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以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作文??急需!!!!!!!

有没有以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作文??急需!!!!!!!,第1张

怎么样才能写好写景作文

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

第二要抓场所的特点。写景的文章要指明了场所。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

二、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写景时既要注意静态的景,又在善于看出景中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描写时或先写静态后写动态,或先写动态后写静态,使景物处于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起来。

三、以情观景,借景抒情。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范例:活的艺术品——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名山”的誉称,且有“不游雁荡是虚生”之说。海拔1040余米的雁湖岗,岗顶有湖,湖中芦苇茂盛,结草成荡。每年秋天大雁纷纷飞来此地,故而得名雁荡。

自从那次雁荡观峰归来后,雁荡山的奇峰异石、绝嶂幽洞、飞瀑清流、深壑巨谷、人文胜迹不时在脑际浮现,常常令我静静地思想,默默地品,总觉得整个雁荡山就是一件天工巧成的“活”的艺术杰作。

雁荡山的那些层叠环拱、陡拔峻峭、形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奇峰绝嶂就是这艺术盆景中绝妙的佳作,这些山峰神奇无比,简直如“活”的一般。进入大龙湫景区,站在锦溪畔朝山谷深处望去,只见一峰直立深谷之中,峰顶微微分开,峰底缓缓交合,远看去如一把巨形的“剪刀”,故名“剪刀峰”。顺着山径围着此峰转绕观峰,可谓是移步换形,变化多端。看完“剪刀”往谷里走百十步立停观峰时,“剪刀”已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啄木鸟”。由此再往前百来步,仰着望峰时,是古代美女王昭君出塞时亭亭玉立的倩影。作别“昭君”再往前一程,转身看峰,原来的“昭君”此时已化作一只美丽的“孔雀”了。围着剪刀峰在曲折的山道上缓缓而行,不时地举目观峰,此峰还会不断地出现形如风帆、天柱、狗熊等形状。此峰“活”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叫绝。剪刀峰的变化是在白天,而灵峰不但在白天能变,而且夜晚的变化更富有诗情画意,更令人遐想不已。

白日的灵峰,巍巍一峰矗立于山谷之中,一条巨缝从峰顶豁至峰底,将此峰一分为二,且左右各有小峰依次附贴其上,远而观之,活像一双合十的手掌,又名合掌峰。二掌之间藏有一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的洞穴,洞内建有一千年古刹——观音寺,因名观音洞。灵峰在夜晚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凝目观灵峰时,朦胧的月色下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巨掌变化了一对情意缠绵的夫妻;金鸡峰化作了探脑偷看亲昵依恋的“父母”;双笋峰则成了慈眉善目的老婆婆,组成了一个充满情趣的家庭。灵峰夜景的“灵活”之处还在于能适合不同身份的旅游者观赏。初恋的情人观那山峰时,那峰便是月下幽会的一双恋人;披甲从军的军人看峰时,那峰又是依依话别的夫妻;恩爱夫妻看峰时,那峰就是久别重逢的夫妻。此峰的“灵活”是如此的神奇。

雁荡山不但山峰“活”,而且瀑也是“活”的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龙湫瀑布。在大龙湫景区的深谷极处,一道百丈高,如铁铸一般的巨嶂,横卧于两山间,似一帏巨嶂把深谷拦住,大龙湫瀑布就是从这三千尺峭壁的顶端飞落下来的,自谷底仰视,瀑布如一巨龙自天而降,蔚为壮观,大龙湫的“活”,是能随季节、晴雨的更换而变化的。夏令雨季,大龙湫瀑布像一条发怒的白龙,挟着猛雷的恕吼、闪电的灼亮,穿丰云雾,劈开冷峭的岩崖,呼啸着猛扑下来,直掏潭心,在潭中翻腾后冲出龙潭直奔小溪。冬日旱季,大龙湫又像一斛能变化的珍珠,从云雾中扬扬洒洒,飘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悬挂于山谷之中。阳春三月,大龙湫则如细碎的散珠,在空中袅袅娜娜,悠悠扬扬往下轻飘,出口不几丈便化成朦胧的烟云,时而又似轻薄的白纱。白纱在飘落中又成轻飘的青烟。此时的大龙湫瀑布叫人分不清是水是云,是烟是雾。大龙湫就是这样一条“活”的、善变的蛟龙。

