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恒 咨商心理师
当一对夫妻有了孩子之后,情感及互动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当双方起了冲突,不论是争执、口角、冷战或对立,孩子很难不受影响。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有次我目睹父母吵架,内心惊恐万分,担心父母就此各走各的,于是分别跑到父亲及母亲身旁,跪在地上,边发抖,边哭求他们赶快和好。我永远望不了那个场景,后来与朋友聊起,才发现许多人都有类似的回忆。幸运的是,父母偶而争执后,总会和好如初,做孩子的也能总松一口气。
然而,总有比悲伤还要悲伤的故事。 常见的是,许多家庭中,当双亲失和时,孩子无意间被卷入,成了代替父母解决婚姻问题的中间人。
推荐阅读:真正的家人不需要「讨好」,而是要「共好」
问题行为的背后,藏着家庭的秘密
有个母亲曾向我求助,就读国一的儿子最近一直不愿意去上学,出门前会用各种借口逃避去学校,就算是到了学校,很快又会抱怨身体不舒服而吵著请假回家。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快两个月了,令母亲相当苦恼。
照惯例,我会先了解家里最近的状况,是否发生了特殊的压力或危机事件。母亲告诉我,这一、两年,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不顺,常常在外喝酒喝得醉醺醺,回到家便是伸手要钱。两个月前,夫妻为此大吵一架,父亲便很少回家,回到家也不愿意和太太说话。有时候只是洗个澡,就又匆匆出门了。
后来,我有机会跟这孩子接触,聊了一下。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孩子回说无聊、没兴趣。我再问,是不是学校发生了些什么事?孩子摇摇头说,没有。
我直接问:「听你妈妈说,爸爸妈妈前些日子大吵一架,最近处在冷战中,爸爸很少回家,有这样的事情吗?」
孩子点点头:「嗯!」,但显然不想多谈。
「那么,你担心吗?」我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地说。
眼前的国一男孩,把头瞥了过去,抿起了嘴,拒绝说话。然而,藏不住的,是他的眼泪,一颗又一颗,不断从脸庞滑落。
孩子透过自我牺牲,试图代替父母解决问题
这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因为内心里担心双亲失和,会失去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父亲一直不回家,所以他得想办法把自己留在家里,看管住母亲(或者照顾母亲),而无意识地发展出各种身体不适,或者学习低动力,让自己可以不必去学校。如果继续下去而没得到妥善地帮助,肯定会发展出一些身心疾病、退化行为或问题行为的。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很红的电视剧「通灵少女」,其中有一集,演的就是类似的情节。父母的婚姻亮起红灯,正在闹离婚之际,男孩被急急忙忙地送进宫庙里,说是卡到阴,立刻被通灵少女识破是装的,没想到装久了竟然成真。
撇开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不谈, 在辅导与咨商的实务上,确实很多的孩子会因为双亲的失和,而发展出莫名身体或心理的疾病症状,以及拒学、辍学、课业落后、自我伤害、偏差行为、网路成瘾等棘手问题 ,以让父母亲暂时搁下眼前的婚姻冲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问题的处理上。
于是, 孩子正透过生病或自我破坏的问题行为,创造出父母和好如初的幻象——这便是孩子无意识地自我牺牲,试图代替父母解决问题。
只是,父母的问题终究不是孩子能够解决的。换来的,通常是双输的局面 。
推荐阅读:别再翻旧帐,给予肯定不批评让彼此关系更美好
因为失去另一半的支持,却转而寻求孩子的支持
另一种让孩子卷进父母之间纷争的形式是,要求孩子选边站、主持公道,或者向孩子吐苦水,说另一半的坏话。于是,孩子有时候成了传声筒,代替冷战已久的父母传递讯息,有时候则成了法官,被迫要裁定谁对谁错,或者,成了大人的情感照顾者, 瞬间被迫从孩子的位置转换成大人的位置,成了提早长大的孩子。
「你爸爸都说我很懒惰,不关心家庭,你说,我有吗?」
「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当妈妈的,糊里糊涂,连个简单的事都办不好?」
「你爸整天只会骂人!孩子呀……长大后千万别像爸爸那样呀!」
「要不是因为要养你们,我早就考虑跟你那没用的爸爸离婚了!」
「如果以后爸爸妈妈分开了,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
常见的是, 父母一方因为感情不睦,而得不到另一半的支持,便转而寻求孩子的支持,要求孩子回头照顾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会向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不允许孩子自由发展,用情感勒索绑住孩子,让孩子不敢违背更不敢离开,以表示对大人的支持,但却也限制住孩子的人生了!
有的孩子受不了庞大的情绪负担,试图切断情感连结,转而提早离家,过早独立,但因为在心里否定了与父母的连结,内在总觉得少了份力量。
而更多的孩子,就要继续活在亲情困绑之中了,想要独立自主,却因为早就习惯过度承担大人的痛苦而充满罪恶感。于是,只好继续听话当个乖小孩,再将这些成长中的遗憾或委屈,传递给下一代。
在家庭中,婚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
回到前来求助的母亲,以及不去上学的孩子身上,怎么办呢?
