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有谁?结果怎样?

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有谁?结果怎样?,第1张

演义《三国演义》上的原文: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十八路诸侯结局:1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族弟,汉末群雄之一。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孙坚死后,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到半路,袁术找人要蜜水,却找不到,只能找到血水,袁术大叫身亡。

2 韩馥,字文节,原本是冀州刺史,后来袁绍到了勃海,韩馥怕他夺自己的地盘,就派兵去监视、控制他,弄得袁绍无法动弹。后来参加十八路诸侯讨董,过程中只讲了一句话:“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潘凤被斩。同盟破裂后,韩馥回到冀州。袁绍觊觎冀州百姓殷实,兵粮充足,就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后来下落不明。

3 孔伷,字公绪,豫州刺史,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但是反董联盟解散后不久病逝。演义里对他几乎没有记载。

4 刘岱,字公山,兖州刺史,汉室宗亲之一。曾经跟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来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借,刘岱于是杀了桥瑁,吞并了他的势力。其后跟随了曹操,曹操派他同王忠引兵五万,虚打丞相旗号,进攻徐州。结果被张飞生擒,后为刘备释放。回去后被曹操贬官撤职,此后再无记载。

5 王匡,字公节,河内太守。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打到虎牢关时,派其部下河内名将方悦出战吕布,被吕布所杀。此外没有记载。

6 张邈,字孟卓,陈留太守。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回到陈留。张邈原本与曹操是好朋友,但在兴平元年,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他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脱离曹操联盟。吕布占据濮阳,兖州所辖郡县除鄄城、东阿、范县外皆归顺。次年,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不知所踪,没有记载。

7 乔瑁,字元伟,东郡太守。讨伐董卓联盟瓦解后,兖州刺史刘岱向他借粮,他不给,于是被刘岱杀死。

8 袁遗,字伯业,山阳太守,是袁绍的从兄。参加了反董卓同盟,之后没有记载。

9 鲍信,字允诚,济北相。在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时,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贼,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大军,鲍信深入重地,为敌所杀。

10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所谓“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满,吾之愿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后来北海被黄巾贼围困,幸得有太史慈杀出重围,找刘备帮忙,解了北海之围。然后与刘备、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劝说刘备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献帝迁到许都后,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他推荐的祢衡也触怒了曹操,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终年53岁。

11 张超,字孟高,广陵太守,张邈之弟。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回到陈留。跟随张邈反叛曹操、逢迎吕布。后来吕布被曹操击败,张超下落不明。

12 陶谦,字恭祖,徐州刺史。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陶谦碌碌无为。后来曹操被推举为兖州刺史,接父亲曹嵩等去陈留,中途经过徐州,陶谦派部将张闿护送,但是张闿见财起意,杀死曹嵩。曹操因怒兴兵,攻打徐州,陶谦不能抵挡,只能坐守孤城。幸得有刘备等前来救援,而吕布也正好袭取了兖州,曹操不得不回救,陶谦得以幸免,遂有意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决不受,于是陶谦让刘备暂驻小沛。后来陶谦死前,第三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的建议,刘备才同意接手。

13 马腾,字寿成,西凉太守。马腾忠于汉室,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后来李郭专政时期,朝中侍中马宇等连结马腾韩遂讨伐李郭二人,马腾率兵进攻长安,马宇等事败漏被杀,马腾军粮耗尽,被迫退兵。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由董承召集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军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自己无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

