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文学 基本特点

沦陷区文学 基本特点,第1张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沦入日军之手,上海成为“孤岛”的文学情况见上海“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文学运动  

它一般说来是和汉奸文人反共卖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沦陷区文学的主要活动中心一是在北平,一是在上海、南京。早在1939年下半年,上海《中华日报》的《文艺周刊》、《华风》等副刊配合汪精卫卖国求辱的“和平运动”,鼓吹“和平文学”,攻击抗战文艺是“浮嚣浅薄”、“八股式的宣传文字”,并声称要扫除这一“文艺园地的污秽”。“和平文学”成为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先声。稍后,沉寂了两年之久的北平文坛,出现了综合性文艺月刊《中国文艺》。在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扶植下,该杂志赞颂和美化侵略者刺刀维持下的“安乐”生活,鼓吹在这种“新秩序”中去建设“新的文化”。这一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沦陷区汉奸文学运动的正式开端。周作人“破了两年来不说话的戒”,积极地为汉奸文学杂志撰稿,成为汉奸文学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参与下,华北先后成立了“华北文艺协会”(1941)、“华北作家协会”(1942)。“华北作家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以文艺来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进展,即迎合日本侵略者霸占亚洲的野心。该协会一成立,就派遣作家到华北农村,然后在报刊上宣传报道侵略者在这些地区的“治安强化功绩”。它还发起和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大征文”、“文艺奖”,以“发扬大东亚宣言”为条件,招徕汉奸文人,并加强与伪满洲国和日本文学界的交流。相比之下,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汉奸文学运动则缺少组织,且大多以相对隐晦的方式进行活动。在“彰事实、明是非、求真理”(《古今》月刊发刊辞)的幌子下,为汪伪政府的“反共和平建国”造舆论。当时,比较主要的敌伪报刊杂志还有:北平的《华北新报》、《新进月刊》、《艺文杂志》,上海的《新申报》、《风雨谈》,南京的《民国日报》、《作家》,苏州的《诗领土》等。在汉奸文人的把持下,沦陷区文学运动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虽然,华北、华东的汉奸文人也曾共同发起和组织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但统一华北和华东汉奸文人的组织──“全国文学协会”却几经筹划,始终拼凑不成。汉奸文人队伍内部矛盾重重。1944年,周作人因日本作家片冈铁兵指责他为“反动老作家”而和片冈铁兵及汉奸文人沈启无发生的纠纷,只是这一矛盾表现的突出一例。

文学创作  

和文学运动不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官办汉奸文学,有鸳鸯蝴蝶派之类的消遣文学;比较有积极意义、且能在当时得到生存发展的则是另一类文学,即没有特别鲜明的政治倾向,却能忠于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或个人内心的某一方面作了比较真实的反映并有所针砭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有一些进步和爱国的作家在沦陷区坚持文艺创作活动。

小说  

在小说创作方面,华北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收入“新进作家丛书”(共10种,北平新民印书馆出版)和“华北文艺丛书”(共 8种,华北作家协会出版)。其中虽有思想倾向反动的作家作品,但像梅娘(短篇小说集《鱼》、《蟹》等)、袁犀(长篇《贝壳》等)对男女知识青年矛盾苦闷心理的刻画,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萧艾(短篇小说集《萍絮集》等)描绘的北平市民阶层的生活及关承吉(短篇小说集《风僶船》等)笔下的乡土文学,在题材表现上也具有积极意义。上海新起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及苏青《结婚十年》等小说,以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名噪一时,然而,她们所喊出的“就在个人也仅是偏方向的苦闷”(谭正璧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抗战前就驰名文坛的作家师陀、罗洪等在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仍保持着一贯的、严峻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散文  

相对活跃的是散文创作。比较有影响的散文刊物除前述的《艺文杂志》(北平)、《古今》(上海)外,还有《天地》(上海)等。题材范围较多涉及文献掌故、读书札记、回忆录及游记等。周作人广征博引、闲远冲淡的读书札记开了名士小品的先河,追随、模仿者像文载道等一时兴起。周佛海、陈公博等以个人回忆为自己涂脂抹粉;樊仲云的读史随笔借历史来为汉奸行径辩护,都是明显的汉奸文学之作。也有一些作家如林榕(《远人集》)、秦佩珩(《椰子集》)等,他们的散文则忠实抒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苦闷的内心情感。王韦的报告文学以金融工商业及其他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描绘出40年代沦陷区都市的萧条景象,这类作品在当时比较少见。

