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第1张

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在人际交往中,不只有顺利畅快和欢声笑语,尴尬的窘迫的状况也会常常遇到,这原本就是常态。再不加干涉的状态下,孩子自然体验到,他也会明白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会有适合他自己的解决方法。请相信孩子的智慧和自洽能力。虽然最后情况没有恶化或者很糟糕,但是你依然意识到需要对孩子做些什么,真的很难得,相信你是位很用心的家长。孩子之间发生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所以,放心让孩子从争执中学会相处,从相处中获得成长吧。不过,我知道你担心的可能是孩子能力有限,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法处理好这件事情,给他带来心理压力或者伤害?有这个想法真的很好。

因为孩子确实会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帮助,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以及足够强大的内心。在帮助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问问孩子,你觉得“调皮捣蛋”是什么意思?听到别人说你调皮捣蛋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怎么样,是生气,还是难过,还是好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懂得保护自己。其次,跟孩子聊一聊。通过去分析和了解对方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最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如果你不喜欢对方说你调皮捣蛋,你生气或者难过的话,如果用同样的话反击对方的话,最后可能导致你们两个都不开心。实际上,你最想要的结果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跟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很生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之间的矛盾。那么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1

1、倾听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家长将孩子分开后,要充当起以为“倾听者”的角色。要了解清楚矛盾双方对于争吵事情的想法和态度,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助于双方孩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矛盾,然后握手言和。

2、角色呼唤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出为什么吵架的原因,然后让他们换个角度为对方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这样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对方,懂得相互理解和尊重。

3、双方家长巧沟通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作为父母要冷静的对待问题,最好能够诚恳地交谈,正确的对待问题并友好的解决问题。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父母不要因为孩子之间发生正常,就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而是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主动交往,握手言和。

在校园中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作为家长应该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让解决矛盾的过程变为教育孩子促进孩子进步的过程!

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2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的正确处理原则是:

应该尽量不干预,除非发生肢体冲撞,以及潜在的身体伤害。

1、孩子之间所谓的“矛盾”,有时候可能是成人带着固化思维和世俗视角从而产生的评判。

孩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往往比较单纯,也很容易解决。

孩子们都是深谙“活在当下”的,当他们握手言和,就真的可以一秒钟和好,不会心存芥蒂。

如果大人贸然干预的话,反而可能会把事情搞复杂。

2、孩子有矛盾,正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就是在冲突中成长的。

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就要勇敢放手,信任孩子自身的智慧,允许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成长,那么孩子就有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作为一个观察者就可以了,静静地看看孩子会怎么做,同时兼顾孩子的安全问题。

3、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可以适当介入,但是原则是:

1、先处理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再来说事情;

2、充当引导者而非说教者,可以用开放式的引导问题,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处境跟感受,询问孩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双赢”地解决问题?

4、家长在事后跟孩子进行讨论和复盘很有必要,不用生硬地讲什么道理,因为你讲的东西还是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可以倾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一起讨论每一种方案的利弊;

如果孩子在有些事情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也不要直接纠正他,可以跟孩子分享你小时候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思考,多给孩子一条出路。

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做3

一、平复情绪,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感觉自己孩子受到了欺负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失控,于是很难冷静思考,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此外也要平复孩子的情绪,通过孩子的诉说或其他途径,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智地进行思考。

此外,家长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审判者,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自己。

因此,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家长们应当引导孩子去弄清他们之间出现矛盾的原因,以及各自所要担负的责任,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切忌大包大揽、护犊子,让孩子丧失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

二、双方家长如需沟通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有一些矛盾或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孩子之间可以自行解决的范畴,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之间的沟通。

此时,家长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忌引发新的矛盾。

而且双方家长不能存在偏袒自己孩子的心理,更不应该只听自己孩子的片面之词,而是应该站在客观、公平的角度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另外,家长们如需沟通的话应该在私下里进行,不应该在班级群里面公开理论、吵闹,否则只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甚至激化矛盾,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后续融入新集体造成困难。

