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历史背景。。。后面的小故事。。谢谢!!

大秦帝国历史背景。。。后面的小故事。。谢谢!!,第1张

秦起源于今天水地区,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今天水市),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多位国君在对西戎的战争中战死,长期的征伐使秦人尚武善战,同时为拱卫中原做出了一定贡献。国君为嬴姓、赵氏。秦最初的领地甘肃东南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直到商鞅变法才复兴崛起。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国正式超过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前207年,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先秦时期的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国为嬴姓,国君当为少昊玄孙伯益之后,按照《史记·秦本纪》的说法秦、赵国君皆为嬴姓赵氏。[1]不过造父虽然与秦国国君同族但并非秦国国君直系祖先,而是赵国国君的直系祖先。秦和赵源出于同一嬴姓祖先蜚廉。“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2]季胜的曾孙造父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今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秦哀公在位期间,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哭秦庭”这一典故。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战和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赵军损失四十万左右兵力,秦国威震天下。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阶级矛盾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仅15年,秦朝便走向灭亡。

秦统一形式图

前316年灭巴国、蜀国;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赢政(赵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田常之死谈战国时代的士子精神

  田常是一个骄傲的人,他用极尽讥诮的语言写了非秦十论,扇动士子离开秦国,他微笑地看着群臣剑拔弩张的姿态,那时候的他就想在嘲弄与讥笑中从容死去,他带着嘲弄的神情等着秦公与众大臣将他大卸八块,也许他想到的只是秦公最多是不杀而已。

  岂料大义的秦公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当着众人的面认同他那一番揭老秦疮疤的话语,更不可思议地居然诚恳挽留他们在秦国为仕治理秦国。怜才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就是那一刻震动了他。一向并无心做官,只为了游历猎奇的他,心里大为震动,他怎能不震动……

  “君上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田常也许实在想不出如何报答秦公的知遇之恩,毅然以极端地方式结束了自已的生命,田常生命中的句号真的已经在昭示秦公的大义与贤明。

 

  田常是在用生命换得天下贤士赴秦的脚步不再犹疑,在当时,一腔热血的他,也许就是尽了一个为士者的本份而已。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生死从来就不足挂齿。

  今天的我们也许会笑他们的愚痴与迂腐,然而当你翻开史书,你就会突然发现,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竟都是这样的。士为知已者死,便是那时候的人们最普遍遵循的人生理念与行为准则。

 

  我们不得不提到战国时代的“士”这样一个社会阶层。百度词条这样解释:“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人,作为一个时代最有知识、最具理想追求的社会群体,他们对政治风尚的变化也往往是最为敏感的。高标人格尊严和知识价值,使战国时代的士人,在大国强主面前傲然挺立,无所畏惧。

 

  古代时候的士,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士以学和道德修养为己任;第二,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第三,以出仕作为自己的前途,仕则忠于职守。

  战国时代,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由于士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他们讲究的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往往都以心怀天下为己任,以实现政治理想为终极目标,培养了自身高尚的贵族品质。因此,“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面对不可阻挡的变法态势,

  甘龙的态度及应对方式

    甘龙在献公时期为秦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甘龙是秦献公上位的重要支持者,收益自然很丰富,在整个秦献公时期,甘龙的官职、爵位一直在上升,秦献公末年,已经位列上卿,实际上行使着相国的职责。

秦孝公上位后,重用卫鞅进行变法,甘龙作为位高权重的太师,则被高高挂起。

从卫鞅主持秦国政务开始,甘龙就开始反对,原因有三:

一是,甘龙信奉儒家学说,与卫鞅的法家学说产生了冲突;

二是,甘龙被晾起来了,从以前的国家重臣到现在的佛爷,心态不平衡;

三是,甘龙是老世族的代表,卫鞅在秦国的变法损害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

      甘龙在求变图存的战略上是跟秦公嬴渠梁一样的。只是他主张的是有限度的变法,即秦公所说的“新政”,卫鞅主张彻底的变法,这是政见上的不合。

      甘龙新政的目的是通过巩固老世族强国,卫鞅变法是要重新分配利益激励国人,这是利益上的敌对。

      甘龙意识到凭借自己聚拢的老世族远远不是变法派的对手,便开始“蛰伏”,表面上做一些无关政治的事情,私底下暗流涌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颠覆这股势力。

甘成:父亲,你看,这是左庶长府特意给你送来的。

甘龙: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好好好,好啊!

甘成:父亲,我挖了这东西,呕死人。

甘龙:小子愚蠢。

甘成:父亲。

甘龙:给我记住,日后送客人出门都要在这儿大礼一躬。

甘成:父亲,孩儿记住了。

甘龙:飓风过岗,万木蛰伏。不催不折,悠悠可期。

……

“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这十六个字被制成匾额,栎阳的各大府邸都收到了一块。

甘龙命人把这块匾额悬挂于家中院内,并且嘱咐甘成日后送客人出门时都要在这儿大礼一躬。

然而嬴渠梁撑持卫鞅变法的态度却真正令他心惊,客观地说,甘龙绝不否认渠梁是真正的明君雄主,若嬴渠梁能用他甘龙,他未必不能如卫鞅般肝脑涂地呕心沥血,说到底,都是秦国栋梁,他与卫鞅并无任何私仇,只有政仇。

只可惜,这才是世上最无解的结。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公然相抗绝不可能,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大秦帝国》第一部第五章卫鞅入秦。

上篇文章讲到秦国发布求贤令,卫鞅决定入秦。同时申不害来到了韩国为相,利用当朝斩杀的震慑效果,干脆利落地大幅将贵族们的财富土地收回国君手中。

第五章第一节讲述了玄奇来到魏国,受墨家之命查探魏国将对何国开战,同时暗中辅助卫鞅入秦。进入魏国后,玄奇利用骨笛假扮鬼谷子门人接近庞涓,庞涓为其安排跟随卫鞅熟悉军务。玄奇曾在洞香春听到过卫鞅拒官为商的说法,而在庞涓这里,卫鞅是故意推拒军务司马的官职才以经商为借口,需要庞涓找人押他来做官。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说法让玄奇想到,是否卫鞅正是决意入秦才推脱魏国的官职呢?她要亲自去见卫鞅查证一番。

启发时刻:

在这一节里作者交代了玄奇墨家子弟的身份,也阐述了墨家维护其基本观念“兼爱非攻”的重要手段:“以暴易暴”。申不害在韩国利用诛杀贵族为变法立威、魏国要出兵攻打韩国,墨家都会派出弟子予以阻挠。而对于卫鞅这种被世人确认为高才名士却不治国、不治学,甘为商人之流,被墨家评判为奸邪之人,也是“必杀”的。在墨家的观念里,以平息天下动乱杀戮为己任,这种做法也不能说不对,可是变法必然会有代价,统一而治也必然需要灭国之战。按掉每一个变化的火星必然会影响凤凰涅槃的新生。当然这也和时代的变化有关,当人类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后,一个政权能够统治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原来的分散政权必然会互相冲突。在小政权时代,游侠式的墨家到处行侠仗义的确能解救很多不必要的苦难,而在能够孕育出大政权的时代,这种游侠反倒会使天下的动乱变得更乱。

第二节讲述了卫鞅在白雪的提醒下连夜逃离,躲开了庞涓派出的人马。然后卫鞅借着白家的资源请公子卬为自己摆脱庞涓的纠缠。公子卬以为魏王修水上寝宫为由获得了魏王的支持,让庞涓放人。最后玄奇知晓卫鞅去向借机离魏,而卫鞅也着手准备入秦。

启发时刻:

这一节里公子卬的为官之道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少做事,多走动”的六字诀。公子卬又进一步理解为“多议事,少做事,多做虚事,少做实事”。看到这里,我意识到,也许同样是身居高位的人,却有这两种不同的可能:做实事的人和占功劳的人。在自己要选择跟随的人时,必须要擦亮眼睛看看他是不是做实事的人,还是到处咋咋呼呼的人。同样,自己的领导如果看上去比较蠢,犯很多错、考虑不周,也可能是他选择了多做事、做实事、做复杂的、困难的事。跟着这样的领导反而能学到东西。

第三节讲述的是白雪在茅津渡送别卫鞅,两人也在此互通情意。卫鞅告知了白雪公子卬欲推她为魏王后之意,而白雪却笑着表示卫鞅离开了自己也就没有现身的必要了。在交待了一系列为卫鞅在秦国做的准备后,两人分别。

启发时刻:

白雪为卫鞅在秦国准备了万金以备急需,卫鞅表示若秦国也需要钱来活动,便不问政事做个治学隐士算了。白雪提醒他“小变不足以防大节”、“只要心正,金钱未必不能用于官场”。这番感悟与白父临终前对女儿的教导有关,金钱是一种力量,善用之便能为人实现志向助力,而不是被其诱惑误入歧途。卫鞅为白雪的睿智和大局观所叹服,深觉正好与自己坚刚有余而柔韧不足的性子互补,更加为之倾心。可惜白雪注定是不能陪着卫鞅在秦国干出一番事业来的,白家的背景以及白雪的聪慧必然会妨碍卫鞅在秦国接受该有的磨砺,而缺了这份磨砺,卫鞅也很难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第四节讲述了卫鞅第一次入秦的所见所闻,田间淳朴的农夫、渭风客栈豪爽的侯嬴,卫鞅深切地体会到了秦人的刚硬朴实之风,也初步见识到了秦人的穷苦。

启发时刻:

卫鞅在求学时曾与老师一起劳作,在秦国,他又回忆起了那段辛苦而充实的生活,秦国给卫鞅的初印象是挺对胃口的。不止是卫鞅,庞涓师从的鬼谷子一门以及影响力很大的墨家也是崇尚俭朴,让弟子自己劳作。出了很多世界500强CEO的美国西点军校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艰苦异常。只可惜在日常生活中无监督、无榜样的环境下,人是很难用高标准进行自我监督的,所以主动地去寻求约束来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节讲述了秦公嬴渠梁在招贤馆说明秦国求仕的国策,探访秦国各地三月,进献使秦国富强的策略,无论何家有用即可,并根据进献的计策对士子们安排官职。卫鞅对秦公的做法很是赞同,拜访了景监之后便深入秦地探访了。秦国穷困,民风却极为淳朴,热情好客。村民自己舍不得吃肉喝酒,却拿村里最后的酒肉招待来客。宴会上一曲秦风歌唱上天不公,“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卫鞅居住的农家竟然让十三岁的女儿去陪客睡觉,可见实在是穷得没有人来了的地方。

启发时刻:

1秦公嬴渠梁在对待入秦士子时,采取了最高规模招待、走也送钱的优待,却对招谁为官保持绝对的谨慎。因材赋职、精挑细选,这对于秦国来说需要多大的自我克制能力。在极渴之人面前摆上清泉、苦水、毒药混杂的瓶瓶罐罐,又有多少人能够强忍住渴意去仔细辨别呢。其实秦公这样做风险很大,若无法遇见对的人,这些花费掉的财物无疑是是穷困的秦国雪上加霜。不过还好,秦公运气不错,遇到了卫鞅。

2秦人风貌有朴实的一面,也有粗鄙的一面,像是栎阳城外的白碱滩,坚硬而荒凉。不走进秦地深处,又如何见识到这最底层人民的绝望呢?面对农家幼女的赤身相对,卫鞅克制有礼且极为宽容。集吃苦耐劳的心志、洞察关键问题的睿智、善良有同情心于一身的卫鞅必然能够用好自己的才能,给秦国带来富强的那一天。

在第五节里,卫鞅见景监时,曾拜托他为自己争取到三次见秦公的机会,下一篇文章将讲到著名的商鞅三次见秦公啦,我们下篇文章见。祝春祺。

     看了大秦,感慨万千!不吐不快,遂作观后感一篇,谨代表个人直抒胸臆之浅见。从此迷恋上饰演商君的王志飞大哥。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不知怎的,今晚我就是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大秦帝国片段,深深震撼我的场景像过**一样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细细思来,竟然一时分不清到底是什么让我魂牵梦萦,是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多姿多彩学术开明的时代?是千年不遇的明君强臣相遇相知?是剧中人物敢爱敢恨、无怨无悔、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还是居中的演员的高超的演技?总之一切都让我叹为观止,热血沸腾!