其它  

在戏剧创作方面,孔令境主编的“剧本丛刊”(内收编著剧本30个)代表了沦陷区戏剧创作的主要收获。像杨绛的《称心如意》、王文显的《梦里京华》(中译本)、姚克的《清宫怨》、袁俊的《富贵浮云》及鲁思的《十字街头》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进步文艺界人士在沦陷区的极其危险、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为此,许广平被捕入狱,陆蠡光荣牺牲。恽逸群、关露等还打入日本占领者内部,从事地下工作。

上海《万象》、《春秋》、《文艺春秋》等杂志,冒着风险,登载或转载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何其芳等在大后方的作家作品。如在抗战胜利前夕《春秋》上巴金的散文《灯》和《长夜》,充满着“灯光是不会灭的”、“漫漫的长夜逼近它的尽头了”的坚定胜利信念。类似作品却似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给沦陷区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本题通过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来考查对作品结构及主题的把握。小说写了如下内容

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

一、课文思想主旨

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磨难,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在作者心情沉重不得排解的时候,作者在花前“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不由得停住”表现了作者被花吸引被花感动的心情。紫藤萝花也曾随人世变迁受苦受难,但是苦难过去,它马上恢复了生机,“在笑”“嚷嚷”,“我在开花!”表现了花儿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感染了作者,“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苦痛,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可以说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文章的脉络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自己的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繁花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突出花的情趣。

写花穗时,更是全用拟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好像肩并肩手挽手的孩子们在嬉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更显得花儿们天真烂漫童稚可掬,突出它们生命盎然勃发。

写花朵时,比喻和拟人交替使用,用“帆”“舱”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人感到亲切。

作者用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花繁枝茂相比,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四、含蓄地表达感情

作者出身学者世家,本人又是作家,对感情的渲泻很注意尺度分寸,不可能表现得慷慨激昂大悲大喜。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折磨,她也只是淡淡地以紫藤萝花花朵的“稀落”到“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作喻,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那时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讽讥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更是不着一笔,用“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自己悲伤欲绝的感情。但是作者这样含蓄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并不是感情不深沉不真挚。作者的出身、性格、教养使她能节制、含蓄,而这种感情上的节制,使她能理性地深刻地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五、想象新颖,内涵丰富

作者发挥自己出色的想象力,营造出许多新奇生动的意象,把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形象化,如写“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闪光的“河流”中“航行”。上面所说的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也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独特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对于紫藤萝花的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写花瀑“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不停地生长”,既表现了花繁花盛,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写花朵儿“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既突出花的勃勃生机,也表现了生命的喜悦之情。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来加以体味。

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四课。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作者:宗璞(女,原名冯钟璞)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 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 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盘,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

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 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 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 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

5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选自《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作者:侯宇燕)

6 关于“生死谜、手足情”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50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像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我于8月20日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的。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623所、631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一辆轿车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在穷乡僻壤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么能让这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劳累,还可以想像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而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小弟生于北京,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建树的。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30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吗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现在还怎能得到这样的心安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虽然他不说,现在他永远失去他的最宝贝的小儿子了。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啊!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

父亲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惟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

(《哭小弟》,《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 《紫藤萝瀑布》赏析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够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这样一幅卓绝的“图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紫藤萝瀑布》又是一首深沉的歌。当作者把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绪,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一种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对往昔被毁坏的幸福生活的追忆。可以说,当作者细致地观察这素朴的紫藤萝时,当作者一笔一笔勾画着这紫藤萝的神态时,在她心中一定翻涌回荡着一曲深沉的歌。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在璀璨的生活面前目眩神摇,只有遭受过苦痛的人,才会如此珍视这生活的浪花。因此,尽管在这幅精致的图画之中,作者没有大力张扬、肆意宣泄感情的心曲,但是,当人们观察着《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必然会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旋律自天而降,弥漫于《紫藤萝瀑布》的整个框架之中。

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但是,当你阅读过《紫藤萝瀑布》,会感到,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而对《紫藤萝瀑布》反复阅读,不可能不对下述见解有会于心: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种象征)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河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日、年复年地涓涓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了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

