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的大娘作文

苍老的大娘作文,第1张

远离城市的喧嚣,顺着幽静的小巷,便能寻得我的老家。正因为巷子小,我家与奶奶家贴得很近,我一有空就往奶奶家跑。小巷里很热闹,每家每户都很熟络。小孩子们一起玩耍,妇女们聚在一起聊家常;老人们一起乘凉。生活融洽得像一家子。

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李大妈了。不是为别的,而是因为她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每当我上奶奶家玩时,总会看见她。她家就住在奶奶家隔壁,所以她一有空就往奶奶家跑。

起初,我也没觉得怎样样,体谅她无亲无故,怪可怜的。可后来,我渐渐开始厌烦了。

那时,奶奶每天都会给我做点心吃。不是水饺就是面条。我们吃点心时,李大妈也不回去。奶奶总是热情地给她也盛一碗。她也不推托,欣然接受。这一来二去,李大妈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就落实了。我在心中悄悄给她打分:一个厚脸皮的人。

小时候的我不懂得掩藏,心里想什么,也就脱口而出。一次去奶奶家,又看见李大妈在于奶奶说些什么。我便不加掩饰地说:“李大妈,你也—在啊!”我还特地拉长了“也”这个音,可她似乎并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对劲,还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阿倩,你回来啦!”虽然是热情地打招呼,但那时,到了我耳朵里就不是那意思了。我心里暗暗鄙视,还真把这里当自己家啦!

在我眼中,李大妈还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隔三差五就过来向奶奶借柴米油盐。说是借,可也没见得还过。

这些事使李大妈在我心中的印象又大打折扣。

一次,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本想找奶奶说说。可一踏进大门,又看见李大妈在屋里坐着,不敬的话语便脱口而出:“为什么每次到奶奶家都能看见李大妈呢?”话语中参杂着不耐烦。这次,我观察到李大妈的脸红了。

从这以后,李大妈便是好几个星期都没有过来。

不久,奶奶生了一场大病。人整个瘦了一大圈。村里的人得知奶奶的病会传染时,也都刻意提防,渐渐与奶奶疏远。

然而,几个月不见的李大妈又出现了。这次,她不同往日。她的手里多了一个篮子,是满满一篮子鸡蛋!她是来探病的!我的眼里满是震惊,平日里一毛不拔,贪小便宜的李大妈竟会来探望奶奶,还送一篮子鸡蛋!而且,她不介意奶奶的病情?

我注意到奶奶似乎也有一点吃惊,她推托着,怎么也不肯收下。可李大妈执意要奶奶收下。嘴里说道:“不行,你一定要收下。你平时这么照顾我,这算是谢礼!再说,这是我的一片心意,祝你早日康复!”然后,她不再说什么,把鸡蛋搁在桌子上,便走了出去。

李大妈走后,奶奶低声说了念叨着。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小李,多好的一个人啊!就是命苦点。与丈夫离婚后,孤身一人将儿子拉扯大。好不容易,儿子上大学了,资金不够。省吃俭用,舍不得吃,舍不得花,全存起来给儿子上大学用。她自己生活苦,还老关心别人。没事总来找我聊天,还不是怕我寂寞……奶奶苍老的双目出现了点点泪花。

你父亲的这种情况是患上老年精神病了,就是老年痴呆的前期表现。我的父母都是死于老年痴呆,早期症状父亲是傻,我母亲就是老年精神病。

我的爸爸妈妈是养父母,他们没有孩子,在我不到一岁时,抱养了我,所以我没有兄弟姐妹,结婚后,因为我爱人工作在外地,所以我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辈子没离家。

父亲的老年痴呆,是家族性的,他兄弟四个,三人都是老年痴呆,所以我们从他开始有老年痴呆症状,就不觉得奇怪,心理上我们都有准备,他是75岁以后,开始精神异常,说话颠三倒四,捡破烂,因为我父亲没病前,是个性格非常好的老实人,平时什么说道也没有,得病后经常与我妈打架,没什么正经事,我耳聋,也不知道他俩因为啥,总打架,我妈就不管他,实在没办法,那时他大小便就不能自理,经常拉在裤子里,因为家里没有别人,我母亲那时也有老年痴呆前兆,但我们不知道,也没想到,正好那时厂里都在下岗,我就45岁提前病退,回家照顾老人去了。