       诚如网友邦之杰兮所言,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也就是卫鞅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虽战乱连年,华夏大地上却依然生机勃勃,更无丝毫颓气,文人士子、忠臣良将、剑士游侠,皆有施展之地,得到最真诚的尊重和敬仰。

       没有一个时代能比战国时代的统治者更迫切地渴求人才,各学派士子周游列国,以干王庭,双方旦和,便可骤得高位,以整个国家为巨笔,淋漓挥洒青春和热血,如韩国用申不害为丞相进行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暂且不论),如秦孝公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对学派士子,掌权者考较后用之便举国托付之

       那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学术开明,百家极盛,生命里涌动着激情的热血,令人身不能至却心向往之!卫鞅之所以变法有成,时代之力,不能不言! 卫鞅周游魏国、齐国、韩国,皆非所宜,恰值此时,得秦孝公求贤令,鞅大为震撼孝公这卷五百年雄文,遂辗转入秦。

       此后的二十年,明君强臣相遇相知,生死托付,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非秦公不能用商鞅,非商鞅不能富秦国,两人皆非常人也。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每念及这句誓言,都不由得潸然泪下,一语成谶,鞅果然粉身碎骨,以报秦公,以护秦法。在变法的二十年里,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殚精竭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秦国的国富民强,大仁不仁,克制己情,秉公执法,对君上竭忠,对庶民有情,对朋友有义,决不顾念自己。

       终于,秦法有成,秦公逝去,而鞅已是四面楚歌,死期将至,秦公逝去,鞅再没有了保护他支持他的君上、青山、兄弟,他只能以自己的生命一搏,直面老世族,护卫秦法,没有了孝公,秦国已无人能知他如斯用他如斯了,两个时代巨子,终于在一年之内先后而去!秦国之于商君,可谓利用的得彻底,完美,商君之死,死得其所却也死得悲凉!

      看到这一阶段,心一直在隐隐作痛,既心疼一个逝去的商君,也痛心一个牺牲了一切把自己奉献给秦国的伟大生命被处极刑不能善终,鞅之功业,不言自明,即使于今天,也令人警醒!但鞅之生命,这孤独于两千多年前的高贵灵魂,又有几人能解?!最震撼之处就是他以一个人的决心和魄力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这部电视剧前前后后,我看了七八遍,看到精彩之处我反复点快退键,细细琢磨估计有十多遍之多,让我魂牵梦萦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细数如下: 

        场景一、最后一集商君落难印象最深刻,樗里疾率众人来活祭,祭语里面“商君蒙冤,天地混沌,人身共愤,山河同悲”每次看到我仿佛都穿越回去那个现场,心中无限悲伤

        而商君当时仰着头闭着眼微笑的镜头仿佛一切商君都当之无愧死得其所,仿佛已无牵挂,又仿佛若有所思,含笑闭目这种坦然这种气度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还有上刑台时在台阶上披风被荆棘草木勾住似乎草木也在挽留商君走慢一点儿,我每看一遍都恨不得多勾住商君衣服一会儿希望有转机出现,相比较草木尚且有情秦人老世族竟如此无情,让我心塞,痛彻心扉! 

        为什么商君必须死呢?好好辅佐新君不死不行吗?我一直很纠结。其实细细想来这是必然的结局,

         1、秦孝公作为变法的坚强后盾,在位二十年,鞅充分施展,新法终得推行,深入人心,然而也给商鞅埋下了危险的根源,孝公保得了其生前,保不了其身后,所以商鞅迅速被反扑回来的世族势力所吞没。

        2、统治者去除权臣独掌权的需要,未定国内情势的需要,铲除复辟势力的需要,维护新法的需要,但终归一点,统治者和新法受害者在一定的互相妥协之后达成了共识:不杀商鞅,秦国难以为继,鞅在,君不能独掌乾坤,世族就不能支持新君,百姓不能认识新君,只知商君,不知国君,何等“弥天大罪”?斯人无罪,怀璧其罪也。然而商君在世人的心里,虽死犹生!

         场景二、嬴驷与商君的两个场景。

        1、商君和嬴驷第一次见面。

       自秦孝公嬴渠梁启用卫鞅以来,平日里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商君听到太子驾到竟然有点儿手足无措,交代了一席一案然后亲自出门迎接的慌乱被王志飞演的出神入化,我第一次看到时我心里就一咯噔“完了,对待嬴驷如此紧张,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公万一去世商君该怎么办呢”?没有了与秦公相互扶持肝胆相照的默契与合作的亲密无间,商君的前途堪忧,从那一刻起我就特别的担忧商君的将来一直到嬴驷再次在大牢里问政,然后才心放宽一些。这戏被演得太虐心了!不得不服心都被剧情牵着走! 

      2、商君监狱问政,看到商君手戴镣铐,满头白发披散,与赢驷对话中有一句对着窗外喊“先君可以无忧了”那时我眼泪夺眶而出,士为知己者死,商君对嬴渠梁的忠跃然纸上!再次对嬴驷为君可以护法护国放心了的轻松自在被王志飞演出来了!赢驷一句“事已至此,势成骑虎”,商君回答“些许恩怨,何足挂齿”,这可不是些许恩怨,是要商君的命啊!商君真的这么不以为然真的可以这么不在乎吗?让秦人何堪啊?“秦公来探我,万事了了”这以豪放的轻松喜悦来衬托当时处境的悲凉让人心里更加无限悲凉!

          场景三、大牢里,景监和车英小令狐带莹玉公主来见商君最后一面,商君把莹玉的脚塞进胸口的衣服里,给妻子莹玉暖脚的镜头让我觉得大丈夫尚有如此细腻的柔情,觉得执法无情的商君竟这样有情!商君的形象一下子就升华了!这么铁面执法的司马迁笔下的“天资刻薄”的卫鞅竟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间温度的普通人!他穷尽一生封藏了自己的温情,他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让观众在感动的时候痛惜,在悲恸的时候振奋。

          场景四、太子乱法杀死白里里正及族人导致民变,面对汹汹民变而且秦公不在栎阳的情况下,左庶长卫鞅刑治了公子虔,之后卫鞅变法之心稍有不坚,曾问景监秦国变法还能不能进行下去,看得出商鞅面对如此朝局的变动面对变法之难变法之险意志稍有松动有点泄气有点沮丧,他一边派车英去接应君上,一边发愁着君上回来该怎么见面?后来,秦公嬴渠梁自墨家下山回栎阳,按族法处置了太子赢驷之后一直没有去见卫鞅,我很替卫鞅捏了一把汗,终于秦公在看望太后之后来左庶长府看卫鞅了,我一直在盘桓他们君臣的这次见面该如何见?

         见了面,秦公的脸阴沉沉的,进来半天也没开口说话,卫鞅见到秦公先是一愣然后迟疑了片刻走上前便对着秦公大礼双膝跪下了,这是在嬴鞅见面的场景里很少见到的,几次卫鞅要开口说公子虔的事情都被秦公找话堵住了话题,我当时真的很揪心,难道这对君臣就此要心生芥蒂了吗,后来谈法令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平时见面的气氛中,我才替卫鞅松了一口气,秦公终究是有大局的人,并未因卫鞅刑治了哥哥公子虔改变了朝局而责怪卫鞅,反倒为了保证变法的继续而撮合了卫鞅与莹玉公主的婚事,在我看来,坏事变成了好事!而这个场景被王志飞演刻画的入木三分,仿佛回到了真正的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幕,看的人感同身受他这本能的反应。无论商君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决定,秦孝公都是不计后果的支持他实在难得! 

