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思想感情,第1张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摘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宋代文人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式样,使他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代的词,人们就会想到一位杰出地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人的正宗,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的资质聪明,博学多能,生活洒脱。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南渡

文学作品反映着时代的特征。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次所少有的贞刚之气。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的格调,发展了传统的婉约 词。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俗话说: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开天辟地的,它和周围的一切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李清照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她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在泉水奔涌千载不竭,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山东济南,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铟经史,擅长诗文,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官宦之家。更为重要的,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崇尚真情与个性的苏轼的影响,表现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就是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不让女子有学习诗书文化机会的传统不同,他不轻视或束缚女性,而是对天资聪明,伶俐无比的女儿非常疼爱,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这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所受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因谙在心;四五岁就能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不愧为一代才女,而其气质清新秀丽,活波乐观,又成为大家闺秀的风流典范。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她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众所周知,宋代的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然而十八岁的才女遇到了赵明诚,两人彼此欣赏。正式赵明诚的对她忠心的赏识,使李清照的才思更加敏锐,文才更加飘逸。赵明诚给李清照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而人堂前饮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查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李清照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正是“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一种温馨的思念,体会到一种如咖啡般涩涩而又有淡淡香甜的思念。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萧》)也正是爱情真实表现。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 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

睡昨夜雨疏风骤,浓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表达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乃机杼天成,非男作家以女生口吻的闺情词可以企及。

在李清照前期是吟唱中,还有一部分描写相思心事的恋情词,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现的极为真挚缠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将消魂相思写得朴素而深刻,显露出女性的真实情操来,一种及细腻的女儿柔情,那就是爱情至上。

如《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眼沙欧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词中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轻快的节拍中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作为一个女词人,她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了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那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实在是很细致入微而又不乏情感。

还有她在《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中所写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境界,委婉而含蓄的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力情。

在李清照前期的词中,还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我报路长接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大鹏高飞的宏伟志向,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跨海浪、渡银河、归帝宫、住三山的非凡壮举,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一个女词人,有如此豪迈气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二、李清照南渡后的词风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从李清照的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性格的另一面:英雄气质和爱国激情。而在北宋灭亡,中原有待光复,河山需要重整的年代,尤为需要民族英雄,需要崇高的牺牲精神,李清照的诗篇,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

靖康之难被迫南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变成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年 妇。“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泪痕滋枕,忧伤无尽,处物更伤怀:国已破,家已亡,夫已伤——这该是何等的哀婉伤痛的感情!“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则更是明确表达了昼夜、梦醒都无法摆脱的家国沦丧的哀痛之情。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以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三、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共同特点

李清照的词是整部文学史上无以替代的亮点。她以女儿家言女儿事,别有一种感觉敏慧、体贴精微之妙。从而改变了一些男性词人操女儿腔为歌妓代言的抒写方式,自成一种吐露自我真情的审美方式,而又清才妙笔、意象雅妙,言必己出,在不避口头语处传达出难以窥见的心灵深处的颤动,创为“易安体”,于其生前身后引来不少仿效或唱和者。不论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风总以婉约深微见长,但是她也有气势极雄壮的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那些诗句,很让人想起《庄子》和《离骚》中的某些描写,那一种上下求索的痛苦,那种对生命自由的强烈要求,在整个宋词中都显得相当突出。

李清照擅长从景物和日常起居环境、行动细节中选择表达情思的意象,往往用简练平常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情感流程。她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语言口语化又有精心洗炼之功。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别开生面,风韵天成,创作出一种清新如话,纯洁无滓的佳词。

李清照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怨艾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住百年千年的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可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诗人词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而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真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暂且不论其他诗人词人如何,李的确是不愧为婉约词宗的

总结语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某些思想品格也至今仍有光彩。她不但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又敢于藐视传统的封建观念,更有着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李清照抒情词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她也凭着这种高超的艺术才能为中国词史上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波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再愁苦不堪终结束自己的一生。

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其文学成就: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论文

  摘 要

  李清照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本文试图围绕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内容,来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转化之过程。

