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告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我们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说(上岭很累,但是)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天 , 写景闲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
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赏析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濛濛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著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创作背景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苏舜钦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宋代·贺铸《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春天 , 写景思乡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宋代·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春天 , 咏物 , 抒情相思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代·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天伤春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在北宋中叶诗坛上与梅尧臣齐名的苏舜钦有一首《淮中晚泊犊头》诗: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写景小诗在宋人绝句中一向为人赞赏,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诗情荡漾、韵味深长的图画,既表现了自然美,还塑造了艺术美。
诗的前半首是写白天里作者行舟淮河上眺望到的两岸野色。这时,春雨欲来,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层轻纱笼罩在草色青青、一望无际的淮河平原上。从船上看出去,景色可以想见是这么清旷悦目、生意盎然。这是只有在那样的天气和视野下才会呈现的美景;而作者用“春阴垂野草青青”这样一个起句竟使它再现纸上,一下子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美的境界。如果把这句诗当一幅画来欣赏,它在颜色配合上,天空是淡灰色,地面是青绿色,美是够美了,可能嫌素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下面再加一句“时有幽花一树明”,就为画面增添了光泽,显得画面更加秀丽、更加醒目,而春意也更加浓郁。吴芅在《优古堂诗话》中曾指出这句诗与郑毅夫诗“一树高花明远村”句相类似,“皆清绝可爱”。
这里,为了最完满地托出一个特定的境界,作者在遣词用字上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因为这前半首诗总的是要表现那样一个主要以灰、绿两色相配、给人以清幽之感的景色,而不是万紫千红的风光,所以在第二句里写到花树时,只说“幽花一树”,是既使它在色彩上起映托作用,又不使喧宾夺主,破坏了整幅画面的情调。同时,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个显示情态的“幽”字来形容花枝,后面只用了一个表达感觉的“明”字来形容颜色,而没有明白点破是什么花、什么颜色。是红艳照人的杏花,还是洁白耀目的梨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样,诗句就有空灵酝藉之美,境界就有耐人寻味之妙。如果读者细心一点,还可以发现,在这两句诗里把画面点活了的是“时有”两字。这两个字暗示出水上的船在动、岸上的景在变,因而就使人感觉到这幅画面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船的行进在不断移动变换中的了。苏轼有首题为《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的七律,中间两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岗”,也是描写船在行进、景在变换。但苏诗是明写,而这首诗是暗写。
诗的后半首是写薄暮时作者停舟犊头后看见的水上景物。这时,在夜幕覆盖下,风雨齐来,河水喧涨,另是一番景象。作者用“晚泊孤舟古祠下”一句交代过停舟的时间、地点,并烘托出环境气氛后,立即把视线转到河面上,只用“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七个字传神入妙地又画出了一幅喧腾动荡的夜雨图,让读者既看到了风势、雨势、水势,也仿佛听到了风声、雨声、水声。如果说,前半首诗是一幅有色的画;这后半首诗就是一幅有声的画。如果说,呈现在前半首诗里的画面虽然在移动变换,而给人以寂静的感觉,是动中见静;呈现在这后半首诗里的画面尽管并没有移换,而给人以喧动的感觉,就是静中见动了。在读这首诗时,更应当看到,它虽然通篇都是写景,其实带有浓厚的抒 彩。一个诗人不大可能对自然景物作纯客观的反映,当他把景物剪裁入诗时已经是“以我观物”(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语),里面总或隐或现地有他自己的影子,总蕴藏着喜怒哀乐的感情。对这首诗,只要细加品味,就可以看出,其中渗透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忧愤之情。这里,作者所选择的景物:垂野春阴、幽花一树、孤舟夜泊、风雨潮生以及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整幅画面,都是与他的感情相适应的。再从作者所选用的形容词看,花是“幽”花,树是“一”树,舟是“孤”舟,祠是“古”祠,也是为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服务的。
《淮中晚泊犊头》宋朝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是:
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
时而可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
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
这时候只见淮河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前两句是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后两句则是写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小题1:诗的头两句创造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首句点明所泊之地在环境方面的特点;春阴垂野,草色青青,氛围安宁静谧,二句中“一树明”是“幽花”的色彩仿佛让整株树的颜色都变得明亮起来,情景交融。 小题1:本诗将个人处境与周围事物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展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意。 |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景物的特征来分析意境以及怎样表现美德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