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又出没了,7月31号在广东佛山,有3个小孩在商铺二楼玩起了比赛丢砖头的游戏,一口气扔下好多砖块,环卫大妈找上楼,跟大人说了这事以后,大人愤怒的打了几下孩子。
看着实在气人,这要出事可怎么得了?人命关天啊!
如果孩子犯错,父母是不是打一顿就完事了?就“教育”过孩子了?
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叫昊昊的男孩,在临近期末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全班同学和家长联名要求给他转学或者调班,并且有20多个同学用罢课来抗议。家长们说,“忍了3年了,实在受不了了!”
原来,昊昊在学校里,把同学打的头破血流;上课时把同学的书撕掉;随意吵闹、跳绳、跳舞;掀女同学裙子;一学期气跑两位老师,真正的熊孩子一个。
要说昊昊的家长根本不管,那也不是。有个家长说之前孩子被昊昊打了,他曾经找过昊昊的爸爸,结果昊昊的爸爸二话不说,直接掐着昊昊的脖子,直掐的昊昊脸色发紫,喘不上来气。这个家长说自己被吓坏了,只得作罢。
你看,孩子犯错误,直接胖揍一顿显然不是好办法。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映射着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
如果你一边打孩子,一边喊,“谁让你打人的?不许打人!”
如果你一边骂孩子,一边喊,“不许骂人,谁让你骂人的?”
如果你一边发脾气,一边喊,“你脾气大是不是?翅膀硬了是不是?”
这种不叫教育,确切地说应该是拿孩子当出气筒,发泄自己被他人指责的愤怒,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只能越来越熊,直到有一天演变成杀人犯。
前段时间沸腾网络的湖南5岁男孩把2岁女孩独自抱进电梯导致女孩坠亡的惨剧,我一直有关注男孩家长的反应,好不容易搜到一条,结果是男孩一家连夜搬离了那个小区,有网友说:那个男孩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熊。
我大概能联想到这个孩子的父母平常对待孩子不管是放纵还是压抑,采用的一定是“简单粗暴”的方式。简单粗暴的熊家长,生出来的只能是熊孩子。
不想要自家孩子变成熊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父母以身作则
《 论语·子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博士认为,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这些都是我们—不论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随时反省、时刻警惕的。
其实我是个比较懒的人,看到垃圾都是绕道走,有了妍妍以后,我都会刻意改变自己,捡起那些到处乱扔的垃圾,然后把它们丢进垃圾桶。
因为我知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的一切,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一定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教会孩子明辨是非
《伊索寓言》有一个小偷和母亲的故事:一个小偷被抓住了,被判处死刑,三天后执行。他想在行刑前与他的母亲话别,得到了允许。
当他妈妈来到他的面前,他说:“告诉你一件事。”他轻轻说了一遍,但是她听不到;等她走近些,小偷又轻声说了一遍。母亲将耳朵贴近时,儿子突然咬住母亲的耳朵,差点撕下来,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这是对她的惩罚,”小偷说,“我小时候小偷小摸,把偷的东西带回家时,她不但不惩罚我,反而笑着说‘别让人看见。’就是因为她我才落个今天这样的下场。”
明事理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个暗示效应: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
如果你随随便便就给孩子贴标签,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就是负面的、消极的暗示,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爱打人,就是不听话,那么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
有一天,我心情不好,妍妍又不停地叫我,我随嘴就说她“烦人”,没想到过了一天,她还念叨着:“我是个烦人的小孩”,语气特别落寞。
我一时心酸,心里一阵内疚,赶紧安慰她:“是妈妈心情不好才那样说的,我们宝宝才不是烦人的小孩”,她这才开心起来。
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承担起责任。孩子可能小不懂事,但是大人懂事啊。一句“孩子小,你跟他计较什么”,让孩子领悟到的是“小就是免死金牌,因为小就可以胡作非为”。
有个小孩把另外一个孩子推到摔伤了,然后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医院,每一步看病的流程都让孩子跟着。
孩子的奶奶觉得没必要带孩子去,但是妈妈说:必须要让他承担这个责任,以后他就会明白不能任性而为了。
要为这个妈妈点赞!
