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松的作品发表

方益松的作品发表,第1张

其作品散见《读者》、《意林原创》、《国际日报》、美国《侨报》、《美华商报》、《越南华文文学》、《环球人物》、《格言》、《辽河》、《金山》、《金田》、《花洲》、《幸福》、《哲理》、《感悟》、《才智》、《名言》、《思路》、《可乐》、《男视》、《真倩》、《至爱》、《博爱》、《品读》、《党课》、《社区》、《半月谈》、《文学报》、《知识窗》、《青春潮》、《知天下》、《大阅读》、《小读者》、《南飞燕》、《老来乐》、《天下石》、《三省坡》、《意林12+》、《北方人》、《中国青年》、《青年作家》、《辽宁青年》、《当代青年》、《现代青年》、《东方青年》、《青年学苑》、《青年博览》、《教师博览》、《知音女刊》、《打工知音》、《风流一代》、《名人传记》、《商业故事》、《财富人物》、《启迪人生》、《创业天下》、《感动人生》、《启迪人生》、《成功之路》、《半月选读》、《东南西北》、《时代发现》、《时代商家》、《致富时代》、《财会月刊》、《非常关注》、《特别关注》、《特别关注·爱你》、《家庭保健》、《爱你·健康文摘》、《人民文摘》、《大众文摘》、《海外文摘》、《知音文摘》、《今日文摘》、《党员文摘》、《爱人文摘》、《青年文摘》、《报刊文摘》、《感动文摘》、《时尚文摘》、《特别文摘》、《生活文摘》、《阅读文摘》、《江淮·文摘》、《火花·最文摘》、《党建文汇》、《***员》、《当代党员》、《晚报精华》、《晚报文萃》、《文萃周末》、《智慧博览》、《天下阅读》、《经典阅读》、《精品阅读》、《幸福·悦读》《开心辞典》、《华文摘》、《润文摘》、《最文摘》、《文摘报》、《读友报》、《读者报》、《文摘周刊》、《报刊精粹》、《国画收藏》、《小品·美文》、《新智慧·故事》、《新智慧·文摘》、《中外健康文摘》、《中外妇女文摘》、《知识窗·往事文摘》、《读书文摘·经典》、《中国人物传记》、《中华传奇人物》、《中华活页文选》、《作文素材快线》、《恋爱婚姻家庭》、《党员干部之友》、《新智慧财富版》、《读者俱乐部》、《做人与处事》、《思维与智慧》、《启迪与智慧》、《智慧与成功》、《阅读与鉴赏》、《卫生与生活》、《科学大观园》、《南方企业家》、《杂文选刊》、《经典杂文》、《小品文选刊》、《当代文萃》、《现代交际》、《作文素材》、《作文通讯·阅读》、《作文通讯·个性阅读》、《语文导刊》、《作文周刊》、《满分阅读》、《妙笔:作文》、《雨花·青少刊》、《作文与阅读》、《新语文学习》、《故事party》、《情感读本》、《古今故事报》、《江门文艺》、《四海文艺》、《通山文艺》、《微山湖》、《大阅读》、《经营者》、《九头鸟》、《天堂滩》、《百家湖》、《年轻人》、《西江月》、《金虹桥》、《时代青年哲思》、《时代青年·月读》、《家》、《道》、《友报》、《金报》、《今晚报》、《新周报》、《团结报》、《长寿报》、《长征报》、《南翔报》、《西湖报》、《闵行报》、《泾县报》、《华夏酒报》、《意林少年版》、《中华家教》、《儿童文学》、《孩子》、《家教世界》、《学苑新报》、《智慧少年》、《优秀作文》、《学习博览》、《成才之路》、《学习周报》、《特区教育》、《中学语文报》、《中学生语文报》、《中学生阅读》、《小学生阅读》、《初中生阅读世界》、《学生阅读世界》、《小学生阅读世界》、《天天爱学习》、《百柳:简妙作文》、《班主任之友》、《青春期健康》、《恋爱婚姻家庭》、《科海故事博览》、《微型小说选刊》、《科海故事博览·作文素材》、《民间故事选刊·秘闻》。《中国广播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社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电视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国土资源文学》、《农民日报》、《国家电网报》、《人民代表报》、《现代交通报》、《江苏工人报》、《河北工人报》、《天津工人报》、《陕西工人报》、《河北青年报》、《东方烟草报》、《海峡都市报》、《都市资讯报》、《广州日报》、《安徽商报》、《福建侨报》、《北方新报》、《义乌商报》、《江汉商报》、《今日晚报》、《发展导报》、《劳动者报》、《经理日报》、《甘肃日报》、《宁夏日报》、《民族日报》、《南京日报》、《太原日报》、《郑州日报》、《青岛日报》、《安吉日报》、《蚌埠日报》、《无锡日报》、《清远日报》、《济宁日报》、《巢湖日报》、《益阳日报》、《淮安日报》、《潮州日报》、《济源日报》、《昆山日报》、《宝安日报》、《邢台日报》、《宝钢日报》、《嘉兴日报》、《江门日报》、《生活日报》、《揭阳日报》、《贵阳日报》、《乌海日报》、《达州日报》、《泰州日报》、《鄂州日报》、《咸宁日报》、《桂林日报》、《河源日报》、《闽西日报》、《番禺日报》、《乐山日报》、《荆门日报》、《武威日报》、《临汾日报》、《长兴日报》、《贵港日报》、《海门日报》、《遵义日报》、《汉中日报》、《鹤壁日报》、《陇南日报》、《定西日报》、《聊城日报》、《丹阳日报》、《邯郸日报》、《焦作日报》、《信阳日报》、《常德日报》、《四平日报》、《通辽日报》、《少年日报》、《渤海早报》、《南京晨报》、《江淮晨报》、《鲁中晨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拉萨晚报》、《金陵晚报》、《洛阳晚报》、《牛城晚报》、《常州晚报》、《辽沈晚报》、《青岛晚报》、《城市快报》、《城乡导报》、《珠江商报》、《兰江导报》、《现代快报》、《伊犁晚报》、《钱江晚报》、《盐城晚报》、《淇滨晚报》、《泰州晚报》、《南昌晚报》、《武汉晚报》、《颖州晚报》、《钦州晚报》、《南阳晚报》、《邯郸晚报》、《常德晚报》、《乐山晚报》、《合肥晚报》、《苍梧晚报》、《赣州晚报》、《北海晚报》、《牡丹晚报》、《皖江晚报》、《恩施晚报》、《绵阳晚报》、《大江晚报》、《宿迁晚报》、《威海晚报》、《库尔勒晚报》、《扬中快报》、《三门峡日报》、《攀枝花日报》、《黔东南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张家港日报》、《黄河口晚报》、《盐阜大众报》、《南国都市报》、《广州文摘报》、《大兴安岭日报》、《呼和浩特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永平新闻信息》、《襄樊周刊》、《佛山广播电视报》、《南阳广播电视报》、《滁州广播电视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今日隆安》、《今日婺城》、《今日赣榆》、《今日宁国》、《TCL动态》等中外媒体。