         场景五、嬴鞅遇合。第三次接见卫鞅是在船上。

        大致面谈情形如下:

      秦孝公道:“先生两次言三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他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滔滔,河面宽阔,在秦境内无有险阻,乃天赐佳水也。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关中川道,土地平坦,沃野千里,天下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民陷饥困?”

      秦孝公则不动声色的沉默着,他想听听卫鞅还能说出什么来。

      卫鞅也似乎并没有注意秦孝公和景监的沉默,他继续面河问道:“秦地民众朴实厚重,又化进戎狄部族尽百万,尚武之风深植朝野。秦国却何以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精锐之师?” 

     秦孝公目光锐利地盯住卫鞅,

   卫鞅正视着秦孝公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

  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铁骑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如此秦国,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君上以为然否?” 

     秦孝公微微一笑,“如此一无是处,却如何改变?王道?无为?仁政?” 

    卫鞅神色肃然,“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仁政、无为,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察深彻,不为所动,鞅引以为慰。”“然则如何强国?嬴渠梁却没有成算。”“强国亦有各种强法。魏国、齐国、楚国,君上以为哪一国可堪楷模?” 

     秦孝公听此一问,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先生此言,大有深奥。嬴渠梁平日只为强国忧心如焚,心念尚不及此,敢请先生指教。”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然则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不足效法。” “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魏国在财货之强,齐国是这一代齐王强盛,楚国则土地广袤之强。此中根源何在?

     其一,变法不深彻。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

    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三强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 秦孝公被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论强烈震撼!陡然觉得往昔那笼罩心田的沉沉阴霾,竟是顷刻消散,身心枷锁顿时开脱,心明眼亮,坚实舒坦。

     他站起身向卫鞅深深一躬,“先生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嬴渠梁拨云见日,忧心顿去。敢问先生,根本强大,将欲如何?” 

    秦孝公叹息道:“君无良相,孤掌难鸣。常盼管仲复生,不期而遇。”“茫茫中国,代有良才,强国何需借代而兴?”卫鞅慷慨傲岸。 秦孝公双手接过卫鞅的《强秦九论》,未及翻阅便高声命令,“车英,掉船回栎阳,改日西巡。”转身对卫鞅拱手道:“请先生随我回宫,嬴渠梁与先生一抒胸中块垒,做竞夜长谈如何?”“君上呕心沥血,卫鞅自当披肝沥胆。”

     从昨日午后开始,他胸中积累的学问见识便汹涌澎湃地迸发出来,一夜之间,竟是没有丝毫停滞的呼啸奔泻。他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则像空谷沧海,接纳着他无尽的奔流而没有丝毫的满足。闪念之间,卫鞅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国君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他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对于寻常人等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他,却如此出色地溶这些过人品质于一身,真正是令人叹服。与这个年轻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令人胆气顿生。 

       这段(16集末、17集初)嬴鞅遇合的场景我看了很多遍,就像《三国演义》中第27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值得看,值得品,值得思考,也是全剧的经典中的经典! 

      场景六、 就是非常有趣滑稽的嬴鞅遇合前的场景。

      1、在公叔痤的陵园,卫鞅与白雪公子女装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初见”画工小弟”华丽变身“画工小妹”,惊诧的卫鞅一时间手忙脚乱,从梯子上直接摔下来,狼狈不堪,这个有点笨手笨脚的卫鞅非常的滑稽有趣。

       2、白雪与卫鞅在韩国新郑相见的时候,从饭店看见白公子便追出来一路跑着一不留神撞倒了路边的草棚,结果满身稻草的失态让人啼笑皆非,感动于有情人在异国再次相聚 ,有趣于卫鞅满身稻草的滑稽样子。没有漂泊过的游子又怎么能理解他乡遇故知的心情!不是至情至性之人又怎么能够如此的心无旁骛!还有什么样的情形更能如此生动又贴切地表达出他乡遇故知的狂喜和急切? 

       3、卫鞅应秦公招贤令入秦地踏勘三个月,期间,到了山河村的场面,夜里,13岁的河丫钻进卫鞅的被窝吓了卫鞅一跳,这种好笑的民俗风情与全村集合在场子里用酸果子酒款待卫鞅,与山河村村民那悠扬悲凉的歌声“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场景让人疼到骨头里,秦人贫困潦倒如此竟然有如此有礼的待客之道。 商君对待河丫像对小妹妹一样,让人充满了温暖!这场经历也让卫鞅亲身感受了秦国的民风民俗,也为后来他制定法令来改变秦人的民风民俗埋下了铺垫。

       场景七、得知孝公生病,商君再一次别妻离子,匆匆从崤山星夜赶回咸阳,见过病重的秦公,到上大夫府安排完国事,回到家中见到莹玉公主,正好公主被报喜说有喜了,悲喜交集,头脑一片混乱空白,恍惚之中想要坐下,却坐了个空商君说“有点迷糊”,

      试想,那一刻的卫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千头万绪,国事、家事,心中怎一个“乱”字了得,在亲人的眼中,商君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可他终究是个人,有人的情感和脆弱,商君也会有被猝不及防的命运击蒙的时刻,王志飞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情,通过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对角色理解得深入和高超的表现力!从这场景起,后面的状况急转直下;从扁鹊嘴里得知秦孝公还有半年时光的时候, 商君骑马飞速赶到上大夫景监府中,刚下马就在景监府台阶前失足跌倒

        我感觉一下子就大事不好了,原来秦国真正的十字路口来到了,一干变法大臣都慌了神,那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八面补漏、疲于应付的无力感演得出神入化跃然纸上,“两木互撑便是绝顶!”一旦一人倒下另一人随即也得倒下,让观众们情何以堪啊!

       细想来,面对如此噩耗,于公,国难临头,变法大业面临巨大危机;于私,青山将逝,松柏何存?作为秦国变法的核心,这时候的卫鞅必须强打精神、力挽狂澜,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慌乱、无助、失态,正是一个人遇到突变时最本能的反应。一个细节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商君不是永远坚如磐石的神,商君也会有惊惶和无助的时刻,正因为如此,商君才是一个有温度、有血肉、层面丰富、令人敬之爱之、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商君。

        场景八、秦孝公最后一次登函谷关,吐血身亡的场景。“奈何天不假年”,看到孝公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一幕我的心开始滴血了,悲哉!壮哉 !假若孝公能多活二十年,也许和商鞅大举扩军东出函谷关会为秦国开辟一片新天地出来,也许秦朝就不会二世而亡,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变,而在孝公奄奄一息之前拉着商君和太子的手放在一起,希望商君和嬴驷也能好好合作下去,并交代“若嬴驷不能扶,你便自立为君”,如此厚待卫鞅,再加上秦公下决心除掉公子虔并留给公主、子岸、樗里疾 、玄奇的一道道的密诏,诠释了“终身不负卫鞅的誓言”,看得我热血沸腾,歇斯底里!“士为知己者死”也难怪卫鞅最后自请囹圄。

         这让我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刘备临死也是这么给刘备说的,如果阿斗不能扶也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但是知遇之恩岂能忘,一代蜀相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呜呼哀哉!

