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生活琐事压力大,尤其到逢年过节,本以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做的很努力了,但是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往往会因为平时不在意的一点小事发生口角,但是毕竟是一家人需要有人认错来缓和矛盾,生活不如意日子还要过、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好才是硬道理。
昨天又跟老婆吵了一架,现在我准备收拾东西自己坐车回家过年,她还在我丈母娘家里,我求了好几次都没用。
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在大学认识的,然后相恋到结婚,我家里是山东的,她家里是河北的,我在河北上的大学,因为考虑到不想她远嫁,我就在上大学的城市发展,定居了。
平时感觉还可以,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两口子过日子,虽然有点小摩擦,但是都不会拖到第二天。
就是过年的时候,争吵的厉害。
今年是结婚第三年,前两年都是在她家里过的年,我只能平时找时间回去,今年我死活也要求回我家过年,不想再让我父母独自在家等待了。
其实第一年的时候,本来说好回我家里过年的,但是快到过年的时候,岳母生病感冒很严重,在医院里面打吊瓶才好了,我把事情跟我父母说了,他们就说让我们今年别回去了,再河北好好陪陪岳父岳母,让他们放心,身体 健康 是第一,什么时候回去都可以。
于是第一年我就在河北过的年,第二年的时候我想着应该回我家了吧,可是媳妇儿不愿意,说去年是特殊情况,今年按照原本的就是应该在她们家的,而且她们家里亲戚怎么走都安排好了。
我有点不高兴,跟老婆大吵了一架,好几天都没怎么交流,后来老婆给我父母买了一些东西年前邮回家了,他们不想我俩因为这事儿吵架,就业跟我说今年就算了,明年再回来吧。
但是第二年去老婆这边亲戚家出门的时候,我无意间听到她表哥表嫂几个人在讨论我,说我怎么结婚两年都在娘家,是不是暗地里做了上门女婿,老婆家顾及我的面子没好意思说啊。
我当时非常生气,听到她们这么说,再想起父母在家没人陪着,心里就上火,就去直接跟他们说别胡说,嘴上有个把门的!
他们也没怎么客气,于是我们就吵吵起来了,岳母和老婆过来拉开了,当天闹的不欢而散。
我也不想跟这样背地里讨论我的亲戚来往,就把事情跟老婆说了,好在她理解我,安慰我,说是她哥嫂做的不对,让我别在意,就这样吧。
今年又快到过年的时候,本来我们都买好车票了,但是昨天老婆说她哥嫂打电话过来说今年一定要聚聚,别再因为以前的事情上火了,都是实在亲戚。
我一听就上火,说:“他们是生了二胎,想多要红包要礼物了把,他们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
老婆就跟我吵起来了,说我怎么能这么说她们家亲戚,他们再不对也是亲戚啊。
我当时也是上火,说话声音大了点,老婆一生气就把票退了,我当时就傻眼了。
老婆跑回岳母家不回来,我跑过去求她,让她跟我一起回家过年,她不同意,非要我今年在这跟她一起去走亲戚,给哥嫂们道歉。
我当然不同意了,就坚持要回我家过年,于是就赌气说你不跟我回去,我就自己回去,老婆说你有本事就自己回啊!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事情,我真的是无奈,也感觉心里很累,但是真的不想结婚三年都不回家过年。
两口子过日子都是想好好的,没有谁愿意吵架,一到过年矛盾就凸现了出来,感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唉。
年年吵架,说的就是我家,结婚12年,没有一年不吵架的,要么年前吵,要么年后吵,要么年前年后都得吵。
过年吵架最大的矛盾就是回婆家过年,很多女人不愿意回婆家过年,为什么呢?那是老公的家,亲人都是老公的亲人,老公回去都是熟人亲朋好友,尤其是外来的媳妇语言不通, 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还要给一家人做饭,要命 的是还要迁就一家人的饮食习惯,处处 请教,“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
我是远嫁的,婆家这边拜神拜得多,每年准备很多食物都要拜完神才可以吃,我去做饭根本搞不清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既要做饭,又处处不是主人不能做 主,时时请教婆婆,才是我最烦恼的。
迎来送往,还要用本地话和人打招呼,陪聊天又听不懂,不陪着又不礼貌,感觉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度日如年!