文章收录入《生命的暗示》等近百文集。

现任职于江宁区一民企。闲来舞文弄墨、养儿育女,是为一乐。

入选文集

《换一种思维》入选中国散文鉴赏《美文大全》;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博客》;

《秦淮古意》入选《行吟大地--中国国土资源散文60年》;

《成功就是不断站起》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励志故事朗读本——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哲理故事朗读本——点滴就是大海》;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

《朱德庸: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人物故事》;

《秦淮古意》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

《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杂文》;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蜗牛的壮举》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从细微到极致》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青年文摘激励人生的182个励志故事》;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中学生励志故事晨读本》;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

34篇文字入选《培养孩子勤奋坚强的励志故事》;

《母爱的颜色》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

《在心头植一棵树》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

《有一种爱,叫做放弃》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

《从细微到极致》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才≥财》;

《蜗牛的壮举》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聆听智语》;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带着伤痕飞翔》;

《不是每一只打火机都叫Zippo》入选《中考语文经典素材》;

《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成功不是偶然》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精华版》第四辑;

《秦淮古意》入选《最受中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

《母爱的颜色》入选《母爱的花蕊》;

5篇文字入选《别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把生意做上月球》入选《火花最文摘》(高考特刊);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的人生不寂寞》;

《把每一只水饺追溯到个人》入选《让你的性格更完美》;

5篇文字入选《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9篇文字入选《带着智慧远行》;

9篇文字入选《永远不要找借口》;

6篇文字入选《最美好的时光》;

4篇文字入选《一粒种子的思念》;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意林少年励志馆13《笨鸟先飞早入林》;

《成功不是偶然》入选《智慧背囊》第一辑;

《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火花·作文素材·我在》;

《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2010下半年时文精粹》;

《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疯狂阅读·励志卷珍藏本》;

《橡皮筋中的大学问》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点石成金》;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撬动地球》;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趣味无穷的历史传奇》;

《让汽车穿过你的餐厅》入选《意林励志书》超值典藏版;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作文素材精华本(备考2012)》;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让阅读像彩虹一般绚烂》;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高考作文必备押题素材》(备考2012);

4篇文字入选《意林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

10篇文字入选中考美文作家作品精华《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

《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越读越聪明的智慧故事大全集》;

7篇文字入选《和生命拉钩》;

7篇文字入选《做一朵花的知己》;

《一块铁的学问》入选意林原创·5年典藏成长卷《启航·阳光稚少年》;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光明让我们仰望》:

15篇文字入选《职场里的江湖》;

《妈妈是绿色的》入选《恩始于心立于行》;

《母爱的颜色》入选《疾风劲草练少年》;

《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高薪网管之路》。

入选试卷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苏教版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黄冈市中考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莱阳市中考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扬州市中考试卷;

《山田的乌丝面》:命题作文“出格指导”及优秀考场作文;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0年春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

《秦淮古意》入选苏教版八年级44期语文导刊;

《聆听春天》入选初中语文拓展阅读

《母爱的颜色》入选随州历山八年级语文第三次段考试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郴州市中考试卷;

《秦淮古意》入选2011年度八年级人教课标版第八期;

《母爱的颜色》入选浙江省慈溪地区2011-2012学年第一次阶段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2011年射阳外国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节选);

《秦淮古意》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苏州市立达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苏州市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母爱的颜色》入选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习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胥江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贵州清镇市鸭池河中学2012初三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贵州省清镇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初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蜗牛的壮举》入选朝阳市2011高三模拟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初一期末考试试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记叙文阅读金钥匙文题解读;

《母爱的颜色》入选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下)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年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获奖部分

1、微型小说《驼背的变迁》、《我曾是个正常人》入选1989年《青年作家》文学讲习刊授学校教材,并有幸获得第三届“优秀学员”称号;