教会孩子不歧视他人
作为父母,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
2013年3月13号17点20分左右,河南信阳浉河区东双河镇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某等三名同学结伴返校上晚自习途中,用石头和苹果等物袭扰桥洞下的一名流浪乞讨人员。
流浪乞讨人员被激怒后,追打杨某等3名小学生。杨某头部被击中,因头骨受伤,颅内出血,救治无效死亡。
真是一出悲剧,引发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歧视,不知道孩子的父母有没有告诉过孩子“不要歧视他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在这起事件里,如果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也就不会招来这“杀身之祸”了。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盛怒之下何谈教育?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对事不对人,也不要翻旧账,只解决当前的事就好。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熊的,孩子的行为都是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父母就是这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不做熊父母,才能教育出知事明理的好孩子。
“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之道。
和孩子老是吵架,我们做为家长,要做以身做则,先从自己做起,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家长要管理控制住情绪
当与孩子沟通言辞激烈的时候,家长对情绪的控制管理,直接影响到和孩子沟通的结果,让自己先离开那个环境,冷静下,在沟通;在沟通处理事情的时候,家长试着缓和气氛,暂时先避开这个话题旋涡,引导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目前完全不能接受,也让孩子自己先陈述完,然后再针对孩子的想法一一的给予解答以及客观的评价,再与孩子商量对策。
二、尊重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孩子,并且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去沟通,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做一个文明沟通的家长,不要用自己已知的一些感受和观念去评价自己的孩子,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舍得和用不对方法教育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孩子"。你给孩子的教育会成为孩子的教养,别人给孩子的教育就成了"教训"。
三、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在行为激烈的时候,不要"以暴制暴",要通过温柔的言语让孩子冷静下来,再去沟通。只有冷静下来,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不至于出现无法挽回的麻烦。
导语: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熊孩子教育问题,欢迎阅读参考。
熊孩子教育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家长最大的困惑
1、如何教育孩子
2、非常需要提套完整的教育理念
3、如何拥有完整的教育理念
这是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人向他们灌输新的教育理念,他们就会抵触,因为与自己已拥有的而教育理念、教育习惯不一致。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十大问题:
1、中国父母亲最关心孩子什么
中国的父母亲大部分关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们关注的是当下比较多。但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关注不够,比如兴趣爱好。其实人的兴趣爱好,是他认识这个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兴趣的养成的。孩子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实上比家长最关注的这些问题要重要得多。
2、学前班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这次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里面,上过学前班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过去的观念。我们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要比别人早一点学,比别人多学一点。事实上,儿童是需要童年的,儿童是需要游戏、快乐的,需要自主去发现的,你逼着他学习的东西他不会感兴趣。过早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的情绪,让他还没有进学校就恐惧学习了。
3、择校的意义和效果如何
大家都需要择校,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大数据分析发现最优秀的学生里面择校生和非择校生没有什么区别,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当然并不是说选择好学校对学生发展没有意义,坦率地说因为学校是有文化的,学校之间孩子是相互影响的。孩子之间彼此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关键是为什么有的择校效果不好,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在别的学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学校反而让他觉得在那么多学霸面前自己没有希望了,学习成绩会下降。
4、学生上课外班能不能有效提高成绩
中国孩子大概90%都是上课外班的,上课外班以后,孩子的时间、空间就被填满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够了。这样学习能力就会萎缩,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课外班相对来说依然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依然是课本的延续,课堂的延续,学生没有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一个孩子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5、物质刺激是不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很多家庭用奖金,用各种各样的诱惑鼓励孩子学习。这个调查发现其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作用更大的是什么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比如,在父母亲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能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私下里交流、分享、协商。物质刺激远远不如父母对孩子正面的影响。
6、调查父母闲暇时间在干什么
发现最多的是父母在读书看报,父母自己在学习的、读书看报的,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3131%,其次是父母也会看电视、玩电脑以及看手机,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就少得多,为2743%,还有特别喜欢朋友聚会的家长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只有2490%。我相信这些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差距还大一点,个人感觉差距不像想象那么大。
7、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对学习影响有多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有的事情都给他准备好了,所有活都不让他去干。结果,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可以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只有317%。而认为应该做家务的,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优秀的孩子占了8692%。让孩子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最后会帮助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学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这个结论对很多父母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8、父亲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很多家庭,父亲是看不见的,所谓“影子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真正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的调查发现,在中国90%的家庭,父亲没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是妈妈在承担,而我们知道缺失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尤其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有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别认同会弱化,容易被母亲过分地呵护,过度地保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少男子汉的气概。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少父亲的角色会导致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
9、中国的父母了解孩子吗
通过对父母做的调查发现,父母首先知道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其次是孩子喜欢哪位老师,孩子喜欢什么课。父母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去,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谁说明我们父母亲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状况。
10、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是有关
凡是父母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高的。父母养育方式是比较消极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跟父母的养育方式还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