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天涯》?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天涯》?,第1张

李商隐十岁失父,生活艰苦清苦,又为长子,终日为衣食劳碌,性格迟疑、敏感、清高,痴情、多愁、多常,官运不顺,一生坎坷,何以解忧,只能以诗言志、以诗消愁,是唐代甚至整个唐朝为数不多的强加于人诗美的诗人,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歌和无题诗写的绵缠,优美迷人。那时他只有32岁,壮志未酬,虽有感慨,但诗意都还没如此凄凉激烈!

春日寓意美好和希望,遗憾它在遥远的天崖。天崖多远?远在诗人到不了的任何地方。诗人漂泊之处,春日即落幕。希望有多难,美好多远,诗人并不怕。无奈是指,所在之处希望都随机逝去,永远都跟不上李商隐得令狐楚帮衬,不久恩师去世。李商隐投得势的岳父,但妈妈又去世,李商隐守孝三年错过最好机遇。李商隐回归,发觉岳父又去世,令狐家又得势李商隐的春日再也回不来了。

首句“春日”“天崖"二词组合,将怡人的春色和羁旅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深沉而凄凉。第二句顶针格“天崖”二字与前“天崖"不同,前泛指,后实指。2个“天崖"回还反复,更见低徊缠绵,更浓浓的渲染了凄凉氛围。“日又斜"则给鲜丽的春天景色蒙上了凄倦的暗黑。这与诗人人生的消沉泯然相和,同时也包括了无尽的留恋和无尽的忧伤。

转句“莺啼"二字奇警,莺声本来是动听的,诗人却感觉这是在哭。结句一“湿"字乃触感,与前面的“啼"听觉配搭,形成了完整的意觉,把诗人敏锐的联想和真切的体会融在了一起。莺儿啊,如果你有泪,请为我滴在树梢那最大的一朵花上吧!“最大花"为何让诗人情深关心呢?由于树上的花上无庇佑,峣峣易折,哪经得住风狂雨骤啊!这不正是说诗人自己吗?空有才华理想,却落魄终生。因此,诗人的哀痛其实已远远超过了天崖羁旅之愁,更是深深的浸湿着人生挫伤破灭的痛楚。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译文;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呵,越是走近家乡,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

  赏析:第一句的“断”又做“绝”。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编辑本段]题解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译

  我离开了家乡到了(岭南),经过了(汉江),又到了(泷州)因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以为怕(家人已经遭受自己牵连而发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认识的人),也不敢(问家里人的情况)

  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乡)途中复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又传此诗是 李频 所著,但是依据诗词意境等,更像宋之问的。

  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注释: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简评: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主要是指“闺怨”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这个**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独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诗》作“不曾愁”),《唐诗三百首》编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实不仅是这三个字,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的真稚心态和爱美字。许多选本把这三个字释作“从军”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诗品汇》卷四七)等。这样解释虽然不能说错,但却有以偏概全之嫌。从军、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径又并非仅此一端。所以我认为“觅封侯”当与“觅举”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书·薛登传》上疏云:“方今举公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在此诗中,“觅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从军,也可以指寻求其他功名。

  话外音:

  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夏意 原文

  别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赏析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诗歌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作者介绍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当过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据说因接近主张改革的政治家,被人借故诬陷,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因此,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

  作为一个关切时政、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并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城南感怀呈永叔》同样写出民间由于饥荒而出现的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在反映时弊、揭露社会矛盾方面,苏舜钦往往比梅尧臣来得尖锐直截。这一方面是由于个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总是受排挤乃至遭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城南感怀呈永叔》的末一节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自己能掌握权位,便能够拯救百姓;无奈自顾不暇,所以格外愤懑。而在有些诗中,他更把个人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对酒》: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这种诗情绪坦露激昂,略近于李白的风格,虽然毕竟还不如李白的意气高扬,不可一世。《宋史》本传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在北宋诗人中,他确是有些唐人的气味。所以他的理论表述虽然迂腐,诗歌却因情感袒露而显得颇有生气,不是一副道学面孔。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类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说,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腻等特点,苏舜钦也比较缺乏。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视觉,配合得很别致。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流动曲折。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也写得小巧别致,情趣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现的,诗中的视线是在不断的流动转换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过竹帘望见一树明艳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树荫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后以一声流莺惊破主人的梦和午睡时的静寂。通过诗人内在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奏,脉络肌理十分细密,这正是宋诗的一种特色