2、《像野草那样活着》获得新浪“洁云杯”有奖征文优秀奖,并入选苏教版试卷;

3、《三十年三扇门》获得《都市晨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一等奖;

4、《六十年》获得“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征文优秀奖;

5、《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南京日报》“可一杯重读南京”征文一等奖;

6、《秦淮古意》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7、《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三等奖;

8、《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三等奖;

9、《母爱的颜色》获得台湾白象文化2011年母亲节征文特别奖;

10、《三扇门的故事》获得“健康岛”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

11、《表姐春花》获得《TCL动态》2011年度优秀作品;

12、《秦淮古意》获得“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

13、《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14、《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

15、《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第三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

16、《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电视广播

1、江西台配乐朗诵《蜗牛的壮举》

2、接受江西台记者彦磊、嘉萌的采访

3、青年学苑7月精品节目《母爱的颜色》

4、莘苒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

5、莘苒朗诵《秦淮古意》

6、江西台配乐朗诵《六十年三扇门》

7、《江宁新闻》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

8、江西台配乐朗诵《又到屋檐飘香时》

9、江宁台专访《方益松:一只“蜗牛”的励志之路》

10、接受《天下阅读》栏目记者王巧法的访谈

11、《天下阅读》之名家专栏

12、《北京网视》播出《母爱的颜色

13、磊明朗诵《秦淮古意》

14、磊明朗诵《那个叫月儿的女子》

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

16、磊明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

17、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

18、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像流水那样活着》、《像野草那样活着》

19、与南京城市记录者方青松接受南京交通台的采访

媒体报道

见到方益松,会很自然地想起一句话: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他的笔名方董,就是历经磨难方懂人生的意思。方益松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初中毕业留言册上,一位叫做米静的女同学这样写道:作家的成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幸运儿,一篇佳作问世,即可名扬文坛;而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他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个大器晚成。一语成谶,方益松成了后一种作家。

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 文/盛兰玲

前不久,一篇名叫《蜗牛的壮举》的励志散文刊登在了《故事party》上,刊出后,引起了美国《侨报》、《意林》、《格言》等20多家国内外主流报刊杂志的疯狂转载。文章的作者就是方益松,对他来说,这种事情早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在全国励志散文学界,方益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07年开始,他有近500多篇原创励志散文刊发在了全国性的大刊物上,获得过很多省级、国家级大奖,还有不少文章入选了苏教版试卷。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方益松,只是岔路口中驰路青松超市的老板,他过着一名普通收银员的生活。为人低调,从不喜欢张扬自己,邻居们都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作家。

方益松是一个很清瘦的男子,身上有一种儒雅的气质。方益松曾在博客里这样概括自己走过的路:千辛万苦之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唯有一片凄凉。

70年代,方益松的父亲作为知青被下放到了沭阳,与当地一名女子结了婚,1971年,方益松作为家里的长子出生了。

“那时候家里很穷,条件很差很差。”小时候的方益松觉得最好的日子就是能吃饱饭。在物质贫瘠的少年时代,方益松最美的记忆就是每次作文课上文章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诵传阅,他还获得了沭阳县初中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那个时候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当一名作家。”

家境的贫寒和作为长子的压力,90年技校毕业后,方益松担起了养家的重任。“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在90年到93年,方益松在玻璃厂做过拌料、干过装卸,在冰棒厂包过冰棒,在澡堂传过毛巾……

“在影剧院前卖过夜饭的经历,我终身难忘。”方益松曾拉着两轮的平板车卖过一冬天的夜饭。那个冬天,方益松在用蛇皮口袋缝制而成的小帐篷里,避开所有的熟人,就着一个火炉,包饺子、煮面条,从下午5点忙到凌晨3点,一个月的收入也只够养家糊口,“天太冷了,四肢都冻麻木了,生病了还要硬挺着,根本没有多余的闲钱看病!”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方益松最光亮的记忆就是写文章,初中毕业留言册上那位女同学的话语也时时回响在他的耳畔。

也许是生活的贫困,又也许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方益松不愿意多谈93年就走向破灭的婚姻。感情受到重创后,方益松离开了沭阳,在离沭阳200多里的某农场找了一份工作,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天工作8小时,领着200多块钱的工资,三餐都在地里解决,这样一干就是6年。

在去农场之前,方益松从来没干过农活,用锹把土疙瘩敲碎成了最痛苦的记忆,一天干下来,满手都磨起了血泡。用方益松的话说:“栽过稻、插过秧、吃过糠……6年什么农活都学会了。”

97年,方益松的父亲终于等来了知青返城的政策,举家回到了南京,方益松又在南京百货站当了两年的送货员。2001年方益松用打工攒下的钱,向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开起了青松超市。

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停止,“夫妻双方应该是互帮互助的,而不是为了柴米油盐的事情天天吵架。”2006年方益松的第二段婚姻再次走向终点,关于这段过往,他只有四个字:沉痛打击!一怒之下,方益松一把火烧掉了之前所有的文稿。

一把火烧掉了书稿,也烧掉了过往,之后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不久后方益松遇到了人生的真正的伴侣。07年,可爱的女儿出生后,他的创作进入了巅峰。

