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是海拔比较高的一座山,也是芜湖地区最高的地方。它具有鬼斧神工的精神。远远就能看到江南的大好山河,让你倍感荣幸。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天门山游记800字作品。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时光。希望自己去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获得好心情,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每个人心中的风景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平静的大海,而有些人喜欢波涛汹涌的大海。同样的大海,心情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我只希望我身边的你不要改变。很多时候,我想看的不是风景,最美的也不是风景。而是一直陪着我们全程。
五一假期,我没有任何长途步行的计划。天气很好。万里晴空蓝。还是希望和几个朋友约个时间去附近的景点逛逛。午饭后,我和青青以及海军去了孟晓和彪马的住处。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在孟晓的电脑上看了一点《何以笙箫默》。景色非常美丽。我一直渴望这样的生活,也渴望遇到那样的人。突然想到一句话,“如果我找不到你,我就要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你找到。”
五人一组,简单走一走。路程不长,不用准备什么背包。这才是真正的意义。离开吧。孟晓穿大裤衩,人字拖出来。我喜欢这种随和,简单。骑着电驴,一路威风,一路绿色,一路鸣笛,一路欢歌,一路欢笑。
天门山,这是我第一次来。只要是节假日,到处都是人群。不管是景区还是风景不错的小公园。到处都是聚会,挤满了人。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人多的地方,总会有很大的商机。很多人都是玩的人头疼的问题。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可以赚很多钱。看,孟晓吵着要买哈密瓜给我们吃。这个瓜会诱惑我们的小萌。来,老板,挑个瓜称称。这么多人,老板高兴的嘴都来不及合上。
黄澄澄的哈密瓜看起来很诱人,闻起来更香。好了,剪吧。走之前还得抱个瓜拍个照。
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阳光没有那么强烈。吃着哈密瓜,甜甜的哈密瓜味道一路传到海边。太阳早已西沉,红光倒映在江面上。风吹着河水,微波把水面推了一层又一层,恨不得一个个冲到沙滩上。
虽然不是海边的沙滩。仍能让我们陶醉在这细沙中。我们轻盈地走着,一排脚印深深地印在沙滩上。有深有浅。让我们照张相。我,海军和彪哥都指着河边的夕阳。海军说,这姿势真像蹲厕所。哈哈。孟晓,快去拿卫生纸。摆姿势忘了带纸。
看,我手上有很多沙子。有人说,时间如沙,爱情如沙,很多东西如沙,无法把握。我说我憋不住了,那就养吧。我在杨莎,帕格兄弟,别淘气,别偷相机。(我好像误会彪哥了。看到右边的手了吗?那好像是我们的摄影师。抱歉,帕格兄弟,我们偷了你的镜头。)
这条河很凉爽。把脚放进去一定很舒服。除了孟晓,我们都穿了鞋。最好是穿人字拖,随意扔在沙滩上,可以在河里裸奔。别想太多,孟晓是赤脚,不是裸体。
沙滩上,一对打扮成情侣的情侣手拉手在沙滩上漫步。我想快步走到前面给他们一个特写。海军挡住了我的路。看他可爱的傻逼。有图有真相,不想多说什么。没有阿弥陀佛。
从海边回来后,我们来到了水陵。捡起石头,让它们漂浮在水漂。孟晓泼水的手势真的很挑衅。捡起一块石头,嗖的一声,和他的花裤衩配起来。真的很迷人。彪哥,你在看什么?看着相机扔过来。
他们在用石头泼水,青青在用手泼水。水滴在空气中仍然很痛。她想起了古代溪边的桓姑娘。真的很漂亮。
天门山不太高。爬梯有点陡。登天门山,你会不自觉地想起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孤帆来晒。”
我们终于到达了天门山山顶,那里的风有点大。在山顶,可以看到山脚下蜿蜒的长江,在这里船只来来往往,一望无际。
山顶上有一座亭子。供游客休息。我们都坐在亭子里休息。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去想生活和工作的琐事了。
标哥更舒服。
从天门山回来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大排档吃过东西了,所以我们决定去大桥的大排档吃点东西。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桌子上摆着各种好吃的,围满了人。看的口水直流。酒瓶在摊位上滚了一地。很多档位挤在一起,生意很好。客人们换了一桌又一桌。
别人走了,我们来了。我们走吧。但是我们还是会回来的。
1 线索解析
李白《登天门山》中提到,“此地有崔峒山,云峰极目惊心坎。”李白在诗中所提到的“天门山”,究竟是指哪座山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关心的话题。有人认为,李白天门山是指安徽省宣城市的天门山,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湖北省的天门山。
2 安徽天门山
安徽天门山为黄山系风景区之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内。这里有钟灵毓秀的风景和多彩的文化遗产,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然而,安徽天门山与李白《登天门山》中所描述的地貌并不相符,因此,无法将李白的诗与安徽天门山联系起来。
3 湖北天门山
与安徽省的天门山不同,湖北省的天门山地势陡峭,景色壮观,是指向世界自然遗产武当山的门户。湖北天门山文化历史悠久,相信李白对其十分熟悉。因此,有专家认为,李白《登天门山》所指的天门山很可能是湖北的天门山。
4 网友讨论
网上关于李白天门山的争论也很激烈。有的人认为天门山位于唐朝的西域,因为《旧唐书》中有对天门山的记载,是西域的一大峰岭,通向中原。还有的人认为,天门山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代表李白超越世俗、登临高峰的精神状态。
5 结论
总的来说,究竟李白的《登天门山》中所提到的天门山是哪一座山还无定论。但是,从文化、历史、地貌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来看,湖北天门山很有可能是李白的所指。无论如何,李白的这首诗都是一首无比精妙的诗歌,其内在的意蕴和精神追求值得我们一直感受和探索。
6 相关景点
天门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有天门山大峡谷、天门山索道、三姑娘岩、清涟秋涧等景点,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来到天门山,登高远望,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和人类的智慧创造,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
7 小结
李白天门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至今依旧无确定答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和品味文学经典。天门山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自然风光的壮观,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追索。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全文: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诗词鉴赏
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望天门山》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扩展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赞美了天门山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美丽景色。
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原文: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
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
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跟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
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