我请母亲回到家后,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对孩子释放这样的讯息:
「孩子,我知道你很担心我和爸爸的感情问题。不过,我和爸爸之间的问题,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由我们自己来处理就好。 不论最后如何,我们都是爱你的。请把你自己的人生过好,我们也会努力处理我们之间的问题。 」
夫妻之间总会冲突或不合,有些解决得了,有些解决不了。无论如何,父母都要意识到,孩子很容易无意间被卷进来,一定要设法画出一条界线,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问题由父母自己来处理,孩子仍永远会得到父母的爱。
而最危险的,莫过于在空虚、寂寞、觉得冷时,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取暖的对象。
当你想着:「我没办法掌握住我的另一半,但孩子是我生的,总可以掌握得住孩子吧!」的时候,你已经让孩子不在孩子自己的位置上了。接下来,孩子不出问题也难。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婚姻关系永远优先于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经营得好,亲子关系自然好;就算无法经营得好,也要懂得「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让孩子做回他自己就好」的道理。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父母的事情自己解决,让孩子做回他自己
父母吵架时,子女都希望自己能让父母和好。但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你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和好。因此,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悄然离去,给父母发泄的空间。父母争吵时,情况总是不太乐观,甚至很激烈。作为子女,你的身份不是“亲友团”。即使父母吵架的原因与你相关,你也不能选择“阵地”导致“战况”恶化。既然你帮不上忙,或是越帮越忙,你就离开现场,不要参与到父母的战争中去。先让他们在争吵中吐出心中的不忿和埋怨,以排出他们内心的不快。
二、倾听父母的肺腑之言,有情有理地诉说。父母吵过之后,慢慢冷静下来时,你再和他们单独谈话,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不要打断他们的倾诉,也不要给予认可和分歧,让他们尽情地发泄吵架后的余悸。当父母渐渐从激动的状态中平静下来之后,你要让父母了解到他们的不和带给你的感受。比如,身心上的痛苦和压力。他们彼此都会对此感到内疚和歉意,为了孩子,相信他们会好好相处的。
三、自己协调,或请长辈出面协调。依次找父母沟通,为一方说好话,让另一方谅解。同时,也请他们双方体谅你的心情,让他们不要再进行这种无谓的伤害了。另外,让父母双方家庭中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长辈出面,一起帮你协调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总结:现在的你对婚姻或许不理解,婚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不是每一对夫妇都能恩爱到白头,很有可能走到半路就分开,或许吵吵闹闹一辈子,你的父母在婚姻上可能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他们没有告诉你,多跟他们聊聊,单独聊聊,这样哪怕吵架你也知道站到哪一方更合适。
父母的事少管,你也管不了。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努力赚钱,树立正确的三观,尽快独立,尽快成长,尽快离开原生家庭,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许多混帐自己都没活明白,就当了父母,一般混帐都放纵欲望,所以也放纵性欲,就更容易当父母,这样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他们是不关心不在乎的。也有可能是婚姻开始是好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越走越坏,毕竟连老舍都是渣男,你还能要求你父母是圣人吗?
我个人一直认为人是很孤独的物种,没有谁是你的大恩人或者大仇人,不要对别人抱太多希望,自然就不会失望。与其思考改变别人,不如努力成长自己。学会接受。爸妈吵架原因一般都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或者性格不合,你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在他们吵架时躲远点,等吵完架分开安慰一下双方。
最后,父母性格不合,整天吵架,真的不是我们这些子女能彻底改变的。比如我,我是努力让自己开朗、活泼、逗比起来,在他们面前多乐少忧,多劝架,都站对方角度着想,在他们冷静下来时给他们开心结。父母是长辈,有些低头的话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我们是小辈,就可以替对方说。
比如我会说:妈,你看,我爸爸昨天我还给你把水池子弄好了呢,还不是你没次洗碗后总是弄到衣服湿答答,前几天还感冒了,爸爸就赶紧给弄了,他这人就是踏实,但有时候比较爱喝酒,说几句就得啦。
然后我就会和我爸私底下说:妈妈脾气是很急,但也是为我们家好呀,她把啦吧啦吧啦也是为了我呀什么的,她不能理解,眼光不够长远,但初衷是好的,我们先就着她,等我读完书出来工作找到比本科毕业那会的工作还好,她就舒心了。
事实证明,就是这样子的维持家庭的和睦。但试图改变他们本来的性格,是很难的。当个和事佬,自己多低头,不要觉得自己太委屈,就好了。也只能这样。
你好,父母吵架,作为儿女的确实很担心,不过你也不要着急。
你也知道他们已经吵了几个月了,很多夫妻吵一辈子的架,还是一样的白头到老。
如果你的父母经常吵架,过后又会自然的和好,跟没事人一样,那么你一点也不用担心,他们已经将吵架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了,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
如果这次吵架跟以往不同,在往很坏的结果上发展,那么你光劝没有用,要找到他们吵架的症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吵架。
如果能够解决矛盾的焦点,他们两个人自然没了吵架的理由。
还可以向父母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寻求帮助。请他们出面干预一下,相信他们说的话你的父母会更容易听进去。
既然你觉得父母吵架接受不了,那么就要引以为戒,多想想你以后,那些父母曾经出现的坑你不要跳,不要让自己的小家庭重蹈覆辙。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应该如何解决呢?
这真的是一个悲伤的问题。
童年的时候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
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
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
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
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
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这是一个死循环。
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
有人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
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
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
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
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
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
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
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
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
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
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
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
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父母经常吵架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
1 感到不安全。听到父母争吵,孩子会觉得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这可能导致孩子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 自责与内疚。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的错,产生自责和内疚的心理。这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3 情绪低落。频繁亲历父母吵架会引起孩子的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对心情产生不良影响。
4 行为问题。一些孩子会通过问题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或 expressing自己的情感,如肢体暴力、反抗等,这可能产生更多家庭矛盾。
5 人际障碍。长期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害羞、敌对或依赖等特征,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6 认知偏差。父母长期争吵可能导致孩子对人性、感情和婚姻等产生消极和扭曲的认知,这会对其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7 学习问题。家庭环境的紧张氛围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状态,这可能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的降低。
总之,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都不会产生正面作用。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也要及时化解矛盾。父母还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表达对他的爱与支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减轻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