由此,《紫藤萝瀑布》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海岗)

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常常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她往往会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便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色调的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使它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

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眷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尽情绽放着它们自己的生命。虽然是静静的,但那挨挨挤挤的繁盛让人觉得它们在骄傲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腾笑闹。

在描述了藤萝带给自己的强烈的瀑布般的整体印象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细处落墨,描写了组成那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原来那迸溅着的浅色水花,是已经盛开了的;那流动的、仿佛沉淀了的紫色瀑水,便是那正含苞待放的。而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是在那紫色河流上轻泛的一叶扁舟,这张满了帆的小舟有着鼓鼓的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些小生命盛着怎样的仙露琼浆,才会有这神话样的美丽啊!作者几乎感到有点疑惑了,忍不住想摘一朵来看看。

但是作者没有摘花的习惯。在这一犹疑的驻足中,她陷入了凝思。这美丽的紫色瀑布不再只是眼前的景致,它也缓缓流过作者的心,使她一点一点从连日来对小弟的病痛的焦虑、悲痛中平静下来。这架盛开的藤萝几乎有一种魔力,不惟光彩,它的芳香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作者笼罩在宁静与喜悦中。她忽然记起从前的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在那个年代,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连这稀零的藤萝后来也没有了。过了这么多年,藤萝终于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文章至此点明了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原来那使紫藤萝花如此美丽与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啊!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想到,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不是吗

宗璞的写景散文,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品味景物的最积极的内在精神,比如这藤萝花的充盈蓬勃的生命力,与既灿烂奔放又耐得寂寞的纯朴本性。同时,她避免作主观的渲染抒发,避免直接的说教,而是以客观、精微、从容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所体味到的,力图使读者能够自己去领略这景物的精神与意义。这与宗璞本人醇厚自然的天性,重视内敛的个人修养,与直面人生的勇气是分不开的。

shenyuanbazhu 门吏 二级(153)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1/2)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首页 编辑词条紫藤萝瀑布

目录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课文研讨

作品赏析

课文研讨

练习说明

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四课。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作者:宗璞(女,原名冯钟璞)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 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 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盘,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

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 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 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 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

5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选自《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作者:侯宇燕)

6 关于“生死谜、手足情”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50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像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我于8月20日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的。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623所、631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一辆轿车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在穷乡僻壤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么能让这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劳累,还可以想像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而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小弟生于北京,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建树的。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30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吗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现在还怎能得到这样的心安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虽然他不说,现在他永远失去他的最宝贝的小儿子了。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啊!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

父亲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惟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

(《哭小弟》,《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 《紫藤萝瀑布》赏析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够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这样一幅卓绝的“图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紫藤萝瀑布》又是一首深沉的歌。当作者把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绪,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一种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对往昔被毁坏的幸福生活的追忆。可以说,当作者细致地观察这素朴的紫藤萝时,当作者一笔一笔勾画着这紫藤萝的神态时,在她心中一定翻涌回荡着一曲深沉的歌。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在璀璨的生活面前目眩神摇,只有遭受过苦痛的人,才会如此珍视这生活的浪花。因此,尽管在这幅精致的图画之中,作者没有大力张扬、肆意宣泄感情的心曲,但是,当人们观察着《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必然会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旋律自天而降,弥漫于《紫藤萝瀑布》的整个框架之中。

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但是,当你阅读过《紫藤萝瀑布》,会感到,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而对《紫藤萝瀑布》反复阅读,不可能不对下述见解有会于心: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种象征)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河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日、年复年地涓涓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了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

由此,《紫藤萝瀑布》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海岗)

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常常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她往往会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便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色调的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使它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

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眷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尽情绽放着它们自己的生命。虽然是静静的,但那挨挨挤挤的繁盛让人觉得它们在骄傲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腾笑闹。

在描述了藤萝带给自己的强烈的瀑布般的整体印象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细处落墨,描写了组成那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原来那迸溅着的浅色水花,是已经盛开了的;那流动的、仿佛沉淀了的紫色瀑水,便是那正含苞待放的。而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是在那紫色河流上轻泛的一叶扁舟,这张满了帆的小舟有着鼓鼓的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些小生命盛着怎样的仙露琼浆,才会有这神话样的美丽啊!作者几乎感到有点疑惑了,忍不住想摘一朵来看看。

