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难免会遇上孩子情绪失控。如果孩子情绪失控大哭怎么办呢?

我们都难免会遇上孩子情绪失控。如果孩子情绪失控大哭怎么办呢?,第1张

我们都难免会遇上孩子情绪失控。尖叫哭闹样样来,身为爸妈却不知道能怎么帮助他,心里充满无力和心疼,甚至有时会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更觉得自己好失败打压?忽视?这样做真的好吗?我们该怎么面对孩子的情绪失控?今天妈咪爱整理了资深幼教老师提供的实战经验「一个心法、五个步骤」,让我们一起拥抱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挫折,一步步处理情绪!

孩子的眼泪,你读懂了吗

一方面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尚未成熟,一方面可能因为他的经验是只有哭闹才有人回应,所以在他需要被注意的时候,选择了用哭闹来表达,但其实背后没说清楚的沮丧、焦虑、挫折是:「我有情绪、我有需求,希望你们注意我。」当孩子哭闹,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时,很容易出现两种反应:忽视,以及打压。也许我们能得到暂时的效果(因为没有人理而放弃哭闹,或者被打被骂而吓到安静),但其实,父母的这两种反应对孩子伤害很大⋯⋯

忽视,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安全感。打压,会让孩子自卑地否定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对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千万别觉得「打一打他就乖了」或者「不理他就没事了」,这些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心法、五个步骤,我们一起学习,照顾到孩子的无助与沮丧!

心法原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千万别在孩子情绪失控的状态下说教,只会造成反效果!

这个原则其实就贯穿了整个处理的步骤,接下来会一步一步解说

步骤一把否定批判憋回去

——你以为你在否定行为,孩子以为你在否定他

当我们说:「不准哭!」「不要闹了!」「你又乱丢东西!」「怎么那么皮!」我们心里可能是想纠正孩子此刻的行为,但孩子心里接收到的是「妈咪不喜欢我,妈咪在否定我⋯⋯」长期下来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落,甚至觉得不被爱,长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我们能做的,就是戒掉一时的嘴快!

步骤二描述情境、命名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减少无助感,并用语言描述情绪,同理他的感受,前面我们说过,孩子哭闹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我们这时候就可以先帮助他(也是在示范)描述现在的情境以及他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减少孩子的无助感(因为他知道你接收到他想表达的意思了),另一方面也藉由同理孩子的感受,来安抚他当下的心情

例如:

「妈咪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现在想要吃饼干。」

「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很想继续玩,还不想回家,对吗」

有时候,这样简单的句子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多练习几次就会发现没有那么难!

步骤三陪伴孩子找情绪出口

——憋住的情绪,可能长成暴力/自卑,不如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宣泄,东方含蓄的文化很少教我们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只规定「不能表现出来」,不能哭、不能生气、不能软弱⋯⋯我们从小被这样教育到大,很自然也会拿这一套来规范孩子,但其实,没有被表达或释放出来的情绪,憋在心中很容易「内伤」,甚至默默长成暴力或自卑,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给孩子久一点时间,陪在他身边,让他知道他可以安心的宣泄情绪,是很好的帮助,也是珍贵的教育机会。难过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如果难过就先哭一下,妈妈陪着你」,生气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发泄的建议:「生气的话可以槌这个枕头,发泄一下」

步骤四:教孩子下次如何表达

——拥抱、深呼吸帮助孩子平静,让孩子知道用说的比用哭的有效,等孩子发泄得差不多,我们可以拥抱他、和他一起做深呼吸(这两个方法实测满有效的~),前面说「千万别在孩子情绪失控时说教」,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才能真的听进去你说的话,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指责或检讨他刚才的行为,而是温和且坚定的告诉他:「刚刚妈咪不知道你要什么,因为你一直哭,妈咪听不懂。下次你可以这样说⋯⋯」透过一次次教导孩子正确表达,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清楚说出自己的需求,比起哭闹还要能达到目的。

步骤五提供孩子新的选择

——用正向叙述取代否定句,给孩子「选择」,而非命令

如果只讲否定句(不要拿剪刀!不准画在墙上!),孩子反而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可能会继续原本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以改说正向的叙述,再加上一个「选择」,给孩子一些自主性和空间,有时候孩子喜欢唱反调,所以比起命令句,给孩子两个选择,他们反而会真的从两者之中做一个选择去做喔!(偷偷说,这招真的很好用~)

