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怀古咏史诗,常见以凭吊古迹,古人事迹为题材,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的见解。这类诗歌是特殊的政治抒情诗,常常表达出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倾向性,不少作品还寄寓了作者自己的身世抱负。品鉴操作这类诗,要把握作品如何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凭借具体的富有特征的形象表现重大题材。还应该注重知识的迁移,学会从已知推测未知。如2007年江西高考题,要求比较晚唐诗人高蟾<金陵图》与韦庄的《金陵图》。诗句涉及“南朝”。考生可联系高中课本学过的《石头城》,比较刘禹锡所表达的抒发“国运衰微”之情,探究与韦庄《金陵图》展示的是否有相同点,从中找到解题的钥匙。
一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李白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②相传南朝元嘉年间有三只凤凰会集于金陵山间,故筑台名凤凰台。
1、诗的前两联有一个关键字,试找出,并作简析
关键词:“空”首句写凤凰会集,象征王朝兴盛,如今,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只剩下空空的凤凰台,只有滚滚东去的长流不息的长江。颔联进一步发挥“空”意,东吴、东晋及至六朝繁华都已荒芜,当时地的风流人物已成了古丘,都已成“空”。
2、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浮云蔽日”喻奸臣包围了皇帝,“长安不见”是说诗人自己没法回到长安,朝中奸臣当道,小人得志。李白怀古伤今,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深深忧虑,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双调]拨不断
元-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松楸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1许浑的诗《金陵怀古》的颔联与马致远的曲《[双调]拨不断》都有相似的诗句,他们表达的内容,是否相同?试作简析。两诗在抒情方式是否相同?
内容基本相同,都写到千官废冢,六朝残宫,湮没在松楸禾黍之中,豪华散尽,霸业全无,由此表达兴废存亡之感。抒情方式不同,许浑由景及情,多方渲染,说明物是人非,从而归结到尾联的感叹,间接抒情,含蓄在形象里,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而马致远直抒胸臆,认为他们的王霸事业,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恶梦而已。
2马致远的曲中“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与许诗的颔联句式有所不同,这种改换,有道理吗?请作说明。
许浑的诗是七律,出于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要求,句式前后置换。而马致远的曲则由“六代宫”殿的空无一人,“禾黍”离离,荒凉一片,转到“千官”坟墓,由因到果,显得自然合理,形象而辛辣地写出了追求“王图霸业”最终是“一场恶梦”的结局,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主旨。
三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 夔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注1], 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注2]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 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 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 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 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 至今在否?
[注1]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注2]北门:京口为北疆门户,辛弃疾曾在此练兵备战。
1姜 夔词与辛弃疾词的主旨是否相同?请作简析。
不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伤今,借历史人物孙权抒写自己的抱负,渴望实现收复中原的宿愿,以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姜词则是借古人古事(诸葛亮)来赞颂辛弃疾,寄寓自己系心天下兴亡,拥护北伐,表达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心情,并希望辛弃疾能担当收复中原的重任。
2比较辛弃疾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与姜词“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辛词正面吊古,写孙权的流风余韵已不复存在。“雨打风吹”喻历史的风雨将其遗迹荡然无存,感慨从语气中自然流出。而姜词却从侧面落笔,写楼前景致,千古犹存,以反衬人事已逝,暗寓感慨于言外。
四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
未央[注]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进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未央:即未央宫,史载,高祖七年(前200年)所建。
1、首句“三杰”指的是谁?
指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三位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
2、试析“山河犹带英雄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未央宫前,迸发思古之幽情,联想到“三杰”在推翻秦朝,打败项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往事毕竟成为历史,“三河犹带英雄气”好像山河是“三杰”的英雄形象,表明了“三杰”的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地。
五读下面的元曲,回答文后的问题。
[正宫]醉太平
怀古 张可久
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
1、根据曲中句子,说说诗人缅怀了哪些古人?
