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作文要有什么技巧

写景状物作文要有什么技巧,第1张

抓住特点

  写景状物文第一是对事物须仔细观察。观察是写景的前提,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文的写作对象是事物,需要抓住被写作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抓特征,是各种作文中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点就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从而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使景物的特点突出。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例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就紧紧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所写的景特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抓住能表现特点的事物

  写景就要把所写的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只抓住景物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只是给读者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必了使画面变得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所抓的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越多,特点就越明显,越突出。 具体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了突出春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特点,抓住了能表现这些特点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们的活动,使我们感受到春的美和活力,使春的特点具体而突出。只把景物摆在那里,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这样,才能使读者的眼前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很好地表达是作者的感情,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草时,细致地描写了春草的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草的质地——“嫩嫩的”;春草的色泽——“绿绿的”;春草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样,就把春草的美和勃勃生机很好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不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在描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有时,单纯地描写要写的事物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具体,对感情的表达还觉欠充分,此时还可以描写其它看似与所描写景物无关的其它事物,这就叫侧面描写,例如,在写春草时,作者还写了孩子们在草地的嬉戏。通过这些活蹦乱跳的孩子的活动,更表现出春草的活力和可爱,这就是侧面描写的作用。 另外,在描写事物时,有的事物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下笔去做具体的描写,例如写春风,这春风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如何下手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感官。这样,也能把较为抽象的事物写具体,例如在写春风时,作者就抓住了触觉、听觉、和嗅觉这些感官,把无形的春风的轻柔、芳香、和悦的特点写具体了。

安排好顺序

  既然写了这么多能表现景物特点的事物,那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有一个顺序问题,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可用的顺序很多,例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顺序,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顺序,二是要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特点;三是由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真实。 因此,写作前,我们务必要找到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或逻辑、或空间、或时间,切忌乱描乱写,东拉西扯,七拼八凑。另外,还须注意描写景物也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这样安排顺序,是完全按春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所以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而随后随着景物的顺序,春色越来越浓,春意更加盎然,后我们看了文章就看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如此的真实,可信。

用词修辞

  古人在写景时尤善字斟句酌,他们年留下的许多句子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他们炼字的结晶。那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不妨也学学古人,尽量地选用那些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词或句来描绘景物。还可以把景物当成人来写,注意要形象生动,贴切实际。

变换描写角度

  在描写时,不要平铺直叙的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景物也给读者主体化之感。例如,我们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可以把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可以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表达感情

  主要的目的在抒情;书写时,景的文字分量应该比较重。 将作者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 任何写景的文章,并不仅仅单是为了写景,也就是为写景而写景,大凡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要么满怀喜爱赞颂之情,要么满怀痛恨厌恶之情,并根据自己对景物的情感态度来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修辞等对景物进行描绘。 写景不只是为写景,写景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把感情注入于所写的景物之中,才使所写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更好地感染读者,写景中,表达感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借描写表达感情;借联想表达感情;借议论表达感情和直接表达感情的诸多方法,我们可以不断的学习,灵活的运用。

编辑本段写景作文方法

感官拓展法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朱自清的《春》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花、春风草、春、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时间拓展发法

  时间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还可以从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来写。这样,不仅从时间上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把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方纪的《三峡之秋》,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不同特点,描绘了三峡中秋之日不同时间的不同美景。时间——景同,时间不同(一天的早晚、一年的四季)的变化。

空间拓展法

  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描写景物时,应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去描绘,才能准确表现出景物特点。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文中先后两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多角度、生动的描写,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空间——远近、内外、上下等不同视野的转换,或散列式写法

虚实拓展法

  写景不仅要实写,也需要虚写。虚写就是采用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方法描写景物。景物虚写的途径很多:可以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可以借助梦境虚写景物;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蕴情,情景交融,等等。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虚与实的有机结合,不仅打开了行文的思路,而且使写景画面富于立体感和艺术性。

状物绘景法

  状物写景要富有活力,运用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横生。

修辞手法状物绘景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诞红比作淑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耶诞红的美丽。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恐怕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但是一定要注意,绝不能满篇文章都是长长的排比句。

景情结合法

  一、 以景勾联情思: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二、 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三、 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四、 寓情于景中: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投入自己的感情 写作文最重要的莫过与融入自己的感情,不然不生动,写景的作文也是这样。别人看了才会融入、投入进去。但要注意不能太生硬,不要直接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情,要让别人从文章中读出你想要表达的感情。

望采纳,谢谢!