父亲的病进展的比较快,不到三年基本就傻了,什么也不明白了,又过一年多就去世了,他主要是精神异常很快就傻了,精神病的症状不太明显。

我母亲,年轻时可以说脑子特别好,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特别精明,一辈子性情刚烈,脾气大,我们万没想到老了也患上老年痴呆,她的症状主要就是老年精神病,而且起病早,病程长,前后十多年的时间,开始时就是不讲道理,自私,无缘无故找茬打架,跟谁都打,和我父亲打,不伺候我爸,和我们打,说我们偷她东西,锅碗瓢盆都藏起来,不让用,反正啥不讲理的事都干,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是病态,那些年把我和丈夫一天气的真是死的心都有,逐渐的发现她记忆力不好,啥都忘,我们才醒悟她是神经出了问题,这以后就看出她是老年痴呆了,这个过程能有十年,疯疯癫癫逐渐也变傻了,所以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一旦精神异常,就是无缘无故瞎吵闹,不讲理,偏执,忘性大,不讲卫生,贪吃,自私,一定要想到这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因为是病态,家里的亲人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知道他病了,他的那些非常之举就没什么可生气的了,家人要做好准备,今后你们有一个漫长的岁月,很难的,就是他彻底傻了之后还有最少三年时间,需要家人细心照料。

以上都是经验之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八十岁易爆易怒的老父亲,怀疑你老妈天天和你妈吵架,我告诉你,你老爸早已经患上了老年精神病了!我的一个街坊老伴天天骂他,半夜上厕所坐在坐便上也骂,天天怀疑老伴有外遇,。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聚餐,上桌后不到五分钟,就开始说她老伴有外遇,破口大骂!其它人还在劝她,我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是老太太变得爱骂人,就是精神上出了毛病,第二天去医院一检查,就定为老年人精神病。我还有一个街坊,老夫妇都是八十多岁了,老头儿有了老年精神病,把老伴赶出了家门,老太太没有办法只能到外边租房子住。老太太不放心,有时会回去看看他,给买点东西,给他,他也不让老伴进门。儿子去看他,他也不让进门。

所以,你领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平时多关心一下,了解一下他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帮助走出老年的困境!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笑了,朋友的老妈今年79老爹82了脑梗卧床20年,前面几年她老妈一直一个人伺候着,朋友弟弟在部队上她自己怀孕生孩子也没帮上什么忙,后来请了住家男保姆虽然换了几茬但还算平静,大概三四年前朋友曾气急败坏的吐槽老爹一年换了7个保姆,各种找茬无理取闹说男保姆和她妈净嘀嘀咕咕不正常,不准他妈和保姆说话,不能一起吃饭看电视,晚上她妈的卧室门必须锁住气的她妈哭天抢地要死要活的之前十几年都年轻时没事的,咨询医生是长期病人心理上的偏执没好法。朋友只好和自己先生照顾着家政那里一听她家就为难摇头多给钱也不干,俩人还得工作啊老爹说我养你们我7千工资,朋友气乐了也就够请保姆的钱老爹觉得自己是金矿了,最后一家人商量俩老进了养老院,几年来还可以每周接出来吃饭看景身体心情不错。

怎么办?只能哄哄他呗。

我徒弟婆婆八十多岁,整天怀疑人家偷她东西,一次邻居去家看看她,她怀疑人家把她家水偷走了,非要去邻居家把水要来,邻居只能哄她端了一盆水还给她,邻居都能哄她,儿女摊上父母这样更得哄了。

这个问题真是个大问题,以我之亲身经历所见是这样的,我的老母亲八十多岁了属于暴躁易怒型,而我的老父亲九十多了属于忍者神龟型,只要母亲一发怒又吵又打时,父亲总是不还手,然后出门外面避几天,这样来来回回几十次,后来母亲有所感悟,也就收敛多了,现在老俩口基本挺和睦的,也算相儒以沫,白头携老,子女们也平安无事了,家和万事兴吗!

