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与陈世美 铡美案

包拯与陈世美 铡美案,第1张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

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铡美案》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铡美案》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包拯与陈世美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包拯是北宋朝代的人,而陈世美的历史原型是明末清初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因为陈世美为官期间得罪了人,才被恶意丑化。所以,《铡美案》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包拯为官35年。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是部群戏,在介绍剧情时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据,因为这是一出绝对的编出来的戏。

今天,“陈世美”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但历史上的陈世美非但不是坏人,还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清顺治八年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任期满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

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污点,更没有做出贪图富贵,杀妻灭子之事。

扩展资料

《铡美案》故事由来:

他出身在清朝时期的一个仕官家庭,成年后,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待人谦和的官员。

一日,朋友上门拜访,并希望寻得一官半职,陈世美爽快答应并帮助了这位朋友。很快这件事就在当地传开,于是同窗、好友、亲威纷纷上门寻求帮助,由于人数太多实在无法应付,陈世美便吩咐管家将这等人士统统拒之门外。

不久后,一位曾在科考时帮助了陈世美的同窗也来到了陈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也将他扫地出门。事后,他非常记恨陈世美,于是执笔将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小人所为之事统统记于陈世美头上。

后来此传记被一戏班子所得,于是把他改编成戏剧,在各地上演,于是便有了《秦香莲》——陈世美休妻之说。 世代相传后,陈世美的后代一直不服于这种说法,在传到第8代后,陈的子孙曾将这出戏的道具、人马掀了个底朝天,但都无济于事,陈世美还是背上了千古骂名!

秦香莲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她是陈年谷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把陈年谷化名陈世美,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改为宋朝,由此也为铁面无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项本不属于他的“政绩”。

-包拯

-铡美案

人民网-中国10大千古奇冤 陈世美得罪小人背骂名

包拯斩过最大的官是陈世美。

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

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驸马府的门官:

这是一个小人物,驸马府的门官,严格讲,他还不配作陈驸马的克星,但他又实实在在地把秦香莲给放进驸马府了。

门官是一个典型的小人,他先是以貌取人,咋都不放秦香莲进去。因为这时秦香莲还给陈世美留着一点面子,只说是均州的老乡,千里到此,祈盼见面一叙。

谁知门官通禀后,里面传下话来:驸马爷有事,乡亲故人一概不接见。秦香莲有些生气了,但这时她仍然顾及着老公的颜面,总想着能和平解决家庭事变,就让门官再去回话说:“你就说我是英哥之母,冬妹之娘,并非平常乡亲”。

门官极不情愿地又去汇报了一次,这回却拿出一锭银子来说:“我家驸马爷吃酒大醉,不便见客,念你远路前来,赏你白银十两,快快离去,若再纠缠,就要大祸临头了”。这回秦香莲真的火冒三丈了,她干脆对门官亮出了“结发妻子”的底牌。

门官这个势利小人,咋都不相信眼前这个“衣衫褴褛不堪的乡野村妇”,会是驸马爷的前老婆,少不了一阵劈头盖脸的羞辱。谁知香莲不仅底气十足,而且态度强硬,并且说得有鼻子有眼窝的,门官终于软了下来。

但他细一想,又不敢再去通报,就出了个点子,叫秦香莲撕下一块烂裙子,让她在前边跑,他拿着那片破布在后面赶,算是闯宫进府的,以此也好洗清自己的责任。秦香莲二话没说,哗地撕下一块破裙布扔给他,就拉着两个孩子往深宫大院跑去,戏也便由此迅速进入了第一个情节高潮。

秦香莲冲进府来,自是吓了陈世美一跳。他先臭骂了狡黠的门官一通,然后便与秦香莲艰难地周旋起来。先是死装作不认得老婆和儿女,看这一招不好使,便又说出倘若认了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企图以此引起前老婆的同情。

谁知受尽千般折磨,来京寻求婚姻“死灰复燃”的秦香莲,咋都不能“体谅”老公的“难处”,不仅要回忆陈世美当初走时的信誓旦旦,而且还要诉说他走后的家庭惨景和进京来一路所遭的风霜之苦,也是想以此唤起陈世美的良知。

尤其是英哥、冬妹“爹爹,我们饿坏了,你把我们收下吧,有吃不了的剩茶剩饭,让我们充饥也就是了”的苦苦央求,在一刹那间,甚至也唤醒了陈世美为人父母的天良责任。

但很快又在个人前途、生命安全与人格人伦、道义天良的利弊权衡中,毅然做出了灭绝人性的决断,不仅狠心地将母子三人踢出府门,而且还暗派杀手,开始了一场赶尽杀绝的“土地庙斩草行动”。