三、教授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一些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掌握,作为家长应该加强孩子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家长要时刻教育孩子:要维护好和其他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要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毕竟是要经常和这些小伙伴们在一起学习和玩耍的,而且处理好了这些关系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愉悦。

另外家长们在平时也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诸如跟小伙伴说话要客气、不要乱动别人东西、要真诚地对待小伙伴们等等。

四、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之间的矛盾。

诸如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看起来十分严重,可能隔一天或者一会儿两个人就又变得亲密无间了。

因此,当孩子之间出现了一些较小的矛盾时,家长应该教导他们学会主动道歉和用合适的语言化解矛盾,不要凡事都想着占上风。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家长一定要担当好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让孩子迅速摆脱这些干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为大学念的是教育,所以我比一般父母还早学到「温和坚定」这四个字;后来当了妈妈,发现无数教养书把「温和坚定」当成育儿圣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听到很多父母埋怨,「温和坚定」这四个字实在是太高的道行了,一般人无法如此强大,羽扇纶巾,谈笑间,就让强虏灰飞烟灭。

连身为大人的父母都有如此感慨,更何况是孩子呢?我们哪来的资格要求孩子在面对冲突时做到温和而坚定?就算那是最高目标,也得透过无数的练习才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提供机会了吗?

让教养专家也不淡定的家庭武侠大戏

自暴其短,分享一下我家每日必播的武侠大戏。

「今天是我先洗澡的。」双宝哥说。

「不管啦,我今天就是要先洗。」双宝妹一边说,一边抢先进入浴室,还顺便把长裤脱了,门关起来。

「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们说好一三五你先洗,二四六我先洗的。」双宝哥在门外大声呐喊,提醒妹妹他们两个的「家庭江湖规矩」。

偏偏,这条「家庭江湖规矩」前几天被爸爸附加一个条款:先洗澡的人可以掌握电视遥控器,决定每天半小时的电视时间要看什么节目。这个建议在临时召开的家庭会议中,以三票对一票通过。

但是,爸爸的建议生效当天,刚好轮到双宝哥洗澡。妹妹心生不平,觉得自己「吃了暗亏」,那一天就生闷气,躲到房间不理大家,连我们要和她沟通也受阻。

父母如果没有听取孩子的意见,直接订定规矩,很容易让孩子对这些规定心生怨气,产生抵抗心理。 最惨的就是像我家双宝妹这样,非但不想遵守,还会把之前的规矩全部推翻。别以为订了规矩,江湖从此就可太平。

每个写教养文章的人多少都让读者感觉「站着说话不腰疼」,写得头头是道,但也许正在读文章的你会在心里暗想:「我就不相信面对孩子的手足冲突,你能保持淡定!」

老实说,面对双胞胎的冲突,做妈妈的我也会生气恼怒,尤其是每天最忙碌的傍晚时分,煮饭的背景音乐是两个小孩的吵架声,谁能保持淡定?我有好几次气得把锅铲扔了,大骂:「老娘不煮了,大家一起喝西北风!」心里实在不能明白,这两个小孩为何每时每分每秒都要打架、吵架?

从父母视角望出去的手足画风,应该是怎样呢?「在家是玩伴,出外是同盟,父母死后继续成为人生伴侣,互相扶持和帮助。」然后还要感谢自己帮孩子准备了人生最美好的礼物,完成宇宙交代的任务。

可能就是画风过于梦幻,阻碍了两个孩子的手足关系发展。我常说,教养孩子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孩子和父母的人性,太急着将自己褊狭的「兄友弟恭」观念套在孩子身上,受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父母自己也会身心俱疲。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 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妈妈,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妈妈,我没有!妹妹乱说!」 「爸爸,姊姊不让我用她的彩色笔,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们的蛋糕比我大块!」 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这样子的对话非常常见。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时候要是和妹妹起冲突, 得到的回复总是:「 你是姊姊,应该让妹妹。」 是的,「姊姊让妹妹」天经地义;

一次哥哥抢我玩具,我逮到这个「哥哥让妹妹」的大好机会, 兴奋地找大人告状,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较懂事,就让一下男生吧!」 我两边都吃不开,真是无言啊!

