代表了一种彻底绝望的感觉。此文章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妈妈带我出去玩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那个星期天》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缅怀,作者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让很多人产生共鸣,重演了我们童年时候的一个片段。文章最后连续的两句“噢,对不起”代表着作者下笔成文这一刻早已经原谅了母亲,内心因为母亲为家务活忙碌而一拖再拖最后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所造成的失望委屈,在夕阳下被母子相拥所化解。
主人公没有记得当天到底要去哪,却非常清楚地记得前前后后相伴于母亲身边的等待,这也说明了文章的主题就是浓浓的亲情,亲情不会因为这些小事产生隔阂,反而愈加深厚。“我”不记得“您”当时对我的去哪玩的承诺,“我”记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亲情。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上的相同点:
1、情景交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2、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不同点:
《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并综合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
《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表达或烘托了“我”无聊、孤独乃至绝望的情感,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作品鉴赏
《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那个星期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部编版六下第9课《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描写的行为举止均充满浓浓的孩童气息。这稚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语言表达出来后,更能够让人深受感染。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