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联运用数词,有什么作用?
首联中“一别四千里”体现恨离家之远;“五六年”表达伤战乱之久。通过运用这些数量词,深刻表达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
2、联系《春望》一诗,说说本文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七言律诗题目取《春望》中的“恨别鸟惊心”的“恨别”二字,《春望》通过描写国破之叹、思家之忧表现诗人爱国之情,而本诗则通过抒发作者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以及盼望国家复兴的爱国主义思想。
是“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李光弼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杜甫思念家乡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关于杜甫写的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哪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杜甫思念家乡的诗句《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杜甫思念家乡的诗句是《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恨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阁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日暮》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绝句二首·其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归雁》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5杜甫的诗有哪些是思念家乡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年代:唐作者:杜甫——《月夜忆舍弟》内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⑴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分)。 ⑵细节描写。(2分)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分) |
无 |
1 关于杜甫文言文阅读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2 文言文《杜甫》的有关习题及答案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 琯 布衣时与甫善,时 琯 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 琯 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 琯 罢相。甫上疏言 琯 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 琯 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 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 畯 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 乂 代武镇成都,英 乂 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 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1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 14A(A项中的“奇”应解释为意动用法“认为……不一般”。
) 1510、B 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 16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
3 《恨别》杜甫的阅读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诗中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恨别》中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亿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细节)描写方法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4 文言文《杜甫》的有关习题及答案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 琯 布衣时与甫善,时 琯 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 琯 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 琯 罢相。甫上疏言 琯 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 琯 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 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 畯 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 乂 代武镇成都,英 乂 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 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1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 14A(A项中的“奇”应解释为意动用法“认为……不一般”。
) 1510、B 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 16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小题1:试题分析:过:拜访。
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过”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后有宾语“之”,“过”字怎样解释,就要看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这里指代的是杜甫,前后的意思是说,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小题2:试题分析: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
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上述二句不能表现其凄苦人生。
小题3:试题分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要根据其上下句的意思,重点把句中的关键词把握住。
(1)句中的“乃”,副词,竟,竟然;以为,认为;忤,忤逆。 (2)句“为……所”表被动,翻译要体现出被动句的特点。
(3)句较为简单,自,从;归,回去,回家。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间去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B小题1(1)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2)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去安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答案解析小题1过”应解释为“拜访”小题1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
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小题1“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小题1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
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往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7 文言文,杜甫简介,翻译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他的祖先是襄阳人),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地县令,因而杜甫住在巩县这个地方,杜甫天宝(唐玄宗)初年考进士,没有考上,后来向皇上献上《三大礼赋》,唐玄宗对他感到惊奇,下召试试验他的文章,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的官职。安禄山攻陷京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从叛军管辖的城中暗地奔向唐肃宗所在的灵武,授予左拾遗官职。后来为救宰相房琯而辩论,触怒肃宗贬到外地出做了华州司功参军。
关中首辅一带饥饥饿战乱,杜甫寓居到同州的同谷县,亲身负薪采梠,仍然不能供给家用。过了很久,皇上下召补了个京兆府功曹,又因路途阻隔而没有赴任。严武驻守成都,上奏请求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代交好,待遇甚厚。杜甫这才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沿江盖了茅草屋,纵酒啸歌其中。严武死,杜甫无所依榜,就去东蜀一带找高适。到了东蜀而高适又恰恰死去。这一年,蜀中将帅相互攻杀,四川打乱。杜甫携家避乱到了荆楚,乘扁舟经三峡顺江而下,还没停稳船只而江陵也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只好就又溯沿湘江水流,游荡到衡山,寓居在耒阳。去世那一年五十九岁。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为他写了墓志。天宝间,杜甫与李白齐名,当时称“李杜”。
8 古诗词阅读题第一句连用“四千里“、“五六年”四 、五、六这样的数词,陈述自己长期背井离乡,被外族欺凌的境况,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危亡和自身命运的担忧,数词的出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备受煎熬,希望早日重归故土的急切心情,数词加深了所表达感情的深度。
《春望》至今还记得首句便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毫无疑问讲的也是国仇家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亦连用了两个数词,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也有浓浓的思亲情怀。本诗也正是这种感情调调的抒发。
杜甫被称为”史诗“自然史因为诗人文章的大格局,几乎每一首是都在感叹家国天下,关心国家大事。用诗篇记录了盛唐到晚唐的众多历史事件。本诗具体表现为”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应该写的是”安史之乱“
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唐代·杜甫《又观打鱼》 又观打鱼 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
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
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
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
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叙事 , 打鱼讽刺 赏析
在诗中,诗人并不打算普及打鱼的要诀,或以赢得一位渔民的钦佩为写作初衷,他有办法绕开难缠的习俗,而及时应邀出席诗神的宴会。这是他第二次观看打鱼的场景,其中的情境,包括鱼水情、主客关系,都有较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什么缘故令他再写一首观看打鱼的诗?这首诗旨在弥补上一次观打鱼之作的某个纰漏吗?