年幼的我只觉得自己好倒楣,由于从小总是被要求忍让, 长大后的我遇到类似情形也常以自认倒楣收场。 这种「以和为贵」的解决方式,我总觉得有问题……

但是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万事兴」是固有观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华人的处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一天, 回家后要是看到孩子争吵不休,很少不动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争执, 父母不是叫比较好说话的那一方多让让之外, 就是大动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连坐法一起「教训教训,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认真地当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罗生门般谜样的「兄弟阋墙」事件厘清, 但是哥说哥有理,妹说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头晕转向,结果多半「误判」。

被冤枉的孩子觉得爸妈就是偏心, 侥幸开脱的孩子觉得父母其实也傻傻搞不懂状况, 下次还可以如法炮制、故施重技。一轮下来,全家都输了。

2005年我在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开学一个月, 隔壁班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冲突了, 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支铅笔闹得不可开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排解此事,课也甭上了。

有着棕色卷发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榄肤色的Ms E来自瓜地马拉, 教学经验丰富,也是儿子的幼稚园老师。

那时她正在教室前给围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书, 看到两个孩子吵了起来,笑 地说: 「亲爱的玛丽和汤姆,老师看到你们两个对彼此有意见, 意见不合很正常,老师很高兴你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处理争执, 现在请你们两个到教室后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谈妥。」

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 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 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 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 地球仪旁边还放著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 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 MsE笑 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 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 孩子学到: 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 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 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 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 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 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

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 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 我笑 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 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 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 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 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 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 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 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 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 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 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 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 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 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 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 「我们讲好了,以后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 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 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 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

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 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 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 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

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 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 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 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 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

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孩子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知书达理、温润尔雅的人, 就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正确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的方式。

正确吵架,关系越“吵”越好。

不好的吵架,会消耗两个人的感情。正确的吵架方式,让关系越来越好。关于正确吵架的姿势,有3个重点和1个沟通流程给你。

1脑子里复述一遍刚刚你看到的内容,回看遗忘的内容。

2和恋人或者爱人制定一个吵架的约定,仔细想想这个约定是什么,并和讨论。

3回想你们最近吵架的情景,想想吵架背后他背后的需要,或者自己背后的需要。

吵架背后积极的一面我们习惯了把争吵当作一个消极的事情,但是它背后还有积极的一面。吵架代表着我们重视双方的情感,在乎对方,也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需要,愿意和对方沟通交流,只是这种方式比较激烈。同时,也是双方对关系的信任,才会使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背后最终的目的是我们要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一前篇争吵的例子女朋友:我发现你最近都很晚回家,回到家就是一个人玩手机,好怀念以前我们一起逛街、陪我说话的时候啊,我感觉我有个假男朋友,我感觉我面对的是空气。男朋友:我上班已经很累了,我回到家就想给自己放松放松,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我回家很晚的时候,都听不到你的一句关心,更不用说有夜宵了。女朋友:你都不主动关心我,我怎么给你关心、给你弄夜宵啊要有付出才有回馈吧。男朋友:我认真工作就是付出,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啊。

3个解决问题的重点内容

第一,尝试说出自己的需要、委屈和感受。我们很多时候争吵都是在围绕着一些无关的小事在吵,但是却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需要。因此,当我们陷入争吵时,尝试多表达自己的需要。

例子: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女朋友能直面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说“宝贝,我需要你的陪伴,我想你陪我逛逛街、说说话”,要是这么说,男朋友又怎能拒绝呢内心里肯定会开始心疼自己的她,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吧。也愤怒不起来,即使是不能满足她的需要,也会主动说明原因。这样双方的沟通,就陷入了良性循环中。

