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出自《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诗作的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古诗词登飞来峰原文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语文古诗词登飞来峰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古诗词登飞来峰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山上千寻②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③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飞来峰:即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②千寻:古代一寻等于八尺。千寻,形容极高。

③自缘:只是因为。一作“只缘”。缘,因为。

解释飞来山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说登上去可以听到天鸡啼叫,看到东海日出。不怕飘浮的白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登上了最高层。

解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1015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故乡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首句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概貌。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蜂上古塔之高。次句通过传说故事再写山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以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蔽贤,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全诗富有哲理,内涵丰富,诗句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7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