第一年时结婚时,我对婆家才是第二次上门,我本性又不是自来熟的人,我想着就在家住几天而已,对完全陌生的家庭和厨房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没有主动去做饭,结果就被嫌弃被骂了,说这媳妇不懂事, 之后就开始勉强自己 去做饭做家务。
每年在婆家过的节日都是度日如年,所以我对回家非常抗拒,虽然如此我并没有拒绝回家过年,只是希望这回家呆的时候短一点再短一点。
但老公就非要逼我早点回去,我希望腊月二十九回家,初三走人,他希望我二十五回家,住到初五初六。每年都在多回几天少回几天的问题翻来覆去地吵架。
不是年前吵就是年后吵,大部分情况是年前年后都得吵,他闹着要早回家我要晚回家先吵一架,各退一步,回家后,我吵着要早出来,他不肯,再吵一架。
这么神奇的男人,我没有拦着你回家, 你在家爱住多久住多久,你可以先回我后回,年后我先出来你多住几天再出来,因为我们就在本市,离他家就一个小时车程,他若爱在家里住久点,完全没必要拉着我一起。
他一直有这种思想,好像自己 在老家老婆没跟着一起回丢了面子似的,我就不明白了,媳妇又不是不回去过年,只是少住几天,咋就丢了面子了。
一点也不理解人,他在家当然舒服了,都是他的亲人,啥屁事不用干,没人嫌弃没人白眼, 我却要像旧 社会 的小媳妇一样一大早起床做一家人的早餐。过年放假定闹钟做早餐的就是我了。
整年不在家的媳妇,一年回家几天,打扮得随便了又怕人笑话,天天煮饭婆还打扮个啥。
他深深地知道我对回家多么的不愿意,但是多年来依然不肯迁就一下,每年都为了让我在家里多呆哪怕一两天和我吵架,我说你爸妈稀罕的是你不是我,我在家里要是一天不做饭,夹个菜都是碍眼的,为什么非要逼着我在家里呆呢?
你的亲情你来享受,我没有亲情可享受,我为什么不能少受几天罪呢? 我觉得我愿意跟你回家几天过年已经很够意思了,你却非我逼我呆个十天以上,就是怕我年过得舒服, 自从婚后要回婆家过年,我多希望从此取消春节。
过年为什么是吵架的高峰呢?我觉得主要是几点:
1:过年直接要面临着回家的问题,我不需要回娘家过年,尚且和老公年年为回家吵架,如果有些女人需要回娘家陪父母过年,小夫妻就会为回谁家争吵。
2:过年让困窘的经济矛盾也更加尖锐,本来经济困窘,过年花销大增,给双方父母过节费,送礼物,是否偏心,等等都可能引起一场大战。
3:过年放假在家,夫妻之间天天面对的时间多了起来,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导火索,我老公放假一长就容易吵架,因为他平时上班忙,不干家务也算了,放假在家,也天天啥都不想干,越看就越生气。时间久了,自然就想吵架。
加上过年家务特别多,男人再不想干活,能不吵架吗?
4:平时感情不怎么好,在过年的问题上不肯互相迁就,不够爱。
写在最后:
春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放长假,让所有的亲人都见个面,本来是个好节日,却又让很多家庭因为过年闹来闹去,“富人过年,穷人过难”在小时候,过年时也是家庭吵架的高峰,现在经济条件好转很多,但人的欲望水涨船高,依然会为钱而吵架。
总结一下,吵架的根源就是钱,家务,感情不够,互不理解,不肯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别人着想,太自私。其实一切矛盾的最根源的起因就是感情不深,如果感情足够,一切矛盾都是小问题。
不吵架、不骂人、不做口舌之争:有点类似过年的讲究,结婚前经常被老妈训。只有过年,我再怎么惹她都不会生气,而是等到年后一起算账。立春过后就是年,关于立春的风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吗?
01、立春到底是个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2月3、4或5。“立”的意思是“开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虽然立春是很重要的节气,但是立春过后就是年,家长忙于工作、家务、购物,准备过年的东西,所以这个节气常常会被忽视掉。而且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讲究,很多都被遗漏掉了。
因为孩子的好奇,找到了之前准备的几本关于节气的书,恰好有一本介绍立春的。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立春的几个风俗。
1、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古时候,农耕的最佳帮手是牛,现在农耕的最佳帮手是各种机器,牛早就变成了我们的食物,牛奶、牛肉,各种牛产品。打春牛的活动也早就被忘却了。
2、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人的长衣中,与这人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3、吃春饼、春卷
据《四时宝鉴》记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立春这天,很多地区有吃春饼、春卷的习惯。看到这里,孩子吆喝着想吃立春的美食,赶紧定了盘春卷,虽然看起来不太精致,但是味道不错,而且符合了立春这个节日,感觉很不错。
02、立春有哪些禁忌?