但是作者没有摘花的习惯。在这一犹疑的驻足中,她陷入了凝思。这美丽的紫色瀑布不再只是眼前的景致,它也缓缓流过作者的心,使她一点一点从连日来对小弟的病痛的焦虑、悲痛中平静下来。这架盛开的藤萝几乎有一种魔力,不惟光彩,它的芳香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作者笼罩在宁静与喜悦中。她忽然记起从前的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在那个年代,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连这稀零的藤萝后来也没有了。过了这么多年,藤萝终于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文章至此点明了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原来那使紫藤萝花如此美丽与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啊!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想到,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不是吗

宗璞的写景散文,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品味景物的最积极的内在精神,比如这藤萝花的充盈蓬勃的生命力,与既灿烂奔放又耐得寂寞的纯朴本性。同时,她避免作主观的渲染抒发,避免直接的说教,而是以客观、精微、从容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所体味到的,力图使读者能够自己去领略这景物的精神与意义。这与宗璞本人醇厚自然的天性,重视内敛的个人修养,与直面人生的勇气是分不开的。

比如在这篇《紫藤萝瀑布》中,假使作者真的摘了一朵花来仔细欣赏,那么她的注意力就会一直在这花的美丽上了;惟其惜花驻足,作者与如水的繁花才有了内在的沟通,它抚慰了作者的郁痛,作者才能在宁静与喜悦中,把对这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触。而假使作者直接盛赞这花的生命力,读者也不过是感叹藤萝之热烈美盛;惟其回想与展望交织,内在精神与外在情态并举,读者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日的丰茂曾经经过怎样长久而执著的期待,在倍加珍惜的同时,更会鼓舞起你拥抱生活的热情。

本文有着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积极又含蓄的主题追求,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由于文章的写作是在创乱初定,热情复炽的年代,这篇优美的散文便有着更普遍的时代意义,在当代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08 Baidu 权利声明

表达了作者的焦虑的心情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而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和开头照应,”加快脚步”是因为”我”被紫藤花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

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2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跳釜山,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得。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命中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生命是美好和永恒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2、(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前紫色的光辉和前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赏析

[编辑本段]

诗意隽永的《紫藤萝瀑布》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

《紫藤萝瀑布》的意象,新颖独特,美丽动人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如果在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取象以传情"紫藤萝之"象"显然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作者进行了"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如果说,紫藤萝整体上的"瀑布"状,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激烈流动的思绪的话,那么,局部小花的"张帆"状,则暗示了作者拼搏进取,有所作为的愿望

意象之"意"和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诗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把开花的紫藤萝描写得那么辉煌灿烂,并以"瀑布"喻之,这强烈的情感显然已超越了对其自然属性的喜爱 紫藤萝已成为壮丽人生或壮丽事业的象征歌颂紫藤萝,不仅意味着对既往的,可能因时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惨淡人生的遗憾,而且意味着对现在的或未来的壮美人生的追求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那可是个"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第三,作品起笔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驻笔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的呼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可谓含蓄隽永当然它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者充沛细致的情感,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上,这里就不再谈论了意象的美丽丰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萝瀑布》诗意隽永的个性所在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 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 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盘,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

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 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 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 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

5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选自《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作者:侯宇燕

紫藤花语: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诗意隽永的《紫藤萝瀑布》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 《紫藤萝瀑布》的意象,新颖独特,美丽动人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如果在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取象以传情"紫藤萝之"象"显然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作者进行了"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如果说,紫藤萝整体上的"瀑布"状,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激烈流动的思绪的话,那么,局部小花的"张帆"状,则暗示了作者拼搏进取,有所作为的愿望 意象之"意"和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诗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把开花的紫藤萝描写得那么辉煌灿烂,并以"瀑布"喻之,这强烈的情感显然已超越了对其自然属性的喜爱 紫藤萝已成为壮丽人生或壮丽事业的象征歌颂紫藤萝,不仅意味着对既往的,可能因时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惨淡人生的遗憾,而且意味着对现在的或未来的壮美人生的追求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那可是个"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第三,作品起笔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驻笔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的呼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可谓含蓄隽永当然它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者充沛细致的情感,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上,这里就不再谈论了意象的美丽丰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萝瀑布》诗意隽永的个性所在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 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 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盘,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

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 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 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 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从网上找的,希望帮到你,祝你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47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