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晓过西湖》颔联“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诗人以视觉、嗅觉入手,从水中青山倒影所连接城郭,到湖上白藕红莲所荡漾湖面清香,所见所闻,西湖清晨之秀丽清新,从字间溢出。

  尾联“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诗人以西湖晨景之美,使人不得安眠,深藏着诗人对西湖的执着热烈;以鱼蟹在长满菰蒲的水中翻腾的动景,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涌动的对西湖怜爱之情感。

                              

  晓过西湖---梵琦

  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首联写湖上晨光初露,近在咫尺的一弯明月尚未隐去,似觉可呼,令诗人留恋不舍。次句化用苏武李陵诗“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朦胧清澄的西湖之月,令人怜爱,多想再多留一会儿啊——表达出诗人临别不忍去的感情。

  颔联出句由视觉入手,写水中所见之倒影青山,水涯连城廓,湖天一色。对句复及湖上白藕红荷,以及荡漾于湖面的阵阵荷莲清香,由所见兼带嗅觉,西湖晨景的秀丽、清新已从字间溢出。

  颈联转从听觉落笔,诗人乘舟晓过西湖,仙林寺的晨钟声渐渐远去,灵隐寺塔上高高的灯光,也在朝雾晨曦中若有若无了,诗人在晨钟余音中不知不觉回到了视觉领域。这一联写景,除了紧扣“晓”字、突出视听中的时间转移和感受外,还富有舟行湖上渐去渐远的动感:钟声,灯光,都在暗示视闻的空间距离不断扩大。

  末联“西风吹人不得寐”,可见诗人被西湖深深打动,他将“不得寐”的原因虚写为“西风吹人”,真正的原因则告诉读者是西湖晨景之美使人赏之不足,弃而安眠,在外表的游离漠然中深藏执着热烈。结句“坐听鱼蟹翻菰蒲”客观状写鱼蟹在长满菰蒲的浅水里不住翻腾的动景,传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其“西风”既应合“白藕作花”点明了季节,又为“鱼蟹翻菰蒲”巧作衬垫,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秋晨的清气之中。

  《晓过西湖》这首诗,秋月,平湖行舟,水天相连,迷迷茫茫。一轮明月倒影水中,离人仅咫尺之遥,冰清玉洁,宛若处子。诗人不禁为之心动,真想去呼喊她,怜爱甚深,不忍离去,只愿再多待一会。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船上放眼望去,只见青山倒映湖中,湖水连着城郭。正是莲藕开花季节,绿叶白花,清香满湖,令人心醉。正沉醉于湖光山色之际,远处传来仙林寺的晨钟声,抬头望去,高高的灵隐寺塔上的灯火将明将灭,隐隐可见。 天色将晓,湖上西风吹来,带着缕缕荷花清香,诗人睡意全无,于是便披衣起坐,静静地听着鱼蟹在菰蒲之中翻飞。全诗抓住了西湖的特色,融入了诗人的真实感受。

  注:

  仙林寺,在城中安国坊,建于公元1162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一座著名僧寺。

  菰蒲,是两种浅水植物。

 

  梵琦(1296—1370)元代僧人。字楚石,小字昙曜,俗姓朱,明州象山(今属浙江宁波)人。9岁出家,16岁受具足戒于杭州昭庆寺。22岁时,为道场寺侍者,又典藏钥。

         后历住海盐福臻寺、天宁永祚寺,杭州凤山报国寺、嘉兴本觉寺。公元1347年(至正七年),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公元1357年(至正十七年)住报恩光孝寺。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退隐永祚寺,于寺西侧筑居,自号西斋老人。公元1463年(至正二十三年),再住永祚寺,未久即退隐,专修净业。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师被诏入京,说法蒋山。寻复应诏者再。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秋,诏向鬼神情状。师馆天界寺,集经论成书。将入奏,示微疾。越四日,具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谓同召僧梦堂曰:“吾行矣。”问:“何往?”答曰:“西方。”噩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即厉声一喝而化。世寿75岁。阇维,齿、舌、数珠不坏。着有《楚石梵琦语录》20卷、《西斋净土诗》3卷、《北游凤山西斋》三集、《和天台三圣诗》、《上生偈》等传世。

1、作者乍喜还愁。乍喜是因为有得来信,得知弟弟将要在初春时来江州与自己相会;

但转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经过潇湘瘴疠之地和三峡惊波,因而又不禁为弟弟沿途要

经历的环境过于恶劣而担心和忧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两行泪水而不得,更

是平添一丝愁绪。

2、尾联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拟人、想象的手法。

作者以江水之无情托衬自己之情,将江水拟人化,写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

弟弟的眼泪,想象江水不肯为自己回头西流;新颖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对弟弟的

思念与牵挂之情。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尾联写东山桂对景色的描写,因为任何美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都是非常美丽的,所以说表达出了当时的心情的意思。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扩展资料: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的创作背景:

诗歌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4分)

(3)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4.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

5.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6请说说首联两句与诗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7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3分)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 寒冷的深秋景象

  评分建议:意象2分,景物特征1分。

(2)(4分) “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评分建议: “直接抒情”1分,虚写或虚实结合1分,分析各1分

(3)(3分)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评分建议:点出感情1分,分析一句1分

4.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

5.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3分)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

你好!

《早寒江上有怀》的尾联情景交融,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会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又蕴含在景中。

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其实这首诗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作者:孟浩然

全诗为: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翻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1、“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2、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3、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4、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5、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5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