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第1张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客观知识,这同以情感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通常,艺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艺术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然而,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也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深刻的共同性。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的概括和能动再现。无论是科学成果还是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区别与联系: A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第一,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则是和人的 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第二,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独有的。 第三,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带有稳定性和内稳性的特点。 第四,从个体心理学的发展上看,情绪出现较早,而情感则出现较迟。 第五,情绪带有全人类的性质,而情感则受到民族、区域的影响。 B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区别是否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有关?

有一定的关系 文学与科学不同,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些理论、那些定律对所有人来说是有效的。当然,现在又有更深奥的理论。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它们是牛顿发现的,牛顿发现它们也有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你或者接受他,如果你不接受他,就要证伪他,你要找出和他这个定律不符合的事例,你要做出这样的科学实验或者计算出这样的公式才行。可是文学就是非常明确的,同样描写一件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例外,假设在座的各位中有三个人去郊游,坐车碰到了最惊险的事故,回来之后这三个人各自叙述这次事故的经过,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侧重,各有风格。有人强调它的惊险;有人强调它的滑稽;有人可能强调自己的命大,命怎么好。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文学的叙述是面向你说,是描写客观的事件。但是这个客观事件又是被作者个人的情感思想影响的

自然科学的女王,逻辑思维的诗篇是谁说的

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纯粹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逻辑思想的诗篇。”“数学受到高度尊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恰恰是数学,给精密的自然科学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可靠保证,没有数学,它们无法达到这样的可靠程度。”

女性是否也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任何人都有的;

而且人人都有热爱自然科学的权利

望采纳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自然科学 所谓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以你、我、他―“人”外之物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主体是你、我、他―“人”。因此,对物质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的研究,就脱不开人的(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认知能力。这使“人”认知的规律就不能不带上主观的色彩,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在西方就是波普尔发现的“真理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的结论。这一观念用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真理是一个过程”。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观念的正确性。 关于自然科学又可做如下表述。自然界是一个无穷尽的谜,科学家正是为寻求其谜底不断地进行探求,并在现实的、主观的认知能力下,抽象出观念的设定(如时空的绝对性),再经严密演绎就得到了逻辑一贯的知识体系,就称之为某一领域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并用之指导自身的实践。当自身的实践结果证明预想的结论正确时,这一科学就构成了“真理”;一旦发现实践(原子物理试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牛顿力学)结论相悖时,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这种谬误要求人们再去探索与追求,并导致新观念的设定(时空相对论)的产生,以新观念为开端演绎出逻辑一贯的知识体系,就是新的“自然科学”(量子力学),标志着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可见旧理论在实践中出现谬误,是新理论产生的曙光。 自然科学使人们把握物质变换的规律,进行机械的发明与创造,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历史与当前对社会的研究,是指对“巨人”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人类社会的研究一般又局限(开始)于对中观社会的“巨人”的研究。中观社会即集体、企业、民族、国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观“巨人”的研究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微观的“人”的研究与市场全球化的大“巨人”的宏观的研究。 这正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代对自身研究的深入。正如罗素在研究中所指出的,关于研究(指数学)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已知的前提下看(研究)它可以推演出什么,这一般是用分析法、逻辑演绎方法、形式逻辑就能得到的结论。一种是我们不问这个前提可以推演出什么,而是问这个前提是怎么得来的。罗素对数学前提的追寻引导他发现了“罗素悖论”,从而驰名世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形式逻辑就不够了,它必然要求人由形而上学思维上升为辩证思维,并具有高超的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体认中国古先哲的 “大道玄同”。

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客观联系及其发展的科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主观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之间的科学

社会科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反过来,社会科学会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怎么理解“理性思维的科学价值"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理性思维例子: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我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我买的这样,但是并不能这样来将西瓜的品质定性 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不知道有没有用呢……

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

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

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一、实体思维。

本文所谓实体思维,是指把存在预设为实体、把宇宙万物理解为实体的 ,并以此为前提诠释一切的那种思维;或曰“以实体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维。从范围看,这是从古希腊人追求宇宙“始基”和“质料”,到近代西方哲学家分析物质的“第一性质”等所采取的哲学思维。

实体思维的产生,一方面源自古希腊民族的文化个性,即斯宾格勒所谓“阿波罗精神”。这种着眼于“有限的”、“近的”、“有形的”,追求清晰明朗的思维方式几乎只有希腊人才有;另一方面是社会历史条件: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复杂化促成了主体独立和主客体分化,人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what”的问题——世界、事物是什么?