  关键词:李清照 生活经历 词风比较

  李清照(约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在宋代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李清照的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还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轻快活泼的语言,可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后期,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国家苦难在词中艺术的体现。追寻诗人南渡前后不同的生活轨迹,我们能逐步地感受到李清照词风由清丽婉约演变为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一、南渡前,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真挚情感的抒发。

  1、描写少女的浪漫情怀,鲜活清新,空灵飞动。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母王氏亦工文章。书香门第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家庭气氛的宽松开明,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其秉赋和潜能都获得了极大的发挥,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闺阁词,大多数是为了抒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她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在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绘声绘色的描摹。且看以下三首: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尺幅之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美不胜收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奇”寥寥数语,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快乐妩媚、天真浪漫。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墉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并勾勒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多情的复杂心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的意境,灵巧有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无限凄婉、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妙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在这里,李清照借少女惜花、惜春的感伤,含蓄地述说着闺中生活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2、描写琴瑟合鸣的新婚生活,轻倩绰约,自然妩媚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的儿子赵明诚结为夫妇。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由于李清照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整理与研讨,长期的“意会心谋、目注神授”,她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受到极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词作中,就帮助她形成了高超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词记录了这段生活与情感。

  《减字木兰花》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喜爱梅花,常常通过咏梅自我比拟,这首词不是咏梅词,却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娇羞动人的姿容。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表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以上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

  3、描写夫妇相思情愁的分居生活,即景取喻,缠绵委婉

  1103年,赵明诚游宦在外,俩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初偿别离情怀,此时李清照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往来的书信就成为李清照日常的慰藉,“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题在锦帕上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的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心理状态,同时又善于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感情的艺术功底。

  李清照这段时间虽然被相思愁苦所包围着,但毕竟是一种生离之愁。与丈夫往日恩爱的情景给李清照无限美好的回忆,也给了她对丈夫归来的信心与信任。重阳九月九,李清照向赵明诚传达“人比黄花瘦”的消息,期望引起丈夫的怜爱,以图早日团圆。

  《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李清照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一个花容憔悴、玉肢柔弱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画面,一个特写镜头,将相思情怀以最经济而又最形象的表现。难怪她丈夫赵明诚读了之后深为叹赏,“自愧勿逮”。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时候赵明诚集中精力收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校勘,《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李清照这段时期的作品极其艳丽和温存,《凤凰台上忆吹箫》、《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行香子七夕》、《鹧鸪天》、《庆清朝慢》等词令,都生动地表白了李清照的真情实感。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文采飞扬,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提炼的艺术形象,即保持了唐五代以来的婉约词的本色,又创造了以个人身世为内涵的艺术格调;温婉中含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刚健、俊爽之美。

  二、南渡后,作品主要抒发忧国思乡之情和孤苦凄凉的生活。

  1、金陵期:描写流亡颠沛的离乡生活,满腹愁情,哀伤忧怨

  正当赵明诚、李清照在各自所喜爱的金石和词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的时候,公元l127年四月,“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五月高宗即位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自此宋室南渡。八月,赵明诚又被起用为建康知府。十二月,青州发生兵乱,李清照逃难南下,家财毁于战火。1128年,赵明诚和李清照在江宁相逢,晃若隔世。1129年五月,赵明诚任湖州知府,李清照本想两人在兵荒马乱中能够相依为命,却没想到又要中途分手。李清照单身在池阳,举目无亲,倍感凄凉。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大都是怀念故土和故人之作,风格趋向沉稳、哀怨。《菩萨蛮》、《念奴娇》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华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更燃余香,更得些时。

  《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脑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值得一提的是,赵明诚罢知江宁府,夫妇在赴赣水时,途经项羽庙,李清照写下了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的《乌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歌颂英雄,用以讽刺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和那些投降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国破家沦,李清照的心情格外沉重:只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永夜愤慨欢意少”(《蝶恋花·上巳召亲族》)。白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夜晚“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及至梦醒,一种“梦远不成归” (《诉衷情》)的惆怅又攫取了她的心,直教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秋日里,她“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到了冬天,她又“授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词人的满腹愁情,使得一向受到亲睐的桂花也受到了斥责:“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2、服丧期:描写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深愁重哀,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1129年,李清照避难金华,赵明诚在独赴建康任职的途中病故。李清照背负对国破、家亡、丧夫的三重痛苦,漂泊转徙,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殆尽,原来性格中的缠绵柔情、开朗直爽已随丈夫的逝去荡然无存,词情极苍凉悲苦。