白天看顾超市,晚上进行创作,是方益松的生活模式。

“他是一个产量高、质量高的作家。”这是文友对方益松的评价,他一个月有15篇左右的文章出炉,近百次转载量。而这些创作的灵感都来自于以前的苦痛经历和如今安详幸福的生活。说起自己的家庭,方益松一脸满足,“女儿出生那天,听见她呱呱坠地哭声,我开始感恩生活,也激发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

“结婚那天,我们在南京晨报上登了两张照片庆祝。”方益松的妻子说,他是一个浪漫而感性的人,在网上看到一句外国的谚语: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老鹰和蜗牛,于是有了《蜗牛的壮举》;上街办事,看见银行的墙上爬满了蔓藤,于是有了《像爬蔓一样活着》;从没有去过大海,就在小区门口的水池边,他几次带着女儿,痴痴地看着,由此,他写下了《像流水那样活着》……

在4年近500篇创作中,方益松最喜欢的文章是《像流水一样活着》,文章里有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人,活着,就应该像流水,能屈能伸,不要惧怕暗礁险滩与高山危巅,遇到困难,不妨效仿流水,理智的思索一下,绕过去,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候。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1940,文生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

《散文选集》1957,人文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你的论述歌曲燕子的情感表达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课程选读当你老了的原因如下:

一直都很喜欢文学,虽然没有读中文,但是对书的喜爱一直都没有改变。特别喜欢诗歌,尤其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最早读了,也只是读了而已,并没有太多感觉。之后,看了杜拉斯的《情人》,再次读它,竟然被抓住了心灵,于是,读了又读,读了又读,甚至是爱上了它。

这是叶芝写给爱尔兰著名演员茅德,冈的一首情诗。杜拉斯用大段文字写出的情感,叶芝却用一首诗描述了,诗里虽没有热血沸腾的激情,却像一首小夜曲,将爱的诗句、爱的忧伤,爱的永恒,轻轻的诉说没有热烈宣泄的激动,只有平静真挚的倾诉,朴素而合蓄,舒缓且优雅。

在流动飘逸的画面中透出一抹淡淡的哀伤,却不乏亲切与温馨。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想这应该是这首诗最为经典的诗句。叶芝的爱情观是多么深刻脱俗,撼人魂魄。静心读他的文字,便会读出这文字中所透射出的令人倾慕的精神魅力。

令我不由的在诗人创造的这个永恒的情感世界里,徘徊悠长,遐思不已。当你老了,多么轻柔而朴实的句子,犹如两双不再清澈的眼睛在暮年相望,这种美感,让人难免隐隐地心疼,又有一种超脱的、神秘的气息。

诗的结尾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美,犹如那种经过了岁月沧桑洗礼、过滤了的情感向着纯净的、隐隐泛着幻梦般紫光的崇高境界升华,仿佛是人性对神性的亲近,又仿佛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

叶芝是在用诗来诠释人类心灵、人性世界,思想的流动是那么的自然而快畅,无论它的寓意是多么晦暗,但他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意象就如绝妙的音乐一样流动着,他把爱、灵魂、与智慧糅合在一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

一、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新课程下的 教学设计 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再看教师在执教《早操》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十个要识的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坐位上)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学生够不着)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了小露珠、小鸟、小蜜蜂板画中间,形成环形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

板贴的位置实质上是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况且“抢摘”后的支配权还不是在教师手里?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下面是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四、曲解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而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会《快乐的小公鸡》的一个片断:

师:小公鸡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怎样才能快乐。

师:小公鸡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他是怎样解决的呢?

生:他去问别人,问了老牛、青蛙、小蜜蜂……

师:他们都是怎么跟小公鸡说的呢?(学生分别把老牛、青蛙、小蜜蜂等说的话读了一遍)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公鸡?

生:他爱动脑筋,他有了问题就去问别人。

生:是一只很虚心的小公鸡,最后接受了爸爸的意见,帮人们做事了。

师:小朋友们觉得怎样才能快乐呢?(很多孩子谈了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学生马上进入角色表演)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上述片段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盲目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这对于彻底改变过去课程门类过多、界限分明、割裂联系的弊端是大有裨益的。但教学中盲目追求综合,把握不好“度”,也极易走向极端。

有位教师在执教《春天的手》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读古诗《春晓》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在参与式讨论时,执教老师谈了自己进行教学目标与方法综合的设想,好评甚多。

这节课如果是综合活动课,很多地方是非常成功的。但这是一节语文课,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又如,有位教师执教《看花灯》一课,教师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元宵节录像、动手画花灯。折纸花灯、展示与介绍花灯,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语言文字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学科特点。

语文本位的现象要改变,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任何时期都不容忘却的。语文课姓“语”,不姓“杂”与“繁”,语文课不能上成手工课、自然课、音乐课、活动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也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让语文课替其他学科分担目标。我们提倡,语文课应该用语文手段完成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六、无度开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

这种开放已经走入了误区。开放性的思维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在于对问题本身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前三种意见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经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了,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与引导。一篇课文有公认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坚持这一点,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很有必要。如果教师在肯定文本“动手动脑、实践创造”价值取向的同时,再让孩子发散思维,如让孩子说说“乌鸦要喝水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七、泛化体验

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追求读书中的“真情实感”和有见解的感悟与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读书与思考,即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时下,教师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谈论“自读会悟。个体体验”,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的处处体验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价值总是有些共性的、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为人类所共有,如小说中的重点人物、精彩情节、主要事件,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感受与分享。读了一句话就要说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要谈谈感悟,势必导致泛滥与流于形式,给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再者,课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这是语文特有的性质,又何必那么多“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说点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呢?有了感悟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

八、纵容个性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意。一位教师执教《我家住在大海边》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小朋友们大多去海边玩过,还有的小朋友的家乡就在大海边。学了课文后,你觉得家住大海边怎么样?

