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就是儿化音太重,说的太快的时候,儿话音又重,一笔带过,说的特别快就听不清。
北京方言跟真正的普通话还是有所区别的。真正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听着非常的清晰。
而北京方言儿化音,说出来的大部分听懂了,小部分还是听不懂。
那就是北京方言说的,话都非常爷们儿,非常的有阳刚之气的那种。而且南方那种婉转小调,还是要man得多。
呵呵,我找来的,仅供参考哈!
北京人:
首善之区,见多识广,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风沐浴,十分懒惰,很多人宁可在家领低保也不愿意出去工作,相当多的人依靠祖上遗留下的大四合院拆迁补偿和房屋升值;还有的是官商,靠政策吃饭,过着悠闲的生活,是全国最养尊处优的地区,胖人最多。北京的脏活、累活基本都由外地人做,外地人一旦离开北京,北京将立即瘫痪。北京人的下一代纨绔子弟非常多,讲究享受。女孩子十分开放但很有个性。北京人只要想上大学都能上,清华、北大也特殊照顾北京,毕业后政府、公司也是优先录取。北京到处是官,骑三轮的老爷子也可以牛气冲天,谁家朝中没几个人?"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北京户口十分珍贵,北京人也排外,总觉得自己是"中央的人"(很多都是外地人成为北京人之后又排外),警察对外地人当然是格外"照顾"。不过包容性还是不错的(当然不能和深圳比),06年有17万对北京男孩女孩外娶外嫁,找个北京人结婚相对容易(和上海、广州比),家长一般比较开明,北京男孩特孝顺就是满口"京骂"很不雅。开公司尽量别招北京人,北京人什么都明白,就是能说不能干,业务员比老板还牛(财务人员适合招北京人,人品可靠,跑不掉)。北京人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侃爷 辈出,号称"京油子"。王朔的小说、冯小刚的**是典型的"京痞文化"。不过北京人总的来说很善良,大气,有同情心,讲义气,热心肠,喜欢管闲事,尤其是关心国家大事,爱侃政治(小道消息不少),在中国来讲算是高素质的了。在北京发财的主要是外地人,在北京当官的主要也是外地移民,北京人庸懒难成大器,但北京人嘴巴贫,出艺人。随着政策的宽松,户口制度越来越淡漠,外地人也来北京抢饭碗,造成很多北京人失业,失落感很大。北京的文化是兼融的,官方体制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民俗文化处于共生状态,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和平共处,各拿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天津人:
很难想象与北京咫尺之隔,方言十分独特(据说受李鸿章的淮军影响很大),工资收入竟然与沈阳这样的下岗城市差不多,是个容易被人遗忘的直辖市。天津男人性格豪爽豁达,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嫌。做人义气,办事果断,很容易交朋友,女人性格也男性化,做老婆不如做朋友,骂人都是顺口溜,绝对不温柔!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卫就是天津卫,抗战时保定汉奸多)"。有几个天津的朋友应该不错。天津人本性幽默,所以就有了幽默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另外还有马三立的"逗你玩"。天津其实并不发达,北京把周边地区都吸干了,北京从来不停电,要停就停天津、河北。天津人对北京人向来不服气,足球队遇到一起肯定是死磕!天津的北洋建筑和小吃独具特色,传统文化气氛比较浓,民间艺人多。天津这地方不适合定居,沙尘暴不比北京少,报纸懒得报!