  有论者曰:“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屿?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李清照在《武陵春》其中的一首词中这样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含蓄与直率相结合,李清照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变为有重量的实体,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不得不独自一人继续逃难,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她视同生命的大量古书石刻,在战火中“散为云烟”,所珍爱的书画铭器也屡遭盗窃。本来她所遭受的灾难已经够多了,而此时的她又祸起萧墙,偏偏又有几个专门拨弄是非的小人乘机落井下石,诬告李清照曾将家中收藏的玉壶奉送给金人,暗地里向朝廷弹劾她有通敌嫌疑。为了洗雪冤辱,她被迫沿着南宋朝廷逃亡路线而逃亡,想将家中所剩的铜器等物尽快奉献给朝廷。这就是有名的“玉瓶案”。幸好当时的南宋小朝廷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此事,才使得此事不了了之。

  1132年5月,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是个贪财好利之徒,李清照不堪对方的精神虐待,不顾宋代刑法之拘限,毅然告发张汝舟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之时贪污。张汝舟被除去官职并流放外地,李清照因告发而入狱,幸得一位身居要职的远亲帮助,李清照两年刑期减为九日,百日婚姻终告解脱。但经此一连串接踵而来的打击,李清照再也支持不住,彻底病倒了,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苦无依、终日以泪洗面、以酒消愁的嫠妇形象。

  3、孀居期:描写孤寂凄苦的晚年生活 忧患悲愤 凄苦苍凉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最传神地表达出她暮年心境的非《声声慢》(寻寻觅觅)莫属。这首词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词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情并茂,堪称创举。继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则更进一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浇不去之意,在此略略点出,似淡却浓。

  下阕词人继续描写孤独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个“黑”字,是险韵,极难韵,在这里却押得即稳妥又自然,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词人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读来让人心醉。“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李清照这首词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我们再来读一首李清照年老寡居时的感旧之作《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将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南渡以来,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李清照的视野,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了。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除了哀叹个人不幸遭遇,还有炽烈的爱国热情、忧时伤国的思绪抒发,词风流动出豪迈激昂之气。

  《渔家傲》一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若与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相比毫不逊色。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写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多样性的特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虽写梦境,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李清照南渡之后,曾在海上航行,历尽了风涛之险。词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她所经历的真实生活的感受有着一定的联系。

  李清照进入梦境,身临天宫并与天帝对语,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远大理想。“路长日暮”和“谩有惊人句”的嗟叹,表现了她要求摆脱现实苦难以及生逢离乱之世徙有才学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描写了李清照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在理想的国度中求得精神上的慰籍。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李清照这首词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1155年,李清照怀着“永夜恹恹欢意少”的孤寂与“致死薄殷周”的悲愤,孑然一生,郁郁而终。

  纵观李清照南渡后这一时期的词,孤独凄清的情怀自始至终都流动于其中,面对着祖国山河的沦丧,她沉痛无比,更加上家亡、夫死,她漂泊无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对于她来说,都是漫长而凄清的,她常常独自品尝孤独寂寞,让痛苦与寂寞吞噬着自己的灵魂,因而伤时感怀。她把自己的这种深悲剧痛熔铸于其词作中,因此这些伤乱之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真可谓是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人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不曾有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都是来自词人真实的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活、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在南渡之后。因为她这部分的词作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三、结束语

  综上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及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从总体情况来讲,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人性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必然能逐渐推断出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大动乱年代一定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李清照词作前后形成不同风格的其他因素,还在于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并且也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所谓词“别是一家”,是对李清照词风不同风格的又一合理解释。

  --------------------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去百度上搜索一下,有很多的。

  前期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她早年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是汴京太学生,自幼爱好金文石刻,编有《金石录》三十卷传世。这对年轻的夫妇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虽然“赵李族寒,素贫俭”,但是“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并在家中“归来堂”建起书库,收藏经史百家。两人每当饭罢,即在“归来堂”品茶读书,以此为乐,“甘心老是乡矣”。在共同的爱好中,李清照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夫妻二人的感情也日渐笃深。赵李之间的爱情既有婚姻的维系,又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早年平静美满的生活为李清照前期词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她后期凄苦时追怀的内容。