不过,雁荡山这件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需要人们用思维去想象、感觉。只有在人们思维的感觉中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就像一枚青橄榄,需要人咀嚼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一样。离开了人的感觉,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草木依旧是原来的草木。因此,游雁荡山必须带着“感觉”去。

雁荡山,我感觉中的“活”的艺术杰作。

这些都是我自己总结和谐的,别人谢了请看日期!

1 徐霞客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徐霞客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1 徐霞客的雁荡山游记

太多了 贴不下 /gudian/xuxiake/ 1、《雁荡山游记》 雁宕山,省称雁山,今称作雁荡山。

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地。故称"荡"据传秋时归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雁荡山。

其山在浙江温州地区,并分为南、中、北三段,北雁荡山面积最大,灵峰,灵岩,太龙湫为雁荡风景三绝。此日记所记乃北雁荡山游程,对其三绝皆有记叙。

该记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北雁宕山一路所见。记中对北雁宕山主要景观灵峰、灵岩、大龙湫三绝加以了详尽描绘,并对许多细微奇景如龙鼻水、老僧岩、独秀峰等也进行了描绘。

该记层次分明,语言奇峻,尤其对山形水势之细微区别的把握极见功夫。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读起来倍增真实感,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13日、14日两日记,文字奇峻中见优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

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

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

则窅yǎo深远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险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红青色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

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

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

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

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

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

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

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 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

鸟道形容道路险绝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jù那观泉之所。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去。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

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

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

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

2 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雨中宿灵峰寺》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雁荡山中逢晚雨,灵峰寺里借绳床。

只应护得纶巾角,还费高僧一炷香。

《大龙湫》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

龙湫一派天下无,万口赞扬同一舌。

行行路入两山间,踏碎苔痕屐将折。

山穷路断脚力尽,始见银河落双阙。

矩罗宴坐看不厌,骚人弄词困搜抉。

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

我游石门称胜地,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来气象大不侔,石屏倚天惊鬼设。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从他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雁山佳趣得要领,一日尽游神恶亵。

骊龙高卧唤不应,自媿笔端无电掣。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冻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

《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

年代: 宋 作者: 袁说友

久同朝迹又同年,更送旌麾过海边。

多士向来亲戴席,斯民今幸得苏天。

潜心阁上书千卷,雁荡山中草一川。

小待公余寻旧迹,便归玉笋听鸣鞭。

《赋介轩半村新居》

年代: 宋 作者: 周耕云

近谋吟屋傍浔溪,雁荡山深云未归。

怕恼春光花种少,爱延月色竹栽稀。

宝藏书册教儿读,土视功名与世违。

不是诗人相过处,昼长应是掩柴扉。

3 有关雁荡山的诗句

《题雁荡山》

年代: 宋 作者: 范宗尹

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春色晚,山花亦何繁。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沫霜雪寒。尊者所经行,草木不可芟。

敢将尘土足,濯此清泠湾。晚投野僧家,山作碧玉环。

高堂极虚明,可寄须臾闲。此行端为山,山穷我当还。

明朝驱车去,依然随尘寰。胜处未易忘,神游清夜阑。

《送信南归雁荡山》

年代: 宋 作者: 释希昼

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

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

4 描写雁荡山的诗句(名句)

斤竹涧

南北朝· 谢灵运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溶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树摘叶卷。

想见山中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雁山

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间。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闲。

净名寺

南宋·王十朋

净名却见老维摩,道眼相逢语不多。

待我衣冠挂神武,杖藜来此老岩阿。

题灵峰寺三绝

南宋·王十朋

(一)

