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时有家长向我咨询
案例: 我不知道我12岁的女儿到底怎么了,这一分钟我们还有说有笑,下一分钟就冲我大喊大叫,与我抬杠,挑剔,还说出很难听的话。有时我什么都没做,也突然引来她的恶语相向。还动不动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半天不出来,我砸门打119的心都有
总有父母希望我帮忙支两招解决问题,但我实在不是那个喜欢用简单招式解决问题的人,我常常选择让家长选择一条不那么容易走的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每个父母你们是最懂你们孩子的教育者,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系统梳理青春期孩子行为背后信念,看到冰山下的大山。
当我们在责备青少年无法听取在成年人看来合理又有说服力的忠告,抱怨青春期孩子情绪易暴躁,易受同伴的影响,源于青少年思维的不成熟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论述 青少年思维的不成熟性
他们可能对待成人粗鲁无礼,可能为每天穿哪件衣服而头疼,还经常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以他为中心。
他们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天壤之别,对 虚伪 高度警觉,通过自己敏锐的言语推理,他们会用讽刺和诙谐来调侃各种杂志和娱乐节目,抨击公众人物,觉得父母的看法很LOW。例:切,那算什么?
总是不放过任何试验和展示自己论证能力的机会。例,不看我们认为的经典书籍《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爱争论是青少年思维的典型特点, 这些争论通常发生在子女与父母之间。
青少年头脑中产生很多选择,却缺乏有效的策略来做出选择。甚至而对“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还是坐在坐在书桌前写作业”这样简单的问题的,他们也会举棋不定。
说得很好,具体执行时就全部搞忘记说什么。
他们常常认为其他人也都和他们一样在思考相同的事情,即他们自己。女孩可能因为“穿错了衣服”而倍感沮丧。她觉得大家肯定都在看她的笑话。“假想观众”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比如,社交恐惧症。
独一无二和无懈可击,个人神话,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自己的经历是独特的,规则是用来约束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别人玩手机上瘾,而我不会或者,没有人像我一样爱过她。比如干很危险的事,高速驾驶。
轩妈说 :特别喜欢一句话,没有了解就没有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犯了很多错,不是因为不爱孩子,而是不懂孩子。爱孩子源于本能,懂孩子需要学习与修炼。青少年思维不成熟性的6点不知亲们看后有什么触动,我反复看了很多遍,青春期一日工作课堂也与家长们分享,每次都有触动。
昨天晚饭时,轩爸聊到国外都是过圣诞节,轩轩马上争论起来,怎么能说国外呢,还有印度、中东等国家也不过圣诞节我马上想到青少年思维的不成熟性,他们就是爱争吵,通过辩论找到他的位置。因为有了了解,也就有了理解。没有想,“这点小事,至于纠着辩论吗?而是想“嗯,这样的孩子不是很可爱,很有趣吗?”
截至我了解的信息(2023年9月),TikTok对青少年用户做了以下一些限制和保护措施:
1 年龄限制:根据用户所在地的法律法规,TikTok设置了最低年龄限制。例如,在美国,用户必须年满13岁才能注册使用TikTok。一些地区也可能有更高的最低年龄限制。
2 儿童账户设置:为了保护儿童用户的隐私和安全,TikTok为13-15岁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受限模式,称为“儿童账户”。这些账户将访问和互动限制在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中,禁止向他们展示不适合年龄的内容。
3 隐私设置和控制:TikTok提供了各种隐私设置和控制选项,允许用户限制其他用户对他们的互动和内容的可见范围。用户可以控制他们的账户公开程度、个人信息的展示以及评论和私信的接收。
4 内容过滤和限制:TikTok通过使用自动和人工审核系统,尽力筛查违规内容。他们禁止发布与虐待、*秽、仇恨言论等相关的内容,以保护用户免受负面影响。此外,他们还为用户提供了举报和屏蔽不良内容的功能。
5 教育和意识活动:TikTok积极推动青少年用户的在线安全和数字素养意识。他们持续开展各种教育和启发活动,提供在线安全指导,以增强用户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限制和保护措施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法规而有所不同。TikTok会根据当地法律法规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更新和改进他们的限制和保护措施。用户也有责任理解和遵守相应的使用规则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健康的使用体验。
「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手足是我们在世上的第一个玩伴和朋友,自然也是我们最先结怨的「死对头」。不论我们是三岁或九十三岁,似乎很难摆脱从小吵到大的「宿命」。
「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手足是我们在世上的第一个玩伴和朋友,自然也是我们最先结怨的「死对头」。不论我们是三岁或九十三岁,似乎很难摆脱从小吵到大的「宿命」。
根据美国《真实简单》杂志,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架不外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但《社会发展》期刊曾发表过的一项手足吵架的研究,却发现事实完全相反。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三轮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小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儿童与青少年手足关系》作者、心理学家麦弗斯基(Avidan Milevsky)生动勾勒出手足间的微妙情结。