摘要:本文从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思路和方法:1、明关系:景因情生;2、理思路:走好三步;3、抓特征:触摸脉搏。

关键词: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

一、目的意义

在各类散文样式中,写景状物散文最具美质也最难读懂,它经常成为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作品的命题选本。研究关于此类散文主旨把握的问题,出于以下目的:1、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一般创作思路。2、快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扎实提高阅读能力。3、明确主旨和材料(景物、人事)、主旨和思路的关系,以景物和思路为突破口,探讨和把握主旨。研究的意义在于:1、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方向,实现全面正确答题,切实提高解题能力。2、把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解读复习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为高考散文复习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二、现状分析

除了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普遍怀有畏惧心理,阅读能力较弱,解题无从下手,大致表现为两方面:

1、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文章共17段,每段字不多,语言诗化,行文貌似杂乱。先看开头4段:先写落叶带来秋愁,再说“落叶没有哀愁”,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觉得前后似乎矛盾又缺乏勾连。下文作者由落叶联想到家乡的老树、炊烟、山崖、屋檐、母亲等,无法将落叶与我、家乡的景物和母亲联系起来,摸不准文章的意脉,对落叶的内涵难以作出正确的解读,文章主旨也把握不准。又如2008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第一问,有些学生仅凭“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诗句作主观理解,认为作者想借郭小川的诗歌表达对古阳关最终消逝的释怀,进而赞美今阳关的美丽富饶。明显,学生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结构、古阳关特点和作者情感,犯了断章取义之大忌。联系上文,作者认为“他们(将军和士兵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哲思与诗情,说明古阳关也具有苍凉美,也应该热烈赞美;再结合最后一段蕴含豪情的语句,便可得出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2、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材料和主旨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可是,有些学生只抓住了“戈壁石”美的特点,没有好好把握此段内容和上下文及主旨之间的关系,主观揣测,概括不全,结果只答出“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其实,上文以“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表现了大西北的顽强不屈、粗犷坚韧,下文以“美丽诱人、“呼喊我”的“戈壁石”,再次突出大西北特点,表现文章主旨,故答案如下: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又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本题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部分考生答作“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这样的回答显然很笼统,对文章主体(泥泞)的把握不够明确,有盲目套用术语之嫌。文章开头描写雪,是为了突出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正确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三、思路和方法

为引导学生如何把握主旨,迅速地读懂文章,下面谈谈关于主旨把握的一些思路方法,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1、明关系:景因情生

散文总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的是谋篇、选材、技巧、语言等,“神”指的是思想感情,即主旨。虽然散文结构灵活多变,材料五花八门,技巧不拘一格,语言风格各异,但是主旨是唯一不变的。并且,主旨与谋篇、选材、技巧等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如何谋篇布局,必须服从于主旨的需要。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选择的景物和人事,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一篇优秀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其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等,自始至终都与作者的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配合得严丝入缝。

例如《荷塘月色》。作者撷取了塘边的树影、灯光,塘中的荷花、流水,塘上的白雾、月色等这些景物,另加江南采莲一事。从景物看,色彩以淡为主,间以浓抹;声音以静为主,间以噪闹;亮度以暗为主,间以明光;形态以美为主,间以阴怖。从人事看,江南采莲是少男少女示爱的尘封往事,作者心系之却无以至之。景物和人事随着作者情感的波动而起伏变化。景因情生,景随情变,透露着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现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而形成的一条曲线。又如2007年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可选择语言技巧或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此句景物描写及所包含的作者情感。这些雪野里的“精灵”(无名小花)是大自然的弱小生命,与上文“一棵巨树”宏大壮丽之生命同样值得礼赞,因为宏大与弱小的生命“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作者对小花那样弱小生命充满喜爱,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心怀感动,正是这样的情感诉求,才有如此有情味的景物描写。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这种情景关系,答案就不会偏离命题指向。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②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如果明确了景因情生、景随情变的情景关系,就打开了解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的第一扇门户。好的散文,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和人事叙述,一切都为了主旨的需要。从景物和人事入手,探寻散文主旨是符合散文文本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是正确而有效的策略。

2、理思路:走好三步

散文内容丰厚繁杂,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隐藏于文字之间,但是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表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上,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和人事——其它的景物和人事——揭示主旨。主要景物和人事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和人事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高考的散文选本大多较为规范,能大致体现以上思路特点。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马樱花》。文章思路可整理为:过去 “大院子里”的生活(其它人事)——过去庭院里的马樱花和如今阳光下的马樱花(主要景物)——对新旧时代马樱花的感悟(揭示主旨)。理清了思路,主旨便豁然开朗:文章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反过来,把握了主旨也有助于对选材、谋篇的理解。比如第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涉及其它人事,可联系主要景物马樱花和文章主旨,再稍作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又如2008年福建卷《吟风》。文章思路可整理为:“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的银杏(其它人事)——具有丰厚内涵的风(主要景物)——对风的本质的领悟和抒发豪迈之情(揭示主旨)。第12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四时之变”可联系其它人事——银杏;“风骨不变”可联系主旨揭示——对风的本质的领悟,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整合,便可得出答案:①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②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这三部曲,概括了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简化了散文繁多的内容,帮助考生迅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从而正确解答相关题目。