李白、苏轼、白居易。
(李白有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苏轼有诗《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白居易有诗《琵琶行》。其后浔阳江口有“琵琶亭”。}
2、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色
巧妙化用前人诗句。首句化用了庄子“饱食而遨游,汛若不系之舟”;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形象说明像一只“野舟”和飘泊不定的“沙鸥”。第2句则由陶渊明的“云无心而出岫”中脱出。接着,又概括了李白,苏轼,白居易的诗作。结句运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些诗句的引用,恰到好处,赋予作者自己的思想,创造了新的意境,耐人寻味。
六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
元 薛昂夫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1、如何理解“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这两句是说,与其让楚(文)王派人“理玉”(治玉),还不如偷偷将它敲破,因为前两朝让他失去了两足。在献璞之前,自己敲破看看,再献玉也可以,另外“传国争符”献给国君后,让秦国去争,弄得赵国不安宁,还不如砸碎它,减少麻烦。”
2、作者在此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 卞和献璞,是愚蠢的,于个人是 行货谋私,自讨苦吃;于社会是助长不义,献给君王还会给自己种下祸根。作品以冷嘲热讽的话语,表现了对封建帝王是非不分,滥用刑罚,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也暗寓了作者对元朝统治者鄙弃人才,扼杀人才的不满。
七 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本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1、作者认为在二江建都的开国之君,但其后政权均被断送。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析。
作者认为,在金陵建都的历朝,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继承者享国之后,耽于“豪华”,沉于“逸乐”。十里秦淮,画舫来往,“《后庭花》余唱”不绝,尽显奢靡。而骄奢*逸,是破亡之道。
2、作者怀古吊今的态度如何?
作者认为,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逸,是破亡之道,该灭亡的就应灭亡,不值得感伤。这就具有有别于前人的比较明朗达观的色采。
八读下面的一首曲,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吕]满庭芳
武林感旧 汤式
钱唐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艳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注]汤式:元末明初人。曾居武林(今杭州)。史载:元末,武林曾屡遭兵乱。
1、这首元曲的末句“伤情思,何似比西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曲写杭州的佛寺建筑,湖光山色,文化名贤等多方面的昔盛,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衰败。诗人在结尾说西湖今日之荒芜,再也不复当日苏轼笔下的“浓妆淡抹总相宜”,无法与美人西施相比,这就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不满,控诉了兵祸对文化古迹犯下的罪行。
2、试析这首曲的写作特色。
这首曲在写作特色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比,第一句与第二句是总体今昔对比,第二句到第四句又将杜牧、苏轼、林逋笔下的钱塘与现实作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二是化用前人诗词,词约意丰。{曲中化用了杜牧的《江南春》,隐括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和林逋的《山园小梅》}
九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经 五 丈 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注1)不由人。
象牙宝帐(注2)无言语,从此谯周(注3)是老臣。
[注1]得鹿:“鹿”谐音“禄”。“禄”即禄位。[注2]象牙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注3]谯周:《蜀书》载:景耀六年,魏将邓艾攻蜀,光禄大夫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后主“遂从周策”。
杜甫《蜀相》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温诗中“下国卧龙空寤主”。两诗都有一个“空”字,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试作说明。
不同。杜诗的“空”,是由满院萋萋碧草,数声呖呖黄鹂,展示武侯祠的荒凉冷落。见出诗人寂寞之心难言。而温诗中的“空”, 则反映卧龙(诸葛亮)竭尽忠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醒悟过来,“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
2杜诗中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句,温诗“从此谯周是老臣”。二者都提及“老臣”,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不同。杜诗“两朝”句,是对诸葛亮侍奉刘备和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誉,抒发了诗人歌颂诸葛亮忠心才智的思想感情。而温诗则暗暗地把诸葛亮与谯周两位“老臣”作了
比较:同是“老臣”,前者匡世扶主,忠诚不二;后者力主降魏,误国背主。含蓄地表达了对后主昏庸和谯周卑劣的不屑与讥讽之意。
相关内容:
咏 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读史时的感怀之作,诗人借歌咏战国时期魏大夫须贾赠绨袍于范睢得以释嫌弥祸的故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品析〕
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换姓呢?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有谁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呢?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谁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呢?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集评〕
吴逸一《唐诗正声》:“尚有”、“应怜”、 “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
唐汝询《唐诗解》:达夫晚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发之。
李瑛《诗法易简录》:布衣中何必无天下士,达夫诗不免俗情,所以论古不可不另开眼界也。
徐增《说唐诗祥解》:后两句,不是责须贾,是慨古今人不带眼珠子看者。
《签注唐诗选》:“尚”,含蓄赠袍以前许多事迹,乃此妙处;“犹”,重用此字而发论,至今犹为凡庸。“尚”“犹”二字,诗中骨髓但斯二字提《列传》一段数百言,又终许多之议论,甚有力。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犹”字是刺须贾之不识人,亦所以刺天下不识人者。夫范叔乃天下士,未遇而不知之尚曰难知,既贵而不知之,认作布衣,其愚也哉。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布衣沦落者多矣。达夫生平,功名自许,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古人咏史,偶着一事,自写己意,不粘皮带骨。以此二十字浑成尤难。
绨袍(tí páo )之赠