14 公孙瓒,字伯珪,北平太守,是刘备的好友,与刘备一起师从卢植。曾参与讨伐董卓,还亲自下场与吕布单挑,险些丧命。反董卓联盟失败后,公孙瓒退回幽州。后来袁绍诱使公孙瓒平分冀州,公孙瓒贪图冀州地盘,领兵前来,结果被袁绍乘虚而入抢先占领冀州。公孙瓒派弟弟公孙越前去质问,结果被袁绍派人射死。公孙瓒大怒,在界桥与袁绍大战,打了平手,双方互有损伤,就退了回去。后来刘备要去救陶谦,还特意向公孙瓒借兵三千与赵云。其后公孙瓒一直与袁绍交战,由于不采纳正确的意见,最终被困死在自己修建的易京楼中,引火自 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15 张杨,字稚叔,上党太守。反董联盟解散后,被封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后来,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当时张杨想把献帝迎接到洛阳,然而诸将不从,因此张杨回到野王。建安元年,献帝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张杨来到洛阳,给献帝供应粮草,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攻时,他曾出兵响应吕布,但却被部将杨丑所杀。而杨丑又很快被张杨的部将眭固杀死,当时眭固想要同袁绍联合。曹操派部将史涣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杀之,尽收其众。

16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官至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于汉末征讨黄巾有功,与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董卓乱政之际,孙坚为“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为诸侯联军的先锋,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因袁术存在私心,拒不发粮,而被董卓的大将华雄击败;部将祖茂被杀。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驻洛阳,意外发现传国玉玺,遂起私心,欲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泄漏,袁绍要他交出玉玺,他不肯,因此与袁绍结仇。袁绍指示刘表半路拦截,和孙坚一场大战,互有胜负,孙坚引军回江东。不久,孙坚又一次起兵讨伐刘表,连战连胜,围困了襄阳,却因为轻入重地,中埋伏而死。

17 袁绍,字本初,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术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东汉势力最强的一方诸侯。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总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实际统治者。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建安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7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随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18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话说曹操还用得着介绍吗?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内部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外部边疆战事不断,内忧外患致国势日渐衰微。至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又值全国大旱,灾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巨鹿人张角喊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口号,号召各地饥民揭竿起义,以致天下大乱,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正是以此时代背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黄巾起义对官僚地主阶级构成了严重威胁,各路诸侯和地方势力借平息战乱之名,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全书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中董卓之乱主要是写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继位,西凉刺史董卓趁乱进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引来众诸侯不满,从而引出曹操、袁术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段。

之所以之后的魏蜀吴称为三国,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叫十八国,是因为当时虽然是群雄拥兵自重、割据争霸,朝廷势微无力制约,但是众诸侯表面上还是归东汉小朝廷管辖,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皇帝的。

大浪淘沙,诸侯相继覆灭,一代奸雄曹操称霸中原,权倾朝野,他也没有敢自立为帝。直至曹操死后曹丕子承父业,逼迫献帝让出帝位,自此东汉方才算正式灭亡。曹丕建立魏国后,刘备与孙权也先后称帝,成立蜀、吴二国,三国时代才正式来临。

《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甚至影响到了天下大局:董卓为避诸侯兵锋迁都长安,关东各诸侯从此陷入了混战之中;不过从过程来看却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如果要说十八路诸侯的表现如何?除了这三人主力尽出表现可圈可点,其余都是乌合之众或者说是来打酱油的,为何这么说,我们来看一下。

十八路诸侯有三人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是主力尽出:第一个是孙坚,孙坚不仅第一个主动要求打头阵,而且把他当时手下最能打的程普、黄盖、韩当和祖茂四人一个不拉的全带了过来;当董卓慑于孙坚之勇猛想以结亲为由拉拢他时,被孙坚严词拒绝,而且十八路诸侯就他和曹操损失最大。

第二个是曹操,曹操不仅是首倡义举之人,也是对董卓作战最果敢最彻底之人,当董卓迁都长安之时,众诸侯都保持实力、踟蹰不前不愿追击董卓,唯独曹操一人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率主力孤军追击董卓,却在荥阳中了埋伏差点全军覆没。

第三个是公孙瓒,公孙瓒远在幽州都率主力一万五千人前来助阵,顺便还把刘关张三人带了来(刘关张算不上一方诸侯),其他诸侯都是让手下大将出战,只有公孙瓒一人亲自上阵,而且还是挑战吕布,不管怎么说公孙瓒起码做到了身先士卒,比起其他诸侯强多了。