既然渔夫可以一而再地打鱼,而不担心两次打鱼造成生活或审美的不当,那么,为何其他诗人会徒生烦恼:考虑两首性质相似的诗中的重复色彩,进而质疑诗的可信度?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的写作戒律之一在于避免同一性,准确地说,就是避免予人一种同一性印象。然而,如果诗人看重的并不是对这种同一性的避免,而是力求其他意趣的立足,他就有理由游离牢固的老主顾,去他处谋生。
当他身处一次打鱼的热闹场合中,他有不少于三种视角来组织所见所闻的材料:其一,叙述渔民的命运,尤其是涉足其中一位渔夫的家庭现况,缩小网眼,捕捉情感的渔利;其二,侧重于渔民捕鱼技艺的描写,细说每一个步骤,将人与鱼的关系条分缕析;其三,以这场打鱼的活动为背景,观察失鱼之后水塘的失色,以及由此及彼,波及家国的命运感。而第四种策略是大团圆、大杂烩:将上述三种写作思路扭结在一起,再顺势推出那最动人心弦的主镟律。
介于清晨与日暮之间的那些光阴似乎仅仅是为了凸显两个端点而甘愿消遁,这个判断的含义不妨理解为,这首诗虽然依赖时间的先后关系来设定内在运行秩序,但是,也就是在读者所熟悉的两个计时符号出现后,时间就失效了、凝固了,不见任何作用。甚至,出现在较后位置上的“日暮”也极有可能是他的虚造,作为观打鱼的游客,他根本不曾挨到天黑才离开现场,日暮之际,那遭受洗礼的苍江将为蛟龙提供怎样的河床,或者蛟龙作为诗意的后援是否属实,都不是值得细察深究的环节。蛟龙的处境之构想,实际上和上一次观打鱼的感慨——咫尺波涛永相失——是一脉相承的:一种无鱼的后苍江时期,人的处境与孤旅将遭受怎样的顾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先秦·左丘明《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论尹何为邑
先秦 : 左丘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
展开阅读全文∨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古文观止 , 叙事 , 写人对话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唐代·李贺《野歌》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叙事 , 抒怀 , 怀才不遇 , 愤懑豪迈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唐代·杜甫《恨别》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叙事 , 抒情 , 无奈思乡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增加知识量,是为了让我们学到课本之外学不到的东西,扩充我们对其他知识的补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恨别 阅读答案 杜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请试做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3分
(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①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②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 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3)、(1)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③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每点1分
(4))①细节描写。(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
②互文。(1分)“思家”、“忆弟”为互文。(1分)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分)
③对偶。(1分)“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1分)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
恨别阅读答案杜甫相关 文章 :
★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 杜甫 恨别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试题
★ 《春望》阅读答案
★ 2020语文近10年中考古诗词填空试题整理
★ 《渡湘江》阅读答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带答案
★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训练题
★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 国庆节爱国诗词阅读鉴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