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第1张

培养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正面的榜样和模仿机会,让孩子观察和学习成年人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三是教授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帮助孩子理解并掌握适当的沟通方式。四是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五是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支持和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情感又叫积极的社会情感,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情感。如: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和共享等,亲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正如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凡是正常的人所追求的都不单单是个人的优越,而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优越。同时他说:“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才有存在的可能。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它们的唯一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几个可能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1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分享,表达感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孩子沟通,询问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交流,并且有时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2游戏和互动

适当的游戏和互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例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拼图、模型等团体项目,提高他们的合作性和协调性。此外,编造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别人的角度,感受别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与共情能力。

3学校教育

学校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场所。在学校里,老师应该教授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有效地沟通。例如,在班级里可以鼓励孩子们多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利用讨论的方式促进相互了解,提高分析与沟通能力。

4社会实践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公益项目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团队精神,学习团队合作,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热情。此外,在社会实践中,孩子们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增强对社会、国家的认知,培养公民意识。

5父母、师生和同龄人交往模仿效应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都有影响。孩子们在身边看到父母、老师或其他小伙伴的行为,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身教胜于言传,以身作则。家长们应积极与孩子交流,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并且以同理心对待他们。老师们也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们做好榜样,细心指导。

综上所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引导幼儿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同情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是关键的。这种亲社会行为能力,在孩子们日后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

今天接女儿放学回来,老师发微信过来说女儿在幼儿园被一个小男孩踢了肚子,说是那孩子坐在那里突然踢出去,问他也不说为什么,老师说已经跟家长沟通过了,说是那孩子平时在家跟姐姐经常这样打架,家长也说今后要严厉管教他~~

小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打闹、发生摩擦这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孩子太小,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与同伴相处,这就需要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自己的孩子被小朋友打了,我们做家长的第一时间是要冷静,不要责怪老师,不要想着去找对方家长的责任,而是首先询问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女儿放学回来时活蹦乱跳的,都已经忘记了被打的事~~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我们做父母的要在平时多引导孩子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果有其他小朋友爱打人,就离他远些,并告诉老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是指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儿童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人际间的矛盾、冲突,甚至犯罪、伤亡等,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今天打人的小男孩属于攻击性行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受激素的作用、遗传基础、气质差异等。父母和其他成人对孩子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孩子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3、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获得的。这种培养教育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移情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有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心理技术。

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

实践证明,移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二、榜样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儿童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就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儿童的刺激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

父母、教师是儿童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

教育者言行一致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

教育者有必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榜样,例如向儿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等。   

三、利用归因原理

儿童对行为原因的归结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一个要想把在某种特定场合表现出的习得的助人行为保持下去,需要把助人的观念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由于有了自我归因,利他行为才有持久性。

根据国内外文献的介绍,以下三种归因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好:

(1)团体发展法。这种方法是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3-5人)在一起分析讨论行为的原因,并由1名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对每个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小组成员作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备择原因中选出与自己行为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作出评定。教师或管理人员对其归因和评定及时作出反馈,指出归因误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模式。

(2)强化矫正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归因训练时,让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儿童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成功或失败)在归因量表上作出选择。每当儿童作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即强化),并对那些很少作出这类归因的儿童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这种归因训练方法比较简便易行,特别适宜于儿童,其中的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方法。

(3)观察学习法。让儿童看几分钟有关归因训练的录像片。片中表现儿童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归因的情况,完成任务成功和失败的顺序是预先确定的。每当儿童完成任务好时,就给予纪念品奖励并显示绿灯,片中的教师告诉大家:“他做对了,说明他有助人的精神。”当完成任务不好时,不给奖励并显示红灯,说:“他做错了,还应更加努力,才能做对。”训练时,让儿童多次观察录像片,以加强观察学习的效果。在运用观察学习法时,应该使片中儿童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等)与接受训练的儿童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任务也应与受训者的实际学习任务相一致,并且难度逐步提高,并在观看录像后,让儿童重复类似的任务。这样能够促使儿童把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其日常学习活动中去。

四、表扬、奖励

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作出了利他

行为,成人和教师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反之,习得的利他行为可能消退。

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五、组织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

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

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

大家一起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起初会发生冲突或出现争执的情况,因此,需要成人和教师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儿童学会谦让、合作、共享等良好行为。

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就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并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他们掌握减少人际冲突的策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

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让儿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他们就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

一、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家长要理智地施爱。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是,家长的爱应是理智的,是爱和严相辅相成的,正如古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幼儿,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要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的爱。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人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 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

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选择一种正确的教育类型,如:民主型,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并适当地教育引导幼儿更好地发展其亲社会行为。另外,一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他们关心的是幼儿的智力,忽略了非智力的因素,没有关心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身体健康多于关心心理健康,重视为幼儿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为幼儿树立榜样等等。所以,有些幼儿出现的一些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幼儿与同伴之间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宽容、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识,甚至有一些家长教育幼儿:“别人打了你一定要还给他”,存在“打要还手,骂要还口”。在这些幼儿和家长的意识和思维中,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要去“合作、分享、助人、宽容”等。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教师变工作中偏重关注幼儿的反社会为为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引导。

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社会行为关注的重点多集中在攻击性,撒谎等方面,这些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扎实细致地研究每个问题,对于这些看似是年龄小,不会判断的问题不能忽视,如果是“利己”的思想占主导,幼儿是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幼儿关心、帮助、支持、同情的亲社会行为更应逐渐受到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成长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会怎样进行社会交往,使自己适应别人和在群体活动中与人合作。促进幼儿合作、帮助、共享、礼貌、谦让、同情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使幼儿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得以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我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开展丰富的主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在欣赏文稿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讨论活动,以一个中心内容开展讨论。将关爱、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例如开展了“谁对谁不对”、“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好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

3、为幼儿提供关爱他人的交往机会。例如:每周五定为玩具分享日,孩子自由带玩具来,大家一起分享。定期的举行“关爱日”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多的体验关爱比自己小的伙伴的情感,学会关心照顾别人;例如给小班的孩子送礼物等,请他们分享自制的水果沙拉等。

(二)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榜样

年龄较小的幼儿经常因为成人的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所以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成人的直接教育与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当年龄最小的幼儿观察慈善或助人的榜样时,他们自己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尤其这个榜样是他认识的尊敬的亲密的父母、老师时。如在使用一些物品时,成人要意识地将这些物品的使用过程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更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榜样即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习得某种行为。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幼儿交往中时时表现出教师的关心。对有开心的事和幼儿一起分享,对有痛病的幼儿的关心,爱抚,做游戏时与幼儿友好协商共同合作,礼貌的对待每一名幼儿,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表现成为幼儿社会交往的直接表率。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在这方面的感受甚深。有一次,我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3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