  于金石书画各种艺术的鉴赏和“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沉醉,以及她简单的社会生活关系,显然对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影响,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丰富了她的审美经验,帮助她在诗词创作中,具有创造性构思和对艺术形象的捕捉能力。此外,她单纯的社会生活关系,避免了污浊世俗的污染,培养了她的健康生活意趣,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了一种童心的向往。李清照正人如其名,崇尚清新、清丽、天然。其夫赵明诚即以“清丽其词,端庄其品”赞美她。李清照生活上喜“坦夷”、“适意”,性不耐繁文缛节与华丽装饰。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自谓“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这与“性嗜清净”的苏轼颇相近。苏轼喜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于词的创作,追求清疏自然的清美。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与此相近,“她崇尚内在气质之美、天然标格的清新之美”。因而她前期词风格上更接近婉约,委婉含蓄,轻盈清丽,深情绵绵。

  所有词作中,爱情词的比重最大,而且非常经典。她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大胆真实的表露爱情。李清照早年的生活虽然平淡而幸福,但是恩爱夫妻的短暂别离使前期的爱情词蒙上淡淡的哀愁,既委婉曲折而又真挚动人,从心弦上弹奏出一支支纯真优美的爱情之歌,由于其情感倾注对象是她的丈夫,故可谓之“望夫词”。这些词表现了她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渴念,传达了她专一于丈夫之爱的心声,同时也藉此来排遣她的爱情苦闷。例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相思曲,但不是单向相思,而是双向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居两地然而彼此思念。丈夫寄来锦书,词人念及丈夫对自己的爱,幸福感油然而生,因寂寞而紧蹙的眉头亦不觉舒展,但爱得太深太切,又不能不思,于是寂寞与思念又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一“下”一“上”,准确而简练地传达出内心情绪复杂细微变化。这里的“闲愁”,是含笑说相思,在轻盈舒缓的叹息中包含着甜美的安慰。有人说,爱情永远不会是它实现时的既有体验。爱情从来既是令人激动的回忆,又是明快清澈的期待。也正因为夫妻别离之后,作者才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甜美与幸福。词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浅近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含蓄婉曲的道出一段离愁别绪,十分清丽别致。还有《醉花阴》,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爱人远离,天色阴沉,香雾弥漫,心情一片迷惘,特别是半夜醒来,凉气透进纱帐,更易触动离愁。词的最后三句是传诵人口的名句,对酒赏菊的佳节美景没有给词人带来愉悦,反而勾起了相思愁苦。一个“瘦”字道尽愁损离肠,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自在其中。传统诗歌中秋菊所带来的象征意味,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清幽高洁的女子为情消得瘦弱不堪的形象。词人以景见情,以物拟人,达到情景交融,给读者以传神的感觉。

  时代环境和女性身份、地位的制约,没有条件和机会在社会政治舞台中施展才智,闺房绣户是她主要的生活世界,而完美、圆满、专一、真诚的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支柱。李清照前期的望夫词是她对丈夫的赤诚之心生成的爱情之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更具有纯洁的情感美和高尚的人格美、伦理美。

  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经常亲近大自然,去感受那份天然的和谐与美丽,既拓展了胸襟,又陶冶了情操。“她前期词作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可以分为两半,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象《如梦令》两首描绘自然景物的小令,就表现了她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歌颂自然的小令,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渗透到客观事物之中,不是单纯的从形式上摹拟自然。李清照对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做到了准确生动的把握和体会,体现出婉约清新的词风。

  总之,李清照在南渡前,无论是望夫词还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小令,风格都是清婉秀逸,含蓄婉转,同时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她运用清新素雅、风韵天然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心的欢与愁。但由于这一时期生活上波澜不惊,平淡而闲适,造成李清照视野的不开阔,词作多是浅吟低唱,局限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因而,现实意义也不很大。