除了孙坚、曹操和公孙瓒,其他各路诸侯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比如华雄逞威的时候,袁术派出的是俞涉,其麾下武力最强的纪灵呢?没来!韩馥派出的是潘凤,张郃呢?也没来。在华雄连杀俞涉和潘凤后,众诸侯的表现是“众皆失色”,为何如此?因为除了孙坚和曹操把自己的最强阵容带了出来,其余绝大部分诸侯都留了一手,没把最厉害的带出来,来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或者就是来凑热闹打酱油。

作为盟主的袁绍更是如此,按理说你既然当了盟主总要多出点力吧,可是袁绍除了说了一句没有营养的“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马后炮再没其他话,什么未至?压根就是想保留实力,等到后面争斗胜利果实,颜良文丑就出现了,比如逼孙坚拿出传国玉玺时,“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说白了袁绍就是奔着这个可以积累自己声望的盟主来的,只想着利益却不考虑责任。

袁氏兄弟不仅没把最强阵容带来,而且袁绍是盟主,袁术总督粮草一来就把两个关键的职位抓在自己手中,占了好位置不说还拖后腿,比如袁术不发粮草给孙坚导致孙坚大败;当然互相拆台的不止袁术,后面刘岱和桥瑁火并更是直接导致联盟的溃散,大家一拍两散各找各妈。

也难怪吕布和华雄都看不起关东群雄,一个说:“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一个说:“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不过这是演义不这样写也突不出刘关张的厉害,演义而已不是正史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袁绍、曹操一共召集了有18路兵马, 组成关东联军, 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 共同讨伐董卓。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2,冀州刺史韩馥。

3,豫州刺史孔伷。 4,兖州刺史刘岱。

5,河内郡太守王匡。 6,陈留太守张邈。

7,东郡太守乔瑁。 8,山阳太守袁遗。

9,济北相鲍信。 10,北海太守孔融。

11,广陵太守张超。 12,徐州刺史陶谦。

13,西凉太守马腾。 14,北平太守公孙瓒。

15,上党太守张杨。 16,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17,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18,即曹操。

全国有13个州, 各州的郡(国)多者有12个, 少者也有5、6, 共105郡(约数)。除司隶外也还有12个州, 因此, 郡以上的地方官员至少有117处。这117处的官员中, 来了17处。还有至少100处没来。

公开反对董卓的占145%, 是少数人, 还有大多数占855%的没有头脑发热, 这占855%的大多数人究竟是反对董卓呢 还是支持董卓呢 不知道,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表态。

因此, 此时的格局为:

1 董卓直接控制的势力, 是北方西边的凉州, 和中间的司吏, 这2块地盘。

2 关东联军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北方东边的7个州。

3 南方的益州、扬州、交州、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参加。

发生战争的地方只在北方, 南方并没有参与。

南方为什么不参与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的面积要比北方的九个州还大, 而每个州的级别又都是大致相等的, 这就只能说明: 南方不够发达。

凡看地图, 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就是: 划分越密集的地方越繁华。

好比今天的蒙疆藏地区, 从地图上看, 大的很, 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去。

益州是古巴国、古蜀国, 荆州人是南蛮, 交州是天崖海角, 即使董卓的凉州, 也被戏称为胡汉杂交, 这些大地盘在当时人的眼里都不过是少数民族, 并不像现在这么富饶。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相比, 扬州是沿海的, 所以又比那两个强。荆州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 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起不到枢纽的作用。不过荆州北部和司吏接壤的那一块还是比较好的。

不够发达, 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就是董卓尽管作恶多端, 但还没有把魔掌伸过来伤害他们的利益。

在上面北方的9个州中, 西边只有凉州一个, 除中间的司吏外, 东边有7个州, 这7个州才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段。这和做生意开门面抢码头是一个道理, 越是闹市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小, 租金越是趋贵, 越是郊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大, 租金越是趋便宜。