       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也很想登一登函谷关,就像看完三国演义想去川中一游的想法一样,对这些先贤的故地充满了神往! 

          场景九、卫鞅大婚。

         大婚典礼卫鞅没有一丝一毫的开心,洞房花烛夜卫鞅也以紧急公务为借口冷落公主,当时看到这里我觉得卫鞅怎么这么无情啊,这样多伤公主的心啊,第一晚就不回去,后来公主抱着米酒坛子来找卫鞅还喝了卫鞅剩在碗里的那一口米酒,我看到卫鞅的神情猛然放光,以为卫鞅会被感动呢,结果公主还是识趣地自己回去了,这要放在现在估计没有哪个女人能受得了卫鞅这般冷落吧,何况还是公主。

        第二天卫鞅回家公主一把搂住了他,看卫鞅和公主在下大盘灭国棋的时候一提到洞香春卫鞅的表情又不对了,我想公主怎么这么笨啊,偏要提起卫鞅和白雪的过去,这是卫鞅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啊!后来我才想明白那时候公主还不知晓卫鞅和白雪的爱情故事呢,从头到尾从剧中看我都觉得卫鞅对公主不够好,公主是那么爱卫鞅那么敬卫鞅,看得我心里一直都是不落忍,我一直没想明白的是:商君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上公主?到底更喜欢白雪还是荧玉?

        我宫斗戏看多了开始浮想联翩,或者是两个女人如同娥皇女英一样,地位不分伯仲,卫鞅偏爱哪一个我都为另一个难过,也想着卫鞅如果真的把白雪接到咸阳一起过,会不会时间久了两个女人也会如同宫斗戏一样为了卫鞅勾心斗角啊,还是卫鞅高明,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这样既不会厚此薄彼还能不影响自己变法,也许这是商君最理智的安排吧,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段戏看似卫鞅不够男人,不够有情,其实正是因为他的有情,他深爱着白雪,却不得不为了变法大志舍妻弃子,尽公不顾私的楷模,现在谁又能做到呢?唉,两难全啊!为“公爱”舍“私爱”。 

        场景十、渭水大刑一杀惊人。秦人私斗卫鞅决意依法处置,和孝公的那场辩论十分出彩!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这些都是经典谈话,我都快会背了,商鞅太厉害了!把顶头上司秦孝公都辩论输了!坚持执法如山!他就是要让法在民众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行刑后回到栎阳,再见到秦孝公,孝公泪流满面说“我终于知道法为何物了”,这就是卫鞅的变法!

         还记得场景中卫鞅从渭水大刑归来,在见到秦公的那一刻,颓然倒下,滚落山坡,试想,一介布衣,也许连鸡都未必杀过,为了一个法治的信念,必须冷面冷心,执法如山,但他的心是冷的吗?当然不是,刑杀七百人,血流成河,早就突破了一个终日与书简为伴的士子的心理底线!秦公一句“你我更是兄弟”让卫鞅的眼泪终于决堤。

         这是戏里卫鞅的唯一一次痛哭,这一场痛哭,是巨大压力蓄积下的决堤,是生死相扶的知己间的感动!也感动了万千观众!赚足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场景十一、卫鞅大婚前,白雪毅然决然离开栎阳之前的二人告别场景!白雪离去后,躺在渭水便那个孤独无力的身影,有谁知道冷硬如冰、执法如山的权臣也会有如此脆弱无助的时刻?本来我觉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嘛,卫鞅怕无法面对秦公直接带上白雪远走高飞就行了,不过白雪那番话我承认说到卫鞅心坎里也说服了我,大义不计小情。

         的确,卫鞅是天下人的财富!不属于白雪一个人,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了卫鞅秦国大地会一片黑暗,舍弃变法护法而去谱写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肯定是不理智的,所以白雪必须也只能离开,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想着为什么卫鞅不走呢太傻了,后来再看遍数越多越理解了,卫鞅的灵魂就是为法为政为治而生,现在觉得,如果当时卫鞅离开秦国了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卫鞅开了国家法治的先河,这个商君被王志飞演得神化了!结合现在全民的二十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君的法治活在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心中了!

        除了王志飞我想再没有人有此人格魅力能把商君演活,谢谢王志飞的精湛的演绎,改变了我对商鞅的旧时片面的看法,战时法治是严酷的,但是秦民彪悍,面对秦国当时的乱摊子,不严不狠根本就治不了秦!

        一部片子,有晴有阴、有喜有悲、有升有落、有圆有缺、有聚有散、有分有合、有得有失、有成有败、有苦有甜、有生有死!

        一部片子,把人生百态都浓缩进去了!牛!高!在这部片子面前,所以的语言都是苍白的!而王志飞版的商君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卫鞅就是商鞅? 是的

大良造、商君什么的都是什么官?大良造估计是宰相吧

商君是秦公封给他的爵位,很大

(2)卫鞅爱的不是白雪么?为什么娶的是公主荧玉呢?

这个是秦公的意思,身不由己,但是公主爱商鞅

(3)申不害死前说的那句:“卫鞅,接下来就看你小子的了。”是什么意思?他和卫鞅曾有过什么约定么?

他们都是法家学说的变法者,曾经约定看谁的变法更成功

(4)有一集,荧玉说白雪这些年一直独身,还带着一个儿子。 儿子?白雪嫁人了?嫁给谁了?