家在梅溪水竹间,穿云蜡屐可曾闲。

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

(二)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应笑玉箫峰下客,马蹄长践利名人。

(三)

三宿灵峰不为禅,茶瓯随分结僧缘。

明朝杖屐丹邱去,带得烟霞过海船。

5 关于雁荡山的诗词

游南雁荡

路应

雁荡峯高岂易梯,筇鞋极处与天齐。

蟾宫隐隐步将到,日驾亭亭手可提。

织女支机堪索石,仙翁花雨不沾泥。

诗怀到此清如许,欲向银河蘸笔题。

游鴈荡

钱元

东风驿路马蹄香,晓起行春到夕阳。

三月莺啼花柳寺,几家人住水云乡。

名山不用问樵字,清世何须忧庙廊。

且脱纶巾随洞客,紫箫吹月夜天凉。

游南雁荡

钱弘儇

十年曾作雁山期,今日来看似故知。

好鸟隔林歌侑酒,飞花绕笔索题诗。

云霞眼底原无物,丘壑胸中似有奇。

萝月松风清似水,何妨游衍咏归迟。

游南雁荡诗

陈德诚

雁山遥与白云连,六十奇峯半倚天。

金鼎雨花猿听偈,石门迎月鹤参禅。

戏龙高跃青霄上,羣凤齐飞赤日边。

诗思凭空吟不了,那堪夙驾入星躔。

送韩存思诚出守永嘉并寄同年周恭叔

赵鼎臣

雁荡山前万壑趋,故人新剖左鱼符。

眼中风物皆诗句,到处溪山是画图。

柑子剩量金尺寸,荔支远致玉肌肤。

谢公岩畔因行乐,借问周郎好在无。

6 关于雁荡山的古诗

1,《题雁荡山》宋代 范宗尹

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林深处,随着山道回转险峻。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深处,溪水缓缓的流淌撞击石头发出声响。

2,《过北雁荡山下》宋代 林景熙

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译文:这个管道进去芙蓉花群,秋高气爽,鸿雁早早的在空中飞翔。飞过云层像雨水一样流畅,海面上的太阳形成了彩虹。

3,《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宋代 徐照

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译文:飞流直下数千尺长,全部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闪电从天上射下来,又像长龙游过,石头都有腥味了。

4,《入雁荡山》宋代 李光

梦想清游觉又非,十年云水与心违。名山今属分符客,不羡凌空振锡飞。

译文:像实现自己梦想可是事与愿违,十年的游山玩水与自己内心相违背。雁荡山现如今属于每个游客,不羡慕可以腾空高飞。

5,《游雁荡山 灵峰》宋代 徐照

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译文:我来到这里被景色所吸引,竟无法用语言表达这里的美景,抽出空想认出我以前来过的踪迹。谁在路旁种了那么多的树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7 关于雁荡山的诗

《游雁荡山八首·宝冠寺》

年代: 宋 作者: 徐照

寺基低且狭,半被石岩分。

水响常如雨,林寒忽聚云。

空房人暂宿,半夜雁初闻。

此处能通荡,僧家却不云。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题雁荡山》

年代: 宋 作者: 范宗尹

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春色晚,山花亦何繁。

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

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沫霜雪寒。

尊者所经行,草木不可芟。

敢将尘土足,濯此清泠湾。

晚投野僧家,山作碧玉环。

高堂极虚明,可寄须臾闲。

此行端为山,山穷我当还。

明朝驱车去,依然随尘寰。

胜处未易忘,神游清夜阑。

《送信南归雁荡山》

年代: 宋 作者: 释希昼

千峰邻积水,秋势远相依。

路在深云里,人思绝顶归。

长天来月正,危木度猿稀。

谁得同无念,寥寥此掩扉。

8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内容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数十年来,我曾游览了一些江湖川泽、山岳原野,但在自我认知的满足中总有一种莫名的缺失,那便是对“雁荡天下秀”的理解。