董卓当然要优先考虑这上面东边的7个黄金地段, 所以, 他现在没有精力对下面南方的四个州下手。

因此, 对于南方的四个州来说, 你们打你们的, 我搞我的, 不关我们的事, 所以不参战。不支持, 不反对, 看戏。尤其是最远的交州, 从秦始皇时起, 就一直在看戏啦。

北方发生战争, 南方还算是安定的。

董卓的凉系不仅霸占了京城, 而且还要继续向东推进, 尽量把自己凉系的干部安排到这东边的7个地方上去。可是, 这东边7个州的人民不答应, 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打仗解决。

东边的这7个州中, 兖州最香。因为:

1 面积最小, 相对最密集, 人均收入相对就高,

2 接壤最多, 有5个州为邻居, 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所以, 兖州才是这一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按史书上记载的, 兖州并没有冀州强。是的, 冀州好比是坚硬的骨头, 发达的肌肉, 兖州则好比是灵活的关节。尽管他不强硬, 但若把他打坏了, 骨头肌肉都会瘫痪的。

兖州虽小, 但非常重要。所以董卓下手的目标, 兖州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18路诸侯中, 这个地盘最小的兖州, 居然占了6路(含曹操), 其他州最多的也只2路。可见兖州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1 兖州的6路兵马, 是受到董卓的直接威胁, 他们打董卓是为了自保, 否则会被董卓吃掉。

2 袁氏兄弟作为地方官员时, 是董卓拉拢的对象, 如果选择与董卓合作, 就是坐等董卓蚕食关东。所以他们打董卓是为了限制董卓势力的扩张, 简单点说, 就是想和董卓争天下。

3 其他各路兵马, 打董卓是在响应号召。

因此, 这18路诸侯, 打董卓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而打董卓的目的, 则各有各的想发法, 并不太一致。这个变数就大了。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罗贯中描述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人物。当然,有善必有恶。既然有正面的人物,就一定有丑陋的人物。比如东汉末年,西北的大军阀董卓、董卓他们放荡不羁,愚昧无知。当他们掌权时,他们让人们痛苦不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各路诸侯无法忍受,于是他们计划联合讨伐董卓。然而董卓只有5万军队,为什么需要18路诸侯联合讨伐他们?

第一个原因是董卓军队非常强。当时,董卓与羌人部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董卓凭借自己的金钱和实力与羌人有着良好的关系。这样,董卓可以从羌人挑选一批人作为自己的军队。羌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生长在中国西北地区,其民俗风情十分艰苦,这也导致了羌人强大的战斗力。此外董卓在羌人选择了一支精锐部队,其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中原,这也是讨伐董卓需要十八路诸侯联手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因为董卓的将领众多,包括吕布在内不需要多说什么。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一个****,吕布的战斗力自然超过了很多人。更重要的是,还有其他将军在董卓的领导下,在这些人的领导下,董卓军队的战斗力将大大提高。

第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想积聚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地盘上称霸。在那个时候,董卓确实让这个国家燃烧起来了,但是谁会真的全力以赴去讨伐董卓呢?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他肯定会保留他的一部分力量,甚至是很大一部分力量。

最后,在那个时候,董卓刚刚才下放募兵的权利给敌方,因此,各路诸侯招募的士兵都是新兵。当与董卓作战时,肯定会面临战斗力不足的问题。此时,你需要在数量上压制董卓。更何况十八路诸侯一起讨伐,他们能够压制董卓的傲慢。更何况董卓也已违背民心,诸侯们也可以顺应民意,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失败,是《三国演义》上的。

失败原因:诸侯各个都怀私心,没能团结协作,加上袁绍这个盟主能力有限,所以讨伐董卓联军最后成了诸侯各自分道扬镳,联军瓦解。

故事介绍:190年1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当时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于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与联军军粮。各群雄都支持袁绍,一起推举他为盟主。

十八路诸侯分别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铀。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18路诸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95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