  社会的动荡,人生命运的不幸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改变。

  金人的铁骑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生活。公元1127年,是宋代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金军攻陷汴京,赵佶、赵桓等被俘北去。赵构仓皇南逃,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流离颠沛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靖康之变”后,灾难接踵而至。首先爱夫的病逝,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继而大批书画宝器在战乱中“散为云烟”;接着遭人诬告通敌,“先侯(赵明诚)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更使她悲恸不已的是书画砚墨被盗;“颁金”案结束后,一些市井无耻之徒又制造了她“改嫁”的谣言。南渡后,李清照失去了心爱的一切,晚年过着孤独辛酸的生活。国破家亡及遭受的劫难和折磨使其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时代、社会的大动荡,往往会改变个人的人生命运,从而也改变人的情感心态。靖康之难,把李清照从温馨的深闺书斋,抛入到漂泊迁徙的难民流中,使之备尝乱离之苦。而丈夫的病逝,更给她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人生的不幸,命运的残酷,却改变不了她对丈夫深沉、执著的爱。在寡居的数十年里,她就是凭着对亡夫深切的忆恋、爱情来支撑她的生命,慰藉她的灵魂。李清照后期的创作大多是对昔日甜美的爱情,幸福往事的追忆。如:“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如今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等。词人能鼓起生命的风帆,在悲惨的世界中继续航行的力量来自对亡夫坚贞不渝的爱情支撑。然而物是人非,美好的回忆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情怀不似旧家时”,她从前期轻盈清妙的望夫词一变而为沉重哀伤、催人泪下的生死恋歌。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也。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死别与生离,情怀自是不同。生的暂离,毕竟还有重逢团聚的希望,而死的永别,却只有未亡人对逝者哀苦的精神忆恋。在前期的《一剪梅》中,词人“独上兰舟”,盼望“云中谁寄锦书来”,虽也有丝丝的幽怨和哀愁,但毕竟心存希望。而今“吹箫人去玉楼空”,昔日“同倚”赏梅的人已不在,想要折梅寄予,都“没个人堪寄”。两相对照,一股孤独悲凉的情怀让人心碎。人天永隔,对于亡夫的思念更是刻骨铭心。命运的变化,苦难的折磨,生死之隔,并没有改变李清照对爱情的专一,只是心境由“无情绪”变成了“断肠”的痛切,词境由明亮欢快变为灰冷凝重,红花、淡月、绿叶等色彩鲜明的意象群被枯花败叶等萧瑟凄凉的冷色意象群所取代,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晚年所作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忆恋亡夫的生死恋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一开头就用一连串的叠字,极具音律美,给全词笼罩了一种沉重凄切悲哀的氛围。在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分,词人在寻觅那些失落在梦中的往事,然而那些在“归来堂”品茶读书、笑声洋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晚年体衰身弱,禁不住晚来急风的侵袭,长空一声雁鸣,勾起无限伤心事,昔日大雁带来的是“锦书”、希望与爱恋,如今过雁引起的却是无尽的失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凋零,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往昔“东篱把酒黄昏后”,苦闷中尚有几分情韵,现在却是独坐窗前,听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敲击着痛苦不堪的心灵。这种情感历程的转变既是词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从前期的望夫词到后期的生死恋歌,一个“情”字贯穿到底,但是前期的望夫词中存有希望和期待,因而风格轻灵清丽;后期经历了巨大变故,李清照从对着“楼前流水”、“终日凝眸”的深闺**,变为饱经忧患、“欲语泪先流”的暮年“嫠妇”,唱出的是永隔人天的生死恋歌,风格自然变得沉郁悲凉。

  在后期创作中,李清照和其他南渡词人一样,也在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作品中渗透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将个体失落的压抑苦闷和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紧紧融合在一起,作品悲怆、沉郁。“词言情,以柔为主,李清照握笔为词时,摧刚为柔,主要的风格是婉约的,其显著特点是作品中也反映了国破家亡的身世之感,以及表达出了爱国的情感”。乡思与国愁在李清照词中是紧密结合,融二为一的,因其故乡在北方,北方沦于敌手,故思乡即念国,盼回故乡就是盼望光复家国河山,这种感情既是个人的,家庭的,但显然也不局限于个人家庭,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人民的心声,这在后期很多作品中表现得很突出。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名胜双溪的春日,风景绚丽,经历了飘零之痛的词人,却是触目伤怀,心情沉重。连双溪的舴艋舟都“载不动”这份“愁”。可见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多么的深重。