上海人:
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包容性较差,方言盛行,外地人很难融入,复旦大学也快成阿拉大学了。幸亏不是首都,否则连北京人都看不起,上海人喜欢称自己为"沪上",外地人一律都是"乡下的",不过上海历史无非才一百多年,有三分之一是宁波一带的移民(据说最早的上海人居然是从河南来的,上海人常为此愤愤不平)。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却没有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女人不会嫁给外地人的,女孩子哈日哈韩,嫁给日本人是很多人的理想。上海男人小气自私,斤斤计较,街头吵架经常半个钟头,胆子小怕老婆,甚至帮老婆洗内裤,常被丑化为"小男人"(近几年终于出了两个伟大的男人:姚明、刘翔,毕竟有钱就能培养出精英的)。其实,从另个角度来说也体现出上海男人很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所以出了不少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出诗人、武将和侠客。上海商人都是精明的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上海人很有品位,小资盛行,对生活很讲究,也很守信用,遵纪守法,做事精致,上海的产品质量全国第一。上海人不占别人的便宜,这倒很适合做朋友,不过首先得让他瞧的起你。中国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也算不错了。
~~~~~~~~~~~~~~~~~~~~~~~~~~~~~~~~~~~~~~~~~~~~~``
要说上学,北京、上海都挺排外的,基本分本地帮和外地帮,天津在这方面相对好一些,但说实话,内个城市·····哎!真不咋地!不多说了~~~~
在球场上,北京上海比赛从球员到球迷都不用动员。在网络上,凡是涉及到北京或者上海,两地人都互不服气,甚至看对方的优点也不顺眼(当然大多数人也没工夫扯这个闲篇,大多数上海人、北京人也是互相尊重)。
比如说到北京话,北京以外的一些人常常不满甚至讨厌北京话,认为牛、油、损、空
但我发现上海的文化人并不讨厌北京话,有的甚至充满感情。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以一个上海文化人的眼光来看北京人的语言:“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
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一个纯粹的上海人把北京人观察的这样透彻,而且不乏感情,也许值得北京人感谢和骄傲。
北京人的幽默语言不是自当代始,而是世代相传。
首先,幽默的语言智慧是从老北京文化传承而来。北京人说话就是逗。哪怕有的时候身陷囹圄,也会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文革中“三家村”的吴晗和廖沫沙,那是被“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的人物啊,那压力就别说了。他们关进一间房子,老北京的中共北京市委的统战部长廖沫沙对吴晗说:“我们两个成了名角,假如我们不来。这场戏就唱不成了。”吴晗说:“我们唱的是什么戏呀?”廖沫沙想吴晗是北京副市长,相当于古代的地方官,联想起陶渊明,说:“这出戏就叫《五斗米折腰》啊!”您看,咱北京市的老领导这个时候还这么幽默。
幽默不分贫富,不分文化高低,好像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启功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名人,但是他不仅没有名人和泰斗的架子,反而幽默的对自己进行自嘲,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短短几十字,堪称老北京人幽默的经典:“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启功还有件趣事也是老北京人的做派和老北京人的幽默。他的字当然是洛阳纸贵,仿冒他的字发财的也不少。有次他到荣宝斋,一位仿冒者正用启功委托他卖字的谎言行骗,荣宝斋的工作人员告诉这个仿冒者:“启功先生就在店里呢。”接着就把老先生叫来,仿冒者顿时满头大汗,启功先生看了看他的字说:“其实你写的比我好。”启功又对画店工作人员说:“他用我的名字说明他有困难,这件事就算了。”仿冒者感激不尽,启功老先生又叮嘱他:“你可别用这种字写反动标语啊。”
启功作为一个学界泰斗如此,平民百姓也如此。北京人讲究“逗闷子”,说白了就是用嘴找乐儿。自己的嘴过了瘾,把别人说的全神贯注或者捧腹大笑,就是说话的人莫大的幸福。外地人来北京看电视、听广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侃谈节目特别多。不仅仅时政要闻会请来专家分析品评,就是娱乐也会引来众多的观众听众。人们发现,干这一行的评论员乃至观众都把侃谈做为一种乐趣,谁侃的好就像在台上唱了一手好歌能博得听者的满堂喝彩,而且幽默是侃的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些年足球职业联赛,电台在球赛完的当晚“研讨”刚结束的比赛,热线忙得从来都打不通,外地来京的人很感惊异,有的广东人甚至说:“有这功夫做点生意不好吗”他们不知道,北京人的侃谈尤其是喜欢逗闷子就如同广东人的早茶一样不可缺少。
有句话有些偏颇:“宁听北京人吵架,不听关外人说话”,多少也说明北京话受到喜爱。像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倾注全部感情的福海,他对福海说话也极尽赞美:“至于北京话呀,他说的是那么漂亮,以至使人认为他是这种高贵语言的创造者。即使这与历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应该分享‘京腔’创造者的一份儿荣誉。”这何尝不是老舍先生自己对北京语言的追求呢!