 那是源自心灵深处的向往,而且,这个向往由来已久,就像是一粒发芽的种籽,蓬勃的生机,仿佛门前回廊上的藤萝,且与时日的增添,蔓延着爬满了思绪的整个空间……

 想象中的雁荡山,是一副眉清目秀的样子,楚楚动人的风姿与娟秀芳菲的体态常晃动在眼前,多少回的梦境中,清晰而又朦胧地感知着那份风骨鸿蒙、气质清华的冷艳,还有那份独立的、映掩着存乎自然、纯于天籁的全真气息。

 睡梦中常常听得一声声来自东南的召唤,自然派生出灵魂出窍的应答。终于寻得一机会来东南第一山看看。

 未及山脚下,便有灵风慧雨迎来,清风舒缓,丝雨斜飘,别样的接风与洗尘在抚慰中传递着润透心田的温馨。风拂雨丝叙叙断断,疏疏落落地响着,仿佛是玲珑别致的吴越软语,细细密密地讲述着雁荡山云烟深处的重重心事。

 也许这就是独到的机缘吧:愧为俗客,挟带风尘,面对蕴藉冲虚、毓秀钟灵的幽谷,切不敢唐突其本源中那份不染红尘的清素。灵风洗却俗念、惠雨涤尽凡心,自当由此一场洗礼,洗涤出一颗超越的灵魂,才能感知这水木清华的本真,才能应答这林籁结响,泉石激韵的问候……

 清风盈袖,新雨粘襟,那是久违于心中的畅乐;迢迢白水,盈盈青峰,则是招魂于眼外的新奇,持着一份诚挚,一份向往,换一双干净的新布鞋,徒步走进这漫秀隐逸的长谷。

 脚下的青石台阶被昨夜的雨冲刷得一尘不染,纹理清晰,细腻印影,随峰崖廻转,淹没于前方青青林木,蔼蔼苍烟中,远望去若云龙三现,一鳞半爪……

 苍苔润黛岩,清泉绕缠,振奋了山的精神;清风摇翠竹,女萝挂牵,映显了林的气骨。氤氲濛濛中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流不断的采采溪水,遮不住的蓬蓬远峰,悠悠远远,隐隐昭昭,且韵致婉约,美轮美奂……

 伴随同行的一小溪,倒挂着沿阶曲曲而下,若蛇行斗折,清清白白的水,冲刷着溪底藏青的岩。细如龙鳞的水波,因势跌宕,如佩环碰击,琮琮铮铮,玉韵玲珑。这干脆的响,不由得令人屏息:这来自天籁的纯真,纯得教人震撼。

 正行进间,又一深谷现于前方,谷底起立一纤纤瘦峰,极清极妍,且袅娜娉婷,楚楚独立。隔着荒荒水雾、寥寥云烟,依稀辨得为深谷环绕所阻,走到近些,低头下向探望,只看见茫茫流岚中,草木贲华,蓬叶御风,深不见底,确是无路通达。只能驻足远观,只能留下不舍的喟叹,于不舍中拔足前行,一任深谷窈窕,吞吐大荒……

 我曾翻阅过乾隆五十四年的《广雁荡山志》序,作序者时任浙江学政,他由衷感慨说:“欲穷兹山之胜,非飞仙畸人不能瞰其肺腑。”先于此序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徐霞客也曾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而今天,后于此序二百二十多年,同样的感慨依然在重复着……

 这不是偶尔的灵犀契合,这时光阻隔不断的叹息,是一脉传承的惊奇:这鸿蒙开辟的原始地,来自盘古氏独出机杼、另辟蹊径的构思。其造化玄机,足迹不可相犯,言辞不可相犯……未知的领域里,才有一种沉重的力量在无形地拘禁着心中的向往,拘谨着那份凡俗的思慕,使得人们止于言不犯情,语不犯痴的雷池之界。

 人们常说雁荡天下秀,说的是雁荡山抱秀、藏秀,显而不露、欲盖弥彰的内敛,这只是粗略的概述,雁荡山有更独立的、更深层的内容,那是藏匿于灵魂深层的东西,不是一个“秀”字能涵盖得了的真面目。那里有无极限的清越、洗练、温婉、蓄隐、超逸与旷达!