是老年病,有的老人还会怀疑儿女偷他的钱,还说各种不着边际的话。我老妈今年89,也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比如有次哥姐们去给老爸上坟,她'在家说墓地着火了,火可大了。还有时说家里养着鸭子让姐姐帮着去喂,这些都是没有的事,还有很多事情,都是她自己臆想的,这就是老年人的一种病。

如果老人年轻时脾气挺好,那他很有可能是一种病态。这种老年人病态的原因,又分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你们最好带他去看医生,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老人年轻时就脾气很大,或者疑心很重,可能医生也没有好办法解决。作为病人家属,除了“忍、忍、忍”,真的没有什么良策,在这方面我有经历和经验。

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北京有一男子不堪广场舞困扰放猎枪放藏獒的消息。而一些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跳广场舞的大妈,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

大妈的广场舞成了扰民的公害,大妈们的子女能否花点力气,息事宁人地给劝回去?对这种提议,我的一个朋友微博上表示:“子女劝不回去。让一代不读书的人回家干什么?她们在电视上也只能看家长里短相亲调解类节目,根本不会独处。回家老两口大眼瞪小眼两天,就又得出来了。”

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舞,除了身体锻炼之外,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由于生活在两个“国家”,忍不住又要做一番对比,权当一个参考。需要说明的是,中美两国都有老年问题,我的一些说法,也不过是出自叙述便利的粗线条概括。

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还有的一些社区和公寓(俗称老年公寓),专供老人居住,说是入住者必须65岁以上。

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50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80岁,后面还有30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

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营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写了这些,或许也有老年朋友质问:你有朝一日不老啊?我想,人老了生病体弱自然不好,我也不盼望,但我喜欢写写译译,没人打搅我求之不得,估计老来不必担心无聊。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这些。按照常规思维,大家觉得孩子学习才有用,所以让孩子在认知负荷最重的时候逼她们学琴学画,学得她们怨声载道。说起初衷,大部分家长也不是为了孩子成名成家,而不过是让其陶冶情操。到了中老年阶段,自己没有情操了,干嘛不去陶冶?中老年可学东西真是很多,当然不要胡乱去学医。

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中国式的婚姻大家可能也知道,互不理睬吵吵闹闹的不在少数,家里精神上找不到多少安慰,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老往外跑,去跳舞,没准解决不了家庭问题还会产生问题?我过去在

玩具车撞大妈作文:

老太太在小区广场散步时,被一小女孩骑的儿童电动玩具车绊倒受伤。事后,因找不到小女孩及其家人,出租儿童电动玩具车的经营者不得不为此担责。近日,弋江区法院受理了这样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张老太系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去年6月11日晚,她在小区广场上散步时,被一小女孩骑的儿童电动玩具车绊倒。因为当时感觉没多大事,张老太并未和小女孩过多理论。然而,待她回家后便感觉身体不适。又过了一天,见张老太身体不适情况加重,其子女慌忙将她送到医院检查。经诊断,张老太为肋骨骨折。后经司法部门鉴定,张老太的伤残等级为十级。由于找不到肇事的小女孩,张老太家人便找到在小区广场出租儿童电动玩具车的经营者吴某。双方为赔偿事宜协商未果。于是,张老太方面将吴某告上法庭,要求后者赔偿各项损失三万余元。

张老太方面认为,吴某是儿童电动玩具车的经营者,在找不到肇事人的情况下,应由经营者予以赔偿。被告吴某辩称,张老太受伤并非自己所致,自己不存在过错,故应当由肇事者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是小女孩骑乘的儿童电动玩具车撞伤张老太,但作为儿童电动玩具车的经营者,在找不到小女孩的情况下,被告吴某需要承担补充责任,即对原告的损失进行赔偿。当然,被告在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后,可以行使追偿权,向小女孩进行追偿。由于小女孩系未成年人,其法律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