第二,停止为自己辩解,积极倾听,听出对方指责、愤怒背后的需要,尝试读懂她。当然对于指责的一方,当我们听到对方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也要意识到对方是不愿接受自己的指责接受对他的否定,还是不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三,给台阶,递橄榄枝。适当的时候,当争吵得很激烈,情绪都比较紧张的时候,争吵过程中的一些逗乐、撒娇、揶揄,都能缓和紧张关系,走向关系的修复。

争吵解决流程如何解决争吵这个问题,我梳理了几个流程,希望当我们陷入争吵的消极循环时,我们脑子里能想起这几个流程,直接套用它,帮助我们实现良好的沟通。

第一步:一个3分钟。当我们发现沟通双方陷入了争吵中,吵得不可开交时,有意识地去中止争吵,和对方说冷静3分钟。冷静,有助于我们先消化掉情绪对我们的干扰,先解决了紧张激烈的情绪,也能帮助我们看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二步:一个分析过程在冷静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去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争吵的事情起因是什么”“她的指责、愤怒背后,隐藏着她的什么需要”“我是不是在指责,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我是不是在为自己辩解我的辩解是不是加深了争吵,导致了两个人之间的抗

第三步:一个15分钟的积极沟通。在冷静过后,就需要回到解决问题当中。把自己认为的问题提出,进行良好的沟通,寻找好的解决方法。同时,把自己想到的对方的需要,表达出来,确认是否是她内心里真实的需求,承诺我们能满足她的需求,或给出不能满足的理由,渴望得到谅解。同时,也可以给出自己想要的行为诉求。

第四步:一个小礼物。有的时候,争吵太激烈了,让彼此都受伤了,这个时候采用一点“小礼物”能做好关系的修复。也通过这个小礼物,让双方就此事件翻篇。小礼物建议:一顿大餐、一次逛街、一个手办等。

第五步:一个吵架的约定。有的时候,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没有办法冷静下来,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妨,彼此之间通过一个行为的约定,来表示当一方做出这个行为时,就停止争吵,进入冷静3分钟状态。比如:一个拥抱,给对方吃一粒糖。

孩子年龄小,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不是很到位,在一块儿玩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

这时候家长们如何妥善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激化矛盾,更会影响孩子后续的人际交往。

那么,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应该怎么妥善处理呢?

一、平复情绪,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感觉自己孩子受到了欺负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失控,于是很难冷静思考,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因此,家长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此外也要平复孩子的情绪,通过孩子的诉说或其他途径,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智地进行思考。

此外,家长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审判者,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自己。

因此,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家长们应当引导孩子去弄清他们之间出现矛盾的原因,以及各自所要担负的责任,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切忌大包大揽、护犊子,让孩子丧失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

二、双方家长如需沟通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有一些矛盾或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孩子之间可以自行解决的范畴,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之间的沟通。

此时,家长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忌引发新的矛盾。

而且双方家长不能存在偏袒自己孩子的心理,更不应该只听自己孩子的片面之词,而是应该站在客观、公平的角度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另外,家长们如需沟通的话应该在私下里进行,不应该在班级群里面公开理论、吵闹,否则只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甚至激化矛盾,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后续融入新集体造成困难。

三、教授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一些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掌握,作为家长应该加强孩子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家长要时刻教育孩子:要维护好和其他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要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毕竟是要经常和这些小伙伴们在一起学习和玩耍的,而且处理好了这些关系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愉悦。

另外家长们在平时也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诸如跟小伙伴说话要客气、不要乱动别人东西、要真诚地对待小伙伴们等等。

四、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之间的矛盾。

诸如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看起来十分严重,可能隔一天或者一会儿两个人就又变得亲密无间了。

因此,当孩子之间出现了

我们不必把孩子吵架看得太严重,反倒该利用吵架的机会教导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或留机会给孩子自己处理。只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不愉快的经验就会带来人格成长,换位思考会使他在情绪发展上更成熟。