白雪没嫁人,但是走之前怀了商鞅的儿子

在电视剧中,当我看到商君纵马穿过一片芦苇,含笑高喊:"栎阳,我回来了;秦公,商鞅回来了!”时,心里突然觉得非常的酸楚,实在不能忍住泪水。变法强秦,不仅是他的功业和心血,更是他与孝公共同的理想。他们,是明君强臣,是知音知己。商君赴死,我看来还带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商君被押解入刑场时,依旧白衣高冠,端严冷肃。缓步走上刑台,草木牵衣。刑台之下,一面是全身黑衣的恨他入骨的世族权贵,一面是遍身缟素的送他的百姓民众。商君至始至终都从容不迫,坦坦荡荡,为理想而死,为知己而死,无憾也。

人,多是怕死的,毕竟死亡是最恐怖的事,不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躲不过最后的死亡。为了活的长久一些,好日子过的长久一点,不得不小心翼翼,思前想后,最好的结局,就是功成名就,然后明哲保身,像陶朱公那样过逍遥富庶的日子。

然而,“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 个人的生死归宿 , 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 , 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民众的血 , 贵族的血 ; 战场的血 ,刑场的血 ; 壮烈的血, 冤屈的血 。 国家就是一颗大树 , 国人要敢于用鲜血浇灌 ,方能茁壮参天延绵相续 。 ”

商君最震撼我的就是他所说的这段话,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段话。

自《三国演义》之后,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能如《大秦帝国》这般令我沉醉。有了《大秦帝国》,我几乎不屑参加关于任何其他历史剧的讨论,我对那些斥资巨大、广告漫天、噱头遍地、大腕如云的历史剧本来就莫名地有一种蔑视的情绪,而自从我有了我的《大秦帝国》之后,就更加不关心它们的宣传,对于它们的那些粉丝们对它们的错误的溢美之词也懒得反驳——我既有凤栖梧桐,又何必去观看燕雀闹檐?我既有明珠,又何必去欣赏普通饰品?我既有大秦帝国,又何必去为了那些劣质的历史剧烦恼?我有大秦相伴,夫复何求?

如果说秦公的求贤令是千古一篇雄文,那这部《大秦帝国》必须是一部雄剧——从剧情到表演,从插曲到配乐,无一不是完美无比。我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但是面对《大秦帝国》,我根本没有挑刺的想法。事实上《大秦帝国》之中并非没有需要推敲或者欠妥的剧情,我之所以根本不想计较,那是因为大秦是一部有灵魂的电视剧。它的灵魂、性格和气度,在它开篇的第一时刻就浸入到了我身体的最深处,在我的灵魂中也打上了大秦的烙印。

《大秦帝国》,是铁一般的冷硬。

其实在我读《中国通史》、《东周列国志》和《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大秦的冷峻和坚硬,可我并没有因这种冷硬而反感秦国,相反地,我因此而爱上了秦国。也许汉朝的宏伟和盛唐的繁华和才是最值得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那遥远的大秦却在那历史的滚滚烟尘和战场的漫漫黄沙之中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是战马咴咴,还是号角齐鸣?是喊杀阵阵,还是旌旗猎猎?我不知道,我只感觉有一种遥远而又陌生的精神——

一种很少在历史书中或者师长们口中被提及、被提倡的精神——在远古呼唤,呼唤我们的回归,回归那可能是我们丢失已久的精神正源,找回那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抛弃甚至唾弃的东西——而它,却是深深地沉睡在我的灵魂深处,它使我时常隐隐地自豪又默默地叹息,它就像一个火种,只要吹来一阵烈风就会熊熊燃烧。

电视剧《大秦帝国》就是这样一阵风——冷硬而又刚烈。我绝对是从第一集起就爱上《大秦帝国》的,不是因为白衣卫鞅的潇洒帅气,更不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善战,而是因为秦军大帐中那两句非常简单但又斩钉截铁的对话:“秦人复仇,就在此一战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对话在第一集中出现过两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魏军在每次战斗过后都开会议研究,精细谋划,争论不止。可秦军呢?有的只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公每次只说“将领不改!”就散帐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秦军这种粗放的方式简直有些简单粗暴,作战讲究的就是个“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秦军如此“庙算”,怎能不败给魏军呢?可是,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而它也成为了整部电视剧的灵魂所在。这两句话,何其冷硬刚烈!又何其威武勇猛!这,就是老秦的风骨和精魂!尽管粗看上去未免显得粗糙武断,但这精神却是老秦从危难中崛起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大秦留给后世的最深刻印象——正如《秦风

无衣》中所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是一种无畏,一种勇烈,一种雄浑!那些精细的谋划、精良的战具和豪华的设施,就算一样都没有,也可以渐渐完备,但是假如这种铁一般冷硬的精神没有,那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羊的精神不能领导出虎的军队。

《大秦帝国》的第一集,完全就是在展示这种冷硬精神,剧中的所有细节莫不体现了这一点:和魏军那豪华精致的后方军帐相比,秦军的军帐简陋而又粗放,只吊着两个熊熊燃烧的火盆;和魏军主将光鲜整齐的甲胄相比,秦军主将虽为国君,却白发凌乱,颇有些军容不整;和魏武卒那整齐划一的军阵、精良无比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战法相比,秦国的军阵显得凌乱不堪:很多人没有统一的军装、武器和装备也各式各样,战法基本属于奋不顾身的死缠烂打。电视剧中少梁之战无比惨烈,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秦国的国风——冷硬如铁!在秦军和魏军那鲜明的对比之中,从理智上说我担心秦国的未来,但是从情感上我却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和激昂!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良的甲胄和装备,只穿着普通的布衣加入到秦军的轻兵营中。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妙的战法今儿计策,只拿着普通的刀斧冲锋在秦军杂乱的军阵中。只那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足以让我选择秦军,更不用说秦军、秦人的那种冷硬作风,更是使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力量在胸中驰骋。秦人以作战勇猛著称,不论老少,上了战场就都是最勇猛的战士。《大秦帝国》的战争场面极其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秦军军阵中那些穿着布衣的百姓冲向敌阵,就如一股汹涌不可阻挡的潮水,连孩童都如猛虎一般勇猛,秦人的血性是与生俱来的,秦人的冷硬是铸在灵魂之中的。秦献公中箭之后依旧不改勇猛刚毅,渠梁生擒公叔痤和救驾时的果敢凌厉……没有一处不体现着老秦人的冷硬风格——没有无用的装饰,有的只是猛烈的精神!秦国的军队可能会有些散乱,看上去显得莽撞,但是胸中有这铁一般冷硬的秦人,有了这般性情,加以训练,不愁不成为一支利剑,一支真正的铁军!

大雪飘落,皑皑落满秦国的山川,冰原上传来苍凉的号子声,悲壮的《赳赳战歌》响起,泪水已经在我眼中打转。能以冷硬之风打动我的,非《大秦帝国》莫属,而能以冷硬之风唤起我热血沸腾的,更非《大秦帝国》莫属。这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那白皑皑的山原、呼啸的北风、冷硬的盔甲和刀剑、雄浑的呼喊……没有一样能令人感觉到舒适温暖。可正是这种苍凉、悲壮、冷硬,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力量。直令人欲举一爵烈酒,遥祭那铁血的大秦,遥祭那早已丢失了的冷硬的秦风——那曾经驰骋在华夏大地上的铁一般的精神,已经被历史碾成尘埃,消散在中庸、仁爱的暖风中。今天还有几人记得那冷硬的大秦,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战场而叱咤风云?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函谷而傲视天下?那遥远的秦风,在《大秦帝国》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在我胸中复活,我生不为秦人,却依旧向往,向往大秦一般的冷硬,向往大秦一般雄浑的梦想!