3、抓特征:触摸脉搏。

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外现。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赋予景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因此,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触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写大西北环境恶劣,左公柳“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民勤人“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戈壁石“呼喊我”。这些景物和人事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我们稍作联想感悟,不难得出文章主旨:讴歌了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生命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大西北的深情向往和热烈赞美之情。又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落叶既是文章景物对象,又是全文线索,也是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和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的象征。凄美如蝶的落叶知道叶落归根,为我成长而绿为我成熟而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对母亲和故乡深情的怀念,对母爱深深的感激,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无尽遗憾。

抓景物特征时,要留意景物的人格内涵、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这些都与主旨密切相关,不容忽视。

我在高三复习中,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再加以一定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大多能较迅速地读懂文章,正确把握主旨,答题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当然,散文主旨的把握需经长期的阅读积淀,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考生如何正确把握主旨,是快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才能纲举目张,心领神会,从容解答。

有些学生写有关写景或状物的作文,写得不很理想,要么语言平淡无奇、苍白无力,读后味同嚼蜡;要么是语无伦次,没有先后顺序;要么是纯粹是描写景物,缺乏思想感情的投入,没有灵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巧妙地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我认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完叶圣陶的《荷花》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植物的作文,采用了分步指导的方法。 首先我以各种颜色的菊花为例,带领孩子们注意观察。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后,进行长时间、全面、深入地观察,既观察它的整体,又观察它的局部,既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姿态等),也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风过现象等);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抓住绿叶与花朵的形态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把握每一种颜色与众不同的地方,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后写出的植物才会下笔有神。 另外,我要求学生选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有的从上到下,有的由内而外,有的自远及近……确定观察的顺序后,孩子们的作文各有千秋。 再有,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绝没有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在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一品冠的外形特点后,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渗透了真实情感的写景类作文, 同时,在引导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时,要求孩子们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描绘的景物形象化,带有人的特点、人的感情,这样就能做到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有机的融为一>体。 具体实施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提前布置作文任务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要求写什么(自由写一种植物,可仿照《荷花》突出重点,写进联想) 二、结合阅读原文,指导写作 结合原文,边讨论边讲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反复阅读,开拓思路 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原文,从中汲取自己作文相关的其他营养,课后可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作文。 四、教师进行习作前的指导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早已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引导他们讨论:自己写什么植物如何写应抓住植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五、学生习作,课上教师巡视指导 六、写生自改,互相修改 进行修改后,学生反复读,自改,在和同学互相修改。 七、教师精批细改 在学生反复修改后,教师在进行批改,教师的评语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 八、集体讲评,交流习作体会 交流习作体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次作文的规律。 分步指导写作,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写景类作文指导中,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作文教学的快乐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而我感觉我家乡的梨园也可以和阳朔相媲美,跟他们一样美不胜收。不信,就来看看吧! 初春时,梨树上挂满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仲春时节,那些才展开的嫩嫩的叶子,宛如一条条为梨花编的蕾丝花边。那梨花从里面拱出来,露出雪白的笑脸,手挽着手,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白色的海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点点嫩**的花心;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好像一颗颗白豆子,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梨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像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立在那儿,很美;看看那一朵,像一位穿着白纱裙的少女,微风吹来,她就翩翩起舞,很美;再看看这一朵,像一位用白玉精雕细琢的少女,微风吹来,她就频频点头,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再看看那一朵,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像一个羞答答的少女用手捂着脸,不说话,也很美。如果把这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花谢以后,结出了幼果。那些绿色的小果子齐心协力,把梨园点缀成了绿色的海洋。 秋天迈着沉甸甸的脚步走来了。随着雨露的滋润,阳光的沐浴,梨子已经又大又甜了。落叶像一只只在梨园里飞舞着的金**的蝴蝶。这时的梨园变成了金**的海洋。 冬天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向我们走来。这时,梨园已变成了粉妆玉砌、玉树琼枝的世界。那一棵棵梨树,挺立在银装素裹的梨园里,好像战士一样守卫着我的家乡。 这就是我那拥有着白色、绿色和金**的家乡。你觉得我的家乡可不可以和阳朔相媲美呢?

写作思路及要点:发挥想象力。

正文:

听到这优美的,高低起伏的乐曲时,我,似乎来到了正在下雨的小树林。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风儿慢慢的散着步,落在小花的身上,就像一层薄薄的轻纱覆盖着它。雨越下越大了,风儿也越跑越快,雨嘀嗒嘀嗒落在地上,象一个乒乓球在弹跳。

忽然,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风儿也快速的奔跑着,发出了“呼——呼”的声音。雨也“哗啦哗啦”下个不停。花儿不停的点头,柳枝随风摇曳,象是在和着美妙的声音跳着舞呢!