解释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求采纳,(づ ̄3 ̄)づ╭❤~
一、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
《咏史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释义: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
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
二、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金陵怀古》唐代: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释义: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
三、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释义: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四、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释义: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五、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释义: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是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六、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
《金谷园》唐代: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释义:
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咏史怀古诗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9、《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10、《江南怀古》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11、《月夜金陵怀古》
唐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咏史怀古诗鉴赏的教案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8、《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9、《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10、《咏史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1、《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女织儿耕稼。
务桑麻,捕鱼虾,
渔樵见了无别话,
三国鼎分牛继马。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13、《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5、《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咏史怀古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这里所说的历史题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既可以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也可以指某个历史时段。怀古诗则指作者登临古地、凭吊古迹时(或之后),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作的诗。从题材和内容上说,各有不同的侧重,咏史诗大多是针对具体的历史时间或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则多为登临旧地有感而作。两者又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以古代的人物、事物、地点等为描写对象,都是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者发表评论、或者抒发感慨、或者借古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诱发咏史怀古之幽情的因素,外因有古迹、古物以及与古代的人事有关联的名称等等,内因则是诗人的特殊处境引起的'内心震动。怀古之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好古,对古人、古物、古事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是伤时哀今,于是借古咏今;三是彼时彼地的心境与某一古迹的偶然契合,一并寓之于诗。写这类诗首先要知古,其次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使往昔的物事焕发出新的夺目的光彩来。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扩展资料: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从孙皓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荒凉残破的景象,来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全诗富于哲理并且充溢着一种苍茫的历史感。
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孙策攻黄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
〔三国战乱〕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晋将军王濬、唐彬浮江东下,激战西塞山后东下建业,“受皓之降”。三国分立局面终结。
此外,晋末刘裕攻桓玄,南朝宋时萧道成战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
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岸边,青草萋萋,这是一幅朦胧幽约的江城春景,然而,也正因这种幽约如梦幻般的景境,容易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伤感,诗人自然由六朝宫城故地生出感想。六代繁华,如今好象梦一般地消失了,鸟儿似乎也在为此而悲鸣,但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空啼”而已。在诗人这样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带有了感情色彩。然而,鸟既有情,草、柳却无情,江草依旧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树更是最为无情,在春雨滋润之下,繁盛而茂密,枝叶浓绿,延绵着十里长堤,犹如绿色的烟雾笼罩着一样,它一点也不为六朝的灭亡而哀伤,反而越长越茂盛。如此写植物无情,实则反衬自己多情,诗人目睹唐王朝将亡之势,不禁悲从中来,引古伤时,感情表达得极为深沉。全诗无句不佳,故成绝唱。
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鉴赏:1、 诗人的感叹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艺术手法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鉴赏: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如唐玄宗、杨贵妃。以小见大,讽喻隋唐是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怀人伤己 ①对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怜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兴沧桑之感 ②借古讽今,敲警世之钟③怀古伤今,抒家国之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