参考来源--陈世美

有一个明显的证据,完全可以说明,就算招驸马抛弃原配,自享荣华饿死父母,逼迫韩琪自刎而死,陈世美也可以无罪——最起码不会是死罪。

秦香莲拿着韩琪自刎的钢刀在包拯轿前喊冤,包拯让手下请陈世美过府议事,陈世美来了以后,包拯并没有马上说要治他的罪,而是宁愿自己在皇上面前去替陈世美一力承担,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

如果此时,陈世美能够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认下秦香莲,安顿好她们母子三人,事情将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虽然可惜了韩琪一条性命,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他属于因公殉职,完全可以上报朝廷,获得嘉奖,拿来一大笔抚恤金,只要不层层盘剥,都给了韩琪家人,也算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至于安顿香莲母子三人的方法,应该有很多选项,聪明如陈世美(具体事项包拯也会帮忙呢)并不需要多为难就可以处理得很到位。

然而陈世美毕竟是个小地方出身的眼界狭窄情商极差的人,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官位与身份,不止一次的叫嚣:你能把我这么一个当朝驸马怎么样呢?(这个叫嚣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感觉从古至今不绝于耳?)

正是这样的叫嚣,才把他自己逼上了死路。

我记得金庸在《鹿鼎记》里面借助韦小宝这么评价过当官的窍门:花花轿子众人抬。官员之间相处,跟流氓之间相处,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原理接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留住面子。

包拯是谁?八府巡按,刚刚陈州放粮回来,手里掌握着皇上钦赐的三口铡刀,皇上赐给包拯那三口铡刀,本意绝不是让包拯去铡凤子龙孙的,但是既然依靠包黑炭处理政务,总要给个面子,所以就赐了三口铡刀,钦差大臣,先斩后奏的权力。

包拯当然懂得这层含义,所以只要不是让他特别的下不来台,绝不会一定把高级官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送去铡刀里面,咔嚓一下的。

然而,陈世美偏偏就是那个特别不懂事,特别不知天高地厚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如果皇姑搬来国太以后,国太能够圆滑一些,老包啊,感谢你呀,让俺闺女知道了陈世美原来是这么个东西,我们一定要严厉惩罚他,不过呢,他毕竟是驸马,你俩同朝为官,他不会说话,我替他给你陪个不是,当然,赔不是并不为了减少对他的处罚,这是我这个当丈母娘的私人关系,咱们还是要执行国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嘛。

如果国太能放下身段,如此这般的让包拯顺顺气,最起码可以保障不会马上把陈世美杀掉,那么只要当天不死,国太晚上回去跟皇上一念叨,第二天皇上降旨,让包拯押送陈世美去御审,陈世美的命也就保住了。

国太不懂人情世故,这倒难怪,一个深宫大院的娘们,不懂道理不会做人也算正常,现在的一些父母,不也一样吗?

国太仗势欺人,抢了秦香莲的一双儿女,让包拯用陈世美来交换。

包拯满肚子不高兴,但是善良还是占了上风,他首先为香莲的儿女考虑,劝香莲撒手作罢。其实,此时的包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险些把他自己以及香莲母子三人的命搭进去。

然而秦香莲不糊涂。一路挨门乞讨来到京城的过程,让秦香莲对人事,看的真切无比。她已经看到了危险,所以使出了激将法,最终包拯在国太的逼迫下,面子下不来,又在秦香莲面前对不起铁面无私的公知称谓,一狠心,罢罢罢,铡了。

秦香莲很清楚,事情发展到今天,不是陈世美死,就是她们娘三个死。一旦陈世美被放出来,他为了掩盖真想,肯定会致他们于死地,就算陈世美不去这么做,皇姑国太也放不过秦氏三人了。

包拯也一样,知道了皇家丑闻,能让你胡言乱语吗?不弄死也得丢官罢职,正是因为秦香莲有了这么清醒地认识,所以才用激将法,让包拯骑虎难下,一声开铡,了断了一切。

所以说,不要再傻了,陈世美的死,不是简单的因为抛弃了秦香莲,其实另有原因。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陈世美本名岑旺祖,掩盖身份中了状元,为了娶公主做驸马又隐瞒婚姻状况,犯了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死罪,但历史上因为欺君之罪而杀头的人还真是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能有几人从没有欺君?欺君之罪可大可小,真的犯了,如果是善意的谎言,皇帝也不见得真的杀了你。陈世美背后有太后和公主两大保护伞,而且其才貌双全又很受皇帝赏识,如果仅此而已,他就绝对不会死。

陈世美有上中下三策:

第一、上策:陈世美及时休妻,休了秦香莲,就不犯重婚罪了。别忘了,在封建时代,“夫为妻纲”丈夫可以无条件休妻的。秦香莲本身非常爱陈世美,为了陈世美的前途,他们肯定能达成谅解。陈世美给予秦香莲一定的补偿就是。