 所谓“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这是黄庭坚的心境,也是我此刻的心境,更是天下所有画家的困惑。情感细腻的画家,观山水气象,正如品茗真趣并非企望饱腹牛饮一般,其中真趣是山水内在的气质与风骨,而不是外相妍媸、体态巧拙。透视表象形态,窥探内涵意蕴,进而通达造化自然的性情,呼应沟通、引发共鸣,是画家敏锐所在。

 古往今来,大凡名画,无不记录着画者呕心沥血的痛苦历程。多少擅画者,想画一幅得意的雁荡山水图,都无不饱受着笔涩思蹇、郁气伤神的煎熬。即便成画,也自感几多未尽形意的遗憾。画家的直观手段,优于文字何止万千倍之多,作画是讲究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可惜面临藏锋敛锷的雁荡山,却是无处寻觅得意忘形的突破。只有在苦痛中冥思玄想,谋求出路。可见画雁荡山取其形、相容易,附其意、韵艰难,因为那些超越的内涵,确系因莫名其妙故而妙不可言,更无法驾驭,教人企望不及之处,是那份独立的、教人无限怜爱的清秀、冷艳、内敛、矜持,还有卓尔不群的气质和大气芳菲的风骨。

 行行心迹双清地,莽莽河山两戒思。就此困惑,据说唐代一行禅师曾感慨:画天下山川为两戒,以南戒尽于雁荡……此话虽有待考证,但也形象得很。一行高僧是天文学家、密宗传人,非画家。画的是地理与星野印合的地图。我也看过他的《山河两戒图》,北戒戎狄于胡门、南戒蛮夷于越门,两界(戒)分割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未见画山水的闲情逸致,但我想,就其星野学术,雁荡山地处吴越东瓯,其分野属玄武七宿中的斗、牛、女三星。如此大好方位,深得天地荣养、三星照应,自然是峰灵水秀,林清石奇,美得充足、美得丰盈。

 雁荡山危峰兀立,崖嶂峥嵘,如此万千气象,源自其复杂的地形地貌,故有景象繁叠、一景多相、移步换形的奇妙特色:洞壁幽深、泉瀑雄奇、梵宇壮观、古木参天,当地的导游小姑娘,用近乎标准的普通话夹生着吴越软语,列数著名的三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三瀑、十七潭、十四嶂、十三溪、十岭八谷、八桥七门、六坑四泉、四水二湖……

 雁荡山的精华荟萃为当以灵峰、灵岩、大龙湫为甚,就是人们常说的“雁荡三绝”。

 从远处看灵峰,崖嶂摩天,浮云遮掩,确教人胸生云层,神采飞扬,灵峰附近,谷中有谷,山外有山,深远幽邃,危峰乱叠。都开放地昭示着迥异的个性与风姿,且形神兼备,造物主的奇妙构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仿佛昭示着一种启发、一种引导,一种鼓舞、鼓舞着人们放胆地冲出时间与空间的狭隘和禁锢,去触摸这山与水的思想,让超轶绝尘的心共邀造物主同游……

 雁荡山的灵岩是秀外慧中的,秀外,在灵岩的景点占尽奇巧,而这个奇巧却又都藏掖在隐藏处。慧中,则是灵岩心中重若须弥的佛文化。雁荡之美以灵岩为首。是很有几分依据的'。

 至灵岩寺前,有天窗洞、霞客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纤巧绝伦的观音洞。四百多级台阶尽头,可见这肃穆庄严的寺院竟然是高高地悬着镶嵌于合掌峰的掌心夹缝中。