美国亲职教练、作家玛克罕(Laura Markham)从手足互动的研究发现: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她举例3~7岁小孩抢玩具(一方抢走,另一方再抢回来)的频率,平均一小时会发生35次,但2~4岁年段的幼儿发生这类争吵的频率更高,平均每10分钟就发生1次。
那爸妈该怎么办呢?难不成要拿量尺出来分饼干?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家庭关系的教授克雷玛(Laurie Kramer)要爸妈安心,如果父母愿意好好跟孩子解释差异背后的原因,其实孩子是能够理解「不同的小孩需要不一样的对待」。譬如,对老大说:「小宝宝还不像你这么能干,现阶段很多事都没办法自己来,需要爸爸比较多的帮忙,这只是暂时的。」或者,妹妹看到姊姊有新衣服,而自己没有,妈妈可以说:「姊姊也是穿别人给的旧衣服,但这次拿到的旧裤子已经磨破了,妈妈才买新的给她。」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就好」。美国宾州大学促进人类发展预防研究中心的教授芬柏格(Mark Feinberg)表示,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
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发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芬柏格提醒。
看更多
妈,你偏心!
四千金 ,一出生世界就除以四
小孩吵架,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父母千万不要剥夺
3招 化解两岁儿「小霸王」的行为
参考消息网12月9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2月5日发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爱德华·奥尔登撰写的题为《拜登的“美国优先”经济政策可能让美欧产生裂痕》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自从乔·拜登上任总统以来,华盛顿及其欧洲盟友度过近两年的蜜月期,如今双方却开始围绕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分歧。如果不能巧妙处理这些裂痕,拜登政府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新愿景——也就是美国与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及伙伴合作,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野心——可能退化为不同经济集团彼此竞争的世界。
咕哝了几个月以后,这场口角上周突然公开化。欧盟负责内部市场的委员蒂埃里·布雷东宣布,他将退出本周在马里兰州举行的美国与欧盟贸易科技委员会会议,这个委员会是协调美欧经济政策的关键机构。他说,会议的议程“不再给许多欧洲工业部长和企业关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空间”。他指的是欧盟抱怨美国为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提供新补贴,这些补贴对欧洲汽车制造商和其他企业不利。他说自己将转而关注“维护欧洲工业基础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周在华盛顿出席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白宫举行的首次国宴。他说,美国的补贴“对美国经济非常有利,但没有与欧洲经济适当协调”。
当地时间12月1日上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为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欢迎仪式
在马克龙此次访问以前,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指责美国奉行中国式的产业政策。
这些引发争议的补贴是美国国会今年早些时候通过的两项大规模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的部分内容。欧洲***认为,这两项措施都对美国公司提供不公平补贴,加剧欧洲大陆面临的竞争力挑战,还可能迫使欧洲与美国和中国展开代价高昂的补贴竞赛。
荷兰政府上周也公开回击美国的施压:美国敦促荷兰的主要芯片制造商ASML和ASMI公司切断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发起一场全面行动,阻止向中国出售高端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但尚未说服日本和荷兰等盟友支持。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大臣米基·阿德里安森斯对《金融时报》说,荷兰对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积极”,欧洲和荷兰在控制对华出口方面“应该有自己的战略”。
更长远来看,争端集中在拜登政府工业政策相互矛盾的目标上。一方面,美国希望建立强大的供应链,减少中国在向未来产业提供关键技术和投入上发挥的作用。这需要与盟国密切合作——政府称之为“友岸外包”,以防止浪费的复制并确保供应有更大弹性。另一方面,政府迫切希望看到以美国为基地的制造业得以复兴,认为制造业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竞争,会削弱美国的安全,损害美国经济。
制造业岗位的丧失也削弱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等工业摇摆州选民对民主党的支持。美国的每一项新措施都对在美国的公司有利,而不是欧洲或其他亲密伙伴。