实体思维有以下特点:

(1)、直观的视角。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i]事物,这一点适合整个实体思维。这种思维是非反思非批判的思维,它预设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分离;预设了与主体及其实践绝对无涉的“事物本身”。观察者、观察手段和过程与观察对象无关,主体及其实践不但不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相反,客观描述的前提正是排斥主体因素。

(2)、以实体主义为依托的诠释存在的方式。实体思维以“本体论承诺”为前提:无限复杂的宇宙可以还原为某些基本实体,即具有既定或固有质的绝对本体;绝对本体超感性超现实,却是现实和感性世界的基础。

实体思维认定,事物的质和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与该事物直接同一,其思维逻辑是:存在=实体=固有质。洛克称广延、形状是物质的“第一性质”,笛卡儿也把广延视为物质根本性质,就是基于这一思维。这种质是坚实的、不可消解的,或者说,它的消解就是物质本身的消解。既然每一物有自身固有的质,则它的根据就在自身之中。易言之,一物之为该物,只需以自身为根据,而毋须依赖他物[ii]。因此实体是自足的、封闭的、孤立的。莱布尼兹的单子没有可以出入的窗口,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自因的”,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既然实体与自身的固有质直接同一,那么,事物的质就是既定的、“本来的”、预成的。有某物即有某质,事物、质不存在生成的问题,不是在过程中“成为”它的。

实体思维相信宇宙万物可以还原为某种原初状态,即维持固有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希腊人的Atom就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质”之意。这种原子式思维定势导致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寻找“宇宙之砖”、“最后载体”的努力——影响所及,直到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其实,物理学也深受影响,这可以从“原子”、“基本粒子”称谓看出)。

实体思维也承认事物之间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具有确定质的两个事物的外在关联,是与根本性质无涉的情况下的相互作用;事物也表现为过程,但这是具有不变质的实体的量变,或者是从一种固定质到另一种固定质。总之,实体思维以为,先有质,后有关系和过程。更确切地说,无论关系还是过程,都有实体载体(=既定质)为依托。

实体思维从上述实体依托或本体论承诺出发诠释一切。例如无穷地向内挖掘事物的本质;以为自然本身内涵着叫“本质”和“规律”的东西;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摩写、再现;物自身就有价值(与主体无关,是物之属性);精神是某种无形的实体,本质上与人的活动区别,虽然它借助于人脑……

(3)、以“存在者”和“什么”为思考对象。实体思维重在对“什么”的分析,厘清或找出与能指对应的所指,而不是“是”本身,不是生成、“成为”。存在之为“在”、“是”的生成、流转变化过程被作为生成之结果的“东西”所取代。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追求存在者而忘记存在本身”。

实体思维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哲学和智慧的发展,但随着人类交往的进一步扩大,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的出现,随着哲学问题的深入等原因,实体思维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如:由于主体的缺位,它不能解释主体在显现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表现主体、实践的能动性;随着人类认识向极端领域发展,它面临越来越大的确定性困难(例如在亚原子层次,刚性的机械式的质消解了;量子的态取决于观测);它把人=主体=心=思维、精神、意识=主观……,客体=物质=客观(身是人自身的客观),因而不理解主客观的复杂性,不能很好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它不能真正克服孤立、静止和抽象的思辨,无法把握活生生的流转变化的世界。

二、关系思维。

一方面,人们交往扩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世界历史”形成;还有科学越来越深入到世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中,这为哲学转向关系思维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哲学自身的演进,即解决实体思维的困难所致,关系思维合乎逻辑地产生了。

本文所谓关系思维,是指把存在预设为动态关系、存在者预设为潜在因素在关系中的显象,并以此为前提诠释一切的思维,或曰“以关系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维。马克思的辩证法、怀德海的过程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采取的是典型的关系思维。我国哲学界亦有许多人自觉运用和大力倡导关系思维。张世英先生对“澄明”的诠释、李德顺教授的“关系说”、罗嘉昌研究员的“关系实在论”,以及美籍华人唐力权先生的“权能场有”思想,使用的是典型的关系思维。

关系思维有如下典型特点:

(1)、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iii]。

按照关系思维,存有者不能自足地“是”,它的“是”取决于他有,每一存有者的根据都在由无数他有构成的关系中、场中。存有者是无数潜在因素借助特定中介、在特定的“相空间”里结合、显现而成。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随机地流转变化,相互碰撞,当一些因素结合为一个“系综”时,存有者便作为实有生成、出场。

(2)、生成论与过程思维。事物的质是在其“是”的过程中“成为”的,即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事物存在于过程中,表现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又可称为过程思维。过程思维以为万有都有一个澄明、显现、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每一存有者并非原本就是实有,而是可能的、潜在的,是孕育了无数可能之“有”的“无”。它有无数可能的“是”,却又不现实地“是”。万有要是,必须在诸多因素、条件和中介系统中,在关系和场中显现、澄明、出场。

关系思维关注的重心是存在本身,而不是存有者;是“是”而不是“什么”。按照关系思维,存在者是存在的终结和显像,存在则体现为存在者的流转变化本性。一组潜在因素以特定的动态关系存在(“是”)了,它是“什么”也就自然澄明了。

3、存在不只是现实的,更是逻辑的、可能的(例如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现实世界背后有一个深远广大得多的“不可说”的神秘世界)。任何一个“有”都向无限的“无”敞开着,每一“是”都与无数“不是”相连,每一此时此地的此态都以无数未登场、未凸显、未“成为”的彼态的永远湮没为前提。世界是“无”向万有不断推进的系列,它不断地扬弃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而“是”。万有的每一阶段、每一态都孕育了无数未来可能的态,都以无限多样的趋势向未来开放。

逻辑的和可能的有态以多相互补关系共存。既然某物是生成的而不是固有质预先规定的,那么潜在要素和条件不同,事物有可能显现为不同的态,有多种“相”。某些条件使得它成为此物,另一些条件使得它成为彼物。这些显象不同时都是现实的,但作为完整的描述又需要考虑到。这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笔者深信,关系思维是哲学思维的一场伟大变革,它预示着哲学思维新的发展方向。不过,现有的关系思维还存在某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1)、有的学者虽然强调“关系”,但其关系思维有主体缺位之弊,似乎只有关系本身,似乎可以撇开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活动谈“纯客观”的关系,因而仍然不能完全超越直观视角,不能扬弃“场外观”和抽象思辨。这种思路有可能把“关系”抽象化,成为一种变相的实体。(2)、离开了实践,不可能真正超越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因而总甩不开“主观因素第一性还是客观因素第一性”的预设。甚至一些现代哲学大师也从静态思维出发追溯某种先验基础,如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海德格尔以Dasein为基础的先天主义(der Apriori us),都有这样的痕迹。

所以,关系思维需要自觉凸现主体及其实践在关系中的主导功能和“缘起因”地位,以“实践”引导“关系”——关系是由实践不断澄明的动态关系。

:philosophycass/zhexueluntan/qingnianyzhexueluntan/021225htm

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1、数学自希尔伯特的公理化运动之后,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几个非常非常基本的公理和概念上演绎产生的逻辑体系,数学研究和社会学数学模型的根本区别在于->数学体系中你引入任何一个假设都必须说服所有人,而哪怕有任何一个人提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反驳表明你的假设与已有体系相悖,你的假设就要修改,或者说,能写到教科书上的数学结论,所有人都会认为它是对的。

2、而社会科学的数学模型,哪怕采用了正确的演绎方法,其前提假设也不可能说服所有人(因为社会科学不可能公理化)。数学上引入假设要说服所有人,意味着要说服所有人这个引入不会造成逻辑上的悖谬以及有引入必要性就够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不仅要说明以上,还要说明假设不会与现实经验悖谬->而处理自然宇宙时候,提出能被广泛接受的假设往往相对简单,也比较好验证。

3、社科往往是将底层规律视为黑箱底层规律包括人受人脑的实际驱动规律,各种自然、居住环境对人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参数,在现实规律金字塔的一个比较高层进行假设设立(考虑底层规律将使研究无法进行,实际上,自然科学对于过于复杂的高层现象也近乎无能为力,例如气象学),这使得假设的正确性连验证也变得极其麻烦,甚至没有统一的共被承认的方法 不同人的理论在根本上没有统一的途径。

艺术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6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