  又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的上片渲染了元宵佳节春意盎然,景物佳丽。下片先形容南渡之前汴京的妇女们穿戴齐整,欢庆元宵,再写如今国事日非、自己历尽忧患、无心游赏的孤寂心情。对照之下,那种不胜家国身世之感的内心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命运的转变,使李清照自觉不自觉的具体结合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细微的亲切感受,去表达她深沉的故国之思。视野逐渐扩大,不像前朝仅停留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因而增强了现实意义。

南渡前,李清照过得是较为幸福美满的**生活。思想上多受闺怨和思念影响。南渡后,先后经历丧夫,而后再嫁再离婚,使她精疲力尽,对人生感到惆怅。晚年时,她的朋友的孩子常常到她院子去嬉闹。词人便问孩子愿不愿意拜她为师。词人愿意将毕生所学尽交予孩子。然而,那孩子却说;我是女孩,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呢?这句话顿时打击了词人,也让她悲从中来,回想起自己饱读诗书,最后却落得个国破家亡,穷困孤独的凄凉人生。于是,她边恍惚地走出院子,边走边做出了令世人惊艳的《声声慢》。从《声声慢》这首词中,可以说交代了她南渡前和南渡后的思想变化,也交代了她那悲凉绝望的心情。前期的富裕、悠闲、自由、与丈夫的花前月下共赏词曲等等,到如今穷有一身知识,却遇人不淑、寄人篱下,想想,也许女子无才也是一种福啊

楼上的赏析应该出自,属于标准的官方回答,当然没有错,不过这种答案因为主要针对学生,有时候会让文字显得积极向上一些,回避一些比较隐晦的消极情感。

就我个人看来,楼上的解析主要部分都是不错的,但是在情感表现上,有一点小小的偏差,上文说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但是就我个人来看,虽然这首词写得和婉静美,但是说不上什么生命和感情,也谈不上欢娱,更说不上什么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首先定位一下情感的走向。这首词写得和婉静美,秋景的刻画非常动人,但是应该不是体现纯粹的欢娱性的情感。写过宋词的人都知道,宋词的最高境界是声意相谐,就是词中表现的情感要与词牌的本身曲调情感指向相符合,李清照是很正统的音律派,曾指责苏轼词不协音律,绝对不会用一个悲切的词牌去书写欢娱之情,这是严重违反音律特点的。

怨王孙这个词牌出自词牌河传,属于一个比较悲切的词牌,而怨王孙这三个字,也体现了一种类似闺怨的情绪,另外,怨王孙这个曲调属于无射宫,音主富贵缠绵,综上所述,怨王孙这个词牌应该是一个体现淡淡的缠绵愁绪的怨词,不会用来写欢愉的情绪。

从具体的句式分析,词句的情感基调,还是比较符合怨王孙这三个字本身体现出的情感特点,诗句写得清新飘渺,有一点似有似无的淡淡愁怨,但是又不言明,而是蕴含在词句之中。

具体来讲,上阕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但是这与人亲的水色山光是什么呢,是上文说的秋已暮,红稀香少,这是体现出一种广阔的秋天美景,词人从中感受到欢愉吗,显然不是,而是一种在秋高气爽的美景中感到秋已暮,红稀香少的无奈,景色虽美,但是叶落花残,有一种对季节变换的无奈的感叹。

下阕其实将这种情绪写得很明白了,莲子已成荷叶老,这显然不是欢景,有一种淡淡的萧瑟意味,露凝芳草,秋意逼人。下面写的更明确,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为什么人归早呢?当然是天色将晚,良辰无多,为什么良辰无多呢?当然是夏尽秋来,年华不再。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在描写秋高气爽景色谐美的同时,感叹年华,感叹时光,思绪悠远而清冷,有一种淡淡的伤怀,但是这种伤怀又融化在美丽的秋景之中,而不是上面说的什么欢愉的情怀,广阔的秋景,超逸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4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