生:很快乐,很幸福,可以打鱼,还可以听故事。

生:这里的环境很好,天蓝蓝,海蓝蓝,多美呀!(后面几个孩子的意思大体也是这样)

师: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生:家住海边很潮湿。

生:经常去赶海挺有意思。

生:大海退潮后海滩上留下许多脏东西。

生:在海滩上晒鱼时,沙滩可热了。(孩子的话匣子打开后,谁也不甘示弱,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完了还想说,什么在海边住有危险,什么海水很咸,什么海边的土壤不易长庄稼,什么渔民的生活很辛苦,什么渔民的养殖场还经常有人去偷东西……老师表扬了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不同感受)

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大胆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难道没有矛盾吗?

对于学生个性的纵容还表现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个性化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或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要求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结果在一些一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连看书、写字、执笔的基本姿势都不正确,既影响了学习质量,又影响了身心健康。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很不理想,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发言中的明显错误不及时给予指出,这对于正处在懵懂时期的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的个性,应是健康的、积极的个性,应是体现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规范。先进的思想导向、科学的思维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的个性。

九、淡化整体

语文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个性的过分张扬乃至纵容,影响到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领域。语文学习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观”,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必须经历“整体——部分——整体”,这也是认识论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强调感悟与体验,而引导学生感悟休验最重要的也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听课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了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枝节节、琐琐碎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爱的内容来读,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不利的。学习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和兴趣,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与艰苦努力,如果孩子的读书所得只是来源于“喜欢读”的内容,“不喜欢”读的就可以不读,那么长期下来,这种不完整、不系列的阅读就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上的缺陷。

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为突出某一重点,围绕某一目的,适当选读是可取的、有益的。不把握整体,直接割裂文章的选读是有害的。有的教师喜欢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或在某些段落着重标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诵读。试想,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教学中对于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至少要以整段文字呈现,且要加强前后内容的联系,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与感悟更是要在师生创设的大的文本背景下、氛围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用意也不难理解了。

十、脱离文本

教学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防止脱离教材任意发挥。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在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出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精神”遭否定,“花生派”甚是尴尬。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可惜得到的是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内涵把握不准,其实《落花生》一文的本意并没有否认桃子、石榴的价值,只是赞扬落花生更朴实、更有用,借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踏踏实实,为社会做贡献。语文教师如果脱离课文这一价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新意”,结果只会误导学生,人文熏陶更无从谈起。

否定“课本中心”是对的,但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有的课教师没有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抛开文本任意拓展延伸;有的课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还没有读熟,课文的内容还没有很好理解,教师又是补充课外读物,又是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的课外知识;有的课,放着好好的课文不读,整天让学生看着多媒体资料讨论、交流。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就会动摇。

十一、误解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里的“语文实践”应该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表明了语文的性质;二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三是强调了语文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式。可是很多老师一谈“语文实践”,就是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社会、自然、生活中开发利用大千世界的学习资源,去开展带有“语文性”的活动,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亲历过程。对照课标对“语文实践”含意的解释,显然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那么,语文实践内涵的核心是什么?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实践——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上一在课堂上让学生朗朗地读书,默默地静思,无拘无束地对话,认认真真地作文。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文心理操练,全面提高语文修养。一句话,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活动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除此以外的所谓

“语文实践”,可能是音乐美术活动,可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可能是教育考察活动,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

十二、消弱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可就是不写字,不读书,基本的识字任务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这样的课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语文课。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追忆

无论是动物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是我们人为地进行分门别类。对待动物、生物界或是整个生态系统,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态度?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不同回答。这里选录的是几篇生态伦理的经典文章。

一、《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彼得·辛格许多被压迫团体都在积极地为平等而抗争。经典的例子是黑人解放运动,该运动要求结束那种把黑人视为二等公民的偏见和歧视。

黑人解放运动的巨大号召力及其所取得的初步(即使有限)胜利,使得它成为其他被压迫团体仿效的榜样。之后,我们又目睹了西班牙裔美国人、同性恋者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少数派团体的解放运动。当妇女这个多数派团体开始她们的抗争时,有些人以为,我们已经走到解放运动道路的尽头了。据说,性别歧视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最后一种歧视形式;即使那些向来以摆脱了对少数民族的种族偏见为自豪的自由人士,也曾明目张胆地犯过性别歧视的错误。

不过,我们对“现存的最后一种歧视形式”这类高论应时常保持警觉。如果说我们已从解放运动中吸取了什么教训,那就是:在这种偏见被明确指出来以前,要意识到我们的态度中对于某些特殊团体的潜在偏见是非常困难的。