  点评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解释

  1、迥:远。

  2、傍:靠近。

  3、销:融化。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从军行 其一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了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1)寇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轻寒;苏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凉爽、充满生机。

(2)寇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孤寂惆怅之情,苏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舒畅爽悦之情。从寇诗的“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正处于离愁无法排遣的时候,日暮时所闻燕语只会更添愁绪;从苏诗“夏席清”“石榴开”“树阴满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在诗歌主人公眼里,夏日是一派清凉有生机之景,睡觉醒来时又闻悦耳莺声,所以主人公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爽悦的。(意对即可)。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 关于离别情绪豪放的古诗句

关于离别情绪豪放的古诗句 1 描写离别情绪的古诗

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11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 描写离别情绪的诗句

1、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影渐不见声渐无,情思却被天涯阻。

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风萧萧兮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暮霭纷纷。

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3 要表达离别情绪的诗句

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4 带有离别情绪的古诗30首

1与君分手意,同是宦游人。

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天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朋侪》 3春草来岁绿,天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旦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那个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旧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旭日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寥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参考材料:重题西明寺牡丹 时元九在江陵。

白居易 今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往年况作江陵别,难过花前又独来。

只愁分手长云云,不道来岁花不开。别诗 汉无名氏 良时不再至,分手在顷刻。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俯视浮云驰,奄忽相互逾。

风云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今后别,且复立须臾。

欲因晓风发,送子以粗躯。盛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眺望悲风至,对酒不克不及酬。

行人怀往路,何故慰我愁。独占盈觞酒,与子结缱绻。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彷徨蹊路侧,悢悢不克不及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怎知非日月,弦望自偶然。

高兴崇明德,皓首以为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分手意,同是宦游人。海外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有为在支路,后代共沾巾。 雨霖铃 柳永寒蝉悲凄,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毂下帐饮无绪,方眷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分手,更何堪,热闹清秋节。

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重别李评事 王昌龄 莫道秋江分手难,舟船嫡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浣溪沙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打扮。

绣帐已阑分手梦,玉炉空袅寥寂香。闺中红日若何怎样长。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分手,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那边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彷徨一直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喜迁莺 冯延巳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昏黄。残灯吹烬闭朱栊,人语隔屏风。

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客岁分手。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忆江南 冯延巳 昔日邂逅花未发,正是客岁,分别时节。

西风序次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怕来岁,花发人分手。

分别若向百花时,西风弹泪有谁知。旋里偶书 贺知章 分手故乡光阴多,迩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分手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那边期。下行杯 韦庄 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分手容易,迢递去程万万里。

难过他乡云水,满酌一杯劝和泪。须愧,保重意,莫辞醉。

菩萨蛮 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分手。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飘荡疏酒盏,分手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绝对。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红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生查子 姚宽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

相见两婉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东风,泪眼零秋雨。

过了分手时,还解相思否?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世情是何物,直教存亡相许?天涯海角双飞客,老翅几次寒暑!高兴趣,分手苦,是中更有痴后代。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晚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寥寂当年箫鼓,荒烟照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墨客,狂歌痛吹,来访雁丘处。生分手 白居易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血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滨绝对愁。

天寒野旷那边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分手,生分手,忧从中来无隔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青丝。o(∩_∩)o。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行。

5 求离别情绪的古诗 带诗意 谢咯

离愁的话,最著名的应该是李煜的这两首

相见欢

南唐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6 古诗中的离别情绪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2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