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赠别》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赠别》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怀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翻译: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人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忧伤、低沉,反而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豪迈的,最后两句表达对好友的鼓励。整首诗意指千里的黄云遮蔽着天日,天看起来暗昏昏的,北方吹着大雁,大雪纷纷洋洋。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朋友,天下没有不认识你的人。

这首送别诗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雄壮、豪迈的,前两句写景,利用昏暗的天气、大雪来塑造一种悲壮、凄凉的气氛,让人感受到离别的忧伤。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激励朋友前行,给人感觉非常的豪迈,表达出作者豁达的胸襟。

关于别董大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后又各奔他方时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重在写董大,先勾勒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以表现其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中,后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展现出豪迈豁达的胸襟。

第二首诗主要写自己,先回顾十年漂泊生涯,后勉励友人,也是自励,以调侃方式体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二诗语言质朴,格调豪迈,均是盛唐之音的生动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4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