态度一:子女始终不闻不问

徐先生的父母争争吵吵经历了三十多年,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争吵而出现大的变化,有些小摩擦、小矛盾,他都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都不会去管他们吵架的事情。当父母吵架时,他要么出去,要么就干自己的事,只当没发生。而且现在生活压力很大,回家希望能够开开心心地和父母一起吃顿饭,如果参与父母的争吵,容易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干脆不管。

专家点评:父母之间的争吵,子女不能完全不管,有些时候父母吵架也是引起子女重视的一种暗号,所以遇到父母吵架时一定要分析他们争吵的原因。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之间的拌嘴是不需要干预的,因为共同生活了一辈子,尤其年老了产生摩擦难以避免。而且有的老人挑起事端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调剂生活,就好像我们平时生活里的问候和打招呼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并没有横眉立目,反而有几分玩笑在里面,包含了关怀与温情。

另外,父母争吵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争吵出现冲突,子女还是应该加以干涉,防止争吵升级为冷战甚至暴力。案例中徐先生对于父母争吵一律不管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子女可以用一种较为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协调,说一句玩笑话,淡化一方的缺点或者过失,活跃气氛,转移话题,让气氛重新变得和睦起来,防止父母长期吵架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而出现危险事件。

态度二:一旦吵架强行拉开

父母吵架大多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不阻止他们会越吵越来劲儿。父母年纪大了,吵架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害感情。因此韩先生不希望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看到他们为了一点小事争执,他总是极力相劝,要是觉得他们动真格了,韩先生就强行把父母分开,以缓和一下情绪,否则争吵升级,可就不是闹着玩的,说不定要冷战好久呢。

专家点评: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作为子女参与父母的吵架,首先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分寸。晚辈干涉父母的事情,本身就有些不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年龄差距,必然存在代沟,这样不加协商地强行拉开正在吵架的父母,容易把自己置于裁判的位置,当裁判的裁决不能让双方信服时,换来的可能是父母双方将对对方的不理解埋在心理,下次争吵时更容易翻出旧账。

另外,强行拉开正在吵架的父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父母吵架升级,但这也相当于强行剥夺了他们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机会,有些事情在争吵中反而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强行拉开后可能话还没说清楚又出现了新的误会,使得矛盾越积越深。

父母吵架的时候,子女最好的办法是做完家务活,然后再来轻松地问一句,“你们吵完了没有啊?我活都干完了”,“吵完了就吃饭吧”,“吵完了咱们出去走走”之类的话,轻松地缓和气氛,转移争吵的情绪,也给父母留了面子,可以说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态度三:子女偏向一方

熊女士因在北京工作,平时回老家的时间也不太多,回家如果是遇到父母吵架,她一般都是偏向母亲。她的理由是,父亲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很少操持家里的事情,不知道其中的麻烦,如果是因为家里琐碎的事情争吵,很显然父亲是没有道理的。另外,母亲相对于父亲而言,在发生争执时,无论从气势还是声音上都处于弱势,女儿很自然的就会向着弱势的一方。而且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父亲在女儿心中都处于威严的位置,女儿自然与母亲更亲近些,所以当父母发生争执时肯定偏向母亲。

而郝先生则认为,父母因为家庭琐碎事情吵架,大多是因为母亲太啰唆,一点小事总要唠叨半天,父亲难免会怒言相对。而且很多次吵架时父亲的观点自己也很认同,所以偏向父亲让母亲妥协。

专家点评:首先,当父母争吵时偏向一方并非明智之举,有时还可能激化矛盾。因为父母吵架时,如果子女在场,一种情况是为了家庭和睦不再争吵,另一种情况是碍于面子力争胜出。如果是后者,子女参加进来且偏向一方,另一方会觉得很失望,甚至因此更加恼怒。