比如:

当孩子不想睡觉,比起直接命令「去睡觉!」,可以试试这么说:「今天你想盖这条被被,还是想要睡在睡袋里呢」当孩子画画在墙上,比起说「不准画!画在纸上!」,可以这么说:「我们来画在别的地方看看,你想画在画本上,还是想要画在这张白纸上呢」

最后要提醒妈咪们的是,这些改变刚开始做起来会觉得很难,而且也不是特效药,不是用了一次就能立刻成功,我们需要时间慢慢改变,孩子也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在我们感到挫败的时刻,可以这样提醒自己:我们要的不是孩子当下不哭,而是未来,我们无法陪在他身边的时候,他能否自己擦干眼泪,重新出发。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来的,如果孩子有表现的话,爸爸妈妈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是可以痊愈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1

从狭义上讲,情绪是指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与社会文化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总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由刺激引发的,是主观的和可变的。由于人的情绪要通过表情和言语举止流露出来,因此,情绪和行为是分不开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是指其情绪情感活动产生变态与失常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同年龄儿童所应有的行为有明显的偏离。

分类

情绪与行为障碍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从教育角度,

有的学者将学龄儿童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分为:人际关系问题、行为规范问题、抑郁情绪问题、焦虑情绪问题和偏畸习癖五类。

如按严重程度分类,美国学者克拉里森把情绪与行为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轻度:对个人及他人不致造成太大困扰,能与别人维持相当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影响。

中度:在情绪上感受极大痛苦,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深受其行为问题的影响。

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与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中,由专门人员长期加以辅导。

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划分,则可分为超控型和低控型。

超控型儿童由于过分控制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出害羞、焦虑、孤独、胆怯、不合群等行为特征。

低控型儿童主要特征是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受到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男生比率较高。

学习特点及其特殊教育需要

大部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在学业方面,他们是学习困难学生。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由于情绪行为障碍造成的。解决他们的学业问题首先要解决情绪和行为障碍问题。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学习存在以下特点。

1、 注意力涣散。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难以把注意力高度聚焦在学习内容上。

2、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当他们学习跟不上时,

情绪波动大,常常高度怀疑自己,主导情绪悲观,容易自暴自弃。

3、对合作学习以及其他学习活动反应淡漠,不会协

作,主观意识强烈,常常歪曲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4、对外部事件和与学习本身无关的事情反应过度敏

感,常常因小事造成情绪、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适。

5、部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患有学校恐惧症,害怕

上学,总是设法逃学、撒谎;有的害怕回答问题,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不敢与人对视。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因而也有其特殊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教师应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必要时求助心理治疗师),尽可能减少他们的心理冲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

创造良好氛围,增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避免孤独感;

组织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学生群体;

引导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通过建立伙伴间的友谊发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

调整授课内容和教育方式,使教育更富于活力和感染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生活积极性,提升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和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多用鼓励、奖励等正强化方法以及拥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方式矫正他们的行为。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2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选择对自身有价值的行为规范来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一般而言,适应社会行为规范者被视为正常,不适应行为规范者被视为异常。不同社会的社会文化标准会有所不同。较复杂的社会还存在亚文化的问题,在亚文化群中属于正常和适度的行为可能被主文化群认为是异常或不适当的。

即使是在同一文化群体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可能有各自的标准与期望。因此,要鉴定评估一个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是否正常,取决于用什么标准。很可能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正常的儿童,在另一个社会看来有严重的偏差行为。当然,社会文化标准对评估标准的制定有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在一个社会中适用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标准测验,在用于另一社会时需要对测验的内容、测验标准进行本土化的修订后才能有效。

此外,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可能还伴有其他障碍,例如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等等。这种并存的状况,增加了界定的难度。以上的复杂状况,给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3

一、智力和成就方面

(1)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中等(90左右),只有少数智商在中等以上;

(2)缺乏理性和灵活的思维、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3)自我认识能力差,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能正确评估自己;

(4)有能力,但学业成绩差。

二、人际关系方面

(1)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互动能力欠佳、经常发脾气、攻击他人,所以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较妥善的互动关系;