解放运动要求我们扩展我们道德的应用范围,扩充或重新解释有关平等的基本道德原则。人们发现,以往许多曾被视为理所当然和在所难免的实践,不过是一个尚未得到证明的偏见的产物。确实,谁敢信心十足地保证说,她或他的全部态度和实践都是无可指责的呢?如果不想被列入压迫者的行列,我们就必须准备重新反省自己最基本的态度。我们需要从那些被我们的态度和源于这些态度的实践所伤害得最严重的存在物的角度来反思这种态度。如果能够实现这种超凡脱俗的视角转换,我们就会在我们的态度和实践中发现这样一种模式:我们总是靠牺牲一个团体的利益来使另一个团体获利,而我们自己往往就是这个获利团体的成员。把握了这一点,我们也许就会理解一场新的解放运动的到来。我所倡导的是,我们在态度和实践方面的精神转变应朝向一个更大的存在物群体:一个其成员比我们人类更多的物种,即我们所蔑称的动物。换言之,我认为,我们应当把大多数人都承认的那种适用于我们这个物种所有成员的平等原则扩展到其他物种身上去。

这似乎是一个偏激的推论,更像是其他解放运动的一个模仿次品,而非一个严谨的目标。事实上,“动物的权利”这个观念在过去的确被看作是对妇女权利的拙劣模仿。当女权运动的先驱沃尔斯通·尼克拉夫特在1792年出版其《妇女权利的辩护》一书时,她的观点广泛被认为是荒谬的,而且还遭到了一本名为《畜生权利的辩护》的论文集的讽刺。做此讽刺的作者(实际上是剑桥杰出的哲学家泰勒)试图通过揭示这一点来反驳沃氏的观点,即她的观点还可以向前作进一步地推论。如果这种观点应用于妇女是可行的,那它为什么就不能应用于狗、猫和马呢?拥有权利的这种理由似乎也同样适用于这些“畜生”。但是,主张畜生也拥有权利是十分荒谬的。因此,推导出这一结论的推理必然是不可信的。如果这种推理应用到畜生身上是不可信的,把它应用到妇女身上也是同样不可信的,因为这两种推理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理论前提。

我们反驳这种观点的一种方式是,指出用来证明男女平等的理由不能完全延用到非人类动物身上去。例如,女性拥有选举的权利,因为她们有着与男性一样的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但是,狗却不能理解选举的意义,因而它们不可能拥有选举的权利。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着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而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却差异甚大。可以说,男性和女性是类似的存在物,应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人类与非人类动物却彼此不同,因而不应拥有平等的权利。

到此为止,用来反驳泰勒的类比论证的上述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却不能再往前推了。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必定会带来二者在权利方面的某些差别。但是,承认这一明显的事实并无碍于把平等的基本原则推广到非人类动物身上去。存在于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样不可否认;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权利。许多女权主义者都主张,妇女有堕胎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既然在为男女平等而抗争,那她们必定会支持男人也拥有堕胎的权利。由于男人不能怀孕,因而去谈论他拥有堕胎权是毫无意义的。同样,一头猪不能选举,因而去谈论它的选举权也是毫无意义的。那种把妇女解放或动物解放与这类无稽之谈搅和在一起的做法是毫无根据的。把平等的基本原则从一个团体扩展到另一个团体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这两个团体,或假定两者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我们应否这样做取决于这两个团体的成员的本性。我将证明,平等的基本原则是关心的平等,而对不同存在物的平等关心可以导致区别对待和不同的权利。

因此,对泰勒模仿沃氏观点的企图还可以有一种不同的反驳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否认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之间的差异,而是深入到平等问题的核心,并最终证明把平等的基本原则应用于所谓的“畜生”一点也不荒谬。我相信,只要梳理一下我们反对种族或性别歧视的终极理由,我们就会得出这个结论。我们还将发现,如果我们在为黑人、妇女和人类中其他被压迫团体要求平等的同时,却又否认对非人类动物去平等关心,我们的平等理论就将缺乏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说所有人(不论种族、职业、性别如何)都是平等的时候,我们所要维护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些想捍卫不平等的等级社会的人经常指出,不管我们选择什么作标准,所有人都不是完全平等的。不论是否喜欢这一点,我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外形和体格,他们长大以后所获得的道德能力、智力、满足他人需要的仁慈情感及其敏感度、表达能力、体验愉快和痛苦的能力等都千差万别。总之,如果对平等的要求是基于所有的人的事实平等,那我们就只得停止要求平等了。这可能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

不过,有人也许还会求助于这样一种观点:要求人们之间的平等是基于不同种族和性别的现实平等。尽管作为个体的人千差万别,但在种族和性别之间却不存在这类差别。从一个人是黑人或妇女这样一个纯粹的事实,我们不能推出关于这个人的任何论断。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错误所在。白人种族主义者宣称,白人比黑人优越,但这是荒谬的——虽然在个体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某些黑人在天赋和能力方面是优于某些白人的。性别歧视主义的反对者所说的同样是:一个人的性别并不能决定他或她的能力,而这正是性别歧视不合理的原因所在。

这是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一种可能方式。但是,真正关心平等的人不应选择这种方式,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会迫使我们接受某种极不平等的社会。人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而非种族或性别之间,这一事实是对那些维护等级社会的人的有力回击。但是,个体的差异超越了种族或性别界限这一事实的存在,并不能帮助我们反对那种更为狡猾的拒斥平等的人。这种人提出,例如,智商高于100的人的利益高于那些智商低于100的人的利益。这种基于智商的等级社会是否真的就比那种基于种族或性别的等级社会更好呢?我想不是。但是,如果我们把平等的道德原则建立在(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种族或性别的事实平等的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反对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理论就不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反对这种(基于智商的)不平等主义的论据。

