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看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怎么样,因为废掉皇帝更多的是权力之争,违背祖训骂太后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在古代“孝道”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所谓“以孝治天下”!
在这种环境下,皇帝如果敢骂太后(皇帝他妈),就是算忤逆,是可以被认为“有悖人伦”,可以赶下皇帝宝座的理由,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不会出现这种事情的。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是皇帝的圣旨为主,因为对一个帝国来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是唯一的,而皇太后即使是皇帝的母亲(不一定是生母),也是皇帝的臣,显然是君的旨意要大过皇太后的旨意。
不过,刚才也说了,这个是属于正常的情况,那么肯定还有非一般的情况,比如皇帝年幼登基呢,那么就不一样了,主少国疑,皇帝的圣旨都不能体现出皇帝本身的想法,更不用说什么旨意了,或者太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圣旨上面。
而这种时候就会有临朝听政的情况了,比如汉惠帝时期的吕后,汉惠帝继位的时候是十六岁,年纪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而整个汉朝的政权都落入了吕后的手里,所以《史记》里面只有吕后本纪,而没有惠帝本纪。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汉惠帝都在听吕后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戚夫人之前一直劝说刘邦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还差点成功了,所以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恨之入骨。
汉惠帝知道吕后要对赵王刘如意下手,就一直要保护着刘如意,但是有一天,吕后趁着汉惠帝外出的时候,派人毒杀了刘如意,后来又害死了戚夫人,还让汉惠帝去看,把汉惠帝吓得不轻,还大病一场,最后不想理朝政了。
第二件事情,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将齐地封给了刘肥,刘肥入朝觐见汉惠帝,汉惠帝设宴,以兄礼待之,吕后听了就很生气,想用毒酒杀了刘肥,汉惠帝很清楚,就要与刘肥共饮,吕后赶紧将两人的酒杯打掉。
而刘肥最后赶紧把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还尊她为王太后,也就是说得叫他的妹妹为母亲,汉惠帝也是用那种方式来保护着刘肥。
第三件事情,鲁元公主是吕后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张敖,鲁元公主与张敖有个女儿叫张嫣,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就让汉惠帝迎娶张嫣为皇后,要知道,汉惠帝可是张嫣的亲舅舅呀,汉惠帝即使不肯,也无法拒绝吕后的安排。
吕后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武则天,慈禧身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权臣可以用太后的旨意来废黜皇帝,比如司马师就让郭太后废黜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古代的皇帝大多都斗不过太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能够在最后时刻整垮顾命八大臣的不是慈禧,而是恭亲王奕昕。当然了,慈禧本人也是厉害角色,一下子就找对人了,要是找其他人,还真不见得能够快速而又相对平稳的解决这次所谓的易枢事件。恭亲王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按道理那可是贵为亲王的人呀,但是鉴于之前他与咸丰有过帝位之争,这就使得他在咸丰朝代空有一身才华横溢,但是无法施展,本人也是比较郁闷的。随着皇帝的回天,他满心以为自己最起码能够进去顾命大臣行列,结果名单出来,让他确实大失所望。由此可以知道他内心的苦闷。
慈禧本人那个时候后一直在承德避暑山庄,根本无法操控京城的事情。这个时候她就想到了联合恭亲王,再回到京城后解决他们。说起解决就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在舆论上需要联系一些好手,不能无缘无故就把当时的朝廷重臣直接绞杀吧。于是恭亲王就出面联系了很多对于肃顺不满的官员,准备动本弹劾。这一点就需要多说一句,肃顺本人确实是很能干的一个人,但是就是太过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皇帝宠爱,树敌很多,这就使得很容易就联系起来反对他的人。
要解决不光靠嘴皮子呀,关键时刻的枪杆子也必须有。这个时候盛保就出现了,其实盛保这个人很一般一般,在南方太平天国作战中的战绩简直惨不忍睹。但是人家会走关系。后来还做到京城的高级军事官员之一。这个人被恭亲王说服,答应只要他们一到京城,就马上动手。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就等着他们回来呢。肃顺等人这个时候确实太麻痹大意,因为之前慈禧表现的很低调,恭亲王也没有任何小动作。让他们以为大局已定,慈禧已经屈服。结果,平静的背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当他们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就是陷阱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开始。
因为百日维新。
光绪帝一直没有太大的权力,真正的权力在慈禧手中。光绪想通过维新变法得到自己的权力,然而这就侵犯了慈禧的权力和利益。慈禧为了保护自己的大权,不但在菜市口杀死了维新变法的众多人士,停止了变法,而且怕光绪对自己不利,所以把光绪囚禁起来了。
古代帝王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冲突肯定要听帝王的,毕竟君王才是一国中最大的。
君王既然能够统治全国上下,肯定就要拥有最高的权力,所以只要是帝王下的圣旨,全国上下所有的人都是要听的,当然包括了太后。而且太后的懿旨一般只能用来管理后宫,太后也是不能干政的,毕竟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太后就算下了懿旨,通常也就是用来管理后宫的女人的。
但是虽然圣旨比懿旨要更有威力,可是太后毕竟是君王的母亲,在古代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是君王也要对太后每天请安,所以如果君王和太后的旨意有了冲突,在理论上肯定要听君王的,但是如果君王考虑到孝道的话,往往会退让一步的,没有儿子会直接跟母亲冲突,怎么都会给母亲一点面子。
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如果君王的圣旨跟太后的懿旨发生冲突的话,君王一般都会向太后妥协。有的时候太后的懿旨是先到的,如果后面君王的圣旨再到的话,那么就代表君王不退让,那么所有的人都要站在君王这边,要无条件的听从圣旨的安排。
至于损害了太后的面子的事情,这就属于家事了,外人就没有办法管了。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肯定是君王最大的。当然孝道当前的话,君王很少会反驳和违抗母亲的意思的,只不过有的时候君王宠爱的后宫妃子,如果被太后处置的话,君王才可能出手干涉。不然太后管理后宫的事宜,君王也是不方便出手的,毕竟女人之间的事情有太后和皇后两个人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