(2)独来独往,不加入同伴的游戏;

(3)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通常不受同伴的欢迎;

(4)在家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到外面却闭嘴不说话;

(5)只对特定的人开口说话。

三、言语表达方面

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表达能力欠缺,经常说些与情境无关事情,常会用显著尖锐或特别低沉的音调讲话。

四、日常生活方面

部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理能力不足,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也不能够清楚地表达及要求。

五、生理机能方面

(1)知觉反应薄弱。对外界光线、声音的刺激反应较迟钝,或出现过当的反应;

(2)饮食或睡眠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身体的不适反应比较迟钝。

六、社会适应方面

(1)控制能力较弱、常发脾气,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经常喜怒无常,且不合情境及时宜,以自伤、攻击、破坏为最直接的表现。

(2)常会重复做一些不自觉而可能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如:摇头、抓发、摆身、扭衣角等,这些自我刺激的举动,渐渐会成为习惯性的动作很难加以控制。

(3)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可能出现攻击和退缩行为。

(4)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常出现异常行为,诸如打架、戏弄、碰撞、大叫、不顺从、哭泣、破坏及野蛮作风等。

(5)表现出退缩行为的儿童基本上行为幼稚或不愿意与他人互动;表现出社会性孤立,很少与同伴玩耍,缺乏玩乐的能力,有些会有幻想和白日梦。

(6)有些表现出退缩行为的儿童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有些会退化到先前的发展阶段,同时要求不断的协助和注意,有些则会产生莫名的沮丧,而造成自杀。

七、兴趣与注意力方面

大多数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无法静坐,被所有事物分心,白日梦过度,不做劳动,记忆力差,注意力短暂,好像没听见,昏昏欲睡,缺乏兴趣。

并非所有的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都具有上述全部特征,往往有一种或兼有两种以上上述的特

孩子的情感受到创伤之后,极其渴望父母的理解。作为家长,当孩子向你倾诉受伤的经历时,你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面露同情和理解的神态,顺着孩子的心思引述话题,让孩子尽可能把心里的烦闷倾诉出来。如果你用心倾听了孩子的话,那么了解孩子受伤的原因并不难。然后你可以简要地分析一下,给孩子提出简短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孩子的情绪还在低谷,你不必和孩子说得太多,而应该简洁明了一些,给孩子一些思想上的点拨,以便让孩子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见过很多能力很强的职场人,发展后劲很差,抗挫折能力差,仔细跟他们聊了以后,才发现大部分都是原生家庭有各种各样的不幸福,有的是撞见父母出轨、有的是经常被爸爸打、有的是从小被祖父母宠溺。

于是感叹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童年缺爱不是根源,根源是自此建立了不健全的人格。

在上学期间,家庭教育的负面效果会表现的很少,相反,很多人还因为要摆脱家庭的困窘而成为了学霸。

最可怕的批判就是来自于父母的批判,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批到大。

上学的时候,吐槽你为啥不能考100。工作了,吐槽你为啥没赚一万。

大部分人的童年,压抑、太压抑了。

但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少爱充盈,TA就会有多强大,这是从TA一出生就开始积累的。尤其在人生过半,35-40岁以后的发展才会看出来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爱与勇气是一棵树的根,根有缺失,树自然是长不高的。

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内心缺爱,不敢放开自己与团队成员建立信任,这种人只能单打独斗,人际关系堪忧,难成大事。

有些人是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无法与亲人建立信任、坦诚交流,造成家庭不幸福、勉强度日。

有些人是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深度恐惧,在重大决策上摇摆不定,造成怎么飞也飞不高。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和接纳自己,所以无法克服特别大的困难,或者扛住特别大的风雨。

人常说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偏离角度一定,随着走的越远,偏离轨道的距离就越远。

父母给孩子注入的第一桶爱,在三岁以前。你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回应、每一段对话,都是滋养宝宝内心爱的源泉。你的爱就是你的时间,错过了这个亲密期,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当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以后,比如7-8岁,他什么都能自己干了,完全不需要依赖你。你再想影响他的想法已经很难了。

如果十几岁,那就已经到了叛逆期,说啥都不听。

所以有的人说,我的孩子真难管、没办法了、不知道怎么管了,大概率是3岁以前这个时期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造成原始的亲密信任关系就没有建立。

在职场中,我发现原生家庭中缺爱的孩子,很难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他们的内耗非常大:

缺乏爱的孩子核心非常不稳定,非常容易摇摆或过于执念。

缺乏爱的孩子总是有“缺失感”,限制性信念很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挑战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

缺乏爱的孩子眼神总在闪躲,很少看到他们平和、踏实、喜悦、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总是不开心。

HR刀姐:刀姐常说的“限制性信念”是个什么鬼?

