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
王春燕 文献来自: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 第03期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王春燕$浙江省天台实验中学!教师 浙江 天台 317200朗读;;记忆
2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教学 被引次数:2次
许枫 文献来自:教育评论 2000年 第05期
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浅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教学@许枫
3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 被引次数:1次
顾欣 文献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年 第14期
3年勇14期‘中学砂文科·第J娜31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顾欣$江苏省无锡市张泾中学<正> 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动,目的就是改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
4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一些建议 被引次数:3次
尹世寅 文献来自: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年 第01期
的要求和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 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并提供了一些操作实例,供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参考。[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 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姜红 文献来自: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1年 第Z1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 也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姜红$海拉尔市第七中学!021000朗读;
6 英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被引次数:1次
陈雨菲 文献来自: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 第S1期
一、英语语感在英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教学应做到“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往往表现在语感上。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呢
7 搞好初中到职高的英语教学过渡 被引次数:1次
孙惠文 文献来自:职教论坛 1998年 第07期
搞好初中到职高的英语教学过渡○孙惠文初中英语和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初中英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听说能力。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则不然,它的任务主要是培养
8 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被引次数:1次
谢少万 文献来自: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 第01期
英语朗读教学已成为我国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对外语朗读的认识已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故此,从新认识朗读,深入探讨英语朗读教学已显得尤为必要。二所谓朗读就是
9 强化朗读,促进听说——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探索
王安 文献来自: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第S1期
为他们初中毕业后继续学习特别是自学英语扫清了不少障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强化朗读,促进听说——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探索@王安$吉安二中
10 运用情感策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研究 被引次数:1次
刘惠娟 文献来自: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年 第07期
运用情感策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研究@刘惠娟$上海市罗山中学英语教研组<正> 一、情感策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创造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留守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研究
时间: 2010-12-16 来源:论文在线
--------------------------------------------------------------------------------
摘要:留守儿童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从情绪情感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寻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应对方法,比如加强家庭教育、加强监护人的责任感、改善提高学校的管理工作、呼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爱等,对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培养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里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却远离父母,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寄宿在亲友家中,这些孩子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只能用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也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留守儿童情绪情感相关理论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随着儿童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会有所增强。通过小说主人公和影视角色的内心展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标志复杂情绪的词,从而促进了他们识别他人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了他们情绪表达的能力。此外,观察和模仿还是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心理学家常利用这种反复来帮助儿童克服紧张[1]。
(二)知觉再认理论
知觉再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用已经形成的结构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的心理映像称为图式。生活中婴儿见到自己熟悉的人就感到愉快,而见到陌生人就感到害怕,甚至哭。“按照知觉再认者的观点来解释,那是因为陌生人与他们熟悉的人相比,相似而又不相似,从而引起焦虑”[1]。总之,无论是害怕还是微笑,都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社会认知论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情绪。随着儿童学会采取别人的观点,以及移情作用(感受到别人情绪)的渐趋成熟,引发儿童情绪反应的刺激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儿童采择别人观点能力的提高,儿童学会了对别人行为的正确分析和归因,能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行为。如儿童甲刚搭好的积木被儿童乙推倒,若甲认为乙是故意的,就会发怒;若甲认为乙是不小心的,就不会发火。儿童早在5岁时就表现出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到了学龄期,为了减少别人的不满或痛苦,他们还会编造行为发生的原因[1]。
综上可知,儿童出生时就已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是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二、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应对方法
针对影响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结合儿童情绪获得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一)加强家庭教育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明确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了解教育常识的基础上,可通过书籍等渠道,引导儿童观察与模仿动画片里可爱、好笑的动作,以此降低儿童对生活的紧张与焦虑,尤其是父母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要以良好的情绪行为示以儿童,从而提高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也可以通过引导儿童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归因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你的小人书,你是会哭着让小朋友赔呢,还是接受小朋友的道歉和他一起玩……
案例:有一个留守儿童小玉,在她刚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外出务工。由于长期得不到母爱的关怀,其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使其养成公主脾气,稍不顺意就会哭闹,即使是在冬天,她要吃雪糕,爷爷也会自己动手给她做。一年春节,一个比小玉大两岁的姐姐晚上从小玉家回去有点冷,小玉的妈妈把衣服拿给姐姐穿,小玉就哭闹不休。可在学校,她的胆子又很小,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尤其在考试考砸的时候,她会在路上玩很长时间而不敢回家。
面对像小玉这样的留守儿童,首先,父母应通过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其次,针对小玉不愿与人分享这一现象,父母可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或是讲述孔融让梨等故事来激励儿童与他人分享;再次,针对不合理的要求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大闹了;最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积极主动地鼓励孩子来增强其自信心。只有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会得到满意的解决,也才会快乐成长。
(二)加强监护人的责任感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教育问题上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不仅仅是保障孩子的温饱与安全,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祖辈们不可一味迁就,助长孩子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2]。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监护人应注意:
1在照顾儿童的日常起居上,应多留心与关注儿童的
心理变化,在发现异常现象后,要耐心询问,主动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理顺情绪、调节情感,从而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3]。
2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在发现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后,应与他们多交流意见,在大胆放心去管理孩子的基础上来改进教育方法。