担心的不只是欧洲人。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正试图保护平等对待贸易伙伴的原则,这是75年来贸易多边主义的核心。她在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说:“许多国家不想在两个集团之间做出选择。”她警告说,“政策引发的脱钩旨在提升复原力和安全,但可能最终会让人觉得以脱钩本身为目标”。
拜登坦承,这项立法存在“缺陷”,应当予以纠正。但是,有些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比如《通胀削减法案》有关向自由贸易伙伴生产的商品提供补贴的说法是否会扩及欧盟。
此外,国会和政府以及钢铁和太阳能等行业中的许多人信奉这项法案中的“美国优先”原则,认为美国早就该复兴制造业了。他们将阻挠对这项法律做出过于宽泛的解释。
延伸阅读
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
中新网12月7日电近期,面对美国,欧洲***坐不住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几天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被认为是欧美避免滑向“贸易战”的“最后机会”。但按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的观点,如今看来,想要靠谈判避免危机已然徒劳,欧洲有必要发起反击,到世贸组织“状告”美国了。
口口声声承诺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美国,怎么老让欧洲盟友“做噩梦”?
美国出招,欧洲为难
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
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
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
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2022年10月,马克龙在巴黎一场企业家大会上喊话美国和挪威,称它们以其国内价格的3到4倍对欧洲国家出售天然气,“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第三回合:排外“小圈子”
2022年11月,G20峰会在印尼举行期间,马克龙就美国“印太战略”、AUKUS把法国排除在外,再度表达不满。
第四回合:《通胀削减法》
实际上,在G20会议期间,马克龙已经提起美国《通胀削减法》对欧盟经济的消极影响,此次访美,这一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当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发现,一切并没有改变。
评论认为,马克龙对解决分歧“有信心”,其实只是一种外交表态。如美国果真将欧洲国家纳入补贴范围,只会增加欧企在绿色投资上对美国依赖,不符合“欧洲自主”的长远目标。
“欧洲自主”,如何反击?
究其根本,“欧洲自主”,就是欧洲脱离对美国的依赖。这是马克龙执政以来的努力目标,也是欧洲多国越来越强烈的共同意识。
此前,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用行动表达不满。他认为美国“不够重视”欧洲所提问题,拒绝访美出席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峰会。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财务发言人费伯,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方针。他指出,如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欧盟将不得不“将所有酷刑工具摆上台面”,“这肯定是‘核选项’,当下没人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敦促欧盟当局,就美国的行为尽快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朗格假定在欧美谈判期间或可就《通胀削减法》实施达成“一些小的变化”,但他不认为在本质上会有太大改变。
12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声,直指美方政策“扭曲市场”、分裂全球供应链,认为欧盟须采取行动,重新评估全欧资金供给,平衡美国《通胀削减法》实施带来的竞争。
由于《通胀削减法》只有不到四周时间就将生效,欧盟能对美国打的“牌”,选项有限。这其中可能包括马克龙提到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以及如未来贸易摩擦升级,欧洲不排除向美国货品加征关税以报复。
美国“政治”网站欧洲版透露,通过“欧洲主权基金”向欧洲企业提供大量补贴,也是欧盟考虑的应急手段之一。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国家意识到,如要防止欧洲大陆变成“工业荒地”,必须赶在企业改变生产布局前,迅速行动。
美国“政治”网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均得出类似结论,即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美国制造”、“美国优先”等举措,正在破坏跨大西洋贸易,让欧洲沦为受害者,加剧欧美间的紧张关系。
《欧洲时报》社论指出,对美国来说,美欧可以并肩作战的领域仅限于意识形态共同体,对俄、中等国强硬,一旦触及美国利益,对不起,武器、天然气还得买美国的,投资只能流向美国,企业竞争力也必须美国第一。
经济学家给美国补贴政策算了一笔账,即使欧盟最大限度以牙还牙补贴自己的企业,竞争力最多只是美国的1/4。也就是说,买一辆在美生产电动汽车可获8000美元减价,而在欧洲买最多只有2000欧元补贴。
毋论同甘共苦,只有一再被“坑”,欧美盟友秀团结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要等到何时,欧洲才能从“噩梦”中醒来?