《大秦帝国》,是秦酒一般的炽烈、是苦菜和肥羊炖一般的质朴豪放。

如果说《赳赳战歌》是《大秦帝国》的灵魂,那么秦酒、苦菜和肥羊炖则是大秦的性情。我不记得全剧中到底出现过多少次苦菜秦酒肥羊炖,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它们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仿佛闻到了那浓烈质朴的香气。尽管它们和别国那些精致的食物和醇厚的美酒相比显得粗粝,然而却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炽烈和爽快——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酒食落肚,生出的就是什么样的气质和性情。我欲梦回那片苍茫的大地,飞跃秦岭那连绵的山脊,跨过渭水那滚滚的波涛,暮日西斜,归鸦入林,也许在那村野的茅屋里,也许在那高大的宫阙中,就飘荡着那么一股热气腾腾的浓香,它渐渐弥漫入夜的薄雾中,笼罩着那片雄浑的土地,养育着那些雄伟的秦人……

洞香春中卫鞅品评过赵酒、燕酒,他喜欢赵酒的“烈焰神韵,肃杀凛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法家门生的本色。他不喜欢温润醇和的宋酒,因为他心中怀有大争之世的血气。不知为何,卫鞅当时没有要秦酒来喝——也许当时的魏国风气都轻视秦国,没人关注秦酒,那个时候,卫鞅还不知道,秦酒——是何味道!但当他进入秦国之后,这秦酒,在剧中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侯嬴家里,卫鞅第一次喝到秦酒,他形容它为“厚烈”,也第一次尝到肥羊炖,“肥嫩香浓,本色本味,快活肚腹”,第一次吃到苦菜,“清爽特异,与烈酒正成谐趣”,他学会了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食物吃。我不知道这顿简朴的饭食是不是感动了卫鞅、融化了卫鞅,但我知道这一段确实是感动了我、融化了我。不知为何,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特别想能尝尝这秦国的食物,就感觉这些貌似粗粝清苦的吃食,却别有一股浓厚的滋味,虽然没有吃到,但是却令我感到它们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温暖人的肠胃,温暖人的心怀。在中国,再贫穷的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吃食,它们也含着和那方水土一样的性格。中国人讲究吃,也把吃饭当做交际的主要方法,陌生人若是到了一个地方能吃得惯当地的吃食,当地人就会觉得很开心,一下子就觉得亲切起来。某种程度上,能吃得惯当地的食物就是对那片土地的认可,对那些人的认可。在卫鞅喝下第一口秦酒、吃下第一口苦菜和肥羊炖之后,他的身体就有一部分是属于老秦的了。

之后,卫鞅深入秦国山野之间,不知道喝过多少老秦酒,吃过多少苦菜和肥羊炖。秦国人虽穷却胸怀炽热,民风淳朴,胸中怀着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在最穷的山野之间,卫鞅真正地咥了秦国的苦菜烈酒,真正明白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含义,卫国之鞅终于变成秦国之鞅。

苦菜烈酒,本色之美,这又岂能仅仅是两种食物而已?!它是秦人的性格,更是秦国的性格,从这里我感到秦国的炽热、质朴和豪放,还有那秦国的本色。有了这苦菜烈酒肥羊炖,那漫天的大雪算得什么?但也正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那冷硬的风格,才创就了这炽热猛烈的吃食,创就了那淳朴粗放的性格。那冷硬和这火热根本就不矛盾,反而融合成为一种统一,一种令人羡慕、令人感动,又令人无限向往的本色的国格和人格。

《大秦帝国》,更是青山松柏生死之托一般的热烈温暖。

秦人生性冷硬、质朴,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胸中炽热的鲜血。没有人质疑《大秦帝国》中最催泪的段落就是青山松柏之盟,我知道这一切其实都不过是艺术的渲染而已。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几千年前商鞅和秦孝公之间的盟誓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只能让思想在历史的空白之中自由地驰骋,用心中的愿望来还原那曾经的永恒。是的,他们的盟誓是永恒的。在春秋战国的三次变法中,只有商鞅的变法是硕果仅存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当年的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盟誓是何等坚固!然而《大秦帝国》把这种坚固但却有些抽象的同盟化作了一种感人肺腑的温暖的力量。这种温暖没有冲动,没有鲁莽,没有私心,它建立在公心之上,建立在共同的梦想之上,它是理智的,博大的,更是炽热的,它是升华了的,老秦人的风骨!

老秦人是秦酒一般的炽烈醇厚,任何时候都是有血性的。在战场上是如此,在仇人面前也是如此,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老秦人的性格有些令人担心,因为它虽然令人感到振奋,却不免有鲁莽之嫌。这样的性格任其发展总让人觉得不够保险。比如举朝上下都要逞血气之勇发兵报仇而不顾国力,比如举朝上下都要不顾一切地杀掉公叔痤报仇却不计后果,这些都是老秦人生就的血气性情,勇不可当,值得钦佩,但却不值得事事都提倡。然而渠梁不同,他心中有老秦人的血气,却不缺沉稳理智。商鞅则更是一个理智的人,他锐气逼人,但是却没有秦人那样炽热。商鞅入秦,与秦国的苦菜烈酒相遇,也与秦公相遇,也就扬长避短,把秦人的炽热和商鞅的理智结合发扬成为大秦新的精神和灵魂。炽热和温暖丝毫无减,刚硬和凌厉也更加发扬。秦,终于将成为那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的名字,在历史上刻下那彪炳千年的骄傲!

《大秦帝国》曾给过我无数次感动,就算看再多次,我都忍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最初的感动是来自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公,我不知道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商鞅入秦之前的剧集中,他就是整个大秦唯一的主心骨。他用他的生命爱着大秦,那样火热那样无私,只要有利于大秦他什么都不吝惜,为了大秦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封地、精力、鲜血甚至生命……看到他不惜以国君直领封地置换老氏族封地,看到他在朝会上说若战败要自裁谢罪,看到他在国耻碑上割脉洒血虚脱昏阙,如此国君怎能不令人感动?他的身上具有老秦人所独有的,苦菜秦酒一般的温暖、质朴和炽热,但他却并不鲁莽。他思虑谨慎、冷静理智、临危不乱,性情刚猛却不失温和敦厚,再加上胸怀博大,仁爱重情,有他的执掌,化解了秦国潜在的矛盾,秦国在危难的关头团结了起来。秦公眼中常含热泪,那是殷切的期望之火,每次看见他真诚而又深邃的眼神,总觉得再困难的时日都不在话下,总觉得胸中有无限力量,即使被击倒一百次一千次,都还能再爬起来。就在这样一位秦公的带领下,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国,艰难而又勇敢地在风浪中前行,每一步都血泪相伴,每一步又都感人至深。我虽知道随后那个在洞香春中意气风发的卫鞅就要入秦了,可他的风格却和冷硬厚重的秦国并不和谐,我倒挺乐意就那样浸泡在炽烈醇厚的秦风之中,浸泡在秦公那深沉的眼神之中,不去期望那个带着肃杀之气的小鞅子来冲淡这种气氛。