3加强与老师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三)改善提高学校的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已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在调查中就发现南门小学在健全和完善寄宿制的基础上,配备了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其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每周三的下午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老师都会随机找四五个留守儿童进行询问,一般都是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再次,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的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来共同制定教育策略。例如:留守儿童的英语成绩普遍不太好,家长建议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孩子补习英语,学校的老师也一致同意,半学期下来,这些儿童的英语成绩都有了提高;最后,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班主任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家长每月与老师进行电话联系等,来共同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根据儿童情绪获得的学习理论,教师可对学习上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或奖励,以为他人树立榜样,促使其他同学在榜样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模仿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比如:教师对上课认真听讲和遵守纪律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就促使得到奖励的学生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下一次还能得到红花,而对那些没有得到红花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激励,有上进心的学生就会以老师表扬的学生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下次得到红花。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来提高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比如:教师在上课时,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表情的或者通过自己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来让儿童熟悉人们的情绪变化,这样,儿童在下次面对同样的表情时就不至于显得焦虑和不知所措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等刺激,让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新奇的事物时可从容应对。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还可引导儿童对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次作好准备。还要学会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案例中小玉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由于生病请假耽误了学习的缘故,而小玉自己却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才考的不好,这样从自己的能力来否定自己,就容易形成消极的行为,像她边走边玩不敢回家等就是消极心理的表现。这方面,教师可在家访的基础上,在对儿童有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后,来教导儿童正确看待考试的失败。教师在耐心开导小玉的同时给予她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学习生活上对小玉进行更多关注,采用表扬与奖励来激发小玉积极上进。
(四)呼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爱
社会更应该携手共同关爱这些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并积极做好宣传,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安全与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各社区要为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利用节假日深入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各就业单位也应该为务工人员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提供假日让他们与其子女团聚[4]。
总之,整个社会需要在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学习儿童情绪、情感获得理论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培养与发展的相关活动。相信我们充满爱心的付出,会换回留守儿童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期刊网,2006(03)
[3] 李慧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是不是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因素,作为情感因素之一,焦虑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心理学和外语学习的视角,探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减轻英语学习焦虑的对策,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情感因素;焦虑;英语教学;新课改
1引言
认知和情感这两个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忽略,高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两极分化明显。这样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又制约着广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但近几年随着对学习者个体学习差异的研究,情感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视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等(Arnold,1999)。而焦虑在外语课堂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探讨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如何有效的控制学生的焦虑情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2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提出了情感(affective domain)与认知(cognitive domain)一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习者经验为中心,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人本主义的观点突出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从70年代起,语言教学理论家们开始认识到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作用。美国的克拉申(Krashen)提出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兴趣和焦虑,情感作为学习者内部的心理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该过滤作用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如果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大,自信心强,那情感对于语言输入刺激的过滤作用就小,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就多,而当语言习得没有动机,学习者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时,情感障碍就会增强,情感障碍量会增加,允许进入语言习得过程的输入量就减少。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Maclntyre 和Gardner(1991),Young(1991),Oxford(1995)及Horwitz(1986)等语言教育学家们对焦虑与学生成绩、考试、口头和书面表达、自信心、课堂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有:王初明教授指出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一是情感,一是母语。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王银泉就外语成绩和外语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1),陈瑶、李长江分析了外语学习的焦虑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2007)。但焦虑感对于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却很少。
3焦虑产生的原因
在国内外的语言学习的研究中,焦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反应,它通常指人们对危险、威胁、需要等亟待努力改变或满足而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苦恼的强烈预期,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等成分。Horwitz等指出:外语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二是对否定评价的恐怕(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三是考试焦虑(test anxiety)(Horwitz,1986)。
31学习者的性格因素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性格差异。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情感外露,反应迅速,易适应环境变化,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内向性格者则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出发点,深沉稳重,办事谨慎,思考周到,但反应缓慢,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外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有很多语言交流。所以相对而言,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特别是在口语表达时。
32英语学科特点
英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不同于我们每天接触到母语。英语单词量大,记忆单词感到困难。英语语言形式多样,语法繁杂。同时在英语课堂上,一般用目标语授课,学生精神高度紧张,担心听不懂老师所说的内容,焦虑感相比其他课程更加明显。
33人际交往引起的焦虑
自尊心不强和竞争是引起个人和人际交往焦虑的两大原因。自尊不高的人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想取悦别人,他们老觉得别人学得比自己好。当他们没学好时,其他的同学会瞧不起自己。此外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不能用英语有效交流,或害怕发音错误,也是引起焦虑的原因。
34 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室必须威严,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沉重。还有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是有错必纠,因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时犯错误,害怕当着同学的面被纠正错误,从而产生焦虑感。同时教室的身势语,如批评性的眼神、表情也可导致学生的焦虑。