王安忆这样的上海文化人高度评价北京话,可能与她接触下层北京市民较少有关,因为她毕竟属于上流社会。应该承认,北京近年来在语言方面也渐渐失去了早年的温情脉脉。北京人的语言优势常常因不节制乃至滥用而多有失去本色,这也是一部份北京人需要反思的。
北京文化方面非常发达。好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北京都有。难免的里面就会有大量以北京人为题材的作品出现。在很多的艺术种类里面都能看到鲜活的北京人性格。可能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也有北京人的存在,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谈谈北京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点,特别突出的是北京人见面,尤其老北京人,一拱手愿意称爷。看看现在的北京市,就像一个大的移民城市,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不在像以前那样。这个见人称爷,是老北京留下的一些传统。这个传统就是跟住在天子脚下有关的,过去皇城里面住着的皇帝:康熙爷、顺治爷、慈禧老佛爷,见到官差得交官爷,侃大山的叫侃爷,拉着板车的叫板爷,有的什么都不是的,大夏天光着膀子的叫膀爷。所以北京人有个与众不同的“爷”文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呢?首先北京人很讲礼,互相见面都很有礼貌。过去旗人见面,我们可以从电视剧里面看见,给您请安之类的吉祥话数不胜数。那么什么的样的人才见面称爷呢?爷一般都是同辈的尊称,再者往往是同辈之间才这样称呼,要是差着辈的可能叫小爷们,或者是岁数大点的叫老爷子。

而且在北京生活很长的时间的人们应该都知道,北京人很少称呼人为你的,如果用这样的称呼,说明两者之间已经剑拔弩张了,可能会引起冲突,一般来说都是用您。但是这个您字是第二人称的尊称,还有一个第三人称的尊称“怹”这个也是北京人的一大特点。而且“您”字的用途广泛,就连两人吵架有时候都带着这个字呢!当然这个老礼也是传自清朝的八旗子弟。

第二点,北京人自尊自爱的心理强烈。刚才说到了侃爷,《茶馆》这部话剧典型的反应了北京人说话的风格。北京人的这个侃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嘴皮子特溜,而且话不落在地上,有时候话里还透露一股损劲儿。北京人说话还跟天津和东北人不同,天津人说话有时候把自己绕进去,自我解嘲。北京人是永远骂别人,不能说自个儿,自己的地位永远比别人高一块。但北京人也发明了很多心的词汇,著名的文学家王朔叫发明了“倒爷”,意思就是投机倒把的人,倒买倒卖。
说说北京人的骂人
这个问题复杂,咱得掰开了揉碎了细说,这里头可深了。
1.北京
假如您在广州向北京人打听,“颐和园在北京吗?”年轻人会告诉您“颐和园就在北京!”而老年人则说“颐和园不在北京,在海淀。”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北京有城墙,城墙上有城门,城门洞里有两扇大门,还有一道千斤闸。城门白天打开晚上关上,有兵荒马乱还得落下千斤闸,于是城墙就成了城乡的分界线。城墙以里是“北京”,归顺天府管,城墙以外是“乡下”,归直隶管。
您听明白了吧?过去的“北京”,是地理概念,是“北京城”的简称;现在的“北京”,是行政概念,是“北京市”的简称。
革文期间修地铁,城墙拆了,改成了二环路,城乡的界限就模糊了。
2.北京人
两个陌生的北京老头相遇,越聊越投机,突然甲问“您家是哪儿的人啊?”乙说“我就是北京人。您呢?”甲答道“我们家是山西人,不过我是在北京生的。”乙说“我老家是山东的,不过我们家来得早,我爷爷那辈就生在北京了。”北京是个移民的城市,都是从外地迁来住下,延续几代之后变成了北京人。