父母其实不应介入孩子的吵架。如果成人不介入,孩子自己会慢慢学会解决问题。当孩子争吵时,也有一些家长倒是不偏袒,为了安慰别人,就责骂自己的孩子,甚至当众打孩子给对方看。这也不对,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公平,很委屈,下次要找机会“报复”,这样反而不利于他的人际关系。

孩子最难过的就是认为妈妈偏心,不喜欢自己,这种念头过于强烈,就会造成兄弟不和。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不可以说“你是老大,让弟弟一点!”我就看到有个老大某次受了父母责骂,气急败坏地坐在地上大哭,说:“你为什么不把我生成老二!”凡事公平第一,孔融让梨是美谈,我们希望孩子这样做,但不要强迫他做,一强迫就是错。让他学会谦让,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花心思让他疼爱弟弟妹妹。

孩子吵架也一种沟通,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我小时候跟姐妹吵完架之后,父亲会叫我们反思,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用这种方法训练我们的人际关系。母亲则叫我们罚站思过,结果罚站时都在思别人的过,心中不平之气也越想越高,一罚完就立刻再吵一架。所以,惩罚孩子不是好的方式。孩子在吵架的过程中能学会沟通。因为对方会把本来隐藏在心中不说的感觉说出来,孩子以后就会避免碰触别人的痛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敢跟城府很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

破冰第一人和信仰问题

小孩子在一起玩,难免发生口角。小秒针与朋友玩得起冲突时,我一般不闻不问,由着他们自己解决矛盾。即使打起来了,只要不厉害,不发生流血事件,就听之任之。我总觉得,小孩子不打架是有问题的。打架可以强健体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手脚配合能力,增进以后多锻炼身体的决心和动力。而且,只有打架打到两败俱伤,才知道打架不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小时候把该打的架打完了,长大以后才会理性,不随便诉诸武力。

吵架也好,打架也好,后果一般都是发展成冷战、僵局,严重的就断交。这一类的把戏,我小时候也是常演的,动不动就断绝外交关系,还要求归还过去送的礼物,如同两国断交要撤回大使一样。

双边关系冰冻严重的时候,我还是会干预的。问清楚情况,分清责任,谁的错多,就批评谁多一点。但对于小秒针,即使他一点错没有,也总有一点是要批评的: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后就鼓励他做破冰第一人。我告诉他,将僵局进行到底的人,不仅没气量,而且很愚蠢。走出破冰第一步的人才是大度的人、高贵的人、让人生敬的人。

小秒针没什么气性,只要两句好话,心情就一片阳光灿烂,所以,即使主要的错不在他,他也常能勇敢地首先道歉。这一点让我很欣赏。他一主动道歉,对方也就说对不起了,两人就此和好,皆大欢喜。

但是我发现,很奇怪,小秒针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破冰第一人。有时候,他会非常强硬地坚持不道歉。而且,他的强硬态度并不与事态的严重程度和据理多少成正比。有时候,他没错,让他道歉,也很容易,有时候,他明明错了,却不肯道歉。其中的规律,我不得其门而入。

这一天,又出状况。错在小秒针,他就是不服软。那个得了理的小朋友连同家长,都在一旁冷冷地看我的表现和作为。我万般努力地抛开自己的面子,按捺着性子,跟小秒针说道理,第一,有错就要承认、要改,第二,人要大度。

只好再讲一次六尺巷的故事。宰相张英的家人跟邻居都要盖房子,争地争得不可开交。张英有气量,写信回家: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便把自己家的墙往后挪了三尺,邻居一看,不好意思了,也往后挪了三尺,留出一条互相谦让的六尺巷来。

小秒针直哼哼,翻着白眼球对我:你往后挪三尺,别人要是又往前进三尺呢?你不是白让了吗?问题还是没解决。还配合以动作:双手一摊,白眼一翻。一时间,我脑子里锣鼓轰鸣,醍醐灌顶。