35考试
学习者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学习者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容易导致英语学习,考试恐惧症的发生。
4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用满腔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一个友好和谐的课堂环境。众所周知,健康愉快的氛围能化消极情感因素为积极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适时地组织一些互动式,合作性的课堂活动。
教师在课上应该多鼓励,表扬,少用批评的语气。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学生的语言焦虑增高,而相应的鼓励、表扬则会降低学生的语言焦虑水平。
42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动机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胡壮麟曾说过:“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原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短期和中期目标,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和以任务学习为主的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个小组间巡视,特别留意那些内向不爱交流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与交际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消除焦虑,取得成功,增强信心。
43 端正学生对考试的态度
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到何种程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还应该正确对待考试,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就强,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力就低。同时,教师也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分数,不要过于强调分数,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
44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
研究表明,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也就是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率,这是促进性焦虑。而焦虑水平过高或过度,则对学习不利。过高,就会使人过度紧张,从而极大地约束人的认知能力;过低,又易使人缺乏紧张,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激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者的责任心,从而体现出一种退缩性焦虑。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内容和目的,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合理使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焦虑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5结语
通过本文对语言焦虑产生原因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的论述,我们认识到学习者个人的性格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考试等都可能引起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心理。外语学习焦虑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要对焦虑这一情感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21):125-132
[2]Ganschow,L, Sparks,R Anxiety abou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high school wome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6(80)
[3]Young,DJ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ega Hadley, Terrell, Radian[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2,(25):157-172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1
[5]王银泉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22-126
[6]陈瑶,李长江 浅析外语学习的焦虑感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7(9):185-188
作者简介:周璐(1986--),女,汉,湖南衡阳,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简单论述,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标准 调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6-02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任务艰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大学生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由于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生理已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刚脱离父母的管束,在心理上寻求独立、追求自我。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心理不断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但是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心理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一般出现如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多以择业和求职问题,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1.心理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上的适应,要学会自理;而困扰最大的还是其自身心理上的适应,如在学业上感到与同学之间差距很大,在人际交往上感到自己不如同学,感到自己没有同学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的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宠爱的学生来说,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常常困扰着大学新生。而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学生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
当前大学新生在心理适应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为: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征、学习适应不良征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惧综合征、权威恐惧综合征、异性恐惧综合征等。由此可见,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学生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2.人际交往困扰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以情感为基础。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不高。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而经过中学应试教育的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扰,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逐渐成熟,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也大大提高,现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依旧我行我素,按习惯行事,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自己被人际交往问题所困扰,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而这些学生常常又是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能交朋友,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以及在心理上存在胆怯心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有大学生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感觉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习惯,难以与他们相处,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从而造成其他的心理不适。
3.恋爱造成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心理和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对曾经在中学时因学业、升学压力而压抑的情感需求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呈现出恋爱普及化、公开化和低龄化三个特点。而另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由于从众心理等仍然会对恋爱有所期待,尤其对于自身条件稍差、心理上较自卑的学生来说,常常会因为暗恋、或追求异性失败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从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很平常,大学生正值谈恋爱的年龄,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有很多大学生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对恋爱中的矛盾不会妥善处理,特别是不能正确面对失恋,一旦失恋就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诸多心理压力。
4.择业求职困扰
择业求职方面的心理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成绩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自负心理、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功利心理等。在职业选择中,学生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难以定位;对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环境又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
