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读后感)500字,要自己写的

《红日》(读后感)500字,要自己写的,第1张

  红日读后感

  小说《红日》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消灭国民党七十四师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一九四六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疯狂攻击。敌七十四师昌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三十万人又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历史上最着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在书中所有***人个个成了骁勇善战的英雄好汉。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高举革命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虽然他们心中个个都明白在这惨酷的莱芜战役中他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可为了保家卫国,人人都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挡敌人的猛烈进攻。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人们常说:“天下皆兄弟。”可是在一九四六年那黑暗的年代,国民党又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大家想想看,我们自己的国家人民都做不成兄弟,怎么与全天下人做兄弟呢?

  读完这本书,我下定决心,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团结同学,在家要尊敬长辈,多做家务,少给父母添麻烦,在外要文明有礼,做个人人称赞的好公民。因为我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红日》梗概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对敌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终于失守。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我军指战员思想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以致坐卧不安,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沈振新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又进入昂扬奋发的状态。这时,蒋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发动了全国攻势,妄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华东战场三十万大军逼至山东沂蒙山区,以求最后决战。在敌军南北夹击的形势下,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经过缜密布置,决心分批吃掉敌人,以求打开缺口,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我军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定在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战役打响了。我军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进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丝口外围阵地。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地堡攻势和精良的武器装置,仍在负隅顽抗,与我军不断纠缠,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在这关键时刻,沈振新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队,越过敌前沿,冲破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老虎团"指战员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突进,很快冲破最后防线,攻占敌军师指挥所。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出逃,被我战士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龟缩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围。但在进入我军伏击圈后,终于走投无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歼敌五万六千余人,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对我军的进逼围攻。

  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决站。我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通过"中间开花"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我军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为报涟水失败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下。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在副军长梁波直接指挥下的刘胜、陈坚"老虎团"歼灭了七十四师一个辎重连,又抢占了垛庄与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堵住了敌人逃生的最后一个缺口。他们与友邻部队组成的一个坚强的包围圈对敌人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这时,被我军放回的敌营长孙小甫回部队劝降,七十四师的侧翼八十三师又失掉了万泉山阵地。这一切使张灵甫大为恼怒,于是调动大批飞机,对围攻的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以图报复。

  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军长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总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敌军仍在顽抗。我军发扬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拼命向前。团长刘胜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情绪,奋不顾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阵地玉皇顶。我军以一部坚守玉皇顶阵地,以有利地形对付前来增援的敌人,同时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战斗进入到最后阶段,孟良崮山头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军长一声令下,绿色信号弹射向空中,我军像离统之箭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山上大部分敌人被消灭,最后仅剩下张灵甫盘据的山洞。我军一支小分队在杨军带领下出奇制胜,机智勇敢地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枪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我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红日》作者吴强(1910990),江苏涟水县人。30年代在上海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大战孟良崮》、《灵魂的搏斗》、《吴强近作》,长篇小说《红日》、《堡垒》等。吴强的小说以描写战争生活,表现战争史实见长,善于在激烈的敌我斗争和性格冲突中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宏伟开阔,富阳刚之美,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明快。

  《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小说通过半年多的山东战场形势的变化,高屋建瓴地对三大战役做了艺术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在我军将士的英雄群像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是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他指挥战斗,教育部属,甚至连谈情说爱,也处处显示出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风度。应当说,沈振新和梁波这两个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小说对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形象的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在他们身上不乏英雄的壮举:刘胜披坚执锐,力挽狂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活捉张灵甫;石东根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他们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但是,作为农民出身的中下层指挥员,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也伴随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作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而且着力地反映他们逐步克服缺点,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更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除此之外,小说还出色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作者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简单手法,不仅写出他们残暴凶恶的真相,而且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何莽的凶残奸诈,李仙洲的老谋深算,尤其是张灵甫的骄横狂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这些反面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揭示出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在艺术表现上,《红日》也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作者注意在广阔的画面上选择描绘的重点。作品以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为时代背景,以山东战场为描写对象,既写了整个战役的宏伟场面,又突出了孟良崮关键性的决战;既总体展示英雄铁军的全貌,又具体描写师、团、连、班的战斗生活;既整体地表现战局的战略的布置,又表现不同战役的战术特色,从而收到了宏观而不空泛,具体但不狭小的艺术效果。其次,小说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场面多变,但结构严密完整,情节发展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无论是前方和后方、我军和敌军、部队和人民、友谊和爱情,都被安排穿插得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读起来毫无沉闷、单调之感。再者,作品注意在斗争的交错中,在各种人物的联系中,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在表现战士英雄本质的前提下,通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外、交往的典型情节乃至细节的相互映照、相互补充,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在我军将士的英雄群像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是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

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他指挥战斗,教育部属,甚至连谈情说爱,也处处显示出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风度。应当说,沈振新和梁波这两个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5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