而且他事实真的冲淡了一点这种气氛——卫鞅入秦之后,电视剧的味道就稍稍起了一点点变化。说真的一开始我有点不太习惯,觉得那种热气腾腾的秦人性格和冷硬雄浑的秦国风骨被卫鞅给冲淡了。但是当青山松柏之盟定下的时候,我才感到了什么是真的感动——那一刻,秦公胸中老秦人的那股殷殷热血,前所未有地燃烧、沸腾,而卫鞅也一扫之前的骄傲和冷峻——那时的他已经被秦国的酒、苦菜和肥羊炖温暖得如同老秦人一般,他和他的君上把这剧的气氛真正燃烧至顶端。自那以后,它一直熊熊燃烧,直到秦公和商君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是熄灭,也那样惨烈悲壮,荡气回肠。

杀掉老白驼,实在是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事情,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是担心秦孝公坚持不住,担心他那宽仁的心容不得这么撕心裂肺的刑杀。而当秦国变法,尤其是刑罚开始之后,孝公前面的那些温暖人心的感觉似乎被渭水之畔的刑杀之气冲淡了一些,尽是卫鞅法不容情的冰冷面孔,别说是老秦人,就算是现在的电视观众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的感觉。但不论怎么说,最终打动人们的一定会是大理大义。大仁不仁,大善无形,妇人之仁也许可以感动一时,却终不能如大仁大善那样荡气回肠。一个在正确道路上向着兴盛一路飞驰的国家,总是令人感到无比振奋和向往。变法后的大秦就是这样的,秦人依旧铁一般冷硬——只不过那矛戈再也不在内斗中向着自家国人,而是铸成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锋刃直指函谷关外。秦人依旧苦菜烈酒一般本色淳朴——只不过再也不像以前的鲁莽和散乱,而是凝聚在了秦法之下。经过许多坎坷,度过无数艰险,受过几番切肤之痛,在秦公和商鞅的殷切期望和不懈努力下,淳朴厚道的秦人变得理智,变得更加坚韧。变法提纯了秦人本色的淳朴,虽然乍看之下不如过去那般畅快过瘾,但是细细品味却能感到一种深沉而又博大的气息。美玉在于石间,不经过琢磨不能展现光华,可是琢磨的过程肯定充满了纠结,要承受很多,也要割舍很多,这一些秦公、秦人都承受了,割舍了。《大秦帝国》真正的光芒,从此刻闪耀!

而比起秦国喜人的变化更能温暖人心的无异于青山松柏的盟誓。就算时日长久,我忘记了剧中所有的剧情和人物,也不会忘记青山与松柏的盟誓。如果我看很多遍此剧之后,也许也不会再被老秦人战场上的勇猛而落泪,也许再也不会被秦公的血誓而感动,但是“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和“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两句话,我一直都不会忘记,任何时候想起这两句话我都会热泪盈眶。电视剧越是到了末尾我就越是不忍再看。变法一路走来,秦公与商君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当商君萌生退意,秦公举着的酒爵突然落下,落爵无声,那不舍的泪,没有滴在脸上,滴滴都在心头。秦公身体日益衰弱,可是心里却放不下因为变法而得罪了所有公族的商鞅。自知来日无多,他张罗着,尽一切可能,不惜破坏法度地保护商君,只为了在自己走后能让商君安然无恙。弥留之际的秦公好像燃尽了的蜡烛,他已经难以强撑虚弱的身体,可是听到商君的名字他的眼中却总是猛然地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商君前来探望,他就立刻强打精神笑脸相迎,他越是笑得灿烂,越是显得身体健康精神爽朗,我就越是感到无比的心酸。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的不舍和忧虑,他舍不得那二十年与商君共同奋斗的时光,也舍不得那曾经的盟誓,说起还想像原先那样与商君尽情对饮的时候,竟是那样凄凉忧伤。商君不愿秦公为了他而做出坏法的事情,去找秦公理论,病榻上的秦公竟然像个孩子一样搪塞躲闪。最后躲闪不过去的时候,他仰天哭叹:“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卫鞅听闻,愿意义无反顾刎颈同死,不论看多少遍,每当看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此生若得如此知己,真是刎颈而无怨!君上去后,卫鞅用一种类似自杀的方式工作着,不知他究竟是为了护法还是为了君上,或者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在为君上刎颈殉葬……秋季的栎阳芦花遍地,美得令人窒息。白衣白马的商君策马回到故地,大喊“君上!我回来了!秦公!商鞅找你来了!”更是让我难抑悲伤难忍,泪如泉涌。往事已矣,这份真情却依旧炽热燃烧。即便阴阳之隔也无法隔断这千古情感,不知是知遇还是相惜,不知是君臣还是兄弟,或者已经远远超越那些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生死相随!

这就是《大秦帝国》,自旧版《三国演义》以来,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简直可以作为精神依托的电视剧。在我极度危难的情况下它来到我的身边,“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激励我在寒冬中咬牙前进,直到春天的来临。也许过去、现在和遥远的将来,我都不可能亲处大秦帝国的气氛之中——也许,那仅仅是一个梦,一个美丽的幻想。但我至少愿意相信,在那遥不可及的过去,曾有一个披着黑色战袍的诸侯,在中华大地上用钢铁的冷硬和剑的锋利刺破华夏大地,滚滚战车驶过,带给这片土地一个雄赳赳响亮的名字“大秦”!因为至今的秦川大地依然有那冷硬的遗风,想起来总令人肃然起敬。而《大秦帝国》中沸腾着的殷殷热血,君臣知遇胜似兄弟——无论历史上是否真的上演过这些令人激情澎湃的场面,我都宁可相信它是真的,就让那千古遗风殷殷荐我。每当无奈于这世态炎凉的时候,每当痛苦于那艰难险阻的时候,每当忧伤于那屡次失败的时候,我都会重看《大秦帝国》,它是永不熄灭的信念,它是永远沸腾的热血。一部有着灵魂的电视剧,不会因为已经熟悉的剧情而变得乏味,哪怕看得次数足够多以至于能够倒背台词,都不会厌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79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