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视编剧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已经注重对于人物多角度的剖析和全面的展现,比起以前电视作品中单一的角色设置已经大大进步,同时,多元化的角色性格互相形成的冲击,交织的矛盾关系网络或者链式反应,也已经颠覆了以往的线性矛盾关系。《酒店风云》中的高峰就属于这样一个多元化矛盾集合体,由此而发生的他自身的感情冲突以及和其他角色的碰撞使得整部剧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高峰这个角色的身上提炼了3组主要的矛盾冲突:第一是对于王玉廷的报恩心情以及他入主皇廷对三兄弟的另类教育方式;第二是对顾碧绮的爱慕之情;第三是对于父亲高山的孝顺。编剧在设置这3组矛盾冲突的同时,给予每组矛盾都安排了点对点的撞击,使得高峰在展现他人性特点的同时,也一步步因为他自己人性的特点,而被引入一段段戏剧矛盾冲突中来。
首先是他对于王玉廷的报恩之情,正是因为他对王玉廷心怀感激,才答应掩饰身份进入皇廷帮助三兄弟成长,但是他使用的手段刺激了三兄弟团结的同时,也将他推到了恶人的边缘,加上郑永发父女两人在整件事情中极力陷害,使得三兄弟和高峰势同水火,这组由高峰发轫,牵掣王氏三兄弟、郑家父女等人的明争暗斗堪称本剧中最为好看的桥段,由高峰一手抬举起来的王启杰在其中不断成长,他们之间的对抗撑起了本剧前15集的主要情节桥段。
其次是高峰的感情生活,他爱上的顾碧绮是曾经他在美国一夜情的对象,后来在皇廷得以重逢,但是不幸的却是顾碧绮是郑永发安排在皇廷的内应,而郑永发和高峰更是绝对的死对头。当上海皇廷遭出卖而失手外国财团、郑永发了解内幕企图加害高峰时,顾碧绮都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而后来高峰的试探也让本来决心脱离郑永发的碧绮受到了伤害,就是在一次次的不信任和互相猜疑中,这对情侣经历了许多不该经历的坎坷,更因为王启杰利用碧绮的儿子小勤让高峰出卖股份赎人,让杰峰矛盾更上一层楼。
这个剧的角色设计中,郑永发和高峰有着相似的地方,同样做事手段狠毒、花样繁多、环环相扣,但是在人性方面,两人则都显示出了些许的温情,郑永发是对女儿可儿,如果不是最后因为要替女儿出气也不至于会那么简单中了王启杰的圈套,而高峰则是对父亲高山。虽然父亲是个老千,被人告上法庭,但是高峰却依然不会放弃父亲,宁可舍弃东山园和他的财产也要保全父亲。如果说高峰和王启杰的争斗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商人的话,那么他对顾碧绮、小勤和父亲高山的感情则将他商人的外衣脱去,展现出一个用情真挚的男人、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孝顺儿子的形象,让这个角色的塑造面立刻显得丰富起来。
正是因为在这个角色的身上有如此多的矛盾点,所以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就是角色不断传递着戏剧冲突的时候,所以当王氏三兄弟把高峰父子逼上绝路后他会如此愤怒,所以当他发现顾碧绮是郑永发内应的时候他如此伤心,所以他最后还是放弃仇恨继续报恩,这些都是源于高峰这个人物身上的三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在《酒店风云》中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贯通。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编辑本段]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5莫——没有不
6 应——回答
7 或——有人
8 “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 “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11 坚——坚固
12 以——用
寓意:
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编辑本段]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不会陷的盾和没有不陷的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孙丑上》
孟 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为齐宣王客卿。他死后,门徒把他的著述编辑为《孟子》。《孟子》和论语一样,是问答语录体,但篇幅略长。书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风趣幽默,标志着中国寓言的成熟。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 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鹬蚌相争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
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就互相约定说:"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肯定不够喝;如果一个人喝,才会有点剩余。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把蛇画好,这壶酒就归谁喝。"
于是,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起酒来正准备喝,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就一手端着酒壶,一手又接着画,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给蛇添几只脚呢!"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他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罢,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个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井底之蛙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守株待免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
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
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杨布打狗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 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杨朱看见了,说:"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那你能够不奇怪吗"
寓意: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外地,换位思考。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列子《列子·说符》
摘 要教学艺术是一种矛盾冲突的艺术,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精髓;没有冲突,就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就没有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制造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冲突 冲突目标 教学艺术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上升。
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的总要求,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焦点凝结在这些内容和问题上,于是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这时,学生的情感亢奋,思维高速运转,苦思冥想,质疑辩难,互相讨论,发言交锋,从而使冲突达到高潮,而最终能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艺术是一种矛盾冲突的艺术,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精髓;没有冲突,就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就没有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冲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变教学活动单调、呆板的状况,使之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矛盾――学生未知的知识,它们像一座座堡垒横亘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准主要目标,进行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学生在情感和意志力的支配下,思维蕴蓄着巨大的势能,像一把利剑,切入“目标”的内核,然后进行剧烈的运行、突奔,找寻突破口,从而使冲突达到“白热化”,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缺口,彻底摧毁“堡垒”,继续前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器官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一次次尖锐的矛盾冲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逐步得到提高的。因此,可以说,教学冲突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动力。赞可夫说过,发展是自我运动,它的源泉是内部矛盾。而且,矛盾冲突愈剧烈、愈尖锐,冲突的质量就愈高,教学效果愈理想。没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认清学生发展思维的根本原因,善于抓住主要问题,正确引导,巧妙激化矛盾,并使之达到高潮,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制造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落实以下两点要求:
1选准冲突目标。选准目标是制造教学冲突的前提,目标选得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教学冲突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所选定的冲突目标,首先要突出、醒目,并从众多矛盾的“背景”中彻底分离出来,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其次,选定的目标要有价值和针对性,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不;再次,目标的切入点要准,既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又有利于解决问题。当然,问题还要提得适时,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之时,抓住时机,迅疾出击,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形成高质量的矛盾冲突。可见,冲突目标选得准,就能为下面产生矛盾冲突奠定良好基础。
2巧妙激化矛盾。目标选定之后,只是将问题摆了出来,然而究竟能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掀起思维的波澜,形成剧烈的矛盾冲突,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推波助澜,巧妙地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很多,这里仅举三种。
(1)诱导启发式。从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现代心理学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来看,诱导启发式是教师在教学中揭露教材中存在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思维,制造教学冲突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它要求教师善于借助质疑、对比、联想、点拨、暗示等手段,诱导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充分识记、理解教学内容的精髓,并经过主观上的努力,形成剧烈的矛盾冲突。这个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教师的启发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其主要作用是“开其言”、“达其辞”,使学生的思维力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扩大认识范围,升华认知能力。
(2)质疑辩难式。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质疑辩难式也是激活学生思维、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据史书记载,清人黄宗羲就很重视这一方法。他在主讲证人书院期间,经常在激烈的论辩中完成教学任务。质疑辩难既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也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还可以是教材本身的注解或说明等等。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辩难什么内容,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剧烈的冲突。但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切磋讨论,不能枝蔓开来;二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点拨,发挥推波助澜作用;三是讨论接近尾声,需要师生共同整理、归纳,明确结论,使冲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3)综合分析式。综合分析式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运动量大、矛盾冲突剧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不同课文中同类现象的类比和理性升华,配合教学内容的随堂检测等等。总之,它不是对教学内容某一点的剖析,而是对教学内容中综错复杂问题或整体内容的综合分析。唯其适用的对象问题多、难度大,需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诸如分类、比较、联想、想象、抽象、概括、系统化等多种思维形式,从而产生剧烈持久的矛盾冲突,逐个解决问题,最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时,要按照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基础,后一个问题是深化,如此层层深入地向前推进。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开展思维活动。如此,则冲突不断,高潮迭起,最终能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由此可见,综合分析式对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莫大的裨益。
总之,教学冲突是教学活动中最有生命力的表现,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动力。愿大家都能重视这一问题,认真研究,探索规律,以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教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合合美美,如你所愿。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这就形成了冲突。我和同学之间也发生过大小不同的冲突,其中,冲突比较大的就是我当卫生委员看值日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天中午,轮到我看值日了,一开始我安排女生扫地摆桌椅时很顺利,后来我让值日生熬宣睿墩地,他却在座位上和一群男生闲聊天不肯动,一看这架势,我就知道他不想干,为了让值日顺利进行,我就先让A涮墩布,等A涮完之后再让D墩地,D还是不肯干,对我敷衍来敷衍去,像个二皮脸似的无所谓的样子,我只好又让A把前两组地墩了,等我再让D墩后三组地时,他居然还不干,我已一退再退,忍无可忍了,终于和他开战了。
“今天你应该做值日,快点儿!”我态度严厉地说道。没想到他竟然说:“是呀,我中午不想做,下午补做还不行吗?!”我反驳道:“要是大家都像你这样,中午谁做值日呀!”“那你们卫生委员干嘛吃的呀?”我听后十分生气,说:“全班又不是只有我们四个人,大家都应该为集体服务!”他又没好气儿地说:“反正我现在不想做,你把我调到下午做吧!”“要是大家都跟你似的,值日不就全乱套啦!”我费尽口舌,不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越积越深,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这时,有人建议我把他的名字记到黑板上,但正如我所料一样,他根本不在乎,还说:“反正你已经把我的名字记在黑板上了,下午补一次就行了。”我看这种情形只好改变战术,与他进行心理战。我先锁上门不让他下楼玩,也不让他和别人聊天,在他边上一直给他灌输“大道理”,他终于熬不过,问我怎么办,“你现在做值日!”他仍然不干,我为了化解矛盾,不也愿与他再这样僵持下去,便求助刚才与他聊天中几个比较懂道理的男生,让他们来劝D做值日。这次,他实在受不了了,为了脸面就拿起墩布胡乱墩了一组地便想跑,还好我事先做了防备,被我一把拽了回来。我一看表,还有八分钟就要上课了,我只好让步说:“你再墩一组地就走吧,剩下的我墩。”见他踯躅不前,若有所思的样子,再这样耽误下去就来不及了,我只得使出最后一招杀手锏——吓唬:告老师。我装成愤怒到了极点的样子,说:“你再不做,我就告老师去!哼,这可是你逼我的!”他一看我真极了,在众人的劝说和我的威胁下,被软硬兼施,终于又墩了一组地,尽管对我还有些不满,但冲突已经解决了。
我们身边的冲突很多,如果每次发生冲突的双方都各不相让,针尖对麦芒,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其实就像这件事一样,双方都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制造矛盾冲突可以使读者更有融入感,这种矛盾冲突,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人物上。
文章第一段引出下文2、3节对儿时独自摆渡方方的平底红漆渡船的回忆,为后文写寻找平底红漆渡船的内容做铺垫,突出时间的久远,表达对方舟的怀念追寻之情。
关于矛盾冲突,就是我们小说发展中的一种逆向,完全超出故事情节发展的想象,而这种超出的想象是分散性的,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