5.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还与自己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有关。一些个性中存在如自卑、自负、焦虑等的学生更容易在遇到环境变化、学业偶尔不佳、偶遇挫折等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情绪变化起伏较大,而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已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另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坏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便会选择逃避,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导致长期处于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 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去考虑。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根据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个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外部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保持对学习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内部则是指心理机能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能接纳自我,能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试策略
当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以后,应如何排解呢?对待心理问题,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自我心理调试
自我心理调试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化解困境、排除困扰、改善心境。
大学生应学会自我释放、自我调节,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让郁积在心里的不快得到舒缓,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主动情绪宣泄法、自我慰藉法以及倾诉、阅读、运动等方式,使过分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另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学会躯体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心情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松弛练习法等。
第一,注意转移调节。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当心情不好、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约朋友聊聊心事,换个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鲜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
第二,合理宣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当有心理压力或情绪不好时,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把不开心的事喊出来,释放抑郁情绪和压力;或者大哭一场,有研究表明,经常哭的人要比很少哭的人健康。但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放松训练。当我们感到郁闷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坐下来或躺下来,全身放松、面带微笑、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自上而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身体。待全身放松后,再轻松自然地回想一下自己心中烦闷的原因以及问题出现后的思想变化、态度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通过变换想象和放松,也许你就会在瞬间豁然开朗,使积存已久的不良情绪倏然而逝。
第四,交往心理调节。与朋友倾诉、交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独自承受,应多与朋友交流谈心,倾诉心事。另外,提高自己人际交流的主动性,让别人了解你,用你的真心去换取别人的真心,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去与他人交流,或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及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让学生有正确的渠道去排解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如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加以解决。
第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优势,学生到社会中的机构咨询心理问题,往往顾虑更少,所以学校可以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参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形成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统一起来。
第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努力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2]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3)
[4]刘岚、李明当代大学生人际心理障碍对策分析[J]才智,2009(18)
[5]李�、杨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J]传承(社会版),2011(8)
[6]庄敏、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7]金莱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8]周功思政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6)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 要:大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生为本,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协同作用,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过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18-04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和渴望。现代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日益增长,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但大学生幸福感的失落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一些大学生对生活感到烦闷、苦恼、无聊,感到自己不幸福。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幸福感则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极其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二是内在的主观因素。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体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孩子幸福感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负相关,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均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直接因素,还会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其幸福感。[2]还有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个体,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要比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高得多。[3]显然,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而家长的粗暴、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家长对子女的不尊重等都会让大学生的幸福感大为减低。
(2)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据此,他们认为较高收入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原因是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研究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关系比较复杂,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变得非常小了。[4]我们认为,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不少大学生都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权力越大越幸福,这种功利性的认知造成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幸福感。另一方面,当今的高校,学生中相互请客、互相攀比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环境对正在成长之中的大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有的贫困生生活比较艰苦,不仅在校园里过着缩衣节食的生活,而且时常为自己的学费、日常生活费用等担忧,甚至连最基本的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这种环境之下,主观幸福感自然很低。[5]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仍存在争议。严标宾等人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产生显著影响。[6]我们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极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受人歧视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等等,会引起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不少研究结果也发现,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如甘雄等人认为,学习压力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幸福体验都有显著影响。[7]顾凡等研究认为,学习压力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此外,人际关系也是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人总是在一定群体之中生活的,有获取群体中他人认可和支持的愿望。因此,社会支持对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支持,通过提供物质等实质性支持或信息上的帮助等情绪情感支持,能增加大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正向情感,进而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快乐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抑制负性情感;反之,缺乏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支持和认可,会使他们产生较多的负向情感,因而也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2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人格特质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人格开朗、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比较客观,容易适应,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较容易形成幸福体验。而人格不稳定的大学生往往比较焦虑、敏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刺激反应强烈,与人格稳定的同学相比,不容易产生幸福体验。郑雪等人研究发现,外向型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次之,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的幸福感水平最低。他们认为外向型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