小秒针的强硬态度,原来是与对方的通情达理程度成比例的。某些小朋友,你道歉,他就接受,他也会道歉,下次还会跟你抢着做破冰第一人。某些小朋友,你道歉,他更得势,得理不得理,都不饶人。对后者,小秒针很清楚其中的逻辑:不是他的错,他先道歉,倒成了他的错,这个黑锅,他不背;是他的错,道歉了对方也不体谅,他白白丢了面子,这样的傻事,他不干。所以,不管怎么着,他就是不道歉。

小秒针的问题是对的,你先让三尺,等于放弃了主动权,现在问题能否解决,控制权在对方手里,他可以不退,还可以再进三尺。我教育小秒针主动破冰,等于将他置于某种危险—至少是很有风险—的境地,而结果是要他自己来承担的。率先表示友好,如果热心贴上了一张冷脸,岂不受伤?平白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岂不犯傻?我深吸一口气,无言以对。

回到家,我给小秒针讲了个童话:一座花园里撒满了花籽儿。花长出来之后,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出花来,这样花园会很美丽,但花瓣很娇嫩,很容易被划伤。另一种选择,是长出刺来,刺不会被别人伤害,还可以刺伤别的花瓣,但是每多一根刺,花园的温度就降低一度,如果温度太低,花园里所有的花和刺都会死。我问小秒针:你开花还是长刺?

小秒针左算右算,权衡不清利弊。我握住他双手,中断他的权衡算术。我要告诉他的是,世上的事,有的要靠能力做到,比如运动会跑步第一名、学习成绩总是很好;这些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努力了,尽心了,就问心无愧。

有的事,要靠意愿做到,比如过马路遵守红绿灯指示,在公共场合不留下任何垃圾。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做到,就看你做不做,有修养的人,会做到。

还有一些事情,是要靠信仰才能做到的。人活着,要做正确的事,即使它会损害你的现实利益。现实利益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也不是重要的标准,人要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你认为花园里的花比刺好,你就做花。不管别人做什么。你开出花来,花园就多一朵花,你长出刺来,花园的温度就低一度。这就是你能为整个花园做的事。别看你小,你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你一个人或许不能决定整个生态环境,但你肯定能影响生态、改变生态,你可以决定花园里是多一朵花少一根刺,还是少一朵花多一根刺。你可以为生态环境尽到你的一份力,一份责任。而且,你必须选择,要么是为美丽和改善出一份力,要么就是为降温和恶化出一份力。没有中间道路。那么,为了整个花园,为了你内心的信仰,你能牺牲一点现实的利益,冒一份被刺伤的危险吗?你能的,因为你高贵,因为你超越,因为你知道人应该怎么活着。

还有,花园里总会有刺。你可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些刺呢?你痛恨刺,为此,你可以变成比一般的刺更厉害的刺,把这些小刺统统折断。但你的出现,会让花园里的温度降两度。这叫做以恶抗恶,它只能让恶越来越大,刺越来越粗壮。但这是背离我们的初衷的,因为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没有刺的花园。所以,要换一个思路想问题:要相信自己,不要小看了自己的感染力,你不只是被刺对待、被刺伤,你也在对待刺,用你的花瓣对着刺,展示着刺没有的美丽。

刺可能会感化、会向往、会羞愧、会自卑、会转化。而且,别的那些还没有决定做花还是做刺的植物,会在你的感染下做出好的选择。所以,坚定地做你自己,你越坚定,越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

你要做的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花园更美丽,而不是更寒冷,这是你对花园的交代;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这是你对自己的交代。别的,不必考虑。

就像《荀子》说的: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小秒针看着我,似懂非懂地点头。我把小秒针揽在怀里,万分怜惜。是我把他这么娇嫩的花儿,放进了有刺的花园里,置于又苦寒又辽远的天地之间。但是,天地自有常,花园里总会有刺,刺总会遵循丛林生存原则。所以,除非植物不生在花园,否则就要面对刺和选择。但愿我的小秒针能做坚强和坚定的花。但愿花园会越来越美丽,而不是越来越冰冷。

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会明白今天的童话,希望你做正确的自己,让自己快乐和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14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