不能把对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反对建立在任何一种事实平等、哪怕是有限的事实平等(它假定天赋和能力的差异是平均地分布于不同种族或性别之中的)的基础之上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不论人们的种族或性别如何,这些天赋和能力确实是平均地配置在他们身上的。就实际能力而论,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似乎确实存在着某些巨大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不是在每种情形中都显现出来,而仅仅是就平均数而言,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些差异究竟有多少是源于各种族和性别的不同遗传因素,又有多少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社会环境的差异又是由过去和目前的歧视造成的)。所有这些重要的差异也许最终将被证明是源于环境而非遗传。反对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人肯定会希望结果如此,因为这会使得扫除歧视更容易一些。但是,把对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反对建立在人们之间的所有差异都源于环境这一信念之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能力的差异最终被证明的确与种族的基因有着某些联系,采取这种方式反对种族歧视主义的人就将不可避免地要败退,而种族歧视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合理的了。

对于反对种族歧视主义的人来说,把他的反对理由建立在某个要在遥远的将来才能由科学来解决的教条主义承诺上,是很愚蠢的。尽管那种认为种族和性别之间某些特定能力的差异主要源于遗传基因的观点不是结论性的,但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观点也非定论。如果我们的考察到此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断定哪一种理论正确,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希望后者正确。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必要把追求平等的理由建立在科学研究的特定结论之上。要恰如其分地回击那些宣称已发现了种族和性别之间能力差异的遗传基因证据的人,我们就不能死死抓住基因解释是绝对错误的这一信念不放,不论我们发现了何种与基因解释相悖的证据。相反,我们所要澄清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并不依赖于智力、道德天赋、体力或类似的事实。平等是一种道德理想,而不是对事实的一种简单维护。我们找不到可以令人折服的逻辑理由来假定:两个人在能力上的差异可以证明我们在满足其需要和利益时重此轻彼的合理性。

人类的平等原则并不是对人们之间的所谓事实平等的一种描述,而是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的一种规范。

边沁通过下述准则把道德平等的重要基础融会进了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应考虑进去,绝不能重此轻彼。”换言之,受某个行为影响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必须被考虑进去,并且把他们的利益看得与别人的利益同样重要。晚期的功利主义者西季威克把这一观点表述为:从宇宙的观点看(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任何个体的善都不比其他个体的善更重要。近来,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大师又都不约而同地把类似的要求(对每个人的利益都给予同样的关心)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本前提,尽管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表述这些要求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我们对他人的关心不应取决于他们的外表或他们有什么能力,这是平等原则的课题中应有之意——尽管这种关心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会因那些受我们的行为影响的人的性格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才是我们反对种族歧视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终极理由;而且也正是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才谴责物种歧视主义。如果较高的智力不是一个人把他人作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的理由,那么它又如何能成为人类剥削非人类动物的根据呢?

许多哲学家都已经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把平等地关心利益的原则视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如我们将很快看到的那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我们自己,而且适用于其他物种成员。边沁是少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士之一。在英国统治的全盛时期,人们就像对待动物那样对待黑人奴隶。那时,边沁就高瞻远瞩地写道:“总有一天,其他动物会要求这些除非遭专制之手剥夺、否则绝不放弃的权利。法国人已经发现,黑色皮肤不再是一个人无端遭受他人肆意折磨的理由。人们总有一天也会认识到,腿的数量、皮肤的柔毛或骶骨终端的位置不是驱使某个有感觉能力的存在物遭受同样痛苦命运的充分理由。确定这个不可逾越的道德分界线的根据究竟是什么呢是推理能力或交谈能力吗然而,与生长了一天、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胎儿相比,一匹成熟的马或狗是更善交谈更有理性的。就算事情不是这样,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问题的关键不是:它们能推理或它们能交谈吗而是:它们能感受苦乐吗”

在这段论述里,边沁把感受苦乐的能力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平等关心的权利的根本特征。感受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感受痛苦、愉快或幸福的能力)并不是某种性质与语言能力或更高级的计算能力相同的另一种特征。边沁的意思并不是说,那些试图划定一条能决定某个存在物的利益应否得到关心的“不可逾越的界线”的人,刚好选择了那些错误的特征。感受痛苦和享受愉快的能力是拥有利益的前提,是我们在谈论真实的利益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说一个小学生踢路边的石头是忽视了石头的利益,这是荒谬的。一块石头确实没有利益,因为它不能感受苦乐。我们对它所做的一切不会给它的福利带来任何影响。但是,一只老鼠却拥有不遭受折磨的利益,因为如果遭受折磨,它就会感到痛苦。

如果一个存在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不管一个存在物的本性如何,平等原则都要求我们把它的苦乐看得和其他存在物的苦乐同样(就目前能够做到的初步对比而言)重要。如果一个存在物不能感受苦乐,那么它就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加以考虑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感觉能力(用这个词是为了简便地表述感受痛苦、体验愉快或幸福的能力,尽管不太准确)是关心其他生存物的利益的唯一可靠界线的原因:用诸如智力或理性这类特征来划定这一界线,是一种很武断的做法。

当其利益与其他种族成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种族歧视主义者常因过分强调自己种族成员的利益而违背了平等原则。同样,物种歧视主义者也为了他自己这一物种的利益而牺牲其他物种成员的更重要的利益。这两种歧视主义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推理模式。大多数人都是物种歧视主义者。现在我们就来简要地描绘一下某些体现了这种歧视的实例。

对于人类中的大多数,特别是居住在城市工业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与其他物种成员最直接的接触是在吃肉的时候:我们吞食它们。