 这只是个石窟,没有山洞那样深远,浅而紧凑,穹顶及四周岩壁,坐满了罗汉、尊者,正中端坐着观音菩萨,慈眉善目、宝相庄严。

 从观音洞山门向上看,只一线天透亮,由空隙间极目向上,合掌峰顶端的佛指在云中隐约可见。洞顶有水三束清水流下,依次为洗心、漱玉、石釜。洗心泉从洞顶左侧石罅滴落洗心池,一潭清水,浸渍灵秀,故厚重沉凝,混元深邃,宛若古镜阅容,清明透澈,临水照看,仿佛映透形影,自觉已化身为池,透彻真切处可见心中私念恍若池底沉泥积石,一览无遗且历历清楚……确系自鉴心戒、革面洗心的致佳之处。

 正沉思间,一阵梵唱传来,和应着松涛,悠远平正、舒缓绵绵,如缕不绝,让人若入浴春风,心神俱畅……继而一声钟响,空旷而宽宏,隐隐若雷音横空,掩住梵唱松涛,仿佛醍醐灌顶,更令人精神聚会、耳目清新,长智慧、清烦恼、生菩提、渡困厄、了劫难、超生死,真乃佛法无边。不由得庄面凝神,于禅境中感应这触及灵魂、震荡心坎的浑响:清澈、昭博、低沉、深满,一声一世界,一响一如来,饱含着佛家子弟悲悯众生的泣血呐喊,昭示着佛家子弟慈航普度的宏博愿望。

 导游说三折瀑是“雁荡第一胜景”,由同一水瀑,三越重岩云崖,飞流直泻,而成为三个姿态各异的飞瀑。瀑分三折天上来,自属高远型风景,三回叠折更有远和高的效应,殊不知这三折瀑是得了初月谷的照应才如此出众,雁荡第一嶂的铁城嶂被初月谷抱在怀里,藏藏抱抱把三折瀑的境界烘托得更是雄浑壮观大气磅礴。

 我个人认为雁荡三绝,各有千秋,实难分轩轾,当年李季和曾自述感知: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我也有此认同,但我偏爱之处当以大龙湫为首。仰望大龙湫瀑布从连云嶂跌下,气势若银河倒挂,且借得气流斡旋,便呈珠帘散串,凌空飘洒,因风作态,随园主人曾经这样表述:五丈之内是水,十丈一下是烟,再下则是水云烟雾一片空濛、分辨不清的东西……徐霞客对大龙湫瀑布的描述: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张开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可见其中万端变换,高深莫测,无可名状。

 当年的地理大家徐霞客,曾经在我脚下的石头边写游记;大清帝师、南海圣人康有为在此抬头仰望,惊呼: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岭南画派的黄宾虹在此抹一把满头满脸的雨水,畅快淋漓地惊呼神奇。

 我曾翻阅过关于雁荡山的一些文献,说得较为详尽的当首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雁荡山的地质地貌、水系源流、胜景奇观等诸多方面都有实地考察。我拜读他的游记,感觉倒象是现代的科考日志。对此,清史学家赵翼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游记题辞:间渠意何为?曰欲穷壮观,将成一家言,亲历异遥盼。

 我的脚下,正是徐霞客先生当年走过的路,踩着这风雨浸蚀了数百年的脚印,正努力地寻觅着尘封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斑驳薄浅的痕迹里,虽无法挖掘当年的那份探索、那份信念、那份执着,但由此已感应的又岂止是一种鼓舞、一种引导、一种感动。

 休憩时,独坐于路边一驼起石崖,思量着把这“东南第一山”与“五岳独尊”比较一番,确系北雄南秀,各自精彩。所谓“雁荡自奇,不附五岳;龙湫所注,别为一川”,此说法尤为妥帖、精能、畅达、圆通。细细品味,觉得游泰山,因由壮观宏伟、昭彰清明,而须登高远眺,方得显意气浩然;游雁荡山,缘自娟秀芳菲、内敛英华,必得曲涧寻幽,才尽享情境远长。岱宗伟岸方正,品行厚重,气勃勃刚壮如烈士擒虎;雁荡轻灵冲虚,性格澹泊,势沉沉柔韧若美人驭龙。游岱宗如赏芍药牡丹,体艳浑芳;游雁荡如观冬梅秋菊,韵幽清雅。一个是燕赵京腔,如莽原奔烈马;一个是吴越软语,如烟波荡轻舟。一个如快食菠萝,入口浓烈,芳甜盈喉;一个如慢咀橄榄,生涩在初,回味无极。一个如袒腹敞胸的漠北莽汉,粗犷雄霸,悍猛激昂,豪奏铜绰板、铁琵琶;一个如霓裳羽衣的江南静女婉约委屈,纤弱悠扬,轻吹葫芦丝、长洞箫……那仿佛是这天宇下太阳和月亮的争辉;文化苦旅中唐诗与宋词的较量。