我这里所说的“北京人”,是指1980年以前,上三代出生在北京,祖祖辈辈住在胡同里的人,他们虽然不足北京人口的十分之一,但他们才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因为经过几代人的交融与熏陶,他们已经完全丢掉了故乡的文化,传承着北京的文化。
解放以后,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郊区建了家属大院,于是形成了一群“大院北京人”,由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只在大院里互相融合,很少与胡同里的北京人接触,对北京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所以他们不能代表“北京人”。
3.京骂的特点一:不带脏字,不带父母
天子脚下是一个大官场,大小官员多如牛毛,官场习气随处可见。官员围着皇上转,百姓围着官员转,符合官场要求的就发展,不符合官场需求的就败落,这是在北京这个小宇宙生存的不二法门。
官员也骂人,但官员不说脏话。如果那个仆人说老爷骂他了,可以肯定老爷骂的不会是脏话,也不会带妈妈娘,也许只是一个“滚”字。老爷不说脏话,仆人岂敢说脏话?怕受传染就连说脏话的人都不敢接触,说脏话的人都找不着“事由”(工作)。因此,“骂人不带脏字”,是京骂的第一大特点,北京人所说的骂人,也包括训斥、贬损、挖苦、怒喝……之类。
我家解放初从山东来到北京,我很快就发现,北京的孩子说话不带脏字,骂人不带“老家儿(父母)”,哪个外地孩子要是说了脏话,北京孩子就不跟他玩了。他不仅要赔礼道歉、保证永不再犯,还要送点玻璃球、洋画或者是香烟盒之类的小礼物,这才能取得人家的原谅。
4.京骂的特点二:拐着弯的骂人
北京人从来不直接骂人,而是拐一个弯,从另一个角度说。例如“看你们家窝头熟了没有!”或者是“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呢,走!走!走!”,从字面上分析,这样的话无论如何算不上是骂人,可如果加上厌烦的表情,再加上挥挥手让他“滚”的动作,就知道这是在骂他家是暗娼。因为来了瓢客,大人就会借故把孩子打发出来玩,他回家看看就会撞上。
再如“你快到菜市口了!”,即是“你离死不远啦!”因为清朝的刑场是在菜市口。对方往往反唇相击“你该去西安市场了”——那儿是明朝的刑场,都是杀人的地方。如果说“你该上大红门了”,那可就是该宰的猪了,因为北京的屠宰场在大红门。
5.京骂的特点三:半句话骂人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骂人的话当然就更不能全说,这种断尾巴蜻蜓就让人猜不透玄机了。
那年我看到一篇小说,讲到“你大爷!”是北京最严重的骂人话,而且往往是动手打架的前奏曲,话音未落大巴掌就煽上去了。我有些不明白,去请教勤杂工老张,他退休前是治安警察,跟小偷流氓打了一辈子交道,对骂人话门清。
他告诉我,“你大爷”就是“我是你大爷”,算不算骂人?两说着。
比方说,几个老街坊,或者是几个老同事坐在一块聊天,来了个欠揍的小子调皮捣蛋,惹得大家都讨厌他,这时就会有一位老头站出来,拍着老腔教训他“你爸爸也不好好管管你这小子,我是你大爷,今儿就替你爸爸管管你。”当然不会真打,也就是吓唬吓唬。他就是邻居家的大爷,他说“我是你大爷”怎么能算是骂人呢?
后来,年轻人学话说,同龄人之间也说“我是你大爷”就有些找便宜了,再加上真打,那就是骂人了。连打骂带,说话必然简洁,最后就简化成三个字“你大爷!”
6.结语
北京人的骂人,往往和开玩笑没有明显的区别,许多话都在“算不算骂人”的两可之间。判断是否骂人,一要看环境,在朋友聚会推杯换盏的饭局上,一般是不会骂人的,对陌生人和新结识的朋友也不会骂人;二是看语境,在叙事而不是吵架,就不会骂人,即使是破口大骂也与在座诸位无关,不一定是在骂谁呢;三是看态度,只要不是怒目金刚的发火,就不会骂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