说起立春不能回娘家的风俗,其实也有不少地方是可以回娘家的。比如运城地区,娘家要接新嫁女回家“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每个地区风俗不同,按照各地区即可。
立春不回娘家的原因有很多,都是古代传下来的,现在看来,多是无稽之谈。
1立春过后就是年,家家户户非常忙碌,出嫁女回家父母没时间招待,回去也是麻烦,就别回去了。
2担心出嫁女回去借耕牛。在古代,耕牛可是家里的主要产力,如果被借走耽误种地,交不上税就是大事情了,为防万一,还是别让出嫁女回家了吧。
3古时候,女人嫁人就是婆家人,立春回家会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因此这一天出嫁女不能回娘家。
现在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且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女儿女婿立春回家陪老两口过节,反而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除了不能回娘家,立春还有很多禁忌,比如:
①不看病:立春看病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跟大年初一不看病是一个道理。不过今天路过医院,发现医院门口排队的车辆还是跟往常一样,多的离谱。
②不理发:立春不能理发,我婆婆也是这么说的,而且小年也不能理,只得三四天以后再理了。今天理发店有不少烫发染发的,难道也是受“立春不理发”的影响,理发的都打算过两天再来?
③立春不躺着:其实也不是不能躺着,而是起来走走,站站,溜达溜达。
④不吵架、不骂人、不做口舌之争:有点类似过年的讲究,结婚前经常被老妈训。只有过年,我再怎么惹她都不会生气,而是等到年后一起算账。
⑤不搬迁:立春忌搬迁,否则新的一年都不会有安稳日子的。靠不靠谱不清楚,但是搬家又不用非得这天,避开可能更好一些。
0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
世界卫生组织有项报告显示:春天的身高增长速度是秋天的2-25倍。
担心孩子长不高,想要孩子个子往上窜一窜,父母可以抓住这个长高的黄金季节,通过饮食、睡眠和运动来增加宝宝身高。
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河南地区春节的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河南地区春节的习俗
福建各地春节吃什么
春节大扫除是哪天
河南地区春节的习俗
一、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二、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
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
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
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
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
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
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
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
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
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
1980年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
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三、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返回目录
福建各地春节吃什么
漳州:韭菜、金丸
在漳州,春节吃韭菜可是有着好兆头的,韭菜指的是“韭菜春”,寓意着长久幸福。小时候总是听大人说“吃金丸、中状元”,金丸也就是年糕的一种,是面、鸡蛋、三层肉等等蒸出来的,光想想就知道特别美味。
莆田:焖豆腐、卤面
莆田人年夜饭上的开席第一道菜就是焖豆腐,更多人是做红菇焖豆腐,寓意着红红火火,是开年的好兆头。莆田卤面相当出名,在街头的小吃店里经常会看到,所以在莆田的年夜饭里也会出现卤面,象征着吃的人可以长命百岁。
福州:太平燕、八宝芋泥
福州人的餐桌上逢年过夜基本都会出现太平燕,春节也不例外。太平燕算是一种“扁食”,包的皮是肉泥和薯粉制作而成的,里面再包上肉馅。八宝芋泥算是一款甜食,一般在年夜饭的最后吃,热腾腾的芋泥入口软绵香甜,过年必备。
南平:熏鹅、冬笋
熏鹅以武夷山的岚谷熏鹅最为出名,入口香辣的同时还伴随着酒香,暖意都席卷了全身。冬笋算是南平地区的特产,几乎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有,清炒、做汤每种做法都好吃。
龙岩:米冻、白斩鸡、灵芝鸡汤
龙岩人过年桌上肯定是有鸡肉的,有的是白斩鸡,有的是灵芝鸡汤。还有道不可少的美食就是米冻,寓意着“冻冻喜”。
宁德:鳗鱼炖鳖、地瓜扣
宁德有山有海,自然年夜饭上少不了山珍海味。比如鳗鱼炖鳖这样的海味珍品,就彰显着家族的财气。年夜饭桌上还有当地的特色菜地瓜扣,有些类似于地瓜粉,然后和其他辅料一起炒,意味着“长长久久、长命百岁”。
<<<返回目录
春节大扫除是哪天:腊月二十三开始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但现代社会由于家人上班时间紧张,有主张在除夕前最近的一个“周末”进行大扫除较好,因为“周末”家人一般都在家,全家齐动手,扫除较彻底,因此很多人喜欢选除夕前的周末进行大扫除。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返回目录
过年生气不会一年不顺。
生气很多时候会伤害双方的感情,比如可以考虑采取一些理性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比如说对话、心平气和等。同时,也可以适当地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想明白,这样可以减少愤怒表达所带来的后果。
生气有许多坏处,例如它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会加重和引发抑郁等问题;它也会严重影响你的关系,甚至是你的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是,生气会带来内心的不安,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
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积极向上的人像一个太阳一样,发出的光照耀着别人,他们总会温暖着别人。乐观的态度反而会影响着身边的人,让我们自己也跟着心情好起来。
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不要为不值得的人生气:我们不会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人。而不会所有人都能让我们觉得舒服满意,别人也没有必要让你舒服满意。所以不要为不值得的人生气,毕竟气的是自己,而别人并不在意。
减少抱怨:减少抱怨就会发现自己轻松了许多。一件事抱怨了之后但还是要继续完成,抱怨了之后只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工作也不会不做。所以该完成的事就好好完成,平常心对待,不要抱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