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雨霖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仕途坎坷,寄情乐章,多与乐工伎女为友。作品广为流传,时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善作慢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形容尽致,语浅情深,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乐章集》。

这是一首离情词。词的上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首三句交代时代和环境,渲染别离的氛围,那离别的地点、时令、环境无一不令词人感到离别的伤感。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满腹话语竟又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想到此次分别而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上弥漫着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不难想像。

下片设想别后相思。起首二句,点出自己在清秋时节离别的心境。接下来二句烘托人物形单影只,前途渺茫之感,进一步渲染了离情。最后指出纵然有良辰美景,也提不起兴致来欣赏,内心深处涌起千般伤感万种柔情,又能向谁诉说?更加体现了两人的情真意切,离别的愁苦无法释怀。词以问句结束,留下无穷意味,让读者去体会。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杨柳岸晓风残月,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念”字的主语是谁。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相信很多网友都阅读过,那么网友们知道《雨霖铃·寒蝉凄切》表达了什么情感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雨霖铃·寒蝉凄切》

1、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2、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3、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上就是对于《雨霖铃·寒蝉凄切》表达了什么情感的相关内容。

寓情于景: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

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虚实结合:“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

“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扩展资料

词牌说明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

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表达了 依依惜别,伤感之情,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上片景物渲染,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出别时环境的清冷孤寂与内心的惆怅伤感。“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了白描手法。

下片虚写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的别后情景。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内心的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1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