因此,真的呼吁每一个父母要审慎思考要孩子的决定。一旦要了就必须负责到底。

如果你打算要孩子,先修炼自己成为热情有爱的人,让自己有强大的内心去抵抗狂风暴雨。

内心有爱、充满善念的家长,才会培养出有爱的孩子。

有些人的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万一你的童年不幸中招,应该怎么办?

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

而且这个事情,越早越好:

1保持距离,各自安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如果原来的环境让你太痛苦,不妨给自己一个选择,换个城市、换个住处、换种心境。

当孩子已经成年甚至工作,再生活在一起难免对两代人都是考验,不妨给彼此留足够的空间。有需要唠唠嗑,没事儿就各忙各的,不要过度干涉彼此的生活。

更不要互相混淆了边界、搞乱了角色,奶奶成了爸爸或姥姥成了妈妈。

这种角色的错位将破坏小家庭的稳定性,给下一代继续造成成长隐患。

2遇到性格上过不去的坎,多去学习相关知识

性格上过不去的坎多有童年的影子,因为这不可能是今天才形成的,往往是很多年前在与世界交互的过程中就留下了痕迹。

但很多伤都需要自己治愈,而不是放逐给时间去淡忘。那不叫治愈,充其量叫逃避。

和自己的童年和解,就是深刻的看到这一切发生的过程,意识到这个模式是如何运行,看清了也就放下了。

摘录曾经很治愈我的一段话,来自《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当身为父母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防止他们受到危害,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用再需要善尽父母职责的时候,他们无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行为这个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表示不以为然,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

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感,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

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

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

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

我对你的不以为然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

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

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地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遁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向我咨询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会自动结束。

如果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你,千万别跟他们说他们是无意识而且被小我掌控的。这样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地无意识,因为小我会采取防卫的立场。你能够看出那是他们的小我,而不是真正的他们时,就已经足够了。小我的模式,即使是持续了很久的时间,当你的内在不再抗拒它们的时候,有时会奇迹般地消失。抗拒只会给它们更新的力量。即使它们不消失,你可以用慈悲心来接纳你双亲的行为,不需要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需要认为这些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3向前看,建立新模式

第1条给了你空间,第2条给了你新知,那么第3条,你将可以给予自己新的模式和路径,要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

(关于建立自信,可以看以下这篇干货)

HR刀姐:在职场,自信到底有多重要?

你要下决心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在模式摇摆的时候,给自己投上正确的一票:

原来遇见事情是这样做,现在你得管理好自己,遇见同样的情况要那样做。并且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让这个行为模式成为你的新习惯。

(关于管理自己这个话题,可以看以下这篇干货)

HR刀姐:如何做好复盘,实现个人飞速成长?

关于治愈自己这件事情,仍然可以按如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复盘,不断剖析和建立更好的自己。

最后,祝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进化,如果不能,原谅他们,帮助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己先得到进化。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受教育不是只值那几个铜板而已。

1、身上有明显的伤痕。

比如耳朵、背部、胳膊等,检查孩子有没有红肿、青淤、破皮等外伤,一边观察一边和孩子沟通。

2、试试角色互换游戏

家长可以扮演小朋友,让孩子扮演老师,表演老师每天都在跟小朋友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包括老师怎么给他们换衣服擦屁股,都会在游戏中引导孩子表演出来。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知道幼儿园的情形,但足以让家长心里有底。

3、及时保留证据并寻求法律援助

一旦发现孩子有受到虐待的情况,及时到学校、幼儿园调取监控录像。同时还可以联系其他家长,了解别的孩子是否均受到虐待,对孩子身上的伤痕进行拍照取证,保存就医记录,并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对涉事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出现虐童事件,一定及早对孩子的创伤性心理进行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9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