美国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注定是一个复杂、深刻、严肃、迷惘的时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问题的不断出现,两者的交缠让美国青年在生活的百无聊赖和社会责任感的日益增强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他们隐约感到生命和爱,他们隐约触摸到理想和未来,但快乐与痛苦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能力与目标的错位,自身追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终于使他们信仰崩溃了。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这些双重矛盾,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一个迷惘与理想的集合体——嬉皮士终于诞生。原因有很多,但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
1、年轻人认为对他们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名人是美国歌星布兰妮·斯皮尔斯,其次是琳赛·洛汉和阿什莉·科尔,现实是残酷的,不少人上学时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能像好莱坞**中描绘的那样功成名就。
2、现实是残酷的,这些年轻人走出校门后才发现,他们只能成为一个对上级唯命是从的小职员,这时媒体却又大肆渲染那些明星和“富二代”的奢靡生活,这无异于在年轻人的伤口上撒盐,叫他们怎么能不郁闷?
3、许多青年心态很寂寞,突然间发生的事情都堵在心里,不知道该告诉谁,于是似乎觉得自己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男朋友女朋友,很多的朋友,最后发展成话痨,见谁都念叨。不管喜欢的同性,还是异性,到最后其实最幸福的就是能找到这样一个懂你的寂寞的人,可能并不说话,只是会在夜晚在你身边,仅此而已。而这其实是一种奢望。
4、所谓的“青年危机”其实是给自己武装的过程,见过各式各样的分别,让自己对于各种的离去产生习惯,于是会在彼此之间饲养一种善意的隔膜,那种单纯的恋爱于是不再发生,因为其实已经知道,你一定会犯错我也一样,你可能会离开而我将要不在乎,或者在乎也无能为力。
很多20和30多岁的年轻人也许还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但因为遭遇“青年危机”,他们正在恐慌和自我怀疑中挣扎。 研究指出,由于面临太多选择,他们正提早经历中年危机的一些传统症状。
现在的年轻人时常要在众多可能性中作出艰难的选择,这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抑郁。他们感觉自己陷入或“被锁进了”错误的婚姻或工作。
格林威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奥利佛-罗宾森说,和过去相比较,现在“青年危机”的现象更普遍了。
在调查了50位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的人应对危机的情况后,罗宾森博士说:“如今在刚步入成年期时作出改变比以前要自由。”
他说:“职场和婚姻的流动性更大,替代婚姻的生活方式也更多。这一流动性意味着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接受重大的人生改变。
“在过去,重大的人生改变一般在中年时期发生。”
他说,为了实现父母期望而产生的压力增加了现在年轻人的危机感。
研究人员说:“这种危机感体现在急迫地要找到工作、赚钱以及迅速成功。”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的危机感和他们想要得到一切的苛求心态有关。他们无法满足于平庸、枯燥的平凡生活。”
不过,这份在英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提交的研究报告称,尽管重新衡量人生选择的过程会使人焦虑,但最后看来,似乎还是值得的。
罗宾森博士说,“把成年的时钟指针往回拨并重新开始”将带来自由的感觉。
有一点会让那些曾经经受过或正在经受“青年危机”的人感到安慰,那就是“青年危机”会降低他们以后遭受真正的中年危机的可能性。
罗宾森博士说:“你遭受另一场危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为青年危机后的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讲比你先前的生活方式要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