写景状物散文是散文中的主要类型。这类散文,内容上以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上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人教课标版第一单元选的就是这类散文,它们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这三篇散文,其共同点是:写景美、情味浓、意蕴深、语言美。根据这几点,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阅读:

一、赏析美景

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景物描写是首先要关注的,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不同的形象、色彩、状貌、趣味。这些景物显于了作家对自然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我们首先要会赏析。如何赏析呢,一般来说,要注意这样几点:

1、抓景物的特点

所谓特点,就是这一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的特别之处。如《荷塘月色》就描绘了荷香月色这幅美景图,这幅图不像江南采莲图,它不是水彩画,而是水墨画,从色调上来说是淡雅的,而不是浓艳的;从画面来说是清丽的,而不是明媚的,从氛围来说是安谧的,而不是热闹的。这幅图表现的是宁静、朦胧、和谐,我们可以从淡云、静荷、薄雾中见出,从淡香、颤动、静泻中见出,从色彩、氛围、格调中见出。

2、看写景的角度

看写景的角度,总体上要把握这样两类角度,一是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如《故都的秋》写小院静观,既用视觉,如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又用听觉,如驯鸽的飞声。写落蕊轻描,既有视觉,如铺得满地;又有触觉,如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二是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仰视、俯视、远视、近视、环视;动景、静景;实写、虚写;定点观察(观察者不动)、移步换景(观察者移动)等。如《荷塘月色》描绘荷香月色,就既有远视(如有些大意的远山),又有近视,如对杨柳、路灯的描绘,还有对荷塘四面的描写。写荷月既定点观赏,又移步扫描,既写了荷塘静景,也写了荷塘动景。整个一篇文章,写荷香月色求实,而写江南采莲则务虚。即使是写荷,也做到了虚实结合,如叶子出水很高便是实,而像亭亭舞女的裙则是虚,由实到虚,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拓宽了意境,加浓了诗情。

3、品写景的技巧

三篇散文都体现出了很高的写景技巧,《荷塘月色》中有比喻、通感、排比、拟人,还有叠词和精妙的动词、形容词,《故都的秋》则有对比、烘托、渲染、排比,《囚绿记》则有绘形绘色和象征等。

二、体会情感

写景状物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悲凉与眷恋,《囚绿记》因绿而生的欢悦恼怒怀念等复杂情感,这一些,要注意体会。如何体会这些深沉的情感,主要的有:

1、披情入文,反复诵读

读,是最好的体味,一遍遍的读,带来的是由不懂到懂,由懂之甚少到懂之甚多,由懂得浅到懂得深。

2、专注查寻,注意梳理

查什么,查文眼,查感情基调,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如《故都的秋》中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理什么,理情感线索,理感情发展变化,如《荷塘月色》中的情感链: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如《囚绿记》心理线: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要善于透过文眼、直接抒情句和情感链、心理线来体悟散文蕴积的情感。

3、发挥想象,换位思考

不要作旁观者和局观人,深入到文中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苦,见其所见,感其所感,调动生活中的某些阅历、体验进行感受与体会。

4、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散文的思想情感很重要。如要体会《故都的秋》的悲凉,我们就有必要了解郁达夫的悲伤的童年(三岁丧父、孤苦零丁)、漂泊的中年(安居无所,定有所悲,失子之痛),有必要了解郁达夫所处的动荡的社会,有必要了解郁达夫的独到的审美观与文学追求等。

三、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透过优美的语言,我们才能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才能体会散文家丰富细腻的情感,才能感知散文的美。

品味语言,就是品味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表意丰富的句子,品味所用的种种写作手法。

如何品语言呢,基本的途径是读,方法大的有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法、剥笋法、批注法、提问探究法、上下关联法、外引内联法,小的有替换法、删除法、改动法、比较法、想象法等。

四、注重审美创造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我们要注意审美。

如何审美,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些我们是可以做的:

1、学会用美的眼光来读散文

读散文,不是认字,而中品美,通过读把内容的美、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声韵的美传达并表现出来。

2、学会用美的心态品散文,写散文

散文是作家用美的规律、美的原则、美的心营构出来的,因此需要我们用发现美、挖掘美、品味美、创造美等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是从更宽更高的阅读视野中比较分析,综合评判各篇散文的美,二是从更细更深更新的角度写出感悟性语感随笔,对散文中的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三是借鉴与学习,努力在语言的天地里试用和再创造:或仿写,写小散文或片断;或鉴赏,写语感随笔;或思考,写读后感;或积累,或改写,或全新创造,都可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2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