第二、中策:陈世美向皇帝、太后和公主坦诚认罪。已成既定的事实。公主和太后权衡利弊肯定选择保陈世美。事实也证明,最后,太后和公主也是竭尽全力。

第三、下册:杀人灭口,消灭证据,死不认罪。但难度最大、风险最大,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

陈世美恰恰选择了最下策。这样陈世美不但犯了欺君之罪,又犯了故意杀人罪、加上他贪污受贿、科场舞弊、数罪并罚就更严重了。但,包公之所以坚持要杀他,主要还是因为他杀人灭口,杀了几个同乡好友,还要杀秦香莲母子。陈世美恶贯满盈、穷凶极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才是包公必杀他的原因。如果仅仅是欺君之罪,只要皇帝不追究,包公也不会穷追不舍得,最后肯定是降职处分或不了了之。所以说,陈世美完全是自作自受,死有余辜。陈世美之才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其修身、齐家都不成气候,更谈不上治国理政了。从这个角度讲,皇帝也没有必要再保护他了。

1、《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2、《铡美案》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3、《铡包勉》

《铡包勉》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编,内容皆不同。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叫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设计陷害包公,戏曲里的包勉果真违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戏曲里是陈州放粮的时候。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后洗清了罪名,戏曲里为突出包公的大公无私被铡。

4、《双钉计》

周青松的兄长周青柏无故暴毙,他怀疑是大嫂周吴氏与其奸夫胡西霸所为,三度告到县衙,县太爷李城南三度开棺验尸皆查不出死因,故判其大哥无他杀之嫌。

周青松不服,欲越衙上告开封府,途中遭到胡西霸的党羽数人追杀,幸为中牟侠士王魁所救,王母赠予银两,周青松继续赶路。胡西霸的手下追至王魁家中,杀死王魁,并抢走其妹平儿,关在胡西霸经营的妓院念奴娇内。

公孙策扮作相士,在周吴氏面前说出周青柏铁钉致死的真相,周吴氏心慌不已,欲夺门而逃,被李城南带回县衙。公堂之上,周吴氏但求速死,不肯供出共犯,李城南无措,只得将其还押大牢。包拯问起王家兄妹被杀被劫之事,李城南苦无线索,包拯提醒他可从胡西霸的党羽黑豹查起。李城南数次传讯胡西霸不果,他告诉包拯胡西霸经营一家名为念奴娇的妓院为生计。

胡西霸将包拯、公孙策和平儿私下关押,随后赶至周家,欲杀王母灭口,见到王母宽容待人,和周青松互亲互爱,心下动容。  

念奴娇的朱丽儿到牢房探望包拯,道出十多年前自己的父亲被一名叫做张银花的女子以铁钉贯顶的真相,包拯请她到县衙通知李城南自己身陷囚牢。  

展昭拜访李城南,问起包拯踪迹,遇上前来报信的丽儿,一行人即刻赶往营救。胡西霸有了一丝悔意,终于放下屠刀。丽儿告诉包拯,李妻正是当年的张银花。

5、《乌盆记》

苏州人氏刘世昌一日骑驴回家,因为行李承重,便在沿途的赵大家中借宿。未料赵大夫妇见财起意,将刘世昌杀死,夺走了刘世昌的资财。又将刘世昌的血肉混在乌泥中烧成了一个乌盆。刘世昌因为思念家中的妻儿老母,其魂魄不肯离去,便附在了乌盆之中。

他日,一个叫做张三的老头(绰号“别古”)因记得赵大四年前尚欠其400文的柴钱,便前去赵大家中讨债,讨回欠款后,又向赵大要了一个“黢黑”的乌盆作为利息。不想在回到家中,“乌盆”向“别古”述说其了他被害的遭遇,并央求“别古”带他到包公处鸣冤。

“别古”带着乌盆到了包公处鸣冤,包公随即把赵大夫妇传唤到堂,分开审讯。包公先使诈术,让刁氏相信其夫赵大已经认罪,并说全是刁氏的主意。刁氏怒其丈夫无情义,便向包公承言了所有罪状,并把赃款的余额如数上缴。包公再将赵大唤来与刁氏当堂对质。不料赵大死活不认,包公大怒,命衙役动夹棍,不想赵大经不住大刑,便死在大堂之上。

赵大死后,包公随即把刁氏上交的赃款余额还有赵大的家当变卖折现后的所有钱款一同交与刘氏婆媳。刘氏婆媳因为感激“别古”替丈夫鸣冤,愿为他养老送终。“别古”也受了刘氏魂魄所托,愿照顾其遗孀小孩。最后三人一同回了苏州。而包公因为妄动大刑,致赵大毙命,被上级革职。一时无处可去,带着家仆包兴回去京师。不想路上又遇到山贼,于是便有了《三侠五义》第六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30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