在吞食它们时,我们仅仅是把它们当作达到我们的目的的工具。我们都把它们的生命和幸福看得低于我们对某道特殊菜肴的嗜好。我特意用了“嗜好”一词,因为这纯粹是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的问题。即便是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也没有必要非要食用肉类,因为科学已经证明,食用豆类、豆制品和其他高蛋白蔬菜产品比食用肉类能更有效地满足我们对蛋白质和其他重要营养品的需要。

我们为满足自己的嗜好而虐待其他物种的行为不仅仅表现在对它们的杀戮上。我们施加在活着的动物身上的痛苦,比之于我们准备杀戮它们这事实来,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们的物种歧视主义态度。为了能给人们提供与其昂贵价格相当的美餐,我们的社会容忍了那种把有感觉能力的动物置于戕害其性情的环境里,并使它在痉挛中慢慢结束其生命的烹饪方法。我们把动物当成一个能把饲料转换成肉食的机器来看待;只要能带来更高的“转换率”,我们无所不用其极。正如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位权威所说,“只有停止追求利润,人们才会认识到其行为的残酷性”。

如我所说的那样,由于所有这些实践都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因而我们为饱餐而饲养和杀戮动物的实践就不过是下述态度的一个昭然若揭的例证: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琐屑利益而牺牲其他存在物最重要的利益。要避免成为物种歧视主义者,我们就必须停止这类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负有停止支持这类实践的道德义务。我们的习惯就是对肉品工业的最大支持。决定放弃这种习惯也许有一定困难,但不会比一个美国南方白人反对其社会传统而释放他的奴隶更困难:如果我们连自己的饮食习惯都不能改变,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谴责那些不愿改变其生活方式的蓄奴主义者呢这种形式的歧视还可在广为流行的对其他物种所做的实验中观察到。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某些物质对人是否安全,或检验某些有关严惩对于学习的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或是试图查明某种新出现的物质的构成成分……

以往关于活体解剖的争论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因为这种争论总是以绝对的形式出现的:如果在一个动物身上做实验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那么主张废除活体解剖的人是否准备让这些人死去呢回答这一纯假设性问题的方法是提出另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幼小孤儿身上做实验是拯救许多人的生命的唯一方法,那么实验者准备去做这个实验吗(我说“孤儿”是为了避免父母情感的介入,尽管在这样做时我已经让了实验者一把,因为实验所用的非人类动物标本并不是无父母者)如果该实验者不准备用幼小的孤儿、而用非人类动物做实验,那他纯粹就是出于歧视了。因为与婴儿相比,成熟的类人猿、猫、老鼠和其他哺乳动物都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情,更能自我控制,对苦乐的感受(就我们目前所知)也更敏感。似乎并不存在某种只有婴儿具有、而成熟的哺乳动物却不具有(在同等或更高程度上)的能力特征。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在婴儿身上做实验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只要条件允许,婴儿最终将发展到高于非人类动物的状态。但是,为了与此保持一致,人们就得反对流产,因为胎儿也具有和婴儿一样的潜能——事实上,从这种观点来看,甚至避孕和节育也是错误的,因为只要能恰当地结合,卵子和精子也具有上述潜能。无论如何,这种观点仍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理由,使得我们可以挑选一个非人类动物,而非一个大脑已遭严重的不可逆伤害的人来做实验对象。

如果一个实验者认为,在一个其感情、意识、自我控制力等方面都相当于或低于动物的人身上做实验不合理,因而就在非人类动物身上做实验,那么,他这种行为所展现的就不过仅仅是他喜爱他这一物种的偏见而已。那些了解大多数实验给动物所造成的恶果的人都不会怀疑,如果消除了这种偏见,那么人们用作实验对象的动物数量就会比目前少得很多。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并吞食其肌肉,这是我们社会中物种歧视主义的两种主要形式。比较而言,物种歧视主义的第三和第四种形式也许不那么重要,不过,本文的读者对它们可能更感兴趣。我指的是现代哲学中的物种歧视主义。

《陈情表》

    一、背景知识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文学常识

    1解题:《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

    2关于“表”: 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参考答案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参考答案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二、实词

    (一)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1 行

    (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走,动词。

    2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3伯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4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5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6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7是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8息

    (1)晚有儿息。 子,名词。

    (2)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9朝

    (1)朝廷,名词。 ①逮奉圣朝。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③且臣少让伪朝。

    (2)早晨,名词。 朝不虑夕。

    10薄

    (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1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子。

    今义:今无此义。

    4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①被……缠着。②多指病重

    今义:①今天此义。 ②指病。

    5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7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8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三、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

    1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5)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4)的,助词。(5)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2于

    (1)急于星火。 比,介词。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3 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4以

    (1)-(4)句中“以”的用法是:因,因为,介词。

    (1)臣以险衅。 (2)臣以供养无主。(3)但以刘日薄西山。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5)猥以微贱。 以:凭,介词。

    (6)-(9)句中“以”的用法是:用,拿,介词。

    (6)臣具以表闻。 (7)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8)无以至今日。 (9)无以终余年。

    (10)谨拜表以闻。 以:同“而”,连词。

    四、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五、指出下列 文言句式的用法

    (一)文言固定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文言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句 省略宾语、主语。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句,省略谓语。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省略谓语。

    5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具以表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指“皇上”。

    7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指“皇上”。

    8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9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10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句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11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状语后置句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

    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美文选读

                                           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2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