 自古名山如名著,雁荡山更是一部广博的文史宝库。除了重若须弥的佛文化。还有温文尔雅儒文化、清虚冲淡的道文化。从唐宋以来,行旅如云,山中摩崖累累,古刹遍布,诗文、画卷、故事、传说俯拾皆是,徐霞客、沈括、方孝孺在其成名作品中多次提及。蔡襄、范成大、汤显祖都留下许多诗句和题壁。

 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诗画双绝的贯休大和尚是个另类的怪和尚,一条直气,海内无双,他是从不轻易赞美什么的。却对雁荡山极尽抬举之力,我看过他的《十六罗汉图》,画得吊眉方眼、悬额隆鼻,或倚松石,或坐山水,尽是胡貌梵相,曲尽夸张。神来之笔,确无法诉其出处。所谓相由心生,可见他不拘常伦,不可理喻的怪脾气。从他赞诺矩罗的两句诗看,他对雁荡山的了解应该是最详细的了。沈括所说的“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说的是雁荡山的景物名称多出自他的诗句。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其中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是为经行;不舍生死而无烦恼,虽证涅槃而无所住。是为宴坐。如今经行峡、宴坐峰俱在,依然深植着佛家修行的慧根慧业,厚重而庄严。是雁荡山的清幽寂静,不染红尘,不落俗套,成全了佛门高僧的修为。

 三天的时间,来去匆匆,始终未能去雁荡看看,也就无从寻觅那一声寒雁叫衰秋色长天时留下的苍凉脚印,想象着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季节,雁荡山巅芦花澹澹秋水溶溶,定然是格外的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凉意。一群疲惫的归雁,身披残霞,飞渡万里征途,得此佳境停留,洗却风尘、洗去疲惫,洗去牵挂……但芦苇秋水的安宁与幽静,依然羁绊不了远行的翅膀、执着的信念。

 雁荡憩雁,影沉寒水,雁无意于遗踪,水亦无心于留影。不正是今天的山水自然,对我们这些红尘羁客倦旅生命长河的真实对应吗?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的岁月,一去不回地引领着东奔西走的你、南来北往的我,都匆匆地奔波于生命的征途,那颗疲惫的心,却忘记了早就应该放下的,是某些不应有的挂碍和计较。

梅雨潭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的一处名胜。温州一带的山,都属于连绵不断的雁荡山脉。然而仙岩所属的大罗山却远离群山,巍然坐落在温瑞平原上。它东临东海,南北各距瑞安和温州三十多里。其山平地拔起,峻崖陡壁,水源充沛,虽方圆不过数十里,却多瀑布潭,而尤集中在西麓瑞安境内的仙岩附近。瀑布潭比较著名的有三个:梅雨潭、雷潭和龙须潭。其中以梅雨潭最有特色。

朱自清散文《绿》中 写到: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梅雨潭

[1]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远远望去,梅雨潭的瀑布狂奔直下;梅雨亭坐落在瀑布前一块突出的 梅雨潭

巨石之上,非常显眼,乍一看去,正如《绿》中写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亭正对瀑布,原为明代少师张孚敬所建,初名泽润亭,因为安坐其中可观赏瀑布的全貌,作为建筑物又恰到好处地与梅雨潭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故后人改称为“梅雨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9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