从案例中看,女儿更偏向母亲,儿子更偏向父亲,这其中也不免带有感情色彩,这与子女各自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女性天生同情弱者,自然站在母亲一边,但如果是理在父亲,女儿的这种偏袒,会让父亲感到委屈,长期下去,会导致父女关系的疏远。而儿子因为很多看法和对事情的理解与父亲相似,偏向父亲在所难免。但儿子偏向父亲给母亲的伤害会更大些,因为当父母争执时,母亲更希望儿子站在自己这边,因为儿子成人以后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甚至高于父亲,且大多数母亲会更心疼儿子,看到儿子偏向父亲,母亲从情感上难以接受。

子女最好的办法不是积极干预父母的争执,而是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立场来协调,做到不偏不倚,讲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冷静下来,停止争吵。

态度四:当时不管事后协调

自黄**懂事以来,她就觉得父母经常吵架,典型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以前没有办法,现在大了觉得他们吵架很影响感情,但又不知道如何制止他们吵架,只好等他们吵完后再去跟他们讲道理,尽管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但也没有出现大的矛盾激化。之所以她选择事后劝说,是因为父母吵架时,一旦她介入,父母就会吵得更凶,有时连他们争吵的原因都不知道,劝架行为很难奏效。

专家点评:这是子女对待父母吵架时一种比较普遍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随着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吵架时子女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孤立,当时很难插手,为了劝和父母只好事后找他们协调。

相对其他办法,这也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可取的办法。因为这样既不会导致父母碍于面子一争胜负,也不会因子女的参与节外生枝。但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一定不让他们出现超出常理的谩骂和暴力行为,所以父母吵架时并非绝对旁观。

这种事后协调的方法也有一些好处,比如遇到父母因争吵后出现“冷战”几天不说话的局面,子女可以在父母之间互传歉意,遇到父母不能相互理解时,子女可以帮忙分析,尽量劝说父母,达到让父母尽早和解的目的。

专家提示

1绝大多数老人在生活中与老伴小摩擦比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儿女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老人行动不方便、记性差、沟通能力也相对低一些,更主要的是,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并不充实,很多时间都和老伴在一起,摩擦自然会多些。

2 一般情况下,儿女最好不要当时就直接参与父母的吵架。只要是不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小摩擦很快就会被感情化解,儿女的参与反而会让老人的小摩擦升温。另外,有的老人会碍于面子开始较真儿,甚至大动干戈。有时候,事后和父母讲道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3儿女更不应当做的是,站在父母其中一者的立场“帮忙”,这样另一个老人就会觉得儿女不向着自己,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会产生寂寞感和嫉妒感。

我身边的活雷锋

记得雷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的这句话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美好的心灵。

但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活雷锋”。他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但他有为人民服务这样美好的心灵。他就是为我们送奶的伯伯。

一天,我在电梯口看到这样一张通知:因为过年,牛奶停送两天,请大家自行安排。敬请原谅。这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通知,这样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就在我看完通知的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雪,窗外刮着呼啸的寒风,风里夹杂着巨大的雪花飞来飞去,这样一个清早,真有些凄凉。刺骨的寒风刮得家家户户紧闭门窗。

我家也不例外,我们一家人正发愁这样的天气怎么出去买牛奶啊!

就在这时,窗外远远处有一位老伯伯推着一辆小车缓慢地前进着。噢!原来是送奶的伯伯,不是说停送两天,过年吗?他怎么还来送呀?老伯伯尽力地大嚷:“领奶了,取奶了。”只见人们稀稀疏疏地往外走,我也出来加入到排队的行列。

正在排队的人问送奶的伯伯:“不是停送几天吗?怎么还来呀?”伯伯笑了笑,说:“嗨!反正也没什么事,就送呗,这样大家多方便呀!”还有人说:“这大过年的,放了您的假,您不好好休息,来这送奶干嘛?”伯伯摇了摇手,说:“我应该时时刻刻为大家服务,不管过不过年!”这时,排队的人不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心头也突然涌起了一丝丝敬意。有的人说:“您可真是个活雷锋啊!”伯伯说:“我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听了他这番话语,我对他的敬意更浓了!

风更大了,这风中仿佛夹杂着伯伯的汗水与心意。他的背影也渐渐消失在雪的世界里。

望着那行清晰的脚印,我想起了雷锋,是的,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活雷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507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