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霖铃过渡句蕴含

《雨霖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霖铃过渡句蕴含,第1张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杨柳岸晓风残月,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念”字的主语是谁。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这个雨霖铃这首诗当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相思相恋之情,这是借物传情的一种,是那个古诗常用的写作手法。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而此时,离别却在眼前。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多么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回来,倾诉千种风情。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吟低唱?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仕途坎坷,寄情乐章,多与乐工伎女为友。作品广为流传,时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善作慢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形容尽致,语浅情深,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乐章集》。

这是一首离情词。词的上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首三句交代时代和环境,渲染别离的氛围,那离别的地点、时令、环境无一不令词人感到离别的伤感。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满腹话语竟又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想到此次分别而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上弥漫着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不难想像。

下片设想别后相思。起首二句,点出自己在清秋时节离别的心境。接下来二句烘托人物形单影只,前途渺茫之感,进一步渲染了离情。最后指出纵然有良辰美景,也提不起兴致来欣赏,内心深处涌起千般伤感万种柔情,又能向谁诉说?更加体现了两人的情真意切,离别的愁苦无法释怀。词